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二 哦,香雪
[学习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2.通过心理和环境描写,体会香雪的心灵成长,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境导入] 《哦,香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亦将重新拍摄并再次搬上荧屏。请你尝试为该影片的重新拍摄制作影视脚本,为最大程度还原这部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参考,可以涉及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场景设置、拍摄技巧等各方面的细节处理。
孙犁在《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这篇小说中“纯净的境界”,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②跟旅客和气做买卖 ③有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 ④用鸡蛋换来铅笔盒 ⑤独自赶路回家
1.(角色设定:赏形象之美)王蒙在《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中说:“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纯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的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仍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
请再读《哦,香雪》,结合文中相关描写赏析香雪的形象特点。
相关描写 形象特点
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①
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以“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慌得脸红。 ②
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 ③
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子鸡蛋留下;香雪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④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⑤
答案:①美丽清纯 ②纯真无邪 ③渴求进取④淳朴自尊 ⑤坚毅执着
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①外在表现:外貌涵盖身材、容貌、服饰等,能够暗示人物性格与身份;神态即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直观反映,有助于把握人物当下心境。②言行举止:语言风格,如说话方式、用词、语气等,彰显人物性格、文化程度与心理;行为动作则是性格的外化,人物面对不同情况的行动选择,尽显其品质。③内在特质:心理描写深入人物内心,揭示想法、动机与矛盾;性格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特征,决定人物面对各类状况的反应。④背景关联:身份地位,如社会角色、家庭出身等,影响人物思想与行为;社会背景,含时代、社会风气等因素,塑造人物性格,决定命运走向,反映作品时代特征。⑤人物关系:与他人对比,能凸显该人物特点;人物间的交往、冲突、合作等互动,展现其多样性格侧面与情感变化。⑥主题作用: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其行动决策决定故事走向;同时,借人物经历、命运及展现的精神,可以传达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思考,深化主题。
2.(场景布置:析环境之妙)铁凝的作品,擅长捕捉人物的细微心理活动,并以精妙的语言传达作家敏锐而细腻的艺术感觉。通过出色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大山”和香雪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山间夜路”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填写下表。
景物描写 特点和作用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①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②
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④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⑤
答案:①景物拟人化,有象征意义,象征大山的生活闭塞、简单、落后,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不懂进取。②景物衰败黑暗,表现出香雪一人走夜路时的恐惧心理;而满月升起,照亮一切,那闪闪发光的小盒子是知识的象征,它的存在使香雪内心有了战胜恐惧的力量。③景物优美温暖,圣洁美妙。表现出“铅笔盒”带给香雪力量,让她对新生活充满憧憬。④景物黯淡。香雪想到父母的辛苦,觉得对不起父母,内心伤心不安。景物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香雪内心情感的变化。⑤场景震撼。暗指古老的群山终于被现代文明唤醒,与开头相呼应。
3.(拍摄技巧:品艺术之巧)作家白烨曾评价“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铁凝)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意蕴”。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一个角度写一则影视短评,作为电影上映前的宣传文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叙述结构:①作者并没有以情节为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②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在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地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犹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示例二)思想内容: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三十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多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做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人生追求!作者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施展出来了。
(示例三)小说构思:以简短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涵。作者没有着力于描绘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未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捕捉住瞬间,撷取几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将艺术描写聚焦在人物身上。细致入微地描绘她们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由此折射出生活的新旧更替。小说笔调清新婉丽,文字鲜活灵动,风格淡雅别致,意境回味悠长,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示例四)人物塑造:香雪的举动是真诚自然的,只有像她这样既渴求知识而又纯朴天真的山村少女才会有如此的勇气与行为。她的追求是如此具体、微小,却又是如此丰富、广大。在香雪的委屈与希望、胆怯与执着、羞涩与果敢的交替转换中,作品展示了山村少女美好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感情与理智、历史与现实的丰富内涵,暗示了一种古老陈旧生活方式与观念的逐步解体,传达了新一代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尊严的维护,对于现代文明的热切呼唤。
(示例五)现实意义:一辆列车,冲破了偏僻、贫弱、安于现状的大山,见证了山村少女的纯真与美好,唤起了进步青年的向往与追求。“青春”一词,充满时代的厚重,点燃理想的激情。我们现如今身处的安宁富裕的中国,正是一代又一代以“香雪”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勇于追梦所铸就的。而未来那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也亟待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勇敢地追逐我们的梦想,这便是属于我们的“青春中国”。
比较“物象”和“叙述视角”
1.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赏析“百合花”与“铅笔盒”的象征意义与作用。
(1)“百合花”
①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铅笔盒”
①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具体体现为通讯员与新媳妇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纯洁、高尚、美好的感情。
②“百合花”装饰的被子将“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人联结在一起,形成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的美好情感的歌颂,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2)①“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
②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百合花》和《哦,香雪》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却同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突破。它们的选择各有什么妙处?
