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6课课堂讲义篇目一赤壁赋课件(共63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6课课堂讲义篇目一赤壁赋课件(共63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15:24

文档简介

篇目一 赤壁赋
[学习目标] 1.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境导入] 刘小川说:“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王水照说:“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请深入研读苏东坡名作《赤壁赋》,看能否找到一些他在中国文坛经久不衰的原因。
九百多年来,关于《赤壁赋》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评说无数,正是汇入文学“苏海”中奔腾不息的重要源流。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其艺术魅力,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泛舟赤壁 ②主客问答 ③主客喜笑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同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冯 凭 乘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同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缪 缭 盘绕、围绕
二、重点实虚词(请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重点实词
(1)属
(2)歌
答案:(1)zhǔ,动词,劝请 zhǔ,动词,同“嘱”,嘱托 shǔ,动词,掌管 shǔ,名词,类 (2)动词,唱歌 名词,歌的曲调
2.重点虚词
(1)如
(2)乎
(3)于
答案:(1)动词,往 动词,如同,好像 动词,如同,好像 (2)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或情态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介词,相当于“于”,在 (3)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介词,向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答案:所思慕的人
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答案: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答案:旷远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根据语境解释)
1.扣舷而歌之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2.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
3.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_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4.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
答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5.西望夏口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向西
6.东望武昌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向东
7.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
10.托遗响于悲风 ______________
答案:动词用作名词,声音
11.哀吾生之须臾 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
12.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
答案:名词作状语,向南
13.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
答案: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
答案:(1)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2)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示被动)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代词“何”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今安在哉?(疑问代词“安”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2)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4.状语后置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我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2)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1.(赏析景物描写)《赤壁赋》一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中通过对夜游赤壁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追求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景色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3)作者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过的。
2.(鉴赏表达技巧)宋代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3.(分析观点态度)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赤壁赋》一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客的劝慰之词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拥有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接着,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有了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中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恒的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同时指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表现了苏轼旷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显示出其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4.(体会复杂情思)《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其实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请找出文中体现儒与道思想的几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思想 语句 情思
儒家 思想 ① 此处的“美人”既可指作者终生追求的理想,也可指国君,可见忠君之殷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②
思想 语句 情思
道家 思想 ③ 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有一种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④
文章第4段。 说出了渺小与广大、须臾与无穷、盈与虚、物与我的辩证关系。
答案:①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②借客之口,由眼前之景想到曹操戎马一生,流露出对曹操的崇敬和仰慕之情。③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④渴望凌空驾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秋阳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①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③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④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⑤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⑥,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⑦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⑧。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贤公子:指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畤”,即暗藏赵令畤之名。②生:发芽。③塈:屋子上方的涂饰。④矧:又。⑤长庚:金星。⑥旸谷:古称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⑦瘖:哑。⑧群狙之三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猕猴。
怎样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诗文?请结合《秋阳赋》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切身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将真实感受记录下来,运用于创作中;②要贴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子孙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不沾泥的房屋,经常吟没有词的诗。(一天)他对我说:“我的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好善而且喜欢成人之美,就像秋阳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憎恨恶行而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
我笑着说:“公子从哪里了解秋阳呢?(你)生在宝贵华美的大房子里,长期畅游在朝廷的金殿之上,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在锦绣的帷幄里睡觉,(你)在酷暑感受的最多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知道秋阳的人。正当夏季,淫雨连绵,炎热的蒸汽上升,变成大雨瓢泼而下,电闪雷鸣,江河湖泊连成一片,大地被淹,城里街道上都可以划船,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器物都长了霉菌,床几上有青蛙和蚯蚓等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裳。这些都还不足以忧虑。(我)在江南躬耕时,有一块田地,庄稼已经成熟,(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却因淫雨)而倒在泥水之中。沟渠与田埂因积水而相通,家里的土墙都浸泡坍圮了。满脸都是屋顶落下的泥垢,满眼都是被湿柴的青烟熏出的泪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四邻八舍家里也都没什么声响。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院子里鸣叫,妻子深夜里起身长叹。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还有几天,何况没有衣服度过这一年。突然,灶里的柴草火星四溅,只见(油灯中的)灯芯双悬。一阵凉风从西边吹来,敲敲鼓面,发出咚咚的干响。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些都是雨天将要过去的祥兆。我早早起来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泽。(太阳)在旸谷沐浴之后升上了扶桑。转眼工夫,(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屋梁上。这个时候,我像是喝醉了酒,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发声,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回到故乡见到久违的父兄一样(高兴)。公子你也有过这样的欣喜吗?”
