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3课课堂讲义篇目一百合花课件(共46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3课课堂讲义篇目一百合花课件(共46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12:15

文档简介

篇目一 百合花
[学习目标] 1.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2.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所表现的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情境导入]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茹志鹃“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请深入研读此文,去感受那个特殊年代里的青春情怀。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百合花》:“一如静夜的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战争题材的小说,大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大场面打动观众,本文虽然情节不够跌宕起伏,但仍有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读全文,概述主要情节,厘清发展脉络。
1.小说以    为顺序,以__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情节。
答案:时间 “我”的所见所闻
2.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②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③军民情
1.(赏形象之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抹温柔的情愫悄然绽放。本文中,新媳妇与通讯员的纯真互动,细腻勾勒出人性中不染尘埃的美好形象。再读课文,补写下表中的情节内容或人物性格特征。
人物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性格特征
“我” 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借被子,在包扎所护理伤员,反映出“我”的①_______。 知道被子的来历后,跟通讯员开玩笑,反映出“我”的②______________。
通讯员 从③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节,可看出他热爱生活,充满朝气。 从④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可看出他羞涩腼腆、关心同志。 从⑤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可看出他的憨厚朴实、不善言辞。 从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可看出他的高尚人格。
新媳妇 “我们”借被子时,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她“劈手夺过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从这些行为中可看出她的⑦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勇敢、大方、乐观、善做工作 ②善解人意、开朗乐观 ③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 ④带路时的沉默、张皇,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馒头 ⑤借被子失败 ⑥为救战友英勇牺牲 ⑦纯朴、善良、纯真、高洁
2.(析细节之妙)文中很多细节看似闲笔,却都有其匠心所在。请找出与人物相关的细节或具体情节进行人物赏析。
(1)关于步枪筒中的“点缀”
第一次出现在去包扎所的路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第二次出现在“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赏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馒头”
第一次出现在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第二次出现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赏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衣服肩膀上的“破洞”
特写镜头 文中对应点 作用
第一次 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通讯员“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①
第二次 通讯员回团部,“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②
第三次 通讯员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③
第四次 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④
答案:(1)“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是生命的象征,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2)两个馒头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物存人亡,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我”痛失战友的心情更加悲愤,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①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另一方面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情节上,为衣服上第二次出现破洞做铺垫。②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乐观的心态。情节上,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③一方面,呼应前文,通过这个破洞印证了受重伤的就是通讯员,也说明战事吃紧,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另一方面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④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其中包含着她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她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小说人物细节赏析 小说人物细节的赏析是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外貌细节。外貌细节常能直观映射人物性格特质。如《红楼梦》描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眼”“吊梢眉”暗示其精明泼辣。②语言细节。语言是人物性格、背景的直接反映。《孔乙己》里,孔乙己满口“之乎者也”,还辩“窃书不能算偷”,尽显他受封建科举毒害、迂腐又自命清高的特点。③动作细节。动作是人物情感与性格的外在表露。《故乡》中,中年闰土见“我”时,站住后脸上神情复杂,最后恭敬地叫“老爷”,动作尽显其在封建等级制度压迫下从少年活泼到中年麻木的转变。④心理细节。心理描写可深入洞察人物内心。《骆驼祥子》里,老舍细腻地展现了祥子受挫后内心从勤劳有梦走向自私堕落,体现黑暗时代对人的摧残。⑤服饰细节。服饰能彰显人物身份、性格与审美。《项链》中,玛蒂尔德为舞会精心选择华丽的服饰首饰,凸显其爱慕虚荣,也为丢项链导致困境埋下伏笔。⑥环境细节。环境细节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与暗示作用。《简·爱》中,开篇描写了阴沉的天气、荒凉的沼泽地,以及罗沃德孤儿院压抑的灰墙,烘托了简·爱童年时的孤独与压抑,暗示了她内心的反抗精神。
3.(悟主题之蕴)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请结合全篇,分析“百合花”的内涵与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①洁白美丽的百合花,是新媳妇美丽形象的象征,象征着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这些普通人纯洁美好的心灵;②也是高大英俊、视死如归的青年战士的衬托;③新媳妇最后用百合花被子包裹青年战士,象征了这种超越了人世间一切血缘亲情的军民间最圣洁最无私的感情。
(2022·新高考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拿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
