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4课课堂讲义篇目一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8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劳动光荣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4课课堂讲义篇目一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课件(共38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09:57:58

文档简介

(共38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
性阅读与交流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4课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探界者”钟扬
课堂讲义  
篇目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
目标
1.梳理事件,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品质。
2.品读文本,鉴赏这则通讯细节描写等艺术技巧。
情境导入 2025年是《科技日报》创办39周年,该刊物正在筹备“创刊以来最佳人物通讯”评选活动,刊登在2001年2月22日头版上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入围此次评选。请认真品读此文,说明此文入选原因。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请通读全文,分析作者在选材组材上做了怎样巧妙的处理。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读文会意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理想志向
1.(理解人物品质)“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请再读文本,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精神风貌的地方,填写下面的表格。
探究启思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2001年春节后的小雨天,仍在试验田工作 热爱并坚持工作 惊疑: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赞扬他的实践与探索精神
1964年7月,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推进杂交水稻培育过程 ② 赞扬他的挑战与创新精神
1992年6月,写文章驳斥杂交水稻“三不养”的谬论 关注舆论,捍卫真理和农民利益 ③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1986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影响世界 ④ 高度评价其贡献
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确定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不惧权威,勇于挑战
赞扬他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2.(赏析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说说下面的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分析变红词的表达效果。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答案: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形象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他能深入实践,躬耕田野。
(2)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答案:运用了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②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答案:动作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3.(探究标题作用)新闻标题不仅可以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而且能够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研读课文,探究本文在各级标题的设置方面有什么优点。
答案:①主标题,作者借用毛泽东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作为主标题,富有神韵和文采,且生动形象。“喜看”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的赞赏。“稻菽千重浪”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造福了百姓。也比喻其研究成果丰硕。②小标题,是对每部分内容的概括,突出了袁隆平的精神特点。第一个突出了他敢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和自信;第二个突出了他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第三个体现了他捍卫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第四个则突出了他的成就、影响以及梦想。
关键点拨
如何拟写人物新闻标题
  拟写人物新闻标题需抓住“核心人物+关键事件+新闻亮点”,遵循以下要点:
1.突出身份与事件。知名人物直接列姓名(“某某某宣布首例脑机接口人体实验”);非知名人物强调身份(“盲人程序员开发无障碍导航APP”)。
关键点拨
2.强调时效或影响。加入时间、表彰等(“张桂梅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用“首位”“最年轻”等标签(“18岁少年成最年轻航天工程师”)。
3.制造反差或共鸣。数字对比(“80岁奶奶通过司法考试”);悬念或细节(“环卫工捐款10年,银行失误才曝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将此前国际上的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刊发了该成果。
  在我们的世界,日月星辉乃至自然万物等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找到暗物质,将会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然而暗物质粒子不发光、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如何探测到“暗粒子”,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学以致用
  轴子是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近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微弱能级的超灵敏测量,中科大科研团队巧妙利用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此,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到一百亿分之一。他们还采用在引力波探测中广泛应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程度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
请为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5个字。
答案: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获得重大进展(或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让国际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①(无须怀疑)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 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
题发挥了②(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纯属③(与事实
不符)。
1.(3分)请将文中括号里的内容替换为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无可辩驳 
举足轻重
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①处,语境说袁隆平所说的事实无须怀疑,可替换为“无可辩驳”。无可辩驳:没有可争辩反驳的。指事实清楚,理由充分。②处,语境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替换为“举足轻重”。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③处,语境说“说杂交稻属劣质米纯属与事实不符”,可替换为“混淆是非”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2.(4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较长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不仅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而且产量最高、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的一个水稻良种杂交稻“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表达效果:通过作比较和列举准确翔实的数字,突出杂交水稻的巨大优势,表现出袁隆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 ①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 ② 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时针拨回2021年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4.(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

A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是指90岁以上。B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C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
5.(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②提高水稻的产量