(1)《百合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哦,香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丰富性格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小说军民情深的主题。
(2)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①作者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上来写小说的,她将一个个生活场景加以组合,选取了典型的场景来表现人物。②作者选取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投去同情、关爱的一瞥,在其看似稚嫩的心理波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澜。
3.美国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使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化效果,请从小说的审美追求、语言风格、叙事特点等角度,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这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②语言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③在叙事上,这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却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都以小见大,《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 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仅仅织成过半只),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常指着电视里风度翩翩的翻译说:“那就是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相当活跃、灵敏。
可是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今天是周日,欢乐的安然突然有些黯然,低下了头:“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
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
铺在林荫道上的树影就像一架走不到头的梯子,我一步步地攀登着。突然有人喊我了。我发现面前站着的是韦婉。她是安然的班主任,我的小学同学。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像是在模仿着我们哪位老师的神情。
“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当然我等的就是这个“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她爱讽刺人?”我试探着。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你是说安然她……”我的心一阵紧跳。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比如……”韦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我又在等待那个“比如”了,“比如她总和一个叫刘冬虎的男生在一起。还有,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你不觉得它很刺眼么?要防患于未‘燃’,燃烧的‘燃’……”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我顺林荫路往回走着,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路灯夹杂在高大的杨树干里,把树干上那些眼睛模样的疤痕照得很清楚。我在“众目睽睽”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他是风景、静物画家,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可他的画连省美展都通不过。人家说他的画无法为工农兵服务,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人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势。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
总之一句话,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甚至有人暗中埋怨:画院怎么供着这样一个废……物?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依然是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画面上大自然的生机,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也成为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
“爸爸,您不妨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
爸爸不说话。
“您在画院是专业画家,总得……”
“总得什么?”爸爸扬起眉毛,但没看我。
“我是说——”我是想说总得被人承认呵,可我说不下去了。
安然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她举起一支油画笔,神气活现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一辈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照上苍给予它的声音去叫。’对吗?”她显然是在替爸爸说话。
安然,别又煞有介事,我什么不懂!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应该去学着迎合。
就像那件红衬衫。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的那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
“我真漂亮!”她穿上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宣布。
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
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要不要和安然谈一谈呢?
我究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呢,还是违心地去用别人的眼睛?
