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4课课堂讲义篇目二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4课课堂讲义篇目二荷塘月色课件(共40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06:03

文档简介

(共40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课堂讲义 篇目二 荷塘月色
学习
目标
1.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揣摩重要词句的含义及修辞效果,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
3.比较分析郁达夫和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
情境导入 现代作家、诗人张白山在《漫谈<荷塘月色>》中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诵一时的作品,听说到现在也还有一些青年人喜欢读它,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写景很美,满贮着诗意的缘故。”2025年11月,在朱自清127周年诞辰到来之际,朱自清研究会特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为:再次回到清华园,重温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诗意。如果你是清华大学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设计系列方案给予参观者热情的接待。
 活动设计:与参观者一起重温经
典名篇《荷塘月色》,并回顾写作背景,
体会文本大意。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在你
遇到困难时,在你伤心时,在你郁闷时,
能给你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之地,让你
获得暂时的安宁。这个地方可以是家,可以是你的秘密基地,也可以是海边,或者安静的楼顶。请通读《荷塘月色》,初步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栖息地,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③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
读文会意
荷塘上的月色
荷塘四周的景色
忘愁
思古:采莲旧俗
1.活动设计:带领参观者重走朱自清当年写《荷塘月色》的路线,并配以舒缓唯美的音乐,体会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双线结构:行踪+
情感)
(体会思想感情)在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里,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文章开头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探究启思
答案:(1)心情变化: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
(2)二者并不矛盾。①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②月下荷塘里那朦胧静谧、如烟如梦的境界,使得作者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变得宁静起来。
2.活动设计:作为本次接待负责人,选出几处景点作游赏重点推荐给参观者,并指出景点好在哪里,说说推荐的理由。
(分析表达技巧)“一切景语皆情语”,要使所描绘的景物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就要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景物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文最突出之处就是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其写景突出之处,就是将描写月下荷塘与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手法 表达效果
月下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 ④
荷塘月色 ①
② ③
荷塘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侧面烘托、对比
月光、青雾、树影
朦胧、缥缈
衬托、对比、通感
写月色、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3.活动设计:游赏重要景点的过程中,在周围的凉亭召开短暂的座谈,一起品读《荷塘月色》中的精彩写景语句,深入品味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赏析语言特色)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本文的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值得我们仔细赏鉴,请结合文本赏析下列语句。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请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答案: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被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生动表现出月影与景物的和谐之美。
(3)“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答案: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
名曲。
答案:首先,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用“名曲”来形容宁静的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了,又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
(4)现代文学研究家吴周文《谈〈荷塘月色〉》:“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叶,“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章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关键点拨
赏析通感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嗅觉等)相互交融的修辞,赏析时需抓住以下核心:
①快速识别:找感官交叉点。
看句子是否用甲感官词描述乙感官体验,例如:听觉→视觉:“声音像阳光一样明亮”(用视觉“明亮”写听觉)。嗅觉→味觉:“花香是清甜的”(用味觉“清甜”写嗅觉)。
关键点拨
②分析逻辑:为什么能互通?