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想象到。”
我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冷暖不同是正常的。太阳炽热如火并不是它要施虐于人,和煦温和了不是它对人慈悲。况且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火热的太阳。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说成赵盾般可畏,而把冬天的太阳说成赵衰般可爱呢?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对于冬夏的畏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的那个楚国人养的群猴一样朝三暮四。现在了解了这些,心中就可以没有什么疑惑了。居家不需要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不视炎热为太阳的缺点,用这种态度来表示不忘记秋阳的光照之德。”
公子听了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刘琮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又在当阳的长坂击败刘备,进兵江陵。下,攻占。
舳舻(zhú lú):船头和船尾的并称,泛指
动用法,即“以……为伙伴”“以……为朋友”。一叶之扁(piān)
舟:一只小船。一叶,形容船小。匏(páo)樽:用葫芦做成
课时测评24 赤壁赋
(时间:45分钟 满分:38分)
1.(3分)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C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或情态/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2.(3分)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期。期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吹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3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4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依旧乐观、豁达与超脱的作者。
答案:B
解析:“客人吹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分析有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联系他自身经历和处境来看,应该是仕途失意,抱负无法施展的内心苦闷。
3.(3分)下列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1段写到洒满月光的江面、徐徐拂面的微风,以美景来衬托作者惬意、闲适的心情。
B.文中描写了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得意场面,作者写古人以明志,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文中连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的内容可分为“景—情—理”三个部分,围绕这一结构,作者又按照“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来展开行文。
答案:B
解析:“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错误,文中作者借曹操抒发了英雄不在、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
4.(3分)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答案:C
解析:“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为“曾巩”。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的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江东下的气势之盛。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论述个人在天地间因生命短暂和个体渺小而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2)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3)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6.(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日以先君A之所以戒轼者B相语也C轼与客言D于外E君立屏间F听之G退必反H覆其言
答案:CEG
解析:“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C处断开;“君”是“听之”的主语,应在其前E处断开;“退”承前省略主语,应在其前G处断开。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铭,一种文体。文中指“墓志铭”,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以表达颂扬追思之情。
B.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前者。
C.太学,在西周时已经有这个词,在汉代成为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朝时仍为最高学府。
D.冠,文中指男子十八岁举行成人礼以表示成年。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答案:D
解析:“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8.(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
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
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
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
答案:D
解析:“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错误,材料原文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可见,欧阳修只是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选项把未然、或然说成已然。
9.(8分)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译文:
(2)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
(2)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10.(3分)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3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提醒苏轼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③帮助苏轼辨别出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为我生有一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都因为谨慎恭敬而闻名。刚嫁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也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说:“你在这离父母相距甚远的地方,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室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是顺着你的心思,你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都告诫我说:“(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刚失去她时,我父亲吩咐我说:“她是和你一起经历艰难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给她做的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不能。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真是可悲啊!
材料二:
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为生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啊!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十岁,他便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赞誉,唯恐自己称赞得不够;遇见坏人坏事就斥责,唯恐自己斥责的不彻底。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3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课堂讲义 篇目一 赤壁赋
学习
目标
1.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说理完美融合的特点。
2.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情境导入 刘小川说:“中国古代,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可能绝无仅有。”“他似乎穷尽了生命的可能性,穷尽了中国文化的可能性。他抵达了生存的广度与深度的极限。”“他提纯了人类文化的‘遗传基因’。”王水照说:“几乎从苏轼生活的时代开始,就自然形成了一部长达九百年的苏轼接受史……”请深入研读苏东坡名作《赤壁赋》,看能否找到一些他在中国文坛经久不衰的原因。
九百多年来,关于《赤壁赋》的文学意义、审美价值,评说无数,正是汇入文学“苏海”中奔腾不息的重要源流。请通读全文,初步感知其艺术魅力,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读文会意
泛舟赤壁
主客问答
主客喜笑
①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③ ____________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____同____,____________
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____同____,____________





盘绕、围绕
________________
zhǔ,动词,劝请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zhǔ,动词,同“嘱”,嘱托
shǔ,动词,掌管
shǔ,名词,类
动词,唱歌
名词,歌的曲调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往
动词,如同,好像
动词,如同,好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或情态
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介词,相当于“于”,在
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对于
介词,向
三、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美貌的女子
2.白露横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在9月7、8或9日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思慕的人
白茫茫的水汽
旷远的样子
四、词类活用(根据语境解释)
1.扣舷而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击空明兮溯流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舞幽壑之潜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泣孤舟之嫠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西望夏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东望武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顺流而东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月光下的清波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落泪
名词作状语,向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
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名词用作动词,捕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托遗响于悲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哀吾生之须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乌鹊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正襟危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伙伴;以……为朋友
动词用作名词,声音
形容词的为动用法,哀叹,为……哀伤
名词作状语,向南
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五、文言句式(请根据提示翻译句子)
1.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也”表示判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示被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来是一代的英雄啊。
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
这不是曹孟德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3.宾语前置句
(1)何为其然也?(疑问代词“何”前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今安在哉?(疑问代词“安”前置)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
可如今又在哪里呢?