“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我这才想了起来,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我说:“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我想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可是她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有删改)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
课时测评3 百合花
(时间:45分钟 满分: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并驾齐驱。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 ① 、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 ②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 ③ 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拍手称赞 ②慧眼识珠 ③脍炙人口
解析:①处后文的“逢人说项”泛指到处说某人或某事的好处。此处与之并列,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可填“拍手称赞”。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②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填“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③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其受人传诵,应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答案:B
解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排除A、D两项。二是“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排除C项。另外,C项中,“令人深受震撼”是最后的艺术效果,应放在全句最后。只有B项修改最准确。
3.(4分)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茹志鹃并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而 ① ,《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② ;即使是写英雄人物, ③ ,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
4.(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③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
5.(4分)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概括茹志鹃作品刻画人物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善于刻画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长描写女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红棉袄
孙 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被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答案:B
解析:“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表述有误,原文这里强调的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应为“写出了姑娘的举动给‘我’带来了亲情般的温暖”。
7.(3分)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
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
答案:D
解析:“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原文“她问我从哪里来……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可知,主要是补充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表现出姑娘对抗日的支持和对国家的热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9.(6分)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温暖与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相联系。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46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3课 百合花 哦,香雪
课堂讲义 篇目一 百合花
学习
目标
1.赏析小说中的细节描写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2.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理解小说所表现的战火中的青春美和人性美。
情境导入 冷峻的现实生活使茹志鹃“不无悲凉地思念起战时的生活,和那时的同志关系”。她说:“战争使人不能有长谈的机会,但战争却能使人深交,有时仅几十分钟、几分钟,甚至只来得及瞥一眼,便一闪而过,然而人与人之间,就在这个一刹那里,便能够肝胆相照,生死与共。”所以,《百合花》是她“在匝匝忧虑之中,缅怀追念时得来的产物”。请深入研读此文,去感受那个特殊年代里的青春情怀。
茅盾先生曾这样评价《百合花》:“一如静夜的箫声,初读似觉平凡,再读则从平凡处显不平凡了,三读以后则觉得深刻。”战争题材的小说,大都是以跌宕起伏的情节或者大场面打动观众,本文虽然情节不够跌宕起伏,但仍有耐人寻味的“故事”。通读全文,概述主要情节,厘清发展脉络。
1.小说以   为顺序,以___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展开情节。
读文会意
时间
“我”的所见所闻
2.请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
新媳妇给通讯员缝衣
新媳妇执意献出新被子
军民情
1.(赏形象之美)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抹温柔的情愫悄然绽放。本文中,新媳妇与通讯员的纯真互动,细腻勾勒出人性中不染尘埃的美好形象。再读课文,补写下表中的情节内容或人物性格特征。
探究启思
人物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性格特征
“我” 接受支援前线包扎所的任务,借被子,在包扎所护理伤员,反映出“我”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道被子的来历后,跟通讯员开玩笑,反映出“我”的②__________________。
勇敢、大方、乐观、善做工作
善解人意、开朗乐观
人物 具体情节及体现的性格特征
通讯员 从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细节,可看出他热爱生活,充满朝气。
从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细节,可看出他羞涩腼腆、关心同志。
从⑤_____________的情节,可看出他的憨厚朴实、不善言辞。
从⑥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节,可看出他的高尚人格。
新媳妇 “我们”借被子时,她“一边听着,一边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到了包扎所,她主动将被子“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当卫生员动手要揭掉通讯员身上的百合花被子时,她“劈手夺过被子”盖在通讯员身上。从这些行为中可看出她的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步枪筒里插了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
带路时的沉默、张皇,走走停停,给“我”两个馒头 
借被子失败
为救战友英勇牺牲
纯朴、善良、纯真、高洁
2.(析细节之妙)文中很多细节看似闲笔,却都有其匠心所在。请找出与人物相关的细节或具体情节进行人物赏析。
(1)关于步枪筒中的“点缀”
第一次出现在去包扎所的路上: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第二次出现在“我”目送他走远了:看见他背的枪筒里不知在什么时候又多了一枝野菊花,跟那些树枝一起,在他耳边抖抖地颤动着。
赏析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几根树枝”和“一枝野菊花”是生命的象征,反映了一个年轻战士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趣,同时也表现了通讯员的天真和在紧张战斗生活中的从容、镇定。
(2)关于“馒头”
第一次出现在通讯员离开包扎所返回团部时:走不几步,他又想起了什么,在自己挎包里掏了一阵,摸出两个馒头,朝我扬了扬,顺手放在路边石头上,说:“给你开饭啦!”
