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目二 师 说
[学习目标] 1.学习文中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2.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3.比较分析《劝学》《师说》论述的异同。
[情境导入]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记载:“……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请深入研读《师说》一文,感受韩愈在那个“耻学于师”的年代,是怎样不被时代拘束,发出了“孤勇者的呐喊”!并揣摩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这篇“战斗檄文”。
韩愈主张“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请大声朗读《师说》全文,初步感受韩愈“如潮”般的情感流露,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空缺部分。
① ② ③
答案:①立:圣人无常师 ②今之众人 ③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同 ,
答案:受 授 传授
2.或师焉,或不焉 同 ,
答案:不 否 不向老师学习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重点实词
(1)师
(2)道
(3)惑
答案:(1)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2)名词,道理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名词,主张,观点 (3)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2.重点虚词
(1)于
(2)其
(3)之
答案:(1)介词,对于 介词,向 介词,比 介词,被 (2)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 ①代词,指老师的 ②代词,指学生的 (3)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他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类,这些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答案:求学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因此就
答案:从,跟随;而,而且
3.今之众人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答案:一般人
4.小学而大遗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答案:小的方面要学习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答案:不一定
四、词类活用(根据语境解释)
1.惑而不从师
答案:名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2.吾师道也
答案:名词作动词,学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答案:名词作动词,尊师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答案:名词作动词,低于
5.圣益圣,愚益愚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6.小学而大遗
答案: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7.位卑则足羞
答案: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
8.而耻学于师
答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
答案:(1)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2)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于”表示被动)
译文:
答案:不受时俗的限制。
3.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
答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4.状语后置句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相当于“于”)
译文:
(2)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于师”作状语,后置)
译文:
答案:(1)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2)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乎”译为“哪管……呢”)
译文:
答案: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1.(分析论证思路)《师说》一文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请再读此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案:本文论证过程呈现“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这是“起”;接着从正面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承”;继而转向现实,从反面揭露并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这是“转”;最后又举孔子的事例和言行为证,既扣住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上面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从而推出择师的原则——“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合”,是论证的结束。
2.(赏析对比论证)一篇文章,能引得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可见触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请分析《师说》第二段是如何揭露、批判当时社会的,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将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慧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②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探究现实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主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意味着文章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那么请问: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于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冲击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仍存在不尊师重道的现象。文中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衍生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即先“重道”,后“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的理念会蔚然成风。