(有删改)
本文主人公安然和《哦,香雪》中的香雪同是作家铁凝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少女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不同点:①身份不同:香雪是一个山村少女形象,安然是一个都市少女形象。②性格不同:香雪——善良质朴,坚韧执着;安然——个性张扬,自信坦率。③行为不同:香雪在山村长大,面对挑衅先是困窘、犹豫,后来才表现出坚定;安然受家庭影响,从小敢作敢为,勇于表达自我。
(2)相同点:①内心都有渴望:香雪渴望得到平等的尊重,安然渴望凭借自己的实力评上“三好学生”,被大家认可。②可爱纯真:她们都内心纯洁、清澈,身上都有明净、亮丽的人性美。
课时测评4 哦,香雪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个 ① 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萌发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的。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 ② 地为她喜欢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 ③ 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梦寐以求 ②心甘情愿 ③出人意料
解析:①处是形容香雪急切希望得到铅笔盒的心理,可填“梦寐以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一点儿也不勉强,可填“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③处说的是这个细节是人们没有料到的,可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2.(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杰出的后起之秀”语意重复,可删去“杰出”;二是成分残缺,“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等。
3.(4分)文中两个词语“荷花淀派”和“北京话”都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处引号的作用不同:“荷花淀派”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特指文学创作的流派;“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小说中是对火车上那个不知姓名又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的乘务员小伙子的代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4.(4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5分)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反复强调“她们”这一主语,更能体现人物的主体地位;②多个“她们”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更能表现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不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还有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写出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答案:D
解析:“心绪无聊”错误,应该是“那一时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
C.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答案:B
解析:“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错误,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8.(4分)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母亲”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塑造出母亲沧桑年老的形象;②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外貌。
9.(6分)文末多次提到“鼓声”这一意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鼓声”指会所里迎接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牛皮大鼓发出的声响;②“鼓声”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鼓声”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昂扬态度。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5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课堂讲义 篇目二 哦,香雪