抓住两种感官的相似特质:“歌声渺茫”(听觉)→“香气缕缕”(嗅觉):共同点是“微弱、悠远”。
“糖霜细腻”(触觉)→“钢琴声轻柔”(听觉):共同点是“柔和、顺滑”。
③体会效果:情感与画面。
画面感升级:让抽象感受变具体,如“月光是冷的”(视觉→触觉),写出月光的清寂。情感强化:多感官叠加更打动人,如“他的笑带着柠檬味的清爽”(视觉+味觉等),突出愉悦感。
关键点拨
④经典例子速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视觉,写琵琶声清脆)。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似歌声”(嗅觉→听觉,写香气缥缈)。
⑤对比区分:通感≠比喻。
通感:必须跨感官(如“声音甜”)。比喻:同类事物类比(如“声音像流水”,听觉→听觉)。
比较创作风格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事实却是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做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群文互鉴
答案:(示例)我同意。①朱自清的散文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他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②郁达夫的散文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注]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注] 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慧眼看世。
学以致用
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答案:①用触觉去写听觉,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也显出有浓雾的凌晨环境的冷涩。②为全文奠定了冷寂沉重的氛围,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汉朝乐府里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 ①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② 。自古以来入诗、入画、入文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 ③ ,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
一枝独秀
淋漓尽致
卓尔不群
2.(3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譬如汉朝乐府里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C.自古以来入诗、入画、入文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爱莲》”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用以强调《爱莲说》这篇文章中的“爱莲”两个字。
3.(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二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 ①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都会在刹那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 ② ),更催花落,倒符合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
4.(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答案:①特别是南方的冬天 ②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5.(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都抽去。”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答案:①原文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凄神寒骨;②“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材料一: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
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
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即便是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有删改)
材料二:
以《冬天》为代表的朱自清30年代的回忆性散文,可以看作是作家早期“为人生”主题的延续和延伸。在个人生活的范围里,他恪守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朋友的伦理观和道德律,这应该是人的价值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所表现的是作家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的交际,总是表现“我的颜色是灰的”色彩,这正是悲剧性的社会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所留下的投影。
…………
时局的变迁减退了当年的热情,也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便成为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着美丽的花瓣,编织他的“梦之国”和“爱之国”。在这些作品里,读者可以窥
见一颗广博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这些建立起“爱”的天国。作家看不见、摸不着黑暗现实中圣洁美好的东西,心里变得寂寞、荒芜,通过追忆往事而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寂寞、荒芜的心灵。对于现实,这些作品是作者曲折的回声,他痛感到美的失落与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