第二次出现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想看见他坐起来,看见他羞涩地笑。但我无意中碰到了身边一个什么东西,伸手一摸,是他给我开的饭,两个干硬的馒头……
赏析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馒头第一次出现,表现了通讯员的细致和对革命同志的关心。第二次出现是在通讯员牺牲后,“我”无意中摸到两个干硬的馒头。睹物思人,物存人亡,产生了“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使“我”痛失战友的心情更加悲愤,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3)关于衣服肩膀上的“破洞”
特写镜头 文中对应点 作用
第一次 从新媳妇家借了被子,通讯员“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不想他一步还没走出去,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结果“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①
一方面写出通讯员的朴实、腼腆、执拗,并略带对新媳妇的愠意;另一方面也写出新媳妇的友善、热情、关切。情节上,为衣服上第二次出现破洞做铺垫。
特写镜头 文中对应点 作用
第二次 通讯员回团部,“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②
写出了通讯员天真质朴的心理和回团部时乐观的心态。情节上,呼应前文,说明这个破洞确实不小;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一直目送通讯员远去,简练而细腻地表现了“我”对通讯员的真挚情感。
特写镜头 文中对应点 作用
第三次 通讯员牺牲前被安排在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我”看见“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③
一方面,呼应前文,通过这个破洞印证了受重伤的就是通讯员,也说明战事吃紧,他从包扎所回团部后一直无暇顾及这个破洞,并且最后连这个破洞都来不及补就牺牲了;另一方面写出了新媳妇和“我”为此而万分痛惜的心情。
特写镜头 文中对应点 作用
第四次 新媳妇“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新媳妇“却像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到,依然拿着针,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 ④
新媳妇“细细地、密密地缝着那个破洞”,这其中包含着她对当初使通讯员“受气”的懊悔和内疚,更包含着她对烈士的痛悼和敬爱。
关键点拨
小说人物细节赏析
小说人物细节的赏析是深入理解小说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方法,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外貌细节。外貌细节常能直观映射人物性格特质。如《红楼梦》描写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三角眼”“吊梢眉”暗示其精明泼辣。②语言细节。语言是人物性格、背景的直接反映。《孔乙己》里,孔乙己满
关键点拨
口“之乎者也”,还辩“窃书不能算偷”,尽显他受封建科举毒害、迂腐又自命清高的特点。③动作细节。动作是人物情感与性格的外在表露。《故乡》中,中年闰土见“我”时,站住后脸上神情复杂,最后恭敬地叫“老爷”,动作尽显其在封建等级制度压迫下从少年活泼到中年麻木的转变。④心理细节。心理描写可深入洞察人物内心。《骆驼祥子》里,老舍细腻地展现了祥子受挫后内心从
关键点拨
勤劳有梦走向自私堕落,体现黑暗时代对人的摧残。⑤服饰细节。服饰能彰显人物身份、性格与审美。《项链》中,玛蒂尔德为舞会精心选择华丽的服饰首饰,凸显其爱慕虚荣,也为丢项链导致困境埋下伏笔。⑥环境细节。环境细节对人物形象起到烘托与暗示作用。《简·爱》中,开篇描写了阴沉的天气、荒凉的沼泽地,以及罗沃德孤儿院压抑的灰墙,烘托了简·爱童年时的孤独与压抑,暗示了她内心的反抗精神。
3.(悟主题之蕴)小说标题的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请结合全篇,分析“百合花”的内涵与作用。
答案:(示例)①洁白美丽的百合花,是新媳妇美丽形象的象征,象征着小通讯员、新媳妇和“我”这些普通人纯洁美好的心灵;②也是高大英俊、视死如归的青年战士的衬托;③新媳妇最后用百合花被子包裹青年战士,象征了这种超越了人世间一切血缘亲情的军民间最圣洁最无私的感情。
(2022·新高考Ⅱ卷,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到橘子林去
李广田
小孩子的记忆力真是特别好,尤其是关于她特别有兴趣的事情,她总会牢牢地记着,到了适当的机会她就会拿过去的事来问你,提醒你。
“爸爸,你领我去看橘子林吧,橘子熟了,满树上是金黄的橘子。”
今天,小岫忽然向我这样说,我稍稍迟疑了一会,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
“你看,今天是晴天,橘子一定都熟了,爸爸说过领我去看的。”
学以致用
我这才想了起来,那是很多天以前的事情,我曾领她到西郊去。那里满坑满谷都是橘子,但那时橘子还是绿的,她并不觉得好玩,只是说:“这些橘子几时才能熟呢?”我说:“等着吧,等橘子熟了,等一个晴天的日子,我就领你来看看了。”这地方阴雨的日子真是太多,偶然有一次晴天,就令人觉得非常稀罕,简直觉得这一日不能随便放过,我想小孩子对于这一点也该是敏感的,于是她就这样问我了。去吗,那当然是要去,并不是为了那一言的然诺,却是为了这一股子好兴致。
我们走到了大街上。今天,真是一切都明亮了起来,活跃了起来。石头道上的水洼子被阳光照着,像一面面的镜子;女人头上的金属饰物随着她们的脚步一明一灭;挑煤炭的出了满头大汗,汗水被阳光照得一闪一闪的。小岫自然是更高兴的,可是她并没有像我一样关心到这些街头的景象。她毫无驻足而稍事徘徊的意思,她的小手一直拉着我向前走,她心里一定是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走出城,人家稀少了,景象也就更宽阔了,也听到好多地方的流水声了,看不到洗衣人,却听到洗衣人的杵击声。而那一片山,那红崖,崖面上为太阳照出一种奇奇怪怪的颜色,真像一架金碧辉煌的屏风。还有瀑布,看起来像一丝丝银线一样在半山里飞溅。我看着眼前这些景物,虽然手里还握着一只温嫩的小胖手,却几乎忘掉了我的小游伴。而她呢,她也并不扰乱我。我想,她不会关心到眼前这些景物的,她心里大概只想着到橘子林去。
(有删改)
本文的童趣往往通过细节体现出来,请指出两处这样的细节并简要分析。
答案:①小岫“还不等回她,她就又抢着说了”,体现了孩童的急切心理及一点狡黠。②小岫沿途不关心眼前景物,“一直拉着我向前走”,体现了孩童的单纯可爱。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并驾齐驱。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 ① 、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 ② ,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 ③ 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拍手称赞
慧眼识珠
脍炙人口
①处后文的“逢人说项”泛指到处说某人或某事的好处。此处与之并列,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可填“拍手称赞”。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②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填“慧眼识珠”。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③处,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其受人传诵,应填“脍炙人口”。脍炙人口: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人们都称赞。
2.(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令人深受震撼,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