学习
目标
1.通过分析人物言行,把握香雪的形象特征。
2.通过心理和环境描写,体会香雪的心灵成长,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情境导入 《哦,香雪》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最有影响力的短篇小说之一,亦将重新拍摄并再次搬上荧屏。请你尝试为该影片的重新拍摄制作影视脚本,为最大程度还原这部经典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参考,可以涉及故事情节、角色设定、场景设置、拍摄技巧等各方面的细节处理。
孙犁在《谈铁凝新作〈哦,香雪〉》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即是清泉。它所经过的地方,也都是纯净的境界。”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这篇小说中“纯净的境界”,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文会意
台儿沟以往的宁静
跟旅客和气做买卖
有一只可以自动合上的铅笔盒
用鸡蛋换来铅笔盒
独自赶路回家
1.(角色设定:赏形象之美)王蒙在《香雪的善良的眼睛——读铁凝的小说》中说:“香雪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翻开作者最早的一批习作……我们不是都或隐或现地看到香雪的一双善良、纯朴、充满美好的向往,而又无限活泼生动的眼睛吗?在描写青年与青年写的作品里,这样的目光实在是凤毛麟角!那些作品里,出现在我们的读者面前的,多半是一些批判的、受过伤害的、深沉痛苦有时仍然是热烈执着,有时是冷峻严肃、有时甚至是‘不怀好意’的眼睛。而铁凝的作品完全不同。”
探究启思
请再读《哦,香雪》,结合文中相关描写赏析香雪的形象特点。
相关描写 形象特点
在乘客的眼里,香雪的眼睛是“洁如水晶的”、令人信任的,面孔是“洁净”的,嘴唇是“柔软得宛若红缎子似的”。人们看到香雪,
“心中会升起一种美好的感情。你不忍心跟这样的小姑娘耍滑头”
“再爱计较的人也会变得慷慨大度”。 ①
看火车时,她跑在最前面;火车来了,她却缩到最后头。别的姑娘以“北京话”调笑,香雪却不敢搭腔,甚至慌得脸红。 ②
美丽清纯
纯真无邪
相关描写 形象特点
她是台儿沟唯一考上初中的人;别的姑娘注意的不是妇女头上的金圈圈,就是比指甲盖还小的手表,而香雪注意的则是车厢里的学生书包;姑娘们总是用鸡蛋、红枣等土产换回自己喜爱的发卡、纱巾和尼龙袜,而香雪则用一篮子鸡蛋换了一个自动铅笔盒。 ③
女同学们对她的嘲笑,使她意识到贫穷是不光彩的;得到了铅笔盒,她执意将那一篮子鸡蛋留下;香雪渴望台儿沟改变现状,变得富足、进步,她认为台儿沟应该是这样的:姑娘不再央求别人,火车上的漂亮小伙子会求上门,火车会停得久一些,会向台儿沟打开所有的门窗…… ④
为了换取铅笔盒,她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毅然踏进了火车。为此,她甘愿被父母责怪,而且一个人摸黑走山路,这对一个平时说话不多、胆子又小的山村少女来说,需要很大的勇气。 ⑤
渴求进取
淳朴自尊
坚毅执着
关键点拨
小说人物形象赏析
在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赏析。
①外在表现:外貌涵盖身材、容貌、服饰等,能够暗示人物性格与身份;神态即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直观反映,有助于把握人物当下心境。②言行举止:语言风格,如说话方式、用词、语气等,彰显人物性格、文化程度与心理;行为动作则是性格的外化,人物面对不同情况的行动选择,尽显其品质。 ③内在特质:心理
关键点拨
描写深入人物内心,揭示想法、动机与矛盾;性格是长期形成的稳定特征,决定人物面对各类状况的反应。④背景关联:身份地位,如社会角色、家庭出身等,影响人物思想与行为;社会背景,含时代、社会风气等因素,塑造人物性格,决定命运走向,反映作品时代特征。⑤人物关系:与他人对比,能凸显该人物特点;人物间的交往、冲突、合作等互动,展现其多样性格侧面与情感变化。⑥主题作用:人物推动情节发展,其行动决策决定故事走向;同时,借人物经历、命运及展现的精神,可以传达作者对社会、人生、人性的思考,深化主题。
2.(场景布置:析环境之妙)铁凝的作品,擅长捕捉人物的细微心理活动,并以精妙的语言传达作家敏锐而细腻的艺术感觉。通过出色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心情,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是本文的特色之一。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大山”和香雪独自一人走“三十里山间夜路”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填写下表。
景物描写 特点和作用
它和它的十几户乡亲,一心一意掩藏在大山那深深的皱褶里,从春到夏,从秋到冬,默默地接受着大山任意给予的温存和粗暴。 ①
景物拟人化,有象征意义,象征大山的生活闭塞、简单、落后,逆来顺受,与世无争,不懂进取。
景物描写 特点和作用
一轮满月升起来了,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灰白的小路,照亮了秋日的败草、粗糙的树干,还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漫山遍野那树的队伍,还有香雪手中那只闪闪发光的小盒子。 ②