(节选自吴周文《朱自清论》,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回忆性散文,《冬天》是其中一篇,这些回忆中既有他对于“爱”的坚守和执着,也折射出时代的苦痛和磨难。
B.《冬天》的第一个场景中,古老的房子、昏黄的灯光、乌黑的锅炉、雪白的豆腐相映成趣,构成了诱人的、令人联想的场景,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C.《冬天》的第二个场景中,几位好友面对江山美景相对无语,真挚的友情在这清冷的场景中默默流动,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冬天》中的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作者要借此展现内心感到的温暖,因此他在三个场景中都特别强调了冬天的寒冷,以冷与暖的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三个场景中都特别强调了冬天的寒冷”与文章事实不符。第二、第三个场景没有特别强调寒冷。
7.(3分)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冬天》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各具特色,第一幅欢快活泼,第二幅宁静清幽,第三幅安宁温馨,显示了作者在选材和行文布局上的匠心。
B.《冬天》中的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虽然时间、地域、内容各不相同,但读完全文却使人觉得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有一根情感线索贯串其中。
C.《冬天》动词使用颇有特点,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等,显示出作者词语运用上的功力。
D.《冬天》中大量运用口语,使读者读起来感觉真切自然,体现了朱自清“真淳朴素”的语言风格。《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也都符合这一特点。

“《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也都符合这一特点”说法有误。本文与《背影》的语言风格一致,朴素自然。但《荷塘月色》和《春》都是较为典型的“美文”,特别是《春》,更是一首散文诗,其语言加工和雕琢的痕迹更加明显。
8.(4分)《冬天》的最后一句话透露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请从这句话出发,具体分析本文所写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答案:①“吃豆腐”写的是父子间的天伦之乐,但在《背影》中的父亲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令人深感担忧。②同游西湖写的是年轻时友情的温暖,但是当时同游的P君已经失去联络了,让人备感遗憾。③全家在台州一起过冬是温暖的、美好的,但如今妻已经去世四年了,使人深感
凄切。
9.(6分)有人认为《冬天》中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是相互平行的,可以互换顺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阐明理由。
答案:(示例)不同意。①文中所写的三幅图景是按照儿时、青年、中年的顺序依次展开,不能调换。②三件事给作者带来的痛苦感受不同,不能调换顺序:父亲尚健在,是感慨和担忧;友人失去联络,是人生遗憾;妻子天人永隔,是无法消弭的痛。第三个场景只能放在最后。篇目二 荷塘月色
[学习目标] 1.分析作者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揣摩重要词句的 含义及修辞效果,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3.比较分析郁达夫和朱自清散文的不同特点。
[情境导入] 现代作家、诗人张白山在《漫谈<荷塘月色>》中说:“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传诵一时的作品,听说到现在也还有一些青年人喜欢读它,这大抵由它是抒情的散文,写景很美,满贮着诗意的缘故。”2025年11月,在朱自清127周年诞辰到来之际,朱自清研究会特举办一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为:再次回到清华园,重温朱自清散文名篇《荷塘月色》中的诗意。如果你是清华大学本次活动的负责人,请设计系列方案给予参观者热情的接待。
 活动设计:与参观者一起重温经典名篇《荷塘月色》,并回顾写作背景,体会文本大意。
  生活中,总有那么一个地方,在你遇到困难时,在你伤心时,在你郁闷时,能给你的心灵提供一个栖息之地,让你获得暂时的安宁。这个地方可以是家,可以是你的秘密基地,也可以是海边,或者安静的楼顶。请通读《荷塘月色》,初步走进朱自清先生的心灵栖息地,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荷塘上的月色 ②荷塘四周的景色 ③忘愁 ④思古:采莲旧俗
1.活动设计:带领参观者重走朱自清当年写《荷塘月色》的路线,并配以舒缓唯美的音乐,体会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双线结构:行踪+情感)
(体会思想感情)在被“白色恐怖”笼罩的年代里,朱自清陷入了苦闷彷徨之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是知识分子的精神避难所。《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先生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作者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所写的荷塘月色的宁静和谐与文章开头作者的心情“颇不宁静”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心情变化:颇不宁静→寻求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