比较内容和论证方法
《劝学》《师说》两篇均堪称议论文章的典范之作。请比较分析《劝学》《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内容和论证方法两方面的异同之处。
答案:(1)论述内容:①相同点,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不同点,《劝学》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论证的核心是“学不可以已”。《师说》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重视传统的“师道”观念,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2)论证方法:①相同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②不同点,《劝学》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师说》则以具体事例进行论证,除了第2段所列举的事例外,又用孔子的事例进一步证明从师的必要性。此外,《师说》还运用了引用论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凡作诗,须使老妪听之解,方入格①。予尝录杜子美②诗,令老妪解之,问“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③,妪曰:“是言树大可二丈许。”予曰:“使子美见此老妪,解诗如此,亦必大笑。”
又尝见王元之④《竹楼记》云:“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⑤,矢声铮铮然。”予谓此数者,皆竹楼中所宜,然皆楼中实事,非想象而为之也。
或问:“诗与文之辨?”予曰:“少陵诗,退之文⑥,鲁直⑦书,皆所谓奇伟非常者,然诗可言文,文不可言诗也。诗者,妙于情;文者,妙于理。情可敷⑧为理,理不可牵为情。何以知其然?彼以文为诗,以诗为文者,皆失之矣。”
(选自《唐子西文录》,有删改)
[注] ①入格:合乎标准。②杜子美:杜甫,字子美。③“霜皮溜雨”二句:出自杜甫《古柏行》,形容古柏高大。④王元之:王禹偁(chēng),字元之。⑤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⑥退之文:韩愈,字退之,其散文气势磅礴。⑦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⑧敷:铺陈,引申为“转化”。
文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论证阐述“诗与文之辨”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论证效果。
答案:①创作内容对比:以杜甫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夸张想象,与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竹楼实景的描写作对比,指出诗歌注重意象营造、富有虚构性,散文侧重实景描摹、具有纪实性,初步揭示诗与文的差异。②核心特质对比:将诗歌“妙于情”与散文“妙于理”进行对比,强调诗歌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散文以理性阐述为主;并进一步说明情感可自然转化为理性思考,但理性不能强行扭曲为情感,深入论证诗与文的本质区别。③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批评“以文为诗,以诗为文”的错误创作倾向,从反面警示混淆诗与文特质会导致创作失败,与前文正面论述形成对比,强化“诗与文各有其格”的观点。
[参考译文]
凡是作诗,必须让老妇人听了能理解,才算符合标准。我曾经抄录杜甫的诗,让老妇人解读,问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老妇人说:“这是说树大概有二丈多粗。”我回应:“假使杜甫见到这位老妇人如此解读诗句,也必定会大笑。”
又曾读到王元之的《黄冈竹楼记》写道:“夏天适宜听急雨,有如同瀑布的声响;冬天适宜赏大雪,有好似碎玉的声音;适宜弹琴,琴声和谐畅达;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棋,棋子落盘声丁丁悦耳;适宜投壶,箭矢入壶声铮铮动听。”我认为这几种情境,都是竹楼中所适宜的,而且都是楼中真实存在的情景,并非凭借想象虚构出来的。
有人问:“诗和文的区别是什么?”我回答:“杜甫的诗,韩愈的文,黄庭坚的书法,都堪称奇特雄伟、不同寻常的典范,然而诗的特点可以用文来阐释,文的特点却不能用诗来描述。诗的精妙在于抒发情感;文的精妙在于阐明道理。情感可以铺陈演变为道理,道理却不能强拉成情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把文当作诗来写,把诗当作文来写的人,都违背了两者的本质规律。”
苌(chánɡ)弘:春秋时周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过音乐方面的事情。师襄: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曾跟他学过琴。老聃(dān):老子,春秋时思想家、哲学家,道家
课时测评16 师说
(时间:45分钟 满分:38分)
1.(3分)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答案:C
解析:“士大夫”不仅指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2.(3分)下列对课文《师说》第1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或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答案:C
解析:“作者从正面指出”错误,由“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此为从反面指出所要强调的内容。
3.(3分)下列对课文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3句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B.第4~6句,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C.第7~9句,把学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D.第10~15句,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作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答案:C
解析:“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误,由原文“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是给予直接的否定。
4.(3分)下列对课文第3、4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答案:D
解析:“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 , 。”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 ,
”的观点是相同的。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答案:(1)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沉浸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②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③,细木为桷④,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⑤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⑥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⑦也。”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