风也柔和了许多。她发现月亮是这样明净。群山被月光笼罩着,像母亲庄严、神圣的胸脯;那秋风吹干的一树树核桃叶,卷起来像一树树金铃铛,她第一次听清它们在夜晚,在风的怂恿下“豁啷啷”地歌唱。 ③
景物衰败黑暗,表现出香雪一人走夜路时的恐惧心理;而满月升起,照亮一切,那闪闪发光的小盒子是知识的象征,它的存在使香雪内心有了战胜恐惧的力量。
景物优美温暖,圣洁美妙。表现出“铅笔盒”带给香雪力量,让她对新生活充满憧憬。
景物描写 特点和作用
想到这儿,香雪站住了,月光好像也黯淡下来,脚下的枕木变成一片模糊。回去怎么说?她环视群山,群山沉默着;她又朝着近处的杨树林张望,杨树林窸窸窣窣地响着,并不真心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④
古老的群山终于被感动得战栗了,它发出洪亮低沉的回音,和她们共同欢呼着。 ⑤
景物黯淡。香雪想到父母的辛苦,觉得对不起父母,内心伤心不安。景物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香雪内心情感的变化。
场景震撼。暗指古老的群山终于被现代文明唤醒,与开头相呼应。
3.(拍摄技巧:品艺术之巧)作家白烨曾评价“1982年发表《哦,香雪》,标志着作者(铁凝)的创作又上了一层楼。乍看起来,作品似乎较单薄,细一琢磨,方见出其中丰厚意蕴”。请选取你认为最值得欣赏的一个角度写一则影视短评,作为电影上映前的宣传文案。
答案:(示例一)叙述结构:①作者并没有以情节为线索来安排叙述,而是根据情感抒发的内在逻辑,把一些情节片段加以组接。②作者极力在“一分钟”里开掘,细致入微地描写了“香雪们”对新生活纯真、热切的向往和追求;将一些每天在一分钟里发生的事件以特定的方式加以精心地选择、排列和叙述,最后以香雪换铅笔盒的“冒险”为终结,尤其对香雪夜归的情景做了浓墨重彩的渲染,使情感的抒发达到高潮,犹如一支优美动人的小夜曲。
(示例二)思想内容:一个山村少女因为想拿鸡蛋换一个自己心爱的铅笔盒而被火车带走了,从而使自己吃了一次平生未有的徒步三十里夜路之苦。愿望委实不大,但又多么的庄重、坚定;所得也微不足道,然而她又是何等的自得和欢欣。假如我们把她的行为理解为对自己的信念(哪怕是微小的)的坚韧追求,也理解为她对由学习文化所带来的新的生活的热望所做出的努力,那么,我们就会感到她的行为是多么难能可贵!她的精神多么值得赞美!一列火车,使我们看到了沉寂的山村所发生的变化;一只铅笔盒,使我们看到了洋溢着青春气息的农村青年的积极人生追求!作者把她以小见大、平中求奇的创作特长充分施展出来了。
(示例三)小说构思:以简短的篇幅包容了丰富的内涵。作者没有着力于描绘轰轰烈烈的大场面,也未设置激烈的矛盾冲突,更无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只是捕捉住瞬间,撷取几个小小的生活场景,将艺术描写聚焦在人物身上。细致入微地描绘她们的心理变化与情感波澜,由此折射出生活的新旧更替。小说笔调清新婉丽,文字鲜活灵动,风格淡雅别致,意境回味悠长,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示例四)人物塑造:香雪的举动是真诚自然的,只有像她这样既渴求知识而又纯朴天真的山村少女才会有如此的勇气与行为。她的追求是如此具体、微小,却又是如此丰富、广大。在香雪的委屈与希望、胆怯与执着、羞涩与果敢的交替转换中,作品展示了山村少女美好的内心世界,反映了感情与理智、历史与现实的丰富内涵,暗示了一种古老陈旧生活方式与观念的逐步解体,传达了新一代对于知识的渴求,对于尊严的维护,对于现代文明的热切呼唤。
(示例五)现实意义:一辆列车,冲破了偏僻、贫弱、安于现状的大山,见证了山村少女的纯真与美好,唤起了进步青年的向往与追求。“青春”一词,充满时代的厚重,点燃理想的激情。我们现如今身处的安宁富裕的中国,正是一代又一代以“香雪”为代表的进步青年勇于追梦所铸就的。而未来那个更加繁荣昌盛的中国,也亟待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去勇敢地追逐我们的梦想,这便是属于我们的“青春中国”。
比较“物象”和“叙述视角”
1.小说中的物象,是倾注了作者的思想与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是作者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阅读《百合花》和《哦,香雪》这两篇小说,赏析“百合花”与“铅笔盒”的象征意义与作用。
(1)“百合花”
①象征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文互鉴
“百合花”象征着性格美、人性美、人情美。具体体现为通讯员与新媳妇纯洁、高尚、美好的心灵,军民之间、战士之间纯洁、高尚、美好的感情。
②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百合花”装饰的被子将“我”、通讯员、新媳妇三人联结在一起,形成形象鲜明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作者对战争年代素不相识的人们建立的美好情感的歌颂,预示着美好的未来即将到来。
(2)“铅笔盒”
①象征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铅笔盒”是文化和知识的象征,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也是一种心愿、追求和自尊的象征。
对于香雪来说,铅笔盒具有文化启蒙的意义,表达了香雪对知识和现代文明的渴望。
2.小说的叙述视角是指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的意义。《百合花》和《哦,香雪》采用不同的叙述视角,却同样取得了较高的艺术突破。它们的选择各有什么妙处?