4.状语后置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后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于斗牛之间”后置)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同客人乘船在赤壁之下游玩。
月亮从东山上升起,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1.(赏析景物描写)《赤壁赋》一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文中通过对夜游赤壁情景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在困境中寻求精神解脱、追求人生真谛的心路历程。第1段写作者开始游赤壁时的情景,景色如何?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有何作用?
答案:(1)景色:皓月当空,碧水万顷,月光朦胧,清风徐徐,景象澄澈,如梦境一般。(2)作者以传神的笔墨,描述了秋夜赤壁的美丽、静谧以及与客人夜游的逸兴。本段写赤壁夜景,突出了月出前的“清风”“水波”和月出后的“白露”“水光”,既烘托了游人自由愉悦的心绪,又为后文对“水”“月”的变与不变的议论做了铺垫。(3)作者的描写蕴含着一种深沉隽永的诗意,一下子把人带进了诗的国度,沉醉在山水风月之中,同作者一起去领略那深蕴的人生意义。这种境界和意蕴是过去的赋从来没有表现过的。
探究启思
2.(鉴赏表达技巧)宋代谢枋得《文章轨范》评:“此赋学《庄》《骚》文法,无一句与《庄》《骚》相似。非超然之才、绝伦之识不能为也。”在文章的第3段中,作者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答案: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和曹操的人生结局;认为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
3.(分析观点态度)余秋雨说:“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赤壁赋》一文情景交融、情理结合,文中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复杂情感?苏轼对客的劝慰之词体现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①文章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拥有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接着,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因而有了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中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恒的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②苏轼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观点。同时指出,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结果,这表现了苏轼旷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时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而后,苏轼又从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说明。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显示出其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
4.(体会复杂情思)《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说:“黄州是苏东坡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他在这里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有评论家认为,本文其实是儒道的对话,是苏轼内心两个自我的辩论。请找出文中体现儒与道思想的几处语句,并体会苏轼的复杂情思。
思想 语句 情思
儒家
思想 ① 此处的“美人”既可指作者终生追求的理想,也可指国君,可见忠君之殷切。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②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借客之口,由眼前之景想到曹操戎马一生,流露出对曹操的崇敬和仰慕之情。
思想 语句 情思
道家
思想 ③ 写出自身融于自然之中的超然之感,仿佛遗世独立,与万物化为一体,有一种在广阔的天地之间超脱世俗羁绊的自由、从容。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④
文章第4段。 说出了渺小与广大、须臾与无穷、盈与虚、物与我的辩证关系。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渴望凌空驾风,超尘出世,顺乎自然,获得精神的超脱。
学以致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秋阳赋
苏 轼
越王之孙,有贤公子,宅于不土之里,而咏无言之诗。①以告东坡居士曰:“吾心皎然,如秋阳之明;吾气肃然,如秋阳之清;吾好善而欲成之,如秋阳之坚百谷;吾恶恶而欲刑之,如秋阳之陨群木。夫是以乐而赋之,子以为何如?”
