17 宋词四首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尊还酹江月(酒杯)
B.怎敌他晚来风急(抵挡)
C.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损害)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靠)
解析:“损”的意思是“极”。
答案:C
2.下列句子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B.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C.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析: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江山如画
B.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C.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D.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解析:“风流”指英雄的流风余韵,与今义不同。
答案:B
4.下列句子,语序没有倒装的一项是( )
A.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B.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C.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D.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解析:C项,语序正常。A项,正常语序应是“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B项,正常语序应是“无处觅英雄孙仲谋”。D项,正常语序应是“四十三年,望中犹记,扬州路烽火”。
答案:C
二、延伸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5~6题。
西江月·黄陵庙
张孝祥①
满载一船明月,平铺千里秋江。波神②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 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③岳阳楼上。
注:①张孝祥:南宋初词人。这首词,因船行洞庭湖畔黄陵庙下为风浪所阻而作。词人与友人信中写道:“某离长沙且十日,尚在黄陵庙下,波臣风伯,亦善戏矣。”②波神:水神。③准拟:准定。
5.这首词的风格与宋代哪两位词人比较接近 这种风格的词人属于哪一流派
解析:宋词的风格和流派大致为两类,一类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一类以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从词的内容和情感倾向可判断。
参考答案:苏轼、辛弃疾。豪放派。
6.在这首词中,词人是以怎样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 举出两处具体描写,略作分析。
解析:可以结合“波神留我看斜阳”“明日风回更好,今朝露宿何妨”等句子作答。
参考答案:词人是以达观、豪迈的胸怀对待风波险阻的。“波神留我”“露宿何妨”“准拟岳阳楼”均表现了词人乐观、豁达地面对风雨的情怀。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7~8题。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③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秋声,如风声、落叶声、虫鸣声等。③雁:古人认为雁能传书。
7.从上、下两片的首句看,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 请简要说明。
解析:注意不同的时间词,从中理出线索。
参考答案:是以时间推移为线索写的。上片写的情景发生在日间“渐向暝”时;下片写作者难以入眠的情景已经推移至更深、人去、夜寂静时。
8.简要分析作者在这首词中所表现的心情。
解析:抓住“凄冷”“无雁影”“寂静”“如何”等词理解。
参考答案:作者在词中表现了思家、孤寂的心情。上片写作者站在庭院等候亲人的消息,但盼来的只是“无雁影”;下片写作者本想借酒浇愁,酒醒之后,却愁上加愁,于是感叹不已,使孤栖之愁更深一层。
三、语言运用
9.学校要举办诗词朗诵会,请根据你对下面诗词内容、风格等方面的理解或评价,在两首诗词之间为主持人报幕设计一段衔接语。(不超过50字)
诗词: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衔接语:
解析:一定要审好题,按要求作答。要符合主持人的身份,体现出场人及诗词的特点。此外,串词要承上启下,要有文采,有情感,符合诗歌朗诵会的场景。
参考答案:让我们挥一挥手,告别柔美、静谧的康桥,随着苏轼去游览壮美的赤壁吧!
10.同是豪放派词人,不同的人生遭遇,不同的时代背景,使苏轼与辛弃疾的豪放风格迥异。下面一段文字对他们进行了比较评价,请补写空缺的内容,要求句式与横线上的句子保持一致。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乐观、旷达,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豪放、沉郁。如果说苏轼是儒雅旷达的学者,辛弃疾则是 ;如果说苏轼是潇洒出尘的白鹤,辛弃疾则是 。
解析:此题属于仿写题。首先要弄清楚语段的中心主旨是比较评价苏轼与辛弃疾;然后要分析语境,要补写的语句须和上一句句式以及修辞保持一致才行。
答案示例:心系家园的英雄 志存高远的苍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