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4课 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
课堂讲义 篇目一 故都的秋
学习
目标
1.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2.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揣摩重要词句的含意及修辞效果。
情境导入 著名国画大师、郁达夫的挚友刘海粟,曾这样评价:“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意思是说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就无法理解郁达夫散文中的精妙之处。请深入研读《故都的秋》一文,让郁达夫带领我们走进他笔下的故都,深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精妙之处。
钱理群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评:“‘秋味’无疑是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里的‘关键词’”……一气贯到底,确实让人“回味”无穷,这本身即是郁达夫的发现与独特体验:古今中外文人多有写“秋声”“秋色”的,写“秋味”即使不是“绝无”、也是“少见”的。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那份浓浓的“秋味”,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
读文会意
回想江南之秋
秋蝉残声
清、静
1.(理解散文的情感)早已成为知名文人的郁达夫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并曾写了副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由此可感受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请再读文本,说说最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这些情感是如何进行表露的?请举例说明。
答案:(1)最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景物,从不同侧面对这些情感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2)①“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是在写“静”;“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秋草,体现了“悲凉”。②“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表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探究启思
2.(赏析景物描写)刘勰《文心雕龙》中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郁达夫就是要把情感渗入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请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画面 语句品析
秋院 ①
秋槐 ②
a.“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b.“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c.“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
a.“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宁静。b.“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
画面 语句品析
秋蝉 ③
秋雨 ④
秋果 ⑤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
a.“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b.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
“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3.(鉴赏语言艺术)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尤为出色,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意味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作者巧妙地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展现出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几句稍作品味。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答案: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动作、心态,如“细数”“静对”,透露出作者的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答案: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是视觉;脚踏花地,为触觉,二者结合,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这几句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的
情怀。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答案:该句运用了对比性比喻,从四个不同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并流露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思念。
对比角度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喻体 喻义 喻体 喻义
“酒”的角度 黄酒 味道不足 白干 味道足
“饭”的角度 稀饭 质的不实在 馍馍 质的实在
“菜”的角度 鲈鱼 味道不浓 大蟹 味道浓
格调的角度 黄犬 气派不够 骆驼 豪放而不矜持
关键点拨
赏析散文的语言艺术
散文语言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角度:
①用词之美:精准性、丰富性。
优秀的散文作家对词语的运用往往精准独到,能以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出想要描绘的事物、情感或思想;散文语言的词汇丰富多样,通过运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词语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既可以有典雅庄重的书面语,也可以有通俗易懂的口语;既可以使用传统的词汇,也可以引入新颖时尚的流行语。