居士笑曰:“公子何自知秋阳哉?生于华屋之下,而长游于朝廷之上,出拥大盖,入侍帏幄,暑至于温,寒至于凉而已矣。何自知秋阳哉?若予者,乃真知之。方夏潦之淫也,云烝雨泄,雷电发越,江湖为一,
后土冒没,舟行城郭,鱼龙入室。菌衣生于用器,蛙蚓行于几席。夜违湿而五迁,昼燎衣而三易。是犹未足病也。耕于三吴,有田一廛,禾已实而生②耳,稻方秀而泥蟠。沟塍交通,墙壁颓穿。面垢落塈③之涂,目泫湿薪之烟。釜甑其空,四邻悄然。鹳鹤鸣于户庭,妇宵兴而永叹。计有食其几何,矧④无衣于穷年。忽釜星之杂出,又灯花之双悬。清风西来,鼓钟其镗。奴婢喜而告予,此雨止之祥也。蚤作而占之,则长庚⑤澹澹其不芒矣。浴于旸谷⑥,升于扶桑。曾未转盼,而倒景飞于屋梁矣。方是时也,如醉如醒,如瘖⑦而鸣,如痿而起行,如还故乡初见父兄。公子亦有此乐乎?”
公子曰:“善哉!吾虽不身履,而可以意知也。”
居士曰:“日行于天,南北异宜。赫然而炎非其虐,穆然而温非其慈。且今之温者,昔之炎者也。云何以夏为盾,而以冬为衰乎?吾侪小人,轻愠易喜。彼冬夏之畏爱,乃群狙之三四⑧。自今知之,可以无惑。居不墐户,出不仰笠,暑不言病,以无忘秋阳之德。”
公子拊掌,一笑而作。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
[注] ①贤公子:指赵令畤。“不土之里”为“田”,“无言之诗”为“寺”,合而为“畤”,即暗藏赵令畤之名。②生:发芽。③塈:屋子上方的涂饰。④矧:又。⑤长庚:金星。⑥旸谷:古称日出的地方,亦作“汤谷”。⑦瘖:哑。⑧群狙之三四:《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狙,猕猴。
怎样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诗文?请结合《秋阳赋》简要概括。
答案:①切身观察自然,感受生活,将真实感受记录下来,运用于创作中;②要贴近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
参考译文
  越王的子孙里有一个很贤达的公子,住在不沾泥的房屋,经常吟没有词的诗。(一天)他对我说:“我的心,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明亮;我的气,像秋天的太阳一样清明;我好善而且喜欢成人之美,就像秋阳让万物生长成熟一样;我憎恨恶行而希望惩罚恶行,就像秋天的太阳让树木枯萎一样。我把这种情怀写成词赋配上曲子,你觉得怎么样?”
我笑着说:“公子从哪里了解秋阳呢?(你)生在宝贵华美的大房子里,长期畅游在朝廷的金殿之上,出去有人给你撑着很大的华盖,回去有人侍候你在锦绣的帷幄里睡觉,(你)在酷暑感受的最多只是微热,冬天感受到的只是微冷罢了。哪儿知道什么秋阳?像我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知道秋
阳的人。正当夏季,淫雨连绵,炎热的蒸汽上升,变成大雨瓢泼而下,电闪雷鸣,江河湖泊连成一片,大地被淹,城里街道上都可以划船,屋子里时不时还有鱼虾蹦了进来。屋里的器物都长了霉菌,床几上有青蛙和蚯蚓等爬行。晚上睡觉为了躲避漏雨,一夜得换五个地方,白天要多次换烤衣裳。这些都还不足以忧虑。(我)在江南躬耕时,有一块田地,庄稼已经成熟,(却因阴雨)而发芽,稻谷正当吐穗,(却因淫雨)而倒在泥水之中。沟渠与田埂因积水而相通,家里的土墙都浸泡坍圮了。满脸都是屋顶落下的泥垢,满眼都是被湿柴的青烟熏出的泪水。家里的盆盆罐罐都是空的,四邻八舍家里也都没什么声响。只有鹳鹤这种野鸟在院子里鸣叫,妻子深夜里起身长叹。算一算有饭吃的日子还有几天,何况没有衣服度过这一年。
突然,灶里的柴草火星四溅,只见(油灯中的)灯芯双悬。一阵凉风从西边吹来,敲敲鼓面,发出咚咚的干响。奴婢高兴地告诉我,这些都是雨天将要过去的祥兆。我早早起来占卜,长庚星淡淡的,没有光泽。(太阳)在旸谷沐浴之后升上了扶桑。转眼工夫,(太阳的光芒就通过门外的积水)反射到屋梁上。这个时候,我像是喝醉了酒,像久睡初醒,像长久的哑巴忽然能发声,好像卧病多年忽然能起来步行,又好像回到故乡见到久违的父兄一样(高兴)。公子你也有过这样的欣喜吗?”