[注] ①国子先生:国子博士,韩愈的自称。②闳:宏大。中:文章内容。肆:奔放。外:文章的形式。③杗:房屋的大梁。④桷:方形的椽子。⑤班资:官阶和资格。⑥訾:指责。⑦豨苓:中药名,又名猪苓,一种药用真菌。
6.(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而公A不见信B于人C私不见D助于友E跋前F疐后G动辄H得咎
答案:CEG
解析:“公不见信于人”与“私不见助于友”句式结构一致,阐述在“公”“私”的处境,各自独立,故在C、E处断开;“跋前疐后”为并列关系的短语,形象描述出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动辄得咎”是陈述作者的艰难处境,要与前文断开,故在G处断开。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凶邪,凶恶奸邪的人,与《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善”用法不同。
B.率,全都、一概,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率”词义不同。
C.“孰云多而不扬”的“孰”,与《师说》中“孰能无惑”的“孰”词义相同。
D.博士,本文指韩愈当时在国子监任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与现在所说的“博士”不一样。
答案:A
解析:A项,“用法不同”错,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劝学》中的“善”,意为善行。B项,“率”,全部、一概/带领。C项,“孰”均为代词,谁。
8.(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认为方今圣主贤臣注重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需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无须担忧用人不明不公。
B.韩愈诵读六经、诸子百家书籍,记事必记其要,纂言必究其义,学习不厌其多,务求所得,兼收并蓄,一年到头孜孜不倦。
C.韩愈以工匠量材、医师选药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即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D.韩愈举孟轲、荀况二儒尚且不遇于世;而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无可抱怨。若还不知足,就等于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
答案:C
解析:“即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错误。应是说明宰相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9.(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译文:
(2)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译文:
答案:(1)您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奋斗到死,有什么好处呢?(您)不知道考虑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2)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
10.(5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韩愈“业精行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韩愈为学非常勤勉,熟读六经诸子典籍,叙事之文记其要,论说之文究其义;②韩愈博取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得心应手;③韩愈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如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的人,提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都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悉心搜罗人才犹如沙里淘金,精心造就人才犹如打磨宝器。大概会有(平庸之人)侥幸被选上的,谁能因此说博学多才的人不被选用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有关官员会对你们不公正。”
(先生)话没有说完,队列里有人笑着说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是勤奋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形式奔放啊。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做了三年博士,因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的日子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哭着说饥饿。您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奋斗到死,有什么好处呢?(您)不知道考虑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房屋的大梁,小的木材做方形的椽子,都是量材使用,得到适当的安置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地榆、朱砂,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并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才公正贤明,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用人之道。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走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便成为经典,一举一动都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的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的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于道统,言论虽然繁多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官阶和资格的高低,忘了自己的才能与什么样的位置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好比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指责医师把菖蒲当作延年益寿的良药,却想引进自己的猪苓一样啊。”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54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0课 劝学 师说
课堂讲义 篇目二 师说
学习
目标
1.学习文中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2.探究作者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及在今天的借鉴作用。
3.比较分析《劝学》《师说》论述的异同。