关键点拨
②句式之妙: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散文中常常会将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整句能使文章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等;散句则灵活自由,可使文章显得更加自然流畅;长句结构复杂,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的逻辑关系;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具有强调作用。
③修辞之巧:善用多种修辞。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神态,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同时能强调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关键点拨
④风格之韵:多样性、独特性。
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如潺潺流水,自然顺畅,不事雕琢,给人以清新之感;华丽典雅的散文运用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注重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雕琢,常常使用典故、诗词等,使文章具有高雅的气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借秋蝉残声等描写
营造悲凉氛围,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及对时光、世事的感慨,语言风格沉郁悲凉。
(2021·浙江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节选自红柯《麦子》)
学以致用
赏析文段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答案: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于 ① 的大自然中感受春日的热情;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享受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黄叶飘零的飒飒西风里,细品 ② 的况味。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充满冷气的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对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本应循环交替、 ③ 的四季,在人类科学的推进中也逐渐迷失了。让我们知道秋天来临的,竟不再是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这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万紫千红
一叶知秋
周而复始
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B.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C.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D.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颠倒,“对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介词关系错误,应该是: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二是“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因果关系不当,“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是原因,不是结果,改为: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3.(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市场上的蟹黄,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让我们知道了秋天的来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答案:①原文使用短句,表达上更简洁明快,且与前文风格基本一致;②原文通过落叶知秋与其他事物知秋的对比,有突出强调之意,更能表现作者的伤感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6分)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节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如此的悠长。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
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
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
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有删改)
4.(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城乡内外重重叠叠的新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骤然身入其中的人感到“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B.本文选用的意象“藤榻”“藤花阴”“雪藕”“树上的蝉鸣”等具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格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一脉相承。
C.“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旨在表现作者漂泊多年后对兄弟深沉的情感和惦念。
D.北平的秋天较南方时间更长,秋空更高,空气更干燥,且富有肃杀、沉静的哀感,所以作者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
“旨在表现作者漂泊多年后对兄弟深沉的情感和惦念”错误,结合前文“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可知,这里主要表现北平冬夜的温馨氛围和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5.(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对北平冬天的讲述最为详尽,其他三季则抓住其特点——春绿、夏凉、秋味浓厚依次展开,兴味盎然。
