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一 劝 学
[学习目标] 1.领悟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2.鉴赏学习文中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境导入] 我校将召开“学习之道”研讨会,班级准备以诸子百家中的荀子学说为突破口,请你化身为古代学者,深入研读《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荀子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学习之道,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学习力量,开启智慧之旅。
研讨会上,作为班级代表发言之初,请带领同学们齐声朗读《劝学》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感知文章脉络并疏通文意,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 ②
③ ④
答案:①提高自己 ②弥补自己 ③善于积累 ④贵在坚持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以为轮 同 ,
答案: 煣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同 ,
答案:知 智 见识
3.君子生非异也 同 ,
答案:生 性 天性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重点实词
(1)闻
(2)疾
(3)强
(4)望
答案:(1)动词,听到,听见 名词,见闻,见识 动词,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动词,嗅到 (2)形容词,劲疾 名词,疾病 形容词,快 (3)形容词,强健的 名词,有力的弓 形容词,有余 (4)动词,远望 名词,声望
2.重点虚词
(1)于
(2)而
(3)焉
(4)之
答案:(1)①介词,从,由 ②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2)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假设,如果 (3)兼词,相当于“于此” 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代词,它 (4)代词,代指“木”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的 动词,去、往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答案:广泛地学习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今义: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答案:爪子和牙齿
3.木直中绳,以为轮
古义:
今义:认为
答案:以之为,把它做成
4.下饮黄泉
古义:
今义:地下的泉水,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答案:地下的泉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答案:托身,安身
四、词类活用(根据语境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答案:名词作动词,游泳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答案:名词作状语,每天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答案: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4.木直中绳,以为轮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6.积善成德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答案: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8.用心一也
答案: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
答案:(1)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成这样。(2)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后置)
译文: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后置)
译文:
答案:(1)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蓝草颜色深。(2)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利”“强”置于中心词“爪牙”“筋骨”之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
答案: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4.省略句
木直中绳,以为轮。[省略了“之”,应该是“(之)以为轮”]
译文:
答案: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做成车轮。
5.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无从”)
译文:
答案:所以不积累小步,无从远达千里。
1.(分析论点与论据)李泽厚《美的历程》中评价“庄文奇诡、荀文谨严、韩文峻峭……”,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评“《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请再读《劝学》一文,思考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答案:(1)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2)①第2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②第3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③第4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领悟学习之道)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论证的道理 文中语句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①
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③
答案: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②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鉴赏比喻论证)荀子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本文设喻有很多种方式,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例子 设喻方法 阐明的道理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 学习的意义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反复设喻 学习的作用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面设喻 学习重在积累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②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正反设喻 ③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 正反设喻 学习成于专心
答案:①正面设喻 ②反面设喻 ③学习贵在坚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阐明理由。
答案: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荒废学业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它,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之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而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就这样依然不能觉悟。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候,看到孙搴答邢词说:“我有三千名精锐的骑兵,足够抵挡你几万名瘦弱的士兵。”(我)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制的刀斧等。就:接近、靠近。砺(lì):磨刀石。博:广泛。参:
检验。省:省察。乎:相当于“于”。知:同“智”,见识。
“生焉”的“焉”同此。渊:深潭。蛟(jiāo):蛟龙。得:获
得。备:具备。故:所以。跬(kuǐ)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
雕刻。“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爪牙、强筋骨,定语后置句。上、下:向上、向下,名词作状语。一:专一。
课时测评15 劝学
(时间:45分钟 满分:40分)
1.(3分)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驽马十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
答案:C
解析:C项错,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2.(3分)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努力。
D.《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答案:C
解析:“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错误,由“吾尝终日而思矣……而闻者彰”可知,后天努力和善于借助外物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且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更加善于借助外物,可见他更倾向于后天的努力。
3.(3分)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修养。
B.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C.文中以“劝”统领全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D.随着荀子连续的设喻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答案:B
解析:“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4.(3分)下列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对比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文章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文中第2段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C.文章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对偶中适当加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D.文章在第2段用“以为轮”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答案:A
解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不是对比论证。并且“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属于过度解读,课文未涉及师生关系的比较。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 , 。”
(2)荀子《劝学》中“ , ”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 ”,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 ”。
答案:(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3)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劝学(节选)
荀 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④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 ①苇苕:芦苇的穗。②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市井中的普通人。
6.(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百发失A一B不足C谓善射D千里E跬步不至F不足谓G善御
答案:BDF
解析:“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两句对举,且意义完整,其前断开,即B、F处断开;“百发失一”“千里跬步不至”分别是“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的条件,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其间断开,即D处断开。
7.(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目不能两视而明”的“明”,与《短歌行》“月明星稀”的“明”意思相同。
C.“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答案:B
解析:“意思相同”错,视力好/明亮。
8.(3分)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答案:A
解析:第一段说明的应该是教育对人的影响。
9.(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译文:
答案:(1)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自然挺直;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和黑泥一样黑。
(2)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10.(5分)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阐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纯而粹之,贯彻始终。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面临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后才有了不同的习俗,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穗上。风吹来苇穗就折断了,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百丈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自然挺直;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和黑泥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没有认真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驾驭马车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9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0课 劝学 师说
课堂讲义 篇目一 劝学
学习
目标
1.领悟作者阐述的学习之道。
2.鉴赏学习文中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
情境导入 我校将召开“学习之道”研讨会,班级准备以诸子百家中的荀子学说为突破口,请你化身为古代学者,深入研读《荀子》的开篇之作《劝学》,带领大家一同领略荀子的智慧,感悟古人的学习之道,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学习力量,开启智慧之旅。
研讨会上,作为班级代表发言之初,请带领同学们齐声朗读《劝学》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初步感知文章脉络并疏通文意,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读文会意
①____________
提高自己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
弥补自己
善于积累
贵在坚持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 以为轮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子生非异也 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变红的词语)
1.重点实词
煣
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知
智
见识
生
性
天性
动词,听到,听见
名词,见闻,见识
动词,听说
动词的使动用法,
动词,嗅到
使……听到
名词,疾病
形容词,劲疾
形容词,强健的
形容词,有余
形容词,快
动词,远望
名词,声望
名词,有力的弓
介词,从,由
介词,表比较,比