(1)《百合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第一人称“我”的有限视角。①“我”作为叙事的线索人物,串联起整个故事,使之成为一个整体,同时以女性观察的细致,更多地展现细节,增强了情节的生动性,推动了情节的发展。②“我”是小说中通讯员和新媳妇的内心变化和丰富性格的见证者,通过“我”敏锐的感觉,生动地刻画了人物性格,突出了人物形象,并使情境显得更为真切,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③文中“我”从一个女性的角度来反映战争的残酷,绕开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小说充满了抒情意味,更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凸显小说军民情深的主题。
(2)《哦,香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采用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①作者是站在一个“局外人”的位置上来写小说的,她将一个个生活场景加以组合,选取了典型的场景来表现人物。②作者选取一个类似于全知全能的叙述角度,把叙述者确立在城市人的位置上,但她又具有敏感的心灵和宽广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村少女投去同情、关爱的一瞥,在其看似稚嫩的心理波动中尽显时代思潮的波澜。
3.美国弗里德曼认为,“随着意识流的出现,诗与小说结合起来了”。作家不再让事件捆绑、摆布自己的心灵,常常在小说中像诗那样运用情绪的流动,内心的独白,放射性的结构,使思维空间大大开拓,能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旨蕴意念。《百合花》和《哦,香雪》两篇小说在审美取向上追求诗化效果,请从小说的审美追求、语言风格、叙事特点等角度,谈谈你的阅读体会。
答案:①这两篇小说都注重表现人与人之间纯真美好的感情。②语言充满诗意美,重视营造氛围,有诗的象征和意境,抒情性强。③在叙事上,这两篇小说虽然都以宏大的时代为背景,《百合花》的故事发生在1946年的解放战争时期,《哦,香雪》以改革开放初期为背景,却都不以情节取胜,选材都以小见大,《百合花》没有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哦,香雪》没有曲折复杂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铁 凝
安然是个地道的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有时候还爱趁人不备吹一两声口哨。看起来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作为一个女孩,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她知道马拉多纳,还知道鲁梅尼格。喜欢黄梅戏(怪事儿),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仅仅织成过半只),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常指着电视里风度翩翩的翻译说:“那就是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她总是一边听录音机,一边写作业。尤其思考物理题时,听着录音机,思维相当活跃、灵敏。
可是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今天是周日,欢乐的安然突然有些黯然,低下了头:“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
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
铺在林荫道上的树影就像一架走不到头的梯子,我一步步地攀登着。突然有人喊我了。我发现面前站着的是韦婉。她是安然的班主任,我的小学同学。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像是在模仿着我们哪位老师的神情。
“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当然我等的就是这个“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她爱讽刺人?”我试探着。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你是说安然她……”我的心一阵紧跳。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比如……”韦婉说到这里顿了一下,我又在等待那个“比如”了,“比如她总和一个叫刘冬虎的男生在一起。还有,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你不觉得它很刺眼么?要防患于未‘燃’,燃烧的‘燃’……”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我顺林荫路往回走着,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路灯夹杂在高大的杨树干里,把树干上那些眼睛模样的疤痕照得很清楚。我在“众目睽睽”下,继续走自己的路。
人要是真能按照自己的意志走自己的路,那是一件多么艰难的事啊。它显得荒诞可笑,却又其乐无穷。
拿我爸爸来说,他就是一直在走自己的路,尽管老是像个醉鬼(他不喝酒)一样跌跌撞撞。他是风景、静物画家,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美术学院油画系,现在省画院搞专业创作。可他的画连省美展都通不过。人家说他的画无法为工农兵服务,画面上看不到社会主义的脉搏在跳动,他的画面上不常有人,没有甩开膀子开山的队伍,没有站在棉田里用手背擦汗的大嫂,没有人伸出胳膊做指向前方的姿势。有的是北方深秋棕红色的大山,明丽爽朗的蓝天,缠绵散漫的河滩、流水,缠绕在山腰间的毛茸茸的小路,和那随风战栗的羽毛扇似的小白杨;有的是早春充满生机的果园,那鼓鼓的花苞缀满枝头,正默默地等待时机,只等大自然一声令下,好像就会同时爆炸出颜色和芬芳……
总之一句话,他的画起不到齿轮和螺丝钉的作用。甚至有人暗中埋怨:画院怎么供着这样一个废……物?