①处,前面是“水稻是”,后文解释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②处,根据前面的“因此”和后面的“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提高水稻的产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时代楷模是我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其伟大人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源泉,时代楷模则是其在我国现当代的表现与结晶,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君子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这样才愈益显示出君子人格之崇高。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衣着朴素,在公众眼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为家人谋取利益。
时代楷模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是由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以基本生活为度,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他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事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编自邬静《论时代楷模的君子人格》)
材料二: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华每日电讯》社共同编写的《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出版后备受关注。
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云南早已广为人知,云南省委曾经两次发出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对张桂梅进行了深度报道。但是,从张桂梅日常生活的细节点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与呈示。该书采用讲故事的形
式,把张桂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大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时代楷模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告诉人们,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敬、可以学习借鉴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发挥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随着张桂梅在当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把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通过这本书,在张桂梅身上看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张桂梅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是在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张桂梅身边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师团队,是他们与张桂梅一起工作、生活,共同成就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张桂梅,其实也是山村教师的典型、代表、缩影。在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那样的乡村教师如同满天繁星遍布全国,他们像张桂梅一样坚守三尺讲台,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本真和本色。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可以在那些故事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联想各自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教师致敬。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人格是对君子人格的继承和超越,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B.孔子和张居正所说的君子与时代楷模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C.时代楷模们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把事业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
D.《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

“把事业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可知,是“事业重于生命”。
7.(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代楷模的伟大人格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阐释,并加以提炼、升华。
B.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心无旁骛地生活和工作,提升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跃上新台阶。
C.张桂梅义无反顾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继承了君子人格。各种媒体对她的报道诠释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D.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张桂梅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事迹证明,人可以因团队而卓越,因行动而成功。

“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可知,原文是“尽可能”,而不是“都应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8.(3分)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为助力家乡抗击灾情,郭女士和丈夫连夜委托基金会送物资到河北。
B.“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前一段颇具诗意的自白。
C.一辈子能做成一种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王逸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再有10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种新药,带给患者生的
希望。”
D.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明证。32年,11 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材料一的观点是:时代楷模与君子人格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他们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郭女士及其丈夫的举动属于善举,不能因此称之为“时代楷模”,故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9.(4分)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答案:①比喻论证,将像张桂梅一样的乡村教师比作满天繁星。②对比论证,将《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的写法与其他媒体进行了比较。③类比论证,由张桂梅的教师职业联想到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
10.(6分)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时代楷模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①学习时代楷模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在时代楷模心中,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②学习时代楷模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一位楷模都甘于奉献,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③学习时代楷模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追求崇高理想不会是一片坦途,所以时代楷模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定力值得我们学习。④学习时代楷模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只有勇于变革创新,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才能化理想为现实。篇目一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学习目标] 1.梳理事件,理解科学家袁隆平的精神品质。2.品读文本,鉴赏这则通讯细节描写等艺术技巧。
[情境导入] 2025年是《科技日报》创办39周年,该刊物正在筹备“创刊以来最佳人物通讯”评选活动,刊登在2001年2月22日头版上的《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一文入围此次评选。请认真品读此文,说明此文入选原因。
袁隆平所从事的是“引导一场新的‘绿色革命’”的前沿科学研究工作,如何能让读者理解这项科研工作的深奥内容,是这篇以社会公众为读者对象的通讯的写作难点,也是报道专业人士事迹成功与否的关键。请通读全文,分析作者在选材组材上做了怎样巧妙的处理。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②理想志向
1.(理解人物品质)“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颁奖词,请再读文本,并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这些精神风貌的地方,填写下面的表格。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2001年春节后的小雨天,仍在试验田工作 热爱并坚持工作 惊疑:中国的稻田里如何走出了袁隆平这样一位世界级的农业科学家?