公子说:“好啊!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我能够想象到。”
我说:“太阳在天上运行,南北冷暖不同是正常的。太阳炽热如火并不是它要施虐于人,和煦温和了不是它对人慈悲。况且今天温暖的太阳,就是昨天那个火热的太阳。为什么要把夏天的太阳说成赵盾般可畏,而把冬天的太阳说成赵衰般可爱呢?我们这些平凡的人,易喜易怒。对于冬夏的畏惧和喜爱,就像《庄子·齐物论》中讲的那个楚国人养的群猴一样朝三暮四。现在了解了这些,心中就可以没有什么疑惑了。居家不需要封门闭户,出门不必头戴斗笠,不视炎热为太阳的缺点,用这种态度来表示不忘记秋阳的光照之德。”
公子听了拍手大笑,然后把这些写了下来。
文白对译
1082
208
208
课时测评

C项,都是介词,在。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B项,助词,形容词词尾,表示状态或情态/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疑问,相当于“吗”。D项,结构助词,的/代词,它。

2.(3分)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作者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时期。期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赋,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吹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3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4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消沉,依旧乐观、豁达与超脱的作者。
“客人吹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分析有误,作者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联系他自身经历和处境来看,应该是仕途失意,抱负无法施展的内心苦闷。

“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错误,文中作者借曹操抒发了英雄不在、人生短暂、宇宙无穷的感慨。
3.(3分)下列对课文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1段写到洒满月光的江面、徐徐拂面的微风,以美景来衬托作者惬意、闲适的心情。
B.文中描写了曹操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得意场面,作者写古人以明志,借曹操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C.文中连用比喻和夸张手法,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
D.全文的内容可分为“景—情—理”三个部分,围绕这一结构,作者又按照“乐—悲—喜”的情感变化来展开行文。

“司马光”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应为“曾巩”。
4.(3分)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既,已经。望,农历每月十五日。
B.美人:所思慕的人。古人作品中常用“美人”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C.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另外七人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司马光、王安石。
D.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把天上某些星的集合叫宿。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苏轼“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写天上的明月从东面的山上升起,似乎也像游人一样,深深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有意把脚步放得很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江东下的气势之盛。
(3)《赤壁赋》中,客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论述个人在天地间因生命短暂
和个体渺小而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
舳舻千里
旌旗蔽空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呜呼哀哉!
(节选自苏轼《亡妻王氏墓志铭》,有删改)
材料二:
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毗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百人,相率饭僧慧林佛舍。呜呼!斯文坠矣,后生安所复仰?公始病,以书属辙曰:“即死,葬我嵩山下,子为我铭。”辙执书哭曰:“小子忍铭吾兄!”
公生十年,而先君宦学四方,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公亦奋厉,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梅圣俞时与其事,得公《论刑赏》,以示文忠。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
其于人,见善称之,如恐不及;见不善斥之,如恐不尽。见义勇于敢为,而不顾其害。用此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孔子谓伯夷、叔齐古之贤人,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公实有焉。
