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黄山记 课时1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课 黄山记 课时1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1:0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 感悟自然
第1课 黄山记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蹑(  )   
 ②糗(  )    
③菡萏(  )
④褶皱(  )
⑤狭仄(  )
⑥战栗(  )
⑦氤氲(  )
⑧凝眸(  )
⑨诡奇(  )
⑩绮丽(  )
虔诚(  ) 
  
龙蟠坡(  )
摄身光(  )
煞费心机(  )
前拥后簇(  )
毫不悭吝(  )
翩然起舞(  )
瞬息万变(  )

喑呜变色(  )
(2)多音字
①  ②  ③



2.辨形组词
①     ②


3.词语释义
①氤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悭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大手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煞费心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高风峻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扑朔迷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逸兴横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卓绝云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暴发”与“爆发”
“暴发”指突然猛烈地发生或突然发财或得势(多含贬义)。
“爆发”指由于爆炸而突发或发生重大事变。
例句:
①由于连日下雨,引发山洪______,导致泥石流灾害。
②沉默多年的火山再次________,给当地人们带来了很大的灾难。
(2)“简洁”与“简捷”
“简洁”指说话、写文章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话。
“简捷”指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多用来形容速度快。
例句:
王校长说话______明了,做事______果断,雷厉风行,有很强的领导能力,赢得师生们的好评。
一、初步感知
1.阅读课文,给课文每部分加上恰当的小标题。
段落
小标题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2.说说作者是按什么思路来写黄山的。(填空)
课文按“总分”结构的组织形式,安排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文章巧妙地借赞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起笔,暗写黄山“______”、“______”二特色,总领全文;第二、三部分,承“______”字展开;第四部分,缘“______”着墨;最后,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感叹作结,照应篇首大自然“________”,将人间与黄山胜境隔绝开,暗含“________”之意,深化了文章赞美黄山的主题。文中着重突出了黄山的“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深层探究
阅读第一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3.第一部分可分为几层,每层写了什么?各突出了黄山的什么特点?找出表现这些特点的关键词。
层数
层意
特点
关键词
第1层
第2层
第3层
4.作者为什么要用拟人的手法,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描写?
5.对“云海”的描写用的是什么手法?
阅读第二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6.上部分与该部分是如何衔接起来的?
7.游记不仅描写大自然的风光,还糅合历史和文化内蕴,这一部分写到哪些历史文化?请分别归纳。
第1层(第1自然段):
第2层(2~3自然段):
第3层(4~5自然段):
8.文中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写李白等人的诗、文有什么作用?
阅读第三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9.第三部分哪句话点明了文章的主旨?文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来突出中心?
主旨句:
手法:
阅读第四部分内容,回答问题。
10.本部分承第一部分黄山奇观的“奇”而来,描写在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奇”在何处?
阅读整篇课文,回答问题。
11.课文中有多处抒情议论,从文中找出来,并说说抒情议论在写景散文中有什么作用。
12.品味下列句子的妙处。
(1)它是大手笔,用火山喷发的手法,迅速地,在周围一百二十公里,面积千余平方公里的一个浑圆的区域里,分布了这么多花岗岩的山峰。
(2)天都突兀而立,如古代将军。绯红的莲花峰迎着阳光,舒展了一瓣瓣含水的花瓣。
三、技法迁移
巧妙选点 定动结合
[文本回顾] 课文第四部分,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描写黄山之巅见到的云海、松树、日出、摄身光等奇观。如“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而这舞松之风更把云雾吹得千姿百态,令人眼花缭乱。这云雾或散或聚,群峰则忽隐忽现”。
[技法点拨]
 大自然的景物美不胜收,它使人赏心悦目,产生美的遐想。我们平时在写作中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好呢?
(1)定点观察。就是说在观察事物时,首先要确定好观察点。观察点就是观察者的立足点,它要求观察者所站立的这个位置不能变化,但视角可以上下改变,目光可以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移动,但这种移动不可随意,最好是按照空间顺序。这种观察方法又叫“定点换景”法。这种方法关键是观察点的确定,“点”选得好,有利于对事物的观察和对重点的把握。
(2)动点观察。即按移动的空间顺序观察景物,亦即人们常称的“移步换形”观景写景法。所谓移步换形,就是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观察者的行踪依次观察各处不同景物的一种观察方法,多用于游记或参观记的写作。动点观察一定要交代明白观察的行踪,要做到“点”和“景”一致。
在写景的文章中,定点观察和动点观察要巧妙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把景物描绘得生动、传神。
[迁移运用] 请以“窗口”为观察点,描写你所看到的景物,要合理安排观察顺序。
答案解析
第1课 黄山记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niè ②qiǔ ③hàn
dàn ④zhě ⑤zè ⑥lì ⑦yīn
yūn ⑧móu ⑨ɡuǐ ⑩qǐ  qián  pán  shè  shà  cù  qiān
lìn  piān  shùn  yīn
(2)①cān/cēn/shēn ②chà/shā ③qiáo/qiào ④shè/shí ⑤xuē/xiāo ⑥hénɡ/hènɡ
2.①眼花缭乱 瞭望 燎原 潦倒 ②缥缈 漂白 瞟一眼 剽窃 ③拔草 点拨 序跋 泼水 ④荣誉 誊抄
眷恋 证券
3.①形容烟或云气浓郁。②吝啬,小气。③名作家的著作;名作家;规模大的影响深远的计划或举措。④形容费尽心思。煞:极,很。⑤高尚的品格,坚贞的节操。形容道德和行为的完美。⑥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辨别。扑朔:指雄兔脚乱动。迷离:指雌兔眼睛半闭。⑦超逸豪放的意兴勃发飞扬。⑧超过一切,直达云际。
4.(1)①暴发 ②爆发
(2)简洁 简捷
文本互动
1.
段落
小标题
第一部分
胜景自然天成
第二部分
古人登山史
第三部分
攀登天都峰
第四部分
峰顶奇观
2.险 奇 险 奇 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封了山 奇妙人间 险 奇
3.
层数
层意
特点
关键词
第1层
介绍黄山的地理位置、成因、范围,着重介绍黄山七十二峰的高风峻骨