① 重视实践,探索规律 赞扬他的实践与探索精神
1964年7月,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推进杂交水稻培育过程 ② 赞扬他的挑战与创新精神
1992年6月,写文章驳斥杂交水稻“三不养”的谬论 关注舆论,捍卫真理和农民利益 ③
新闻事实 精神风貌 作者立场
1986年以来,杂交水稻研究取得一系列成果,影响世界 ④ 高度评价其贡献
答案:①1961年7月的一天,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确定培育人工杂交水稻的研究方向 ②不惧权威,勇于挑战 ③赞扬他实事求是、捍卫真理的态度 ④为国分忧,为国争光
2.(赏析细节描写)作者在文中为了使袁隆平的形象鲜活地“立”在我们面前,采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细腻地再现了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过程中的艰辛以及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说说下面的细节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1)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袁隆平眯起双眼,出神地打量着这几百亩试验田,然后跨过水渠,迈步走进田间。他蹲下身子翻看着土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突然,他那敏锐的目光停留在一蔸形态特异、鹤立鸡群的水稻植株上。他屏气静神地伸出双手,欣喜地抚摸着那可爱的稻穗,激动得几乎要喊出声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他头顶烈日脚踩淤泥弯腰驼背去寻找这种天然雄性不育株,已是第14天了。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一株雄花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上,这正是退化了的雄蕊。他马上把这株洞庭早籼天然雄性不育株用布条标记。袁隆平欣喜异常,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终于找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一系列的动词突出了袁隆平工作认真细心,以及他对科学的严谨和一丝不苟。这段文字描写了一位平凡的“农民”形象,正是这平凡的形象与伟大的贡献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更突出了袁隆平的不平凡——他能深入实践,躬耕田野。
(2)①运用了动作、神情与心理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袁隆平发现高产稻穗的惊喜之情。
②动作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袁隆平寻找新品种的艰辛和发现新品种的欣喜。
3.(探究标题作用)新闻标题不仅可以用最精练的文字将新闻中最重要、最新鲜的内容提示给读者,而且能够代表编辑部评价新闻内容。一则好的新闻标题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不仅能向读者提示新闻内容,而且能帮助读者理解新闻内容的性质和意义。研读课文,探究本文在各级标题的设置方面有什么优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主标题,作者借用毛泽东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作为主标题,富有神韵和文采,且生动形象。“喜看”既写出了袁隆平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的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袁隆平研究成果的赞赏。“稻菽千重浪”形象地表现了袁隆平杂交水稻的研究提高了粮食的产量,造福了百姓。也比喻其研究成果丰硕。②小标题,是对每部分内容的概括,突出了袁隆平的精神特点。第一个突出了他敢于挑战难题的勇气和自信;第二个突出了他勇于挑战权威的创新精神;第三个体现了他捍卫真理、尊重事实的科学精神;第四个则突出了他的成就、影响以及梦想。
如何拟写人物新闻标题   拟写人物新闻标题需抓住“核心人物+关键事件+新闻亮点”,遵循以下要点: 1.突出身份与事件。知名人物直接列姓名(“某某某宣布首例脑机接口人体实验”);非知名人物强调身份(“盲人程序员开发无障碍导航APP”)。 2.强调时效或影响。加入时间、表彰等(“张桂梅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用“首位”“最年轻”等标签(“18岁少年成最年轻航天工程师”)。 3.制造反差或共鸣。数字对比(“80岁奶奶通过司法考试”);悬念或细节(“环卫工捐款10年,银行失误才曝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彭新华教授、江敏副教授等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将此前国际上的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刊发了该成果。
  在我们的世界,日月星辉乃至自然万物等所有“看得见”的东西,仅占宇宙质量的5%,另外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找到暗物质,将会带来物理学的革命性突破,让人类更好地理解宇宙。然而暗物质粒子不发光、不参与电磁相互作用,无法用任何光学或电磁观测设备直接“看”到。如何探测到“暗粒子”,是国际物理学研究的重大课题。
  轴子是可能构成暗物质的热门假想粒子之一。近期,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对微弱能级的超灵敏测量,中科大科研团队巧妙利用两个相距60毫米的极化原子系综,在“轴子窗口”内探测轴子暗物质诱导的自旋相关相互作用。为此,科研人员精心设计的磁屏蔽系统,成功把环境的经典磁场信号抑制到一百亿分之一。他们还采用在引力波探测中广泛应用的最优滤波技术,以最大程度提高轴子信号的信噪比。
请为以上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3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探测暗物质获得重大进展(或中国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让国际暗物质探测界限提升50倍以上)
课时测评5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时间:45分钟 满分:37分)
*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袁隆平写了一封信寄给了《人民日报》,凭着他杰出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实践,用事实说明“杂交稻既能高产又能优质”。1992年6月18日,《人民日报》在第二版刊登了袁隆平的来信。
信中,袁隆平用平和的语气、①(无须怀疑)的事实说:最近社会上流传杂交稻米质太差,有人贬杂交稻为“三不稻”,说什么“米不养人,糠不养猪,草不养牛”。果真是这样吗?我想用事实来回答。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在生产上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国家,杂交稻比一般水稻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1976—1991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19亿多亩,增产粮食近2 000亿千克。由此可见,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②(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高的一个水稻良种“汕优63”是杂交稻。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的确,在我国南方生产的稻谷中,有相当一部分米质较差,这主要是双季早稻。目前积压的稻谷以及历年来粮店出售的大米,大多数为这种早籼稻。他写道,双季晚稻和一季中稻一般品质较好,粮店偶尔出售这种稻米时,则出现排长队争购的现象。而杂交稻则占双季晚稻和中稻面积的80%左右,产量占90%以上。因此,说杂交稻属劣质米纯属③(与事实不符)。