B.《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C.《百合花》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令人深受震撼,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
D.《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铺垫、留白、象征,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令人深受震撼。

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显现残酷的战争”,排除A、D两项。二是“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排除C项。另外,C项中,“令人深受震撼”是最后的艺术效果,应放在全句最后。只有B项修改最准确。
3.(4分)赏析文中画横线句子的表达特点和表达效果。
答案: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②句式整齐,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
态度。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茹志鹃并不擅长在剧烈的行动中表现人物性格,而 ① ,《百合花》中,“我”、年轻媳妇、通讯员的那些感人的细节描写使人物性格更鲜明。茹志鹃的作品中,主人公很少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② ;即使是写英雄人物, ③ ,而不是正面讴歌他们。她尤其擅长描写女性,在作品中,她塑造了很多个性鲜明、情感丰富的女性形象,如《百合花》中的年轻媳妇。
4.(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人物性格 ②更多的是平平凡凡的普通人 ③也常通过侧面去描写他们
5.(4分)请根据上面语段内容,概括茹志鹃作品刻画人物的特点。
答案:①善于通过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突出人物性格;②善于刻画普通人的形象,尤其擅长描写女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16分)
红棉袄
孙 犁
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砂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被昨夜初霜的侵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战士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再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休养得稍微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都还穿着单军服,谁知道只一两天天气就变得这样剧烈。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他像是怨恨自己。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的了,我希望到下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片吧?天突然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地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人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看了下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严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们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有时细碎地爆炸着。
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很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火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在这里休息,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筋疲力尽了。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地盖住了顾林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慢慢地对我讲起话来。炉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越缩拢越小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上身的军服,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炉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尽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生动展示了“姑娘”对“小战士”的深切关爱。
B.“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
C.小说写“姑娘”面对来投宿的“我”和小战士时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小说中的“姑娘”与《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她们的事迹虽有不同,但同样感人至深。

“勾起了‘我’对家乡的回忆”表述有误,原文这里强调的是“自己幼年病了时,照顾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应为“写出了姑娘的举动给‘我’带来了亲情般的温暖”。
7.(3分)关于小说最后一段中姑娘讲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采用转述的方式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使内容更加集中,节省了笔墨。
B.转述时融入了“我”的情感,饱含对姑娘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的赞美。
C.姑娘讲话虽不属于小说的主要情节,但却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
D.小说写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

“意在突出她直率、好奇的性格特点”错误,结合原文“她问我从哪里来……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可知,主要是补充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同时表现出姑娘对抗日的支持和对国家的热爱。
8.(4分)文中画横线的两处环境描写,分别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第一处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②第二处借助风吹、云垂、天暗,写出了“我”的焦急心理,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9.(6分)小说以“红棉袄”为题,有何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红色”象征着生命活力,也象征着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着保护与关爱,象征着温暖与热心肠。小说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耐人寻味。②“红棉袄”是故事中的关键物件,与小说中姑娘将自己的“红棉袄”加盖在顾林瘦弱身体上的这一重要情节相联系。③以“红棉袄”为题,更能彰显主人公淳朴善良的品格,讴歌抗日根据地军民的鱼水情深,凸显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