(2)二者并不矛盾。①正是因为作者的“心里颇不宁静”,所以他才到月光下的荷塘边去寻求宁静,寻求超脱。②月下荷塘里那朦胧静谧、如烟如梦的境界,使得作者心中的哀愁不禁变得淡淡的,同时一种淡淡的喜悦之情也油然而生,让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变得宁静起来。
2.活动设计:作为本次接待负责人,选出几处景点作游赏重点推荐给参观者,并指出景点好在哪里,说说推荐的理由。
(分析表达技巧)“一切景语皆情语”,要使所描绘的景物恰到好处地表情达意,就要运用各种表达技巧,让景物描写中渗透作者的主观情感。本文最突出之处就是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其写景突出之处,就是将描写月下荷塘与描写荷塘上的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结合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画面 画面意象 画面特征 手法 表达效果
月下 荷塘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 幽静、淡雅 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 ④
荷塘 月色 ① ② ③
荷塘 四周 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 阴沉、模糊 侧面烘托、对比
答案:①月光、青雾、树影 ②朦胧、缥缈 ③衬托、对比、通感 ④写月色、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给人以美的感受
3.活动设计:游赏重要景点的过程中,在周围的凉亭召开短暂的座谈,一起品读《荷塘月色》中的精彩写景语句,深入品味朱自清的语言艺术。
(赏析语言特色)许多优秀的散文,像一幅幅美丽动人的画,又像一首首震撼心灵的诗。本文的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值得我们仔细赏鉴,请结合文本赏析下列语句。
(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请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
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现代文学研究家吴周文《谈<荷塘月色>》:“与作品的意境,基调相一致,诗人运用了近三十个各种类型的叠词,这些叠词渲染出一种雅而不俗的语言氛围,产生了独特的表情达意的效果。”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叶,“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
(2)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被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生动表现出月影与景物的和谐之美。
(3)①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同时,“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②首先,由视觉向听觉转移,用“名曲”来形容宁静的月光与树影,化静为动,光与影仿佛变成了跳跃的音符,将静景写活了,又激发了读者的联想与想象。其次,光与影的和谐与琴声的优美,同样都能带给人美感,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的叠加,营造出温馨、幽雅的意境,恰到好处地表现出荷塘月色带给作者的淡淡喜悦之情。
(4)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章文气舒展,音韵和谐。
赏析通感 通感是把不同感官体验(如视觉、听觉、嗅觉等)相互交融的修辞,赏析时需抓住以下核心: ①快速识别:找感官交叉点。 看句子是否用甲感官词描述乙感官体验,例如:听觉→视觉:“声音像阳光一样明亮”(用视觉“明亮”写听觉)。嗅觉→味觉:“花香是清甜的”(用味觉“清甜”写嗅觉)。 ②分析逻辑:为什么能互通? 抓住两种感官的相似特质:“歌声渺茫”(听觉)→“香气缕缕”(嗅觉):共同点是“微弱、悠远”。 “糖霜细腻”(触觉)→“钢琴声轻柔”(听觉):共同点是“柔和、顺滑”。 ③体会效果:情感与画面。 画面感升级:让抽象感受变具体,如“月光是冷的”(视觉→触觉),写出月光的清寂。情感强化:多感官叠加更打动人,如“他的笑带着柠檬味的清爽”(视觉+味觉等),突出愉悦感。 ④经典例子速记。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大珠小珠落玉盘”(听觉→视觉,写琵琶声清脆)。 朱自清《荷塘月色》:“清香似歌声”(嗅觉→听觉,写香气缥缈)。 ⑤对比区分:通感≠比喻。 通感:必须跨感官(如“声音甜”)。比喻:同类事物类比(如“声音像流水”,听觉→听觉)。
比较创作风格
  同为现代作家,郁达夫和朱自清生存的社会环境是相同的。他们的人生之路从19世纪末蹒跚走到20世纪中叶,这是中国社会最动荡不安的时期。郁达夫和朱自清所生活的客观世界相似,从“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来看,他们的创作风格也应相似。事实却是一个写实一个浪漫,原因只有一个:主观心灵不同。
  有人将朱自清的散文与郁达夫的散文做了比较,总的体会是:朱自清的散文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一个“清”字;郁达夫的散文也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一个“郁”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结合两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品质说说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我同意。①朱自清的散文清丽、清秀、清纯、清新。他的散文既简洁又明快,而且朴实得让人感到亲切。另外,“清”也体现在他的品格上。他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清高气节和可贵情操,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②郁达夫的散文如他的名字一样,突出了一个“郁”字,几乎每一篇都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感伤和愤懑,包含着国破家亡的沉重的咏叹。他的散文是“萧条复萧条,衰落又衰落”的情深意笃的爱国者的悲歌。他的散文郁得深沉,郁得深远,郁得隽永,郁得感人泪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白嘉轩背着褡裢朝县城的方向走去。秋末冬初的黎明像一个行动迟缓的老人凝滞不前。冬走十里不明。浓雾笼罩着的村庄仍然有驱狼的火光明明灭灭。雄鸡的啼叫没有往日的雄壮,而显得黏稠滞涩。白狼的凶讯持续流传。后来又传闻朱先生[注]凭一张嘴、一句话,就解除了从甘肃反扑过来的二十万清军,朱先生因此被张总督任命为第一高参。白嘉轩忙于修复围墙而不闻姐夫朱先生的种种传闻,是昨天晚上鹿子霖带着一脸惊奇询问他关于朱先生的消息时他才知道的。他带着验证传闻和反正以来的种种疑惧和慌乱去找朱先生,听他断时论世。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