B.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了几幅北平的画面,将北平的四季与个人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
C.文本描写北平四季的美景,与对国家深沉的情感相映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感受到作者的哀感与无奈。
D.文本语言华丽精致,选材富有生活气息;古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更具文学魅力。
√
文本语言华丽精致”错误,如“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等表述,用词平实清新、质朴自然。
6.(4分)文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一”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①多个“一”字,突出了房屋的简朴和防寒装置的简单,表现了作者对北方悠闲生活的喜爱。②把北平冬天的生活定格于特定的现实场景,有画面感,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③所描绘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让作品韵味十足,富有感染力。
7.(6分)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这样阐释:“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其中“真”指的是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对“真”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答案:①景物描写真实细致。例如:北平四季的变换——春的葱郁、夏的舒爽、秋的沉静、冬的悠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再如:以特写式的镜头写小鸟在阳光照耀下觅食振翎,淳朴自然,充满诗情。②生活场景细腻真实。例如:写北方人家的四合房、暖炕、回廊、风门、炉子等防寒设施。再如:雪天屋外生活如溜冰、做雪人等场景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③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例如:写冬宵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写出北平冬夜的温情。再如:通过对北平四季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篇目一 故都的秋
[学习目标] 1.分析描写的景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2.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揣摩重要词句的含意及修辞效果。
[情境导入] 著名国画大师、郁达夫的挚友刘海粟,曾这样评价:“青年画家不精读郁达夫的游记,画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钱塘、富阳、新安,也读不通郁达夫的妙文。”意思是说如果不了解景物的美,就无法理解郁达夫散文中的精妙之处。请深入研读《故都的秋》一文,让郁达夫带领我们走进他笔下的故都,深入体会郁达夫散文的精妙之处。
钱理群在《品一品“故都”的“秋味”》中评:“‘秋味’无疑是郁达夫这篇《故都的秋》里的‘关键词’”……一气贯到底,确实让人“回味”无穷,这本身即是郁达夫的发现与独特体验:古今中外文人多有写“秋声”“秋色”的,写“秋味”即使不是“绝无”、也是“少见”的。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那份浓浓的“秋味”,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回想江南之秋 ②秋蝉残声 ③清、静
1.(理解散文的情感)早已成为知名文人的郁达夫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的他“颇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并曾写了副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由此可感受他对人生的领悟——悲凉、落寞。请再读文本,说说最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是哪几个词。作者对这些情感是如何进行表露的?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最能体现文章感情基调的词语是“清”“静”“悲凉”;作者通过选取不同的景物,从不同侧面对这些情感同时加以渲染和刻画。(2)①“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是在写“静”;“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既是在写“静”,又突出了“清”;“疏疏落落”的秋草,体现了“悲凉”。②“槐树落蕊”整段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给人以清静悠闲的感觉,表现了“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2.(赏析景物描写)刘勰《文心雕龙》中讲“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郁达夫就是要把情感渗入景物描绘中去,使读者几乎不能辨出这美丽的自然是不是多情善感的主人公的身体的一部分。这里,情中有秋的落寞,秋中有情的眷恋,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请赏析文中写景的五幅画面,具体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突出故都的秋的特点的。
画面 语句品析
秋院 ①
秋槐 ②
秋蝉 ③
秋雨 ④
秋果 ⑤
答案:①a.“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这是境的宁静。b.“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心的宁静。c.“一椽破屋”“破壁腰”:这是境的宁静。②a.“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宁静。b.“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里有境的宁静,也有心的悲凉。③“秋蝉的衰弱的残声”“这嘶叫的秋蝉”:本身就是一种悲凉。④a.“息列索落”“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这是境的宁静。b.都市闲人的互答:这里是心和境的悲凉。⑤“淡绿微黄的颜色”:清、静的淡色。
3.(鉴赏语言艺术)散文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本文在语言运用上尤为出色,具有工整雅致之美,抒情意味浓厚,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作者巧妙地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展现出极强的语言驾驭能力。现摘录几句稍作品味。