(节选自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有删改)
6.(3分)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日以先君 A 之所以戒轼者 B 相语也 C 轼与客言 D 于外 E 君立屏间 F 听
之 G 退必反 H 覆其言
答案:CEG
“也”是句末语气词,应在其后C处断开;“君”是“听之”的主语,应在其前E处断开;“退”承前省略主语,应在其前G处断开。
7.(3分)下列对材料中变红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一种文体。文中指“墓志铭”,用来叙述死者生平以表达颂扬追思之情。
B.姑,旧时可指妻称夫的母亲,后来又指父亲或者丈夫的姐妹。文中指
前者。
C.太学,在西周时已经有这个词,在汉代成为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宋朝时仍为最高学府。
D.冠,文中指男子十八岁举行成人礼以表示成年。后代冠礼虽废,但仍保留“加冠”“已冠”“弱冠”等说法。

“十八岁”错误。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8.(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在世时的几则生活小事,突出了她贤敏睿智的性格特点。
B.材料一中作者于记事中寄托情思,感情深挚,“呜呼哀哉”表达了失去爱妻的悲痛之情。
C.材料二叙写苏轼被赦北归,饱受奔波之苦,因病去世。表达了作者对兄长去世的痛惜之情。
D.材料二中欧阳修看了苏轼的《论刑赏》之后,又惊又喜,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
“当即在众多士子中取他为第一”错误,材料原文是“文忠惊喜,以为异人,欲以冠多士”,可见,欧阳修只是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选项把未然、或然说成已然。
9.(8分)把材料二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嘉祐二年,欧阳文忠公考试礼部进士,疾时文之诡异,思有以救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
10.(3分)苏轼用“敏而静”来形容王弗,材料一第3段还有哪些信息能体现王弗的这种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案:①告诫苏轼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②提醒苏轼远离阿谀奉承之人。③帮助苏轼辨别出急功近利而背弃朋友的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赵郡苏轼的妻子王氏在京师开封(因病)辞世。六月甲午,将灵柩停在京城的西门外。于次年的六月壬午,在眉州城东北彭山县的安镇乡可龙里把妻子下葬了,(妻子的坟墓)位于父亲和母亲墓葬的西北约有八步远的地方。我为她做墓志铭如下:
死去的妻子叫王弗,是眉州青神县人,她是乡贡进士王方的女儿。在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为我生有一子叫苏迈。未嫁之前,在家里她很孝顺父母;嫁给我之后,侍奉我的父母,都因为谨慎恭敬而闻名。刚嫁
来的时候,她没有告诉我自己认字。她见我读书,就整天不离开,我也不明白她是否懂得我读的书。后来,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她就会记
得这些地方的内容。我问她一些其他的书籍,她基本上都记住了,自这件事以后我才知道她聪敏且文静。
她陪同我去凤翔府做了签书判官。我经常外出办公事,每次回来她都详细询问我办事的情况。她说:“你在这离父母相距甚远的地方,办事一定要处处小心啊。”每天她拿我父亲用来告诫我的话来告诫我。我在外室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仔细地听,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来我们曾经说的话,还说:“某某人啊,所说的话往往模棱两可,只
是顺着你的心思,你为什么跟这种人说那么多话?”凡是有事情来求我办且和我走得很近的人,她都告诫我说:“(这种人)恐怕不能长久做朋友,这个人与人交上朋友这么快,他背弃朋友也一定很快。”刚失去她时,我父亲吩咐我说:“她是和你一起经历艰难的人,你不能忘了她啊。以后有机会,千万把她埋葬在你母亲墓旁。”不到一年,我的父亲也去世了,我郑重地按照父亲的遗嘱安葬了她,我给她做的铭文内容如下:
你能在九泉之下跟随着咱们的母亲,我却不能。真是可悲啊!失去了你我就失去了永远的依靠。你虽然离开了我,但今生我能有幸娶你做妻子,我还有什么值得悲伤的呢?真是可悲啊!
材料二:
我的兄长苏子瞻,遭贬住在海南。四年春正月,当今天子登基,施恩于天下,恩泽施及鸟兽。夏六月,家兄受命渡海北归。第二年,乘船至淮、浙地区。秋七月,因为生病,在毗陵去世。吴越的百姓在集市上相聚哭泣,当地的君子在家祭奠(子瞻),(子瞻的)死讯传到各地,无论贤者还是愚人都叹息流泪。几百个太学生,一同到慧林寺院施饭给僧人。啊!当世文豪殒没,年轻人还能敬慕谁呢?家兄刚得病时,写信嘱咐我说:“如果我死了,把我葬在嵩山下,你替我写墓志铭。”我拿着书信哭着说:“我哪忍心替我兄长写墓志铭!”
家兄十岁时,父亲出游各地求学,母亲亲自教授他诗书。他听到古今成败之事,总能说出其中的要害。家兄也发奋努力,有用世之志,母亲高兴地说:“我有个好儿子了!”长到二十岁,他便通晓经史,每天能写几千字的文章。
嘉祐二年,欧阳修主持礼部的进士考试,厌恶当时浮华不实的文风,就要想办法改变这种情况。当时梅圣俞参与这件事,得到家兄写的《论刑赏》,拿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又惊又喜,认为家兄是奇才,打算在众多士子中把他取为第一。
家兄的为人,遇见好人好事就赞誉,唯恐自己称赞得不够;遇见坏人坏事就斥责,唯恐自己斥责的不彻底。遇见正义的事情就奋勇去做,而不顾危害。因此一生常常困顿,但始终不以此为遗憾。孔子认为伯夷、叔齐是古代的贤人,说:“祈求仁德就得到仁德,还怨恨什么呢?”家兄确实有这样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