不管怎样被议论、冷落,爸爸的画依然是那奔放、朴拙的笔触,热情、斑斓的色彩。画面上大自然的生机,生活的节奏和旋律,就在你耳边、眼前洋溢。这些节奏和旋律对我们产生了强烈的诱惑,也成为我和安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可我有时也希望爸爸的画应时一些,也许那会一下改变他的处境。
“爸爸,您不妨画一些说明性较强的东西。”
爸爸不说话。
“您在画院是专业画家,总得……”
“总得什么?”爸爸扬起眉毛,但没看我。
“我是说——”我是想说总得被人承认呵,可我说不下去了。
安然不知什么时候凑了过来。她举起一支油画笔,神气活现地说:“我,作为一个画家,一辈子要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契诃夫说过:‘有大狗,有小狗。但小狗无须因大狗的存在而惶惑。所有的狗都叫,但都按照上苍给予它的声音去叫。’对吗?”她显然是在替爸爸说话。
安然,别又煞有介事,我什么不懂!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不断思索,不应该去学着迎合。
就像那件红衬衫。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的那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
“我真漂亮!”她穿上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宣布。
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
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要不要和安然谈一谈呢?
我究竟是用自己的眼睛呢,还是违心地去用别人的眼睛?
(有删改)
本文主人公安然和《哦,香雪》中的香雪同是作家铁凝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少女形象,请结合文本分析她们的异同。
答案:(1)不同点:①身份不同:香雪是一个山村少女形象,安然是一个都市少女形象。②性格不同:香雪——善良质朴,坚韧执着;安然——个性张扬,自信坦率。③行为不同:香雪在山村长大,面对挑衅先是困窘、犹豫,后来才表现出坚定;安然受家庭影响,从小敢作敢为,勇于表达
自我。
(2)相同点:①内心都有渴望:香雪渴望得到平等的尊重,安然渴望凭借自己的实力评上“三好学生”,被大家认可。②可爱纯真:她们都内心纯洁、清澈,身上都有明净、亮丽的人性美。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1分)
《哦,香雪》这篇小说人物不多,情节简单,表现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以香雪为代表的山村少女对现代生活的向往:在那停车一分钟的间隙里,她毅然踏进了火车,用积攒的四十个鸡蛋换回了一个 ① 的带磁铁的泡沫塑料文具盒。
作为“荷花淀派”杰出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文章中,作者写香雪的同村姐妹凤娇偶然认识了火车上那个温文尔雅的年轻乘务员“北京话”,并从与他的接触中萌发了朦胧的少女情愫。跟“北京话”做买卖时,凤娇有意磨磨蹭蹭,直到火车开动时才把整
篮的鸡蛋塞给他,她是故意不让他有付钱的机会的。而凤娇却觉得很开心、很满足,因为她 ② 地为她喜欢着的人付出。这一系列细节充分展现了山村女孩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爱情特有的含蓄与执着,而这种特有的情怀不论在哪个时代都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但是,小说 ③ 的细节是:香雪下火车之前,“北京话”在说话时无意中提到他的爱人,这让香雪感到委屈。香雪既替凤娇委屈,也为整个台儿沟委屈。如此的妙笔,写到山村少女的心里去了,因为这儿的姑娘只能梦想幸福,却很难真正得到幸福。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梦寐以求
心甘情愿
出人意料
①处是形容香雪急切希望得到铅笔盒的心理,可填“梦寐以求”。梦寐以求:睡梦中都想着寻找,形容迫切地希望着。②处说的是凤娇为“北京话”付出心里一点儿也不勉强,可填“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心里愿意,一点儿也不勉强。③处说的是这个细节是人们没有料到的,可填“出人意料”。出人意料:(事物的好坏、情况的变化、数量的大小等)出乎人们的意料;在人们的意料之外。
2.(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作为“荷花淀派”的后起之秀,铁凝用诗意化的语言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清泉般的心灵。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成分赘余,“杰出的后起之秀”语意重复,可删去“杰出”;二是成分残缺,“展现了那群山村女孩”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女孩”后加“清泉般的心灵”等。