(1)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动作、心态,如“细数”“静对”,透露出作者的悠闲、惬意。这几句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2)这几句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是视觉;脚踏花地,为触觉,二者结合,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这几句流露出作者欣喜而又寂寞的情怀。
(3)该句运用了对比性比喻,从四个不同角度写出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差异,并流露出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热爱和思念。
对比角度 南国之秋 北国之秋
喻体 喻义 喻体 喻义
“酒”的角度 黄酒 味道不足 白干 味道足
“饭”的角度 稀饭 质的不实在 馍馍 质的实在
“菜”的角度 鲈鱼 味道不浓 大蟹 味道浓
格调的角度 黄犬 气派不够 骆驼 豪放而不矜持
赏析散文的语言艺术 散文语言艺术的赏析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角度: ①用词之美:精准性、丰富性。 优秀的散文作家对词语的运用往往精准独到,能以恰当的词汇准确地表达出想要描绘的事物、情感或思想;散文语言的词汇丰富多样,通过运用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词语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既可以有典雅庄重的书面语,也可以有通俗易懂的口语;既可以使用传统的词汇,也可以引入新颖时尚的流行语。 ②句式之妙:整散结合、长短交错。 散文中常常会将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整句能使文章音韵和谐、节奏协调,气势贯通等;散句则灵活自由,可使文章显得更加自然流畅;长句结构复杂,能表达丰富细腻的思想感情和复杂的逻辑关系;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具有强调作用。 ③修辞之巧:善用多种修辞。 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平淡的事物生动形象;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动作或神态,使读者感到亲切自然,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排比可以增强文章的气势,使文章的节奏感更强,同时能强调作者的情感或观点。 ④风格之韵:多样性、独特性。 清新自然的散文语言如潺潺流水,自然顺畅,不事雕琢,给人以清新之感;华丽典雅的散文运用优美、富有文采的语言,注重词语的选择和句式的雕琢,常常使用典故、诗词等,使文章具有高雅的气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借秋蝉残声等描写 营造悲凉氛围,抒发对故都之秋的眷恋及对时光、世事的感慨,语言风格沉郁悲 凉。
(2021·浙江卷,节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老婆婆走到浓密的树林里,老头发现她竟然一身金黄,飘动着团团芳香,就像一头金色的豹子。豹子走在麦田里,麦子哗哗响起来。麦子的金光洒在榆树上,榆树叶子油汪汪的;麦子的金光洒在云朵上,云就像戴了金笼头,云跟牲畜一样弯下脖子在明净辽阔的苍穹上吃草,云吃草的声音很柔和,窸窸窣窣。老婆婆摸麦穗呢。她的手像一只跳鼠,跳到麦芒上,麦芒浓密绵长就像夏天的睫毛,老婆婆触摸到夏天最美丽的地方。
(节选自红柯《麦子》)
赏析文段比喻、象征手法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把麦田里的老婆婆比喻成豹子,写出她战胜恶劣环境的强悍性格和守护领土的强烈意识。②把老婆婆抚摸麦子的手比喻成跳鼠,写出了她对麦子的深深爱意和对丰收的喜说。③用麦子的金光铺洒原野,象征丰盈的生命是守护边疆的希望。
课时测评21 故都的秋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生活在都市的人,愈来愈不了解季节了。
我们不能像在儿时的乡下,于 ① 的大自然中感受春日的热情;也不能在夜里的庭院,看挥扇乘凉的老人,享受夏夜的乐趣;更不能在黄叶飘零的飒飒西风里,细品 ② 的况味。
都市就是这样的,夏夜里我们坐在充满冷气的房子里,远望落地窗外的明星,几疑是秋天;冬寒的时候,我们走过聚集的花市,还以为春天正盛。然后我们慢慢迷惑了,迷失了,对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萌芽的春、绿荫的夏、凋零的秋、枯寂的冬,本应循环交替、 ③ 的四季,在人类科学的推进中也逐渐迷失了。让我们知道秋天来临的,竟不再是满地的落叶,而是市场上的蟹黄,是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这使我在秋天临窗北望的时候,有着一种伤感的心情。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万紫千红 ②一叶知秋 ③周而复始
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B.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C.我们对于季节已失去了意义,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D.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答案:D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主客颠倒,“对于季节我们已失去了意义”介词关系错误,应该是:季节对于我们已失去了意义。二是“所以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因果关系不当,“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是原因,不是结果,改为:因为在都市里的生活是没有季节的。
3.(5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市场上的蟹黄,电视、报纸上暖气与毛毡的广告让我们知道了秋天的来临”,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文使用短句,表达上更简洁明快,且与前文风格基本一致;②原文通过落叶知秋与其他事物知秋的对比,有突出强调之意,更能表现作者的伤感之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16分)
北平的四季(节选)
郁达夫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节季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吧,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暖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暖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