  [注] 朱先生:白嘉轩姐夫。他自幼苦读,饱学儒雅,慧眼看世。
文中画横线句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请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用触觉去写听觉,写出了鸡叫声的沉闷,也显出有浓雾的凌晨环境的冷涩。②为全文奠定了冷寂沉重的氛围,拓展了文本的意境。
课时测评22 荷塘月色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古人很早就体会到了赏荷所带来的美妙感受,并且毫不掩饰自己对荷花的喜爱。这从大量的古诗词中可以看出。譬如汉朝乐府里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名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道出了荷花之美在于色彩的映衬,在于成片的气势而非 ① 。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荷花还是传统国画的重要题材,在中国绘画史上,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国画历代精品不在少数。在现代作家朱自清的名篇《荷塘月色》中,清华园里月色下的荷塘美景被展现得 ② 。自古以来入诗、入画、入文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荷花之所以能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一是因为美好的外形,其姿态的优雅与古典,颜色的淡雅与清新,给人以美的享受;二是因为所附着的象征意义,荷花亭亭玉立, ③ ,有如谦谦君子一般。除此之外,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一枝独秀 ②淋漓尽致 ③卓尔不群
2.(3分)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譬如汉朝乐府里的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描述了在茂盛的莲叶间采莲之乐趣。
B.最直接表达这种喜爱之情的,莫过于宋人周敦颐的那篇《爱莲说》,直接以《爱莲》二字写入篇名。
C.自古以来入诗、入画、入文的植物不在少数,但是能像荷花这样留下这么多经典作品的,大概不是很多。
D.我以为,人们喜爱荷花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荷花的同生产品——藕和莲子。
答案:B
解析:“《爱莲》”的书名号应为双引号,用以强调《爱莲说》这篇文章中的“爱莲”两个字。
3.(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中国绘画史上,以荷花为主要内容的历代国画精品不在少数。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历代”应放在“国画”之前;二是成分残缺,“荷花”前缺少介词“以”。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在我看来,冬天是最不浪漫的季节,( ① ),它看不到北方的银装素裹,冰天雪地;也看不到西部的万里荒漠,悄无人声。南方的冬天永远都只是一片萧条之色。天很冷很冷,却不带一丝湿润,浸入骨髓的冰凉仿佛要把身体的所有温暖都抽去,只留下如干絮般散漫的冷一团一团地塞在胸肺间。在这样的季节里,人的思维都会被冻住,什么情感、浪漫都会在刹那间被抛到九霄云外。在这样的境况下,难以提起一丝好兴致,哪怕偶尔有所愿望,也会很快被扔到记忆的角落里。
夏日里花叶田田的荷塘,此时都只剩下根根枯管、片片残叶,早已没了衔露含珠的风韵。寒风轻摇,枯荷残叶,仿佛悄悄地诉说着昔日美艳,又仿佛轻轻暗泣着如今没落。( ② ),更催花落,倒符合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心境。是的,南方的冬天便只能用死寂来形容,看不到一丝生命的动感。
4.(4分)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特别是南方的冬天 ②倘若再来一场冷雨
5.(5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身体的所有温暖仿佛要被浸入骨髓的冰凉都抽去。”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更能突出强调“冰凉”的凄神寒骨;②“浸入骨髓的冰凉”作主语,与前句“天很冷很冷”照应,陈述主体一致。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材料一:
冬 天
朱自清
说起冬天,忽然想到豆腐。是一“小洋锅”(铝锅)白煮豆腐,热腾腾的。水滚着,像好些鱼眼睛,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嫩而滑,仿佛反穿的白狐大衣。
锅在“洋炉子”上,和炉子都熏得乌黑乌黑,越显出豆腐的白。这是晚上,屋子老了,虽点着“洋灯”,也还是阴暗。围着桌子坐的是父亲跟我们哥儿三个。
“洋炉子”太高了,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在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有时也自己动手,但炉子实在太高了,总还是坐享其成的多。这并不是吃饭,只是玩儿。
父亲说晚上冷,吃了大家暖和些。我们都喜欢这种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又是冬天,记得是阴历十一月十六日晚上,跟S君P君在西湖里坐小划子。S君刚到杭州教书,事先来信说:“我们要游西湖,不管它是冬天。”