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
介词,在
连词,表转折,可是,却
连词,表递进,并且,而且
连词,表顺承
连词,表假设,如果
兼词,相当于“于此”
句末语气词,无实义
代词,它
代词,代指“木”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结构助词,的
动词,去、往
子的独立性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2.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猛禽、猛兽的武器,比喻坏人的党羽
3.木直中绳, 以为轮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广泛地学习
爪子和牙齿
以之为,把它做成
4.下饮黄泉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地下的泉水,借指人死后埋葬的地方,也指阴间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①托付;②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
地下的泉水
托身,安身
四、词类活用(根据语境解释)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4.木直中绳, 以为轮
5.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6.积善成德
7.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8.用心一也
名词作动词,游泳
名词作状语,每天
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动词的使动用法,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状语后置句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两个“于蓝”后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于水”后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因为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
成这样。
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它比蓝草颜色深。
冰是由水凝结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3.定语后置句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利”“强”置于中心词“爪牙”“筋骨”之后,“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省略句
木直中绳, 以为轮。[省略了“之”,应该是“ (之)以为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固定句式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无以……”译为“没有用来……的,
无从”)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
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做成车轮。
所以不积累小步,无从远达千里。
1.(分析论点与论据)李泽厚《美的历程》中评价“庄文奇诡、荀文谨严、韩文峻峭……”,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评“《荀子》一书有三十二篇,其中很多是内容详细而逻辑严密的论文”。请再读《劝学》一文,思考其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这个中心论点是从哪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证的。
探究启思
答案:(1)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2)①第2段谈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人要想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重大的,所以“学不可以已”。②第3段谈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多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并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
也,善假于物也。所以“学不可以已”。③第4段谈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多个比喻,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因而“学不可以已”。
2.(领悟学习之道)作者在阐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时,从“积累”“坚持”“专心”三方面入手,分别论证了什么道理?请结合课文内容填写下面表格。
论证的道理 文中语句
积累是学习的重要手段 ①
②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习应该专心致志 ③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学习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3.(鉴赏比喻论证)荀子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本文设喻有很多种方式,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并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例子 设喻方法 阐明的道理
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① 学习的意义
跂而望、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 反复设喻 学习的作用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正面设喻 学习重在积累
不积跬步、不积小流 ②
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正反设喻 ③
锲而舍之、锲而不舍
蚓无爪牙之利、蟹六跪而二螯 正反设喻 学习成于专心
正面设喻
反面设喻
学习贵在坚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如曩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有勤劳之苦,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曰:“我精骑三千,足敌君羸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节选自秦观《〈精骑集〉序》,有删改)
学以致用
文中秦观读书的故事可否论证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请阐明理由。
答案:可以论证。荀子《劝学》的观点是“学不可以已”。秦观叙述了年少时依仗记性好,贪图玩乐,以及荒废学业所导致的后果,属于不专心读书,不能积累学问,可以从反面论证“学不可以已”的观点。
参考译文
我年少时读书,一看到文章就能够背诵。默写它,也没有大的差错。但是我却依仗这放纵自己,喜欢和巧言善辩、嗜好饮酒的人交往游乐。一个月之中,没有几天在阅览书卷。所以虽然我有较强的记忆力,但是(学业却)因为我的不勤奋而荒废了。
等到数年之后,我发奋读书来惩戒自己,对之前所做的事情感到后悔;然而我的聪明却已经衰竭许多了,几乎不如过去时候的十分之一二。(现在)每阅览到一件事,一定要反复推敲多次才能懂,合上书卷便感到茫然而无所适从,就这样依然不能觉悟。所以现在虽然有了勤苦的用功,(学业)却常常因为健忘而荒废。
唉!荒怠我的学业的,就是不勤奋和善忘啊。最近我读《齐史》的时
候,看到孙搴答邢词说:“我有三千名精锐的骑兵,足够抵挡你几万名瘦弱的士兵。”(我)心中赞同喜欢这个说法,于是摘取了“经”“传”“子”“史”中在写文章时可以用到的语句若干条,编为几卷,题名为《精骑集》。
啊!年轻时不勤奋,无可奈何啊。成年后善忘,也许可以用这个来补救吧。
文白对译
课时测评
1.(3分)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况及其门人弟子所作,一小部分出自其门人弟子之手,现存32篇。
B.“青,取之于蓝”中的“青”为“靛青”,一种染料;“蓝”,草名,叶子可提取靛青。
C.跬步,古代称人行走,举足两次为“跬”,举足一次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驾”。“驽马十驾”,十驾指十天的路程。谓驽马奋力拉车,亦可至远。
√
C项错,举足一次为“跬”,举足两次为“步”。
2.(3分)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