到了下雪的时候哩,景象当然又要一变。早晨从厚棉被里张开眼来,一室的清光,会使你的眼睛眩晕。在阳光照耀之下,雪也一粒一粒地放起光来了,蛰伏得很久的小鸟,在这时候会飞出来觅食振翎,谈天说地,吱吱地叫个不休。数日来的灰暗天空,愁云一扫,忽然变得澄清见底,翳障全无;于是年轻的北方住民,就可以营屋外的生活了,溜冰,做雪人,赶冰车雪车,就在这一种日子里最有劲儿。
我曾于这一种大雪时晴的傍晚,和几位朋友,跨上跛驴,出西直门上骆驼庄去过过一夜。北平郊外的一片大雪地,无数枯树林,以及西山隐隐现现的不少白峰头,和时时吹来的几阵雪样的西北风,所给与人的印象,实在是深刻、伟大,神秘到了不可以言语来形容。直到了十余年后的现在,我一想起当时的情景,还会打一个寒颤而吐一口清气,如同在钓鱼台溪旁立着的一瞬间一样。
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记得当时我们兄弟三人,都住在北京,每到了冬天的晚上,总不远千里地走拢来聚在一道,会谈少年时候在故乡所遇所见的事事物物。小孩们上床去了,佣人们也都去睡觉了,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像这一种可宝贵的记忆,像这一种最深沉的情调,本来也就是一生中不能够多享受几次的昙花佳境,可是若不是在北平的冬天的夜里,那趣味也一定不会如此的悠长。
而北方春天的最值得记忆的痕迹,是城厢内外的那一层新绿,同洪水似的新绿。北平城,本来就是一个只见树木不见屋顶的绿色的都会,一踏出九城的门户,四面的黄土坡上,更是杂树丛生的森林地了;在日光里颤抖着的嫩绿的波浪,油光光,亮晶晶,若是神经系统不十分健全的人,骤然间身入到这一个淡绿色的海洋涛浪里去一看,包管你要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我在北平,曾经过过三个夏天;像什刹海、菱角沟、二闸等暑天游耍的地方,当然是都到过的;但是在三伏的当中,不问是白天或是晚上,你只教有一张藤榻,搬到院子里的葡萄架下或藤花阴处去躺着,吃吃冰茶雪藕,听听盲人的鼓词与树上的蝉鸣,也可以一点儿也感不到炎热与薰蒸。而夏天最热的时候,在北平顶多总不过九十四五度,这一种大热的天气,全夏顶多顶多又不过十日的样子。
在北平,春夏秋的三季,是连成一片;一年之中,仿佛只有一段寒冷的时期,和一段比较温暖的时期相对立。由春到夏,是短短的一瞬间,自夏到秋,也只觉得是过了一次午睡,就有点儿凉冷起来了。因此,北方的秋季也特别的觉得长,而秋天的回味,也更觉得比别处来得浓厚。北平近郊的秋色,实在也正像是一册百读不厌的奇书,使你愈翻愈会感到兴趣。
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春秋两季,本来是到处好的,但是北方的秋空,看起来似乎更高一点,北方的空气,吸起来似乎更干燥健全一点。而那一种草木摇落、金风肃杀之感,在北方似乎也更觉得要严肃,凄凉,沉静得多。你若不信,你且去西山脚下,农民的家里或古寺的殿前,自阴历八月至十月下旬,去住它三个月看看。古人的“悲哉秋之为气”以及“胡笳互动,牧马悲鸣”的那一种哀感,在南方是不大感觉得到的,但在北平,尤其是在郊外,你真会得感至极而涕零,思千里兮命驾。所以我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南方的秋天,只不过是英国话里所说的Indian Summer或叫作小春天气而已。
统观北平的四季,每季每节,都有它的特别的好处;冬天是室内饮食奄息的时期,秋天是郊外走马调鹰的日子,春天好看新绿,夏天饱受清凉。至于各节各季,正当移换中的一段时间哩,又是别一种情趣,是一种两不相连,而又两都相合的中间风味,如雍和宫的打鬼,净业庵的放灯,丰台的看芍药,万牲园的寻梅花之类。
五六百年来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无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遥忆,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进展,永久地为我们黄帝子孙所保有的旧都城!
一九三六年五月廿七日
(有删改)
4.(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北京城乡内外重重叠叠的新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骤然身入其中的人感到“张不开眼,立不住脚,而昏厥过去”。
B.本文选用的意象“藤榻”“藤花阴”“雪藕”“树上的蝉鸣”等具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格调,与中国古典诗学传统一脉相承。
C.“我们弟兄三个,还会得再加一次煤再加一次煤地长谈下去”,旨在表现作者漂泊多年后对兄弟深沉的情感和惦念。
D.北平的秋天较南方时间更长,秋空更高,空气更干燥,且富有肃杀、沉静的哀感,所以作者说“北平的秋,才是真正的秋”。
答案:C
解析:“旨在表现作者漂泊多年后对兄弟深沉的情感和惦念”错误,结合前文“北国的冬宵,更是一个特别适合于看书、写信、追思过去、写作闲谈说废话的绝妙时间”可知,这里主要表现北平冬夜的温馨氛围和兄弟间的深厚情谊,表达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5.(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按照四季的顺序来写,对北平冬天的讲述最为详尽,其他三季则抓住其特点——春绿、夏凉、秋味浓厚依次展开,兴味盎然。
B.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描绘了几幅北平的画面,将北平的四季与个人情思巧妙地融为一体,情和景达到了自然和谐的完美统一。
C.文本描写北平四季的美景,与对国家深沉的情感相映衬,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使读者更加感受到作者的哀感与无奈。
D.文本语言华丽精致,选材富有生活气息;古诗文的引用,丰富了文章内涵,增强了文本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感,更具文学魅力。
答案:D
解析:“文本语言华丽精致”错误,如“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等表述,用词平实清新、质朴自然。
6.(4分)文中画线部分用了多个“一”字,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多个“一”字,突出了房屋的简朴和防寒装置的简单,表现了作者对北方悠闲生活的喜爱。②把北平冬天的生活定格于特定的现实场景,有画面感,具有典型的北方特征。③所描绘的场景富有生活气息,让作品韵味十足,富有感染力。
7.(6分)郁达夫在《清新的小品文字》中这样阐释:“小品文字之所以可爱的地方,就在它的细、清、真的三点。”其中“真”指的是真实,请结合文章内容对“真”这一特点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景物描写真实细致。例如:北平四季的变换——春的葱郁、夏的舒爽、秋的沉静、冬的悠闲,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令人神往。再如:以特写式的镜头写小鸟在阳光照耀下觅食振翎,淳朴自然,充满诗情。②生活场景细腻真实。例如:写北方人家的四合房、暖炕、回廊、风门、炉子等防寒设施。再如:雪天屋外生活如溜冰、做雪人等场景的描写,充满生活气息。③情感表达真挚动人。例如:写冬宵看书、写信、回忆和闲谈,写出北平冬夜的温情。再如:通过对北平四季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深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