情境导入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记载:“……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请深入研读《师说》一文,感受韩愈在那个“耻学于师”的年代,是怎样不被时代拘束,发出了“孤勇者的呐喊”!并揣摩应该以怎样的语气读出这篇“战斗檄文”。
读文会意
韩愈主张“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请大声朗读《师说》全文,初步感受韩愈“如潮”般的情感流露,注意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填写下面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立:圣人无常师
今之众人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受
授
传授
不
否
不向老师学习
名词,老师
动词,学习
动词,从师学习
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道理
名词,道德学问
名词,方法
名词,主张,观点
名词,疑难问题
形容词,糊涂
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对于
介词,比
介词,向
介词,被
代词,表领属关系,他的,他们的
代词,他,他们
代词,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
留下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副词,表推测、估计语气,大概、或许
副词,表反诘语气,岂、难道
代词,指老师的
代词,指学生的
结构助词,的
代词,他,他们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指示代词,这类,这些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
足音节,无意义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吾从而师之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因此就
3.今之众人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大家,许多人
求学的人
从,跟随;而,而且
一般人
4.小学而大遗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
教育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小的方面要学习
不一定
名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名词作动词,学习
名词作动词,尊师学习
名词作动词,低于
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
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动词,感到耻辱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动句
不拘于时。(“于”表示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师,是依靠他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除疑惑的人。
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不受时俗的限制。
3.宾语前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状语后置句
(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乎”相当于“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耻学于师。(介宾短语“于师”作状语,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
他们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
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固定句式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夫庸……乎”译为“哪管……呢”)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
探究启思
1.(分析论证思路)《师说》一文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请再读此文,分析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
答案:本文论证过程呈现“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作者在开头提出中心论点,这是“起”;接着从正面讲从师的必要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这是“承”;继而转向现实,从反面揭露并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行为和言论,这是“转”;最后又举孔子的事例和言行为证,既扣住开头的“古之学者必有师”,又把上面正反两面的论述绾结起来,从而推出择师的原则——“无常师”。“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是“合”,是论证的结束。
2.(赏析对比论证)一篇文章,能引得世人“群怪聚骂,指目牵引”,可见触痛了整个社会的神经。请分析《师说》第二段是如何揭露、批判当时社会的,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第二段中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组对比。第一,将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相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将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的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慧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悟。②通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从而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探究现实意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提出的主张。“为时而著”“为事而作”意味着文章对时代的关注,对现实社会的关切。那么请问: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是否适合于现代社会?请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一)适合。古代虽有尊师重道的传统,但封建社会“官本位”意识是看不起教师的,到了唐代,士族子弟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在这种恶劣风气盛行的情况下,韩愈敢于疾呼“学必有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确实有很大冲击力。今天,教育有了空前发展,但仍存在不尊师重道的现象。文中关于“尊师”与“重道”的观点,时至今日,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示例二)适合。“尊师”与“重道”的内涵应该体现在学生内心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的基础上,衍生对老师的感激、敬佩之情,即先“重道”,后
“尊师”。情感有了,面对老师时流露的言行细节,必然是真正而明确的“尊师”。在现代社会,“尊师”与“重道”的意识在加强,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尊师”与“重道”的理念会蔚然成风。