3.(4分)文中两个词语“荷花淀派”和“北京话”都用了引号,这两处引号的作用是否相同?请说明理由。
答案:两处引号的作用不同:“荷花淀派”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特指文学创作的流派;“北京话”的引号表示特定称谓,小说中是对火车上那个不知姓名又说一口漂亮的“北京话”的乘务员小伙子的代指。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9分)
晚秋时,我重返九年前曾住过的苟各庄,那里曾是《哦,香雪》的电影拍摄地。
我记得那年在苟各庄下了火车,站在高处向下望,就看见破败的学校:没有玻璃的教室门窗大敞着,黄土院子里,衣衫褴褛的小学生正随意做着课间操……贫瘠的土地和多而无用的石头使得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没有怨恨,没有奢求,没有发现四周峻美的大山多么诱人,也没有发现一只鸡和一斤挂面的价值区别。
几年前,一个奇异的外部世界冲破这里的困顿。人们发现,原来这里有着神秘迷人的原始森林,有着气势磅礴的大峡谷,有着清纯明净的拒马河,还有我的香雪。
如今,苟各庄已成了著名的旅游风景区,从前的“香雪们”也早已不再像等情人一般等火车。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成了家庭旅馆的女店主。她们目光从容自信,她们衣着干净时新,她们谈吐不再畏缩,她们懂得了价值,她们说:“是啊,现在我们富了,这都是旅游业对我们的冲击啊。”而仅仅两年前,她们还把旅游说成“流油”——真是一桩流油的事哩!
4.(4分)文中画波浪线部分,如果写成“土地贫瘠,石头多而无用,老百姓年复一年地在困顿中平静度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原句是长单句,节奏沉缓,更能表达压抑沉重的意味,改后无此效果;②原句的“使得”揭示老百姓心态保守有着环境原因,改后无此
意思。
5.(5分)最后一段有意连续使用多个“她们”,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反复强调“她们”这一主语,更能体现人物的主体地位;②多个“她们”形成铿锵有力的节奏,更能表现焕然一新的精神面貌。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暮 鼓
铁 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网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的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中的“她”是一位城市的暮年女性,对自己保持整体青春感的打扮暗暗自嘲。“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生活和生命的启迪。
B.在“她”的眼里,那一对站在路边嚼着馒头的母子更像是一对父子,不仅仅是因为老年母亲的外貌和行为方式实在像一位父亲,还有打工老母亲身上“父亲般坚韧刚强”。
C.文章中描写“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写出农民工母子生活方式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D.会所里的暮鼓有点喑哑和憋闷,但依然是生命的勇敢呐喊,六十岁的“她”迎着鼓声回家,想到专注吃胡萝卜的母子,心绪无聊。
√
“心绪无聊”错误,应该是“那一时刻,生命的积极鼓点在她心中敲响了”。
7.(3分)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环境描写关联全篇,十分生动。如开头“日落之后,天黑以前”的描写,渲染了城市的“黄昏”氛围,烘托人物暮年感伤的心理。
B.小说人物描写细腻传神,体型壮实的儿子急切地反复呼喊“妈!妈!”“快点儿!菜汤都凉了!”,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
C.小说故事性不强,情节普通平淡,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D.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
“写出了儿子身体的饥饿与焦急的内心”错误,体现的是儿子对母亲的关心。
8.(4分)小说是如何塑造“老母亲”形象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①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描写塑造出母亲沧桑年老的形象;②运用戏剧性反差手法,突出了老母亲作为打工人独特的“男性化”
外貌。
9.(6分)文末多次提到“鼓声”这一意象,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①“鼓声”指会所里迎接庆典或者某场欢宴的牛皮大鼓发出的声响;②“鼓声”烘托出打工母亲的人物性格,即人已暮年却不屈服现实的倔强品格;③“鼓声”揭示了文中的“她”从“暮鼓”声中受到心灵的警醒,感悟到生活应具有老而不衰、不抱怨、不消沉的昂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