1.(3分)请将文中括号里的内容替换为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无可辩驳 ②举足轻重 ③混淆是非/颠倒黑白
解析:①处,语境说袁隆平所说的事实无须怀疑,可替换为“无可辩驳”。无可辩驳:没有可争辩反驳的。指事实清楚,理由充分。②处,语境说杂交水稻的推广,对解决我国11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可替换为“举足轻重”。举足轻重:所处地位重要,一举一动都关系到全局。③处,语境说“说杂交稻属劣质米纯属与事实不符”,可替换为“混淆是非”或“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故意把正确的说成错误的,把错误的说成正确的。颠倒黑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白的说成黑的,比喻歪曲事实,混淆是非。
2.(4分)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几个短句改写成一个较长的单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不仅在全国种植面积最大、近几年的年种植面积都超过1亿亩,而且产量最高、平均亩产稳定在500千克左右的一个水稻良种杂交稻“汕优63”被评为全国优质籼稻米。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说明方法:列数字、作比较。表达效果:通过作比较和列举准确翔实的数字,突出杂交水稻的巨大优势,表现出袁隆平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7分)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投入杂交水稻的研究,“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成功研究出“二系法”杂交水稻,创建了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使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终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他也曾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这些国家解决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他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卓越贡献,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等多项荣誉。
袁隆平表示,水稻是 ① ,世界上一半以上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 ② 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每一次挑战,都是对初心的坚守;每一次攀登,都是对意志的考验;每一次前行,都是对目标的追赶。多年坚持下田的袁隆平,早早披上了“下田黑”,那是紫外线照射后的作品。有人感叹:袁隆平长得比农民还农民。
时针拨回2021年5月22日上午,弥留之际,亲友围在袁隆平床边,唱起他最喜欢的歌。他走得安详,嘴角带着笑。有人说,袁老那么思念母亲,终于回到了母亲的怀抱。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袁隆平走了,袁隆平星依然闪耀……
4.(3分)下列各句中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的一项是(  )
A.“90后”袁隆平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端在了自己的手中。
B.“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这是袁隆平的名言。
C.他发明了“三系法”籼型杂交水稻。
D.半个世纪以来,袁隆平一身泥、一身水,奋斗在田间,被称为“中国最著名的农民”。
答案:A
解析:A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殊含义,这里是指90岁以上。B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直接引用。C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特定称谓。D项,引号的作用是表示强调。
5.(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 ②提高水稻的产量
解析:①处,前面是“水稻是”,后文解释世界上有一半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可以推断此处应填“人们最主要的粮食作物”。②处,根据前面的“因此”和后面的“对保证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提高水稻的产量”。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9分)
材料一:
时代楷模是我党在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波澜壮阔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英雄群体,其伟大人格是值得珍视的宝贵精神财富。君子人格是中华民族理想人格的源泉,时代楷模则是其在我国现当代的表现与结晶,两者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张居正说:“君子处其实,不处其华;治其内,不治其外。”君子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他们不务虚名,不贪图享受,不以个人占有物质财富的多寡为成功的标准,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这样才愈益显示出君子人格之崇高。时代楷模们都是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对我国的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然而,他衣着朴素,在公众眼里就是一个农民的形象。他也从不利用自己的地位与影响为家人谋取利益。
时代楷模们都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家庭的人,他们能够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是由其科学的人生价值观所决定的。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对物质财富的需求以基本生活为度,从不把名利地位放在心上。他们所想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事业,为的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从不计较个人的名利得失。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成为一个有主见的人、内心充实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摘编自邬静《论时代楷模的君子人格》)
材料二:
近日,中央宣传部授予张桂梅同志“时代楷模”称号,张桂梅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由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新华每日电讯》社共同编写的《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出版后备受关注。