群文互鉴
比较内容和论证方法
《劝学》《师说》两篇均堪称议论文章的典范之作。请比较分析《劝学》《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内容和论证方法两方面的异同之处。
答案:(1)论述内容:①相同点,二者都强调学习的重要性。②不同点,《劝学》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强调要“善假于物”,要积累,要坚持,要专一,论证的核心是“学不可以已”。《师说》围绕师道展开,反对“耻学于师”,强调重视传统的“师道”观念,尊重老师,学习儒家之道。(2)论证方法:①相同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来阐述自己的观点。②不同点,《劝学》运用大量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师说》则以具体事例进行论证,除了第2段所列举的事例外,又用孔子的事例进一步证明从师的必要性。此外,《师说》还运用了引用论证。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凡作诗,须使老妪听之解,方入格①。予尝录杜子美②诗,令老妪解之,问“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③,妪曰:“是言树大可二丈许。”予曰:“使子美见此老妪,解诗如此,亦必大笑。”
又尝见王元之④《竹楼记》云:“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
壶⑤,矢声铮铮然。”予谓此数者,皆竹楼中所宜,然皆楼中实事,非想象而为之也。
或问:“诗与文之辨?”予曰:“少陵诗,退之文⑥,鲁直⑦书,皆所谓奇伟非常者,然诗可言文,文不可言诗也。诗者,妙于情;文者,妙于理。情可
敷⑧为理,理不可牵为情。何以知其然?彼以文为诗,以诗为文者,皆失之矣。”
(选自《唐子西文录》,有删改)
[注] ①入格:合乎标准。②杜子美:杜甫,字子美。③“霜皮溜雨”二句:出自杜甫《古柏行》,形容古柏高大。④王元之:王禹偁(chēng),字元之。⑤投壶:古代宴饮时的一种游戏。⑥退之文:韩愈,字退之,其散文气势磅礴。⑦鲁直: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⑧敷:铺陈,引申为“转化”。
文中作者是如何通过对比论证阐述“诗与文之辨”的?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论证效果。
答案:①创作内容对比:以杜甫诗“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的夸张想象,与王禹偁《黄冈竹楼记》对竹楼实景的描写作对比,指出诗歌注重意象营造、富有虚构性,散文侧重实景描摹、具有纪实性,初步揭示诗与文的差异。②核心特质对比:将诗歌“妙于情”与散文“妙于理”进行对比,强调诗歌以情感表达为核心,散文以理性阐述为主;并进一步说明情感可自然转化为理性思考,但理性不能强行扭曲为情感,深入论证诗与文的本质区别。③正反对比论证:通过批评“以文为诗,以诗为文”的错误创作倾向,从反面警示混淆诗与文特质会导致创作失败,与前文正面论述形成对比,强化“诗与文各有其格”的观点。
参考译文
凡是作诗,必须让老妇人听了能理解,才算符合标准。我曾经抄录杜甫的诗,让老妇人解读,问她“霜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老妇人说:“这是说树大概有二丈多粗。”我回应:“假使杜甫见到这位老妇人如此解读诗句,也必定会大笑。”
又曾读到王元之的《黄冈竹楼记》写道:“夏天适宜听急雨,有如同瀑布的声响;冬天适宜赏大雪,有好似碎玉的声音;适宜弹琴,琴声和谐畅达;适宜吟诗,诗韵清新绝妙;适宜下棋,棋子落盘声丁丁悦耳;适宜投壶,箭矢入壶声铮铮动听。”我认为这几种情境,都是竹楼中所适宜的,而且都是楼中真实存在的情景,并非凭借想象虚构出来的。
有人问:“诗和文的区别是什么?”我回答:“杜甫的诗,韩愈的
文,黄庭坚的书法,都堪称奇特雄伟、不同寻常的典范,然而诗的特点可以用文来阐释,文的特点却不能用诗来描述。诗的精妙在于抒发情感;文的精妙在于阐明道理。情感可以铺陈演变为道理,道理却不能强拉成情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那些把文当作诗来写,把诗当作文来写的人,都违背了两者的本质规律。”
文白对译
课时测评
√
1.(3分)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句读”指断开句子的知识。一句话后面的停顿为句,一句话中间短暂的停顿为读。
B.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
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
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士大夫”不仅指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
2.(3分)下列对课文《师说》第1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开门见山,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统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第2句阐述了教师的作用。作者用六个字概括了教师的三个作用:“传道”“受业”“解惑”。
C.第3、4句阐述了从师的必要性。作者从正面指出“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说明有惑必须从师。
D.第5~7句阐述了择师的态度。正面提出择师的标准,不论其地位高低或年纪大小,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作者表达了不耻下问、能者为师的进步思想。
“作者从正面指出”错误,由“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知,此为从反面指出所要强调的内容。
√
“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错误,由原文“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可知,是给予直接的否定。
3.(3分)下列对课文第2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1~3句,慨叹师道不传,指出师道不传的危害。这3句承接上文从师的标准,并领起下文对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的批判。
B.第4~6句,将“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的原因。
C.第7~9句,把学习句读从师与“惑而不从师”的现象对比,在自身矛盾的对比中,对“不从师”的表现加以评论,并给予间接的否定,批评“今之众人”“小学而大遗”的不明智的做法。
D.第10~15句,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与士大夫之族讥笑相师作对比,批评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恶习。
√
4.(3分)下列对课文第3、4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用孔子的“言”和“行”两方面的事例论证了“圣人无常师”的论点。
B.作者从孔子的事例中推断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的结论。
C.作者赞扬李蟠,既是对他不从流俗的肯定,也是对士大夫们“不从师”的有力批判;既针砭时弊,又通过赞扬李蟠倡导从师。
D.第4段点明作者作《师说》的缘由,树立“不拘于时”“能行古道”的榜样,总结全文。同时“不拘于时”照应第3段,“能行古道”照应第2段。
“不拘于时”照应第2段,“能行古道”照应第3段。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劝学》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2分)