“高峰下临深谷;幽潭傍依天柱”“高风峻骨”
第2层
介绍黄山的云海、草木鸟兽、泉流及摄身光等奇异景物

“打开了它的云库”“特意委托风神带来名贵的松树树种”“组成了无穷尽的幻异的景”“格外赏赐”“极罕见”
第3层
写大自然把黄山“封了山”

“处处悬崖绝壁,无可托足”
4.首先,这样安排比由自己介绍要好。由自己介绍显得一般化,把大自然作为主人来写就显得独辟蹊径,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其次,这样写更能突出黄山确是人间仙境,是大自然“煞费心机”安排的。再次,便于以居高临下的气势,简练的笔触,把黄山的特点和细微之处全都写到。
5.侧面描写的手法。以山峰来衬托云海,把云海——黄山最有特色的景致的变幻莫测、令人神往的特点生动地表现出来。
6.上部分以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它封了山”作小结,更增添了黄山的神奇色彩,同时为下文回溯人们攀登黄山的历史,描绘黄山的奇观作了铺垫。
7.第1层(第1自然段):写史前期,除了金丝猴之外,只有神话传说中的黄帝、浮丘公、容成子等仙人攀上过黄山。
第2层(2~3自然段):写唐宋时期,只有李白及吴龙翰两人登上过莲花峰。
第3层(4~5自然段):写元明清数百年内,极大多数旅行家都没有登上莲花峰顶,而登天都,是在汪瓘以后,有记载的只有普门法师等五人。
8.写黄帝在这里飞升的“传说”增添了黄山的神秘色彩,使黄山更显得有魅力。李白等人的诗、文表现了黄山的险峻,登山的艰难,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9.主旨句:“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
手法:(1)对比。把前人攀援险峰的石级与现在有铁栏杆的宽阔的石级作对比;以古代旅行家的心情、遭遇与我们“直上,直上,直上”“却无可战栗”作对比。
(2)详略处理得当。如“过了立马亭、龙蟠坡,到半山寺,便见天都峰挺立在前”;“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详写登天都峰,其余略写,重点突出。
(3)记叙与议论相结合,记叙为议论作依据。写天都峰之险,而今天却可以化险为夷,这是石工们的功劳,所以引出议论“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10.奇就奇在“变化无定”上,云海漂泊无定,景物瞬息万变,群峰时隐时现,忽而旭日东升,忽而倾盆大雨,从彩虹到神奇的摄身光,写尽黄山的险与奇,还有神秘感。又如写松树,“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覆住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地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排云亭前,好比一座繁忙的海港,……我多么想从这儿扬帆出海去。可是暗礁多,浪这样险恶,……”这些比喻,都把景色的奇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11.①大自然是崇高、卓越而美的。
②如是,古人不可能去的,以为最险的地方,鲫鱼背,阎王坡,小心壁等等,今天已不再是艰险的,不再是不可能去的地方了。
③我们这江山,这时代,正是这样,属于少数人的幸福已属于多数人。虽然这里历代有人开山筑道,却只有这时代才开成了山,筑成了道。
④胜境已成为公园,绝处已经逢生。看呵,天都峰,莲花峰,玉屏峰,莲蕊峰,光明顶,狮子林,这许多许多佳丽处,都在公园中。看呵,这是何等的公园!
⑤这是何等的公园!这是何等的人间!
作用:这些抒情议论,更加突出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变化这一主旨。它暗示读者,尽管大自然“不肯随便把胜境给予人类”,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程度的进步和提高,大自然最终会成为人类欣赏的美的对象。
12.(1)语言明快、奔放,短句行文,加强了行文的节奏感;拟人的手法生动自然,写出了大自然鬼斧神工“创造”黄山的伟力,交代了黄山的特点,侧面烘托出黄山的神奇瑰丽。
(2)①比喻句。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天都峰和莲花峰的外形、神韵。天都峰威武坚实,难以攀登;莲花峰惬意柔和、妩媚妖娆。
②对比手法,突出了两座山峰的不同特色。
[迁移运用] 透过窗口,我看到花园里的月季、玫瑰开得正盛,娇艳的花朵上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小草青青的,绿得逼人眼。花坛旁边,一位年轻的妈妈,牵着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在悠闲地漫步。孩子歪着头,一会看看天,一会望望花园,嘴唇一张一合,像是在和妈妈说着什么,逗得妈妈眯着眼笑了;孩子看到妈妈笑了,也拍着手“咯咯”地笑起来。
笑声和着花香、草香,沁入了我的心脾,陶醉了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