B.文中阐述的要重视学习以及学习必须“善假于物”、逐渐积累、持之以恒等见解,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和借鉴意义。
C.荀子认为,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但同样也需要后天
努力。
D.《劝学》一文论述的学习方法和态度——积累、坚持、专心,对我们今天的学习仍有指导意义。
√
“人的先天条件是‘学’的决定性因素”错误,由“吾尝终日而思矣……而闻者彰”可知,后天努力和善于借助外物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且荀子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认为君子的天性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更加善于借助外物,可见他更倾向于后天的
努力。
3.(3分)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所讲的“学”,不仅指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包括提高思想品德
修养。
B.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
C.文中以“劝”统领全篇,着重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
D.随着荀子连续的设喻和手法的变换,文章形成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的句式,产生铿锵起伏的节奏,表现出荀子谆谆劝学的激情。
√
“本文是一篇说理性兼抒情性很强的文章”错,应该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
4.(3分)下列对课文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对比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
B.文章善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来阐述道理。文中第2段便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反复说明问题,强调观点。
C.文章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在对偶中适当加进散句,使文气流畅而不呆滞。
D.文章在第2段用“ 以为轮”的例子来形象地说明学习对于后天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是比喻论证,不是对比论证。并且“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属于过度解读,课文未涉及师生关系的比较。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地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只要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能雕刻成功。
(3)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_______”,踮起脚后跟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
______”。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不如登高之博
见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劝学(节选)
荀 子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①。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②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是故无冥冥③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故君子结于一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跬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④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注] ①苇苕:芦苇的穗。②渐(jiān):浸。滫(xiǔ):臭水。服:佩带。③冥冥:昏暗不明的样子,这里有精诚专一、埋头苦干的意思。意义略等于下文的“惛惛”。④涂巷:道路,街坊。涂巷之人指市井中的普
通人。
6.(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百发失 A 一 B 不足 C 谓善射 D 千里 E 跬步不至 F 不足 G 善御
“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两句对举,且意义完整,其前断开,即B、F处断开;“百发失一”“千里跬步不至”分别是“不足谓善射”“不足谓善御”的条件,二者构成并列关系,其间断开,即D处
断开。
答案:BDF
7.(3分)下列对文中变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干越夷貉:干越,泛指当时我国南方各族。夷貉,泛指古代中国境内北方的民族。
B.“目不能两视而明”的“明”,与《短歌行》“月明星稀”的“明”意思相同。
C.“君子”是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学问、有修养
的人。
D.桀纣:相传都是暴君,桀纣后泛指暴君。
√
“意思相同”错,视力好/明亮。
8.(3分)下列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形象地说明了社会环境对道德观念的形成所起到的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
B.第二段用了“南方蒙鸠之巢”“西方之木”“蓬生麻中”“白沙在涅”“兰槐之根渐之滫”等五个比喻,论证了环境对人的重要影响,说明了学习要有好的环境。
C.荀子的文章朴实浑厚,详尽严谨,句式比较整齐,而且擅长用多样化的比喻阐明深刻道理。
D.荀子认为要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
√
第一段说明的应该是教育对人的影响。
9.(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自然挺直;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和黑泥一样黑。
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
10.(5分)最后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请简要概括。
答案:阐述了学习的根本目的,提出了劝学的最高要求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即纯而粹之,贯彻始终。
参考译文
所以不登上高高的山峰,就不知道天空的高远;不面临深深的山谷,就不知道大地的深厚;没有听到前代圣明帝王的遗训,就不知道学问的渊博。吴国、越国、夷族、貉族的孩子,生下来啼哭的声音都相同,长大后才有了不同的习俗,这是教化使他们这样的啊。
南方有一种鸟,名叫蒙鸠,它用羽毛做窝,还用毛发把窝编结起来,把窝系在芦苇的穗上。风吹来苇穗就折断了,鸟蛋打破小鸟摔死。(它的)窝不是不完善,是窝所系的地方使它这样的。西方有一种草,名叫射干,茎长四寸,生在高山之上,因而能俯临百丈的深渊。它的茎并非能长到这么高,是它所处的位置使它这样的。蓬草长在麻田之中,不去扶持它也自然挺直;白色的沙子混在黑泥中,就会和黑泥一样黑。兰槐的根就是芷,
如果把它浸在臭水中,君子就不再接近它,百姓也不再佩带它。它的本质不是不美,而是所浸泡的臭水使它这样的。所以君子居住时一定要选择好的乡邻,外出交游时一定要接近贤士,这是防止自己误入邪途而接近正道的方法。
所以没有认真专一的志向,就不会有洞察一切的聪明;没有专心致志的精神,就不会有显赫卓著的功绩。徘徊于歧路的人到不了目的地,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不能被双方接受。眼睛不能同时看两个东西而全都看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全都听明白。螣蛇没有脚却能飞行,鼫鼠有五种技能却陷于困境。所以君子学习时总是把精神集中在一点上。
射出一百支箭,只要有一支没有射中,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射箭;驾驭马车赶一千里路程,即使还有一两步没能走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驾车;
伦理规范不能贯通,仁义之道不能一心一意地奉行,就不能称之为善于学习。学习,本来就要一心一意地坚持下去。一会儿不学习,一会儿学习,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为少,不好的行为多,那就成了夏桀、商纣、盗跖那样的坏人;全面地了解伦理规范与仁义之道,又完全地遵奉它,然后才是个真正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