国子先生①晨入太学,招诸生立馆下,诲之曰:“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方今圣贤相逢,治具毕张,拔去凶邪,登崇畯良。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爬罗剔抉,刮垢磨光。盖有幸而获选,孰云多而不扬?诸生业患不能精,无患有司之不明;行患不能成,无患有司之不公。”
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沉浸 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其书满家。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②少始知学,勇于敢为;长通于方,左右具
宜。先生之于为人,可谓成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疐后动辄得咎。暂为御史,遂窜南夷。三年博士,冗不见治。命与仇谋,取败几时。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先生曰:“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③,细木为桷④,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昔者孟轲好辩,孔道以明,辙环天下,卒老于行;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是二儒者,吐辞为经,举足为法,绝类离伦,优入圣域,其遇于世何如也?今先生学虽勤而不由其统,言虽多而不要其中,文虽奇而不济于用,行虽修而不显于众。投闲置散,乃分之宜。若夫商财贿之有亡,计班资⑤之崇庳,忘己量之所称,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谓诘匠氏之不以杙为楹,而訾⑥医师以昌阳引年,欲进其豨苓⑦也。”
(节选自韩愈《进学解》,有删改)
[注] ①国子先生:国子博士,韩愈的自称。②闳:宏大。中:文章内容。肆:奔放。外:文章的形式。③杗:房屋的大梁。④桷:方形的椽子。⑤班资:官阶和资格。⑥訾:指责。⑦豨苓:中药名,又名猪苓,一种药用真菌。
“公不见信于人”与“私不见助于友”句式结构一致,阐述在“公”“私”的处境,各自独立,故在C、E处断开;“跋前疐后”为并列关系的短语,形象描述出作者进退两难的处境,“动辄得咎”是陈述作者的艰难处境,要与前文断开,故在G处断开。
6.(3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
然而公 A 不见信 B 于人 C 私不见 D 助于友 E 跋前 F 疐后 G 动辄 H 得咎
答案:CEG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变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凶邪,凶恶奸邪的人,与《劝学》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善”用法不同。
B.率,全都、一概,与《桃花源记》中“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的“率”词义不同。
C.“孰云多而不扬”的“孰”,与《师说》中“孰能无惑”的“孰”词义相同。
D.博士,本文指韩愈当时在国子监任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与现在所说的“博士”不一样。
√
A项,“用法不同”错,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劝学》中的“善”,意为善行。B项,“率”,全部、一概/带领。C项,“孰”均为代
词,谁。
“即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错误。应是说明宰相用人能兼收并蓄,量才录用。
8.(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认为方今圣主贤臣注重选拔和造就人才,故诸生只需在“业”和“行”两方面刻苦努力,无须担忧用人不明不公。
B.韩愈诵读六经、诸子百家书籍,记事必记其要,纂言必究其义,学习不厌其多,务求所得,兼收并蓄,一年到头孜孜不倦。
C.韩愈以工匠量材、医师选药为喻,说明“宰相之方”在于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即用人取其所长,弃其所短。
D.韩愈举孟轲、荀况二儒尚且不遇于世;而自己被投闲置散,也无可抱怨。若还不知足,就等于要求宰相以小材充大用。
√
9.(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头童齿豁,竟死何裨?不知虑此,反教人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荀卿守正,大论是弘,逃谗于楚,废死兰陵。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您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奋斗到死,有什么好处呢?(您)不知道考虑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
10.(5分)请结合材料具体说说韩愈“业精行成”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①韩愈为学非常勤勉,熟读六经诸子典籍,叙事之文记其要,论说之文究其义;②韩愈博取诸家文字之长,写作古文得心应手;③韩愈敢作敢为,通晓治道,为人处事,可谓有成。
参考译文
国子先生早上走进太学,召集学生们站立在学舍下面,教导他们说:“学业由于勤奋而专精,由于玩乐而荒废;德行由于独立思考而有所成就,由于因循随俗而败坏。如今圣君与贤臣相遇合,各种法律全部实施,除去凶恶奸邪的人,提拔才智出众的人才。具备一点优点的人全都被录取,拥有一种才艺的人没有不被任用的。悉心搜罗人才犹如沙里淘金,精心造就人才犹如打磨宝器。大概会有(平庸之人)侥幸被选上的,谁能因此说博学多才的人不被选用呢?诸位学生只要担心学业不能精进,不要担心主管部门官吏不够英明;只要担心德行不能有所成就,不要担心有关官员会对你们不公正。”
(先生)话没有说完,队列里有人笑着说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
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终年劳累。先生的学习,可以说是勤奋了。心神沉浸在古代典籍的书香里,仔细地品尝咀嚼其中精华,写起文章来,书卷堆满了家屋。先生的文章,可以说是内容宏大,形式奔放啊。先生少年时代就开始懂得学习,敢于实践;长大
之后精通礼法,举止行为都合适得体。先生的为人,可以说是完美的
了。可是在朝廷上不能被人们信任,在私下里得不到朋友的帮助。进退
两难,一举一动都受到指责。刚当上御史,就被贬到南方边远地区。
做了三年博士,因职务闲散表现不出治理的成绩。您的命运与仇敌相合,不时遭受失败。冬天气候还算暖和的日子里,您的儿女们哭着喊冷,年成丰收的日子里,您的夫人却仍为食粮不足而哭着说饥饿。您的头顶秃了牙齿缺了,这样一直奋斗到死,有什么好处呢?(您)不知道考虑这些,倒反而来教导别人干什么呢?”
国子先生说:“唉,你到前面来!要知道那些大的木材做房屋的大梁,小的木材做方形的椽子,都是量材使用,得到适当的安置而建成房屋,这是工匠的技巧啊。地榆、朱砂,坏鼓的皮,全都收集并储藏齐备,等到需用的时候就没有遗缺的,这是医师的高明之处啊。提拔人才公正贤明,灵巧的人和拙笨的人都得引进,有的人谦和而成为美好,有的人豪放而成为杰出,比较各人的短处,衡量各人的长处,按照他们的才能品格
分配适当的职务,这是宰相的用人之道。从前孟轲爱好辩论,孔子之道得以阐明,他游历的车迹走遍天下,最后在奔走中老去;荀况恪守正道,发扬光大宏伟的理论,因为逃避谗言到了楚国,被废黜而死在兰陵。这两位大儒,说出话来便成为经典,一举一动都成为法则,远远超越常人,德行功业足以载入圣人的行列,可是他们在世上的遭遇是怎样的呢?现在你们的先生学习虽然勤劳却不能顺于道统,言论虽然繁多却不切合要旨,文章虽然写得出奇却无益于实用,行为虽然有修养却并没有突出于一般人的表现。被放置在闲散的位置上,实在是恰如其分的。至于度量财物的有无,计较官阶和资格的高低,忘了自己的才能与什么样的位置相称,指摘官长上司的缺点,这就好比责问工匠为什么不用小木桩做柱子,指责医师把菖蒲当作延年益寿的良药,却想引进自己的猪苓一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