那晚月色真好,现在想起来还像照在身上。本来前一晚是“月当头”,也许十一月的月亮真有些特别吧。那时九点多了,湖上似乎只有我们一只划子。有点风,月光照着软软的水波,当间那一溜儿反光,像新砑的银子。湖上的山只剩了淡淡的影子。山下偶尔有一两星灯光。S君口占两句诗道:“数星灯火认渔村,淡墨轻描远黛痕。”我们都不大说话,只有均匀的桨声。我渐渐地快睡着了。
P君“喂”了一下,才抬起眼皮,看见他在微笑。这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S君还常常通着信,P君听说转变了好几次,前年是在一个特税局里收税了,以后便没有消息。
在台州过了一个冬天,一家四口子。台州是个山城,可以说在一个大谷里。只有一条二里长的大街。别的路上白天简直不见人;晚上一片漆黑,偶尔人家窗户里透出一点灯光,还有走路的拿着火把,但那是少极了。我们住在山脚下。
有的是山上松林里的风声,跟天上一只两只的鸟影。夏末到那里,春初便走,却好像老在过着冬天似的,可即便是真冬天也并不冷。我们住在楼上,书房临着大路;路上有人说话,可以清清楚楚地听见。
但因为走的人太少了,间或有点说话的声音,听起来还只当远风送来的,想不到就在窗外。我们是外路人,除上学校去之外,常只在家里坐着。妻也惯了那寂寞,只和我们爷儿们守着。
外边虽老是冬天,家里却老是春天。有一回我上街去,回来的时候,楼下厨房的大方窗开着,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三张脸都带着天真微笑地向着我。似乎台州空空的,只有我们四人;天地空空的,也只有我们四人。那时是民国十年,妻刚从家里出来,满自在。现在她死了快四年了,我却还老记得她那微笑的影子。
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些,我心上总是温暖的。
(有删改)
材料二:
以《冬天》为代表的朱自清30年代的回忆性散文,可以看作是作家早期“为人生”主题的延续和延伸。在个人生活的范围里,他恪守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朋友的伦理观和道德律,这应该是人的价值内涵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所表现的是作家的家庭生活和个人的交际,总是表现“我的颜色是灰的”色彩,这正是悲剧性的社会在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身上所留下的投影。
…………
时局的变迁减退了当年的热情,也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追忆便成为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他从现实走出,在逝去的旧梦里捡拾着美丽的花瓣,编织他的“梦之国”和“爱之国”。在这些作品里,读者可以窥见一颗广博的“爱”心:爱父亲、爱儿女、爱妻子、爱朋友……这些建立起“爱”的天国。作家看不见、摸不着黑暗现实中圣洁美好的东西,心里变得寂寞、荒芜,通过追忆往事而营构“爱”的天国,用以抚慰自己寂寞、荒芜的心灵。对于现实,这些作品是作者曲折的回声,他痛感到美的失落与美的毁灭,从而深深地感喟已经逝去的“爱”是那般的甜蜜、温馨和宝贵。
(节选自吴周文《朱自清论》,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朱自清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了一批回忆性散文,《冬天》是其中一篇,这些回忆中既有他对于“爱”的坚守和执着,也折射出时代的苦痛和磨难。
B.《冬天》的第一个场景中,古老的房子、昏黄的灯光、乌黑的锅炉、雪白的豆腐相映成趣,构成了诱人的、令人联想的场景,让读者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C.《冬天》的第二个场景中,几位好友面对江山美景相对无语,真挚的友情在这清冷的场景中默默流动,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D.《冬天》中的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作者要借此展现内心感到的温暖,因此他在三个场景中都特别强调了冬天的寒冷,以冷与暖的对比强化了文章的主题。
答案:D
解析:“三个场景中都特别强调了冬天的寒冷”与文章事实不符。第二、第三个场景没有特别强调寒冷。
7.(3分)下列对材料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冬天》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各具特色,第一幅欢快活泼,第二幅宁静清幽,第三幅安宁温馨,显示了作者在选材和行文布局上的匠心。
B.《冬天》中的三件事都发生在冬天,虽然时间、地域、内容各不相同,但读完全文却使人觉得在这些事件的背后有一根情感线索贯串其中。
C.《冬天》动词使用颇有特点,如“一小块一小块豆腐养在里面”“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并排地挨着她们母子三个”等,显示出作者词语运用上的功力。
D.《冬天》中大量运用口语,使读者读起来感觉真切自然,体现了朱自清“真淳朴素”的语言风格。《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也都符合这一特点。
答案:D
解析:“《背影》《春》《荷塘月色》等作品也都符合这一特点”说法有误。本文与《背影》的语言风格一致,朴素自然。但《荷塘月色》和《春》都是较为典型的“美文”,特别是《春》,更是一首散文诗,其语言加工和雕琢的痕迹更加明显。
8.(4分)《冬天》的最后一句话透露了全文的情感基调。请从这句话出发,具体分析本文所写的每一个生活场景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吃豆腐”写的是父子间的天伦之乐,但在《背影》中的父亲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令人深感担忧。②同游西湖写的是年轻时友情的温暖,但是当时同游的P君已经失去联络了,让人备感遗憾。③全家在台州一起过冬是温暖的、美好的,但如今妻已经去世四年了,使人深感凄切。
9.(6分)有人认为《冬天》中选取的三幅生活图景是相互平行的,可以互换顺序。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简要阐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不同意。①文中所写的三幅图景是按照儿时、青年、中年的顺序依次展开,不能调换。②三件事给作者带来的痛苦感受不同,不能调换顺序:父亲尚健在,是感慨和担忧;友人失去联络,是人生遗憾;妻子天人永隔,是无法消弭的痛。第三个场景只能放在最后。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