张桂梅的感人事迹在云南早已广为人知,云南省委曾经两次发出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通知,《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媒体先后对张桂梅进行了深度报道。但是,从张桂梅日常生活的细节点滴展开全方位的深度挖掘与展示,《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无疑有着非常独特的视角与呈示。该书采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张桂梅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大量细节展示出来,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爱的时代楷模在日常生活里的言行举止。书中,76个小故事、108幅插图,共同呈现出了张桂梅投身少数民族贫困山区教育的鲜活形象。这些故事和图片,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告诉人们,张桂梅作为一位时代楷模,并非高不可攀、不可复制,而是可亲可敬、可以学习借鉴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教师作为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性职业,发挥了我们国家和民族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奠基石的重要作用。随着张桂梅在当下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把张桂梅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介绍给广大读者,让人们通过这本书,在张桂梅身上看到人民教师的光辉形象。
在教书育人生涯中,张桂梅始终不是一个人在奋斗。无论是在华坪县民族中学,还是在华坪县女子高中,张桂梅身边其实一直存在着一个教师团队,是他们与张桂梅一起工作、生活,共同成就了贫困山区教育事业的发展进步。张桂梅,其实也是山村教师的典型、代表、缩影。在祖国大地上,千千万万个像张桂梅那样的乡村教师如同满天繁星遍布全国,他们像张桂梅一样坚守三尺讲台,构成了我国现代基础教育的本真和本色。通过这本书,很多人都可以在那些故事里产生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进而联想各自身边的人和事。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这本书是向整个国家和民族的人民教师致敬。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楷模是人们学习的榜样,他们的高尚人格是对君子人格的继承和超越,是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B.孔子和张居正所说的君子与时代楷模在人格上有相通之处,他们心系国家民族,实现了有价值的人生。
C.时代楷模们淡泊名利,出淤泥而不染,把事业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
D.《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一书以小见大,深入挖掘,展现了一个可亲可敬的教师形象。
答案:C
解析:“把事业看得和生命一样重要”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可知,是“事业重于生命”。
7.(3分)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代楷模的伟大人格内涵极其丰富深刻,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值得深入挖掘、阐释,并加以提炼、升华。
B.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心无旁骛地生活和工作,提升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进而推动全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跃上新台阶。
C.张桂梅义无反顾地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用行动继承了君子人格。各种媒体对她的报道诠释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D.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团队的力量,张桂梅竭尽全力去做力所能及的事,她的事迹证明,人可以因团队而卓越,因行动而成功。
答案:B
解析:“人们都应该像时代楷模那样”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三段“人们应树立远大的理想,有执着的事业心,而不能随波逐流,跟着感觉走,要尽可能排除干扰与杂念,像时代楷模那样工作和生活,静下心来做学问,踏踏实实干工作”可知,原文是“尽可能”,而不是“都应该”,选项说法过于绝对。
8.(3分)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为助力家乡抗击灾情,郭女士和丈夫连夜委托基金会送物资到河北。
B.“我曾经有过许多梦想,那些梦想都在遥远的地方,我独自远航,为了那些梦想。”这是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钟扬生前一段颇具诗意的自白。
C.一辈子能做成一种新药,是新药研发者一生的荣耀。王逸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说:“再有10年时间,我还想再做出两种新药,带给患者生的希望。”
D.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每个人都有成为英雄的机会。王继才就是一个明证。32年,11 680个日日夜夜,王继才和妻子王仕花坚持戍守开山岛,只为五星红旗每天冉冉升起。
答案:A
解析:材料一的观点是:时代楷模与君子人格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时代楷模对君子人格不仅有传承,而且在一些方面还有所超越。他们追求的是“理想,是事业的成功,是国家昌盛、人民幸福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心里只想着完成国家和民族赋予的任务”“聚焦目标,心系国家民族的大德君子,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了工作,根本无意于名利地位,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有价值的人生,为人们树立了光辉典范”“在他们眼里,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理想大于天,事业重于生命”。郭女士及其丈夫的举动属于善举,不能因此称之为“时代楷模”,故不能支撑材料一观点。
9.(4分)材料二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比喻论证,将像张桂梅一样的乡村教师比作满天繁星。②对比论证,将《希望之光——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故事》的写法与其他媒体进行了比较。③类比论证,由张桂梅的教师职业联想到每个人身边的人和事。
10.(6分)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你认为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向时代楷模学习?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学习时代楷模以人民为中心的坚定信念。在时代楷模心中,国家和民族利益高于一切。②学习时代楷模乐于奉献的精神。每一位楷模都甘于奉献,任劳任怨地做好本职工作。③学习时代楷模不畏艰难的拼搏精神。追求崇高理想不会是一片坦途,所以时代楷模们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和坚定不移的定力值得我们学习。④学习时代楷模追求卓越的创新品质。只有勇于变革创新,锲而不舍地追求理想,才能化理想为现实。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