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 平均数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80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00: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平 均 数
1、教学内容
《平均数》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下册第八单元,本单元主要包括认识平均数、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复式条形统计图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营养午餐”。
1.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
平均数概念的理解本课参考刘加霞教授的理论。算法水平: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概念水平:会求平均数,知道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整体水平的量值,受极端数据影响等特性。统计水平:在前两个水平基础上,能够解释并体会平均数作“代表”的合理性。
因此平均数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其统计意义,形成数据意识。
2. 核心素养内涵表现
“统计与概率”领域教学的重点目标是“数据意识”、“应用意识”。数据意识主要是指对数据的意义和随机性的感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收集数据,感悟数据蕴含的信息;知道同样的事情每次收集到的数据可能不同,而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能从中发现规律;知道同样一组数据可以用不同方式表达,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式。形成数据意识有助于理解生活中的随机现象,逐步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
对应到平均数一课中,数据意识的素养内涵具体表现为:感悟数据抽取的“随机性”;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抽取的数据不同结论也可能不同,但是只要有足够多的数据平均数就能够确定;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区间性、敏感性、虚拟性等特征;平均数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分析与预测,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应用意识的素养内涵具体表现为能够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 设计思路
基于学业要求确定本课地位:2022年版课标对平均数内容的学业要求是:知道用平均数可以刻画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知道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知道平均数是介于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数,能描述平均数的含义;能用平均数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和应用意识。可见平均数的学习是小学从数据意识向数据观念转变的一个转折点。在平均数学习中,能力目标从收集、整理数据引向数据分析以及预测推断。
基于教学误区选择学习方式:曹培英教授在悦远名师研讨会上对于平均数教学指出两个误区,一是用平均数使比赛“公平”,比赛公平要靠规则和执行。二是人数不等请平均数帮助,其实人数相等只有总数也不行。由此确定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选择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情境来设计学习。
基于社会背景设计真实情境:国家一直以来较重视中小学生的体重、身高等健康情况,2023年浙江省出台《儿童青少年健康体重管理项目》,国家自2024年3月起启动“体重管理年健康三年行动”。而通过数据调查发现,当下较多的地区四年级学生平均体重普遍超高,平均身高偏低,睡眠时间不足。因此,我们确定“调研我们班一个小组的身高情况”为驱动任务,引入平均数学习与运用。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采用“调研一个小组同学的身高情况”这一真实任务,引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平均数的意义、算法和特征,再运用平均数知识来分析诊断班级体重、身高、睡眠情况,从而产生对自我身高、体重、睡眠进行管理的意识,实现数学课程育人的功能。
二、教学目标
1. 学情调研
小学四年级学生对于“平均数”是有一定的认知的。从前测分析来看,听说过“平均数”的学生占90.7%,能够运用生活中的例子正确指出平均数的占83.7%,能够正确计算平均数的占76.7%,其中90.9%采用“求和均分”的方法,9.1%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因此,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特征,运用平均数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唤醒学生的健康生活意识、指向自我生活的规划和管理是本课的持续生长力。
2.教学目标
(1)经历解决真实任务的过程中尝试用一个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初步感受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会用移多补少、求和均分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理解平均数的代表性(作一组数据整体水平“代表”的合理性),体验平均数的虚拟性(平均数与实际数量的区别)、敏感性(大小易受极端数据的影响)、区间性(最大值最小值之间)、随机性;经历用平均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平均数可以用来数据分析,进而作出决策或预测。
(3)感悟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初步形成数据意识,发展推理能力。通过“求一个小组的平均身高”情境,感受数学是有用的,促进学生养成自我管理的意识,并能应用数学规划自己的科学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运用平均数进行分析。
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感受平均数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课前通过表单搜集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昨晚的睡眠时间”,整理好数据备用。
学生学具:正方形学具一份,计算器一人一个,学习单一份。
课前谈话(5分钟):
1. 介绍自己,猜一猜老师的身高是多少
2. 说一说自己的身高是多少,是否达标?你希望将来自己长多高?
(一)情境创设
出示全班同学的座位图:同学们,我们想找一个小组来调研我们班的身高情况,你们觉得我们可以怎么选?
方案A、B、C?说说理由。
方案B纵向选择比较好,因为纵向的同学身高都不一样,具有代表性。
师:我听你们的,选择纵向的一组同学,出示相应的条形统计图(无数据)。
师:这组同学的身高都不一样,那用多少高来代表这组同学的身高呢?
任务一:请用一个高度来代表这组同学的身高情况(理解平均数意义)
1. 画一画:在图上画一条线表示这个高度;
2. 移一移:移动小正方形片,摆出这个高度;
3. 说一说:为什么可以用这个高度来代表?
实施:明白要做什么了吗?要求组内每一个孩子都摆一摆,能做到吗?
反馈:把其中两到三组的磁片贴到黑板上,请学生说一说。
学生上台汇报,一个同学画线,一个同学说。
问1:大家看一看,发现了什么?(大家摆的高度都一样,都是把所有条形都变成了同样高)
问2:为什么这个高度可以代表,你们是怎么想的?(因为大家的高度都一样了,所以这个高度可以代表这个小组的身高情况)板贴代表 整体水平
追问:既然大家都一样高了,我们把这个高度称为“平均身高”。问3:这个平均身高你们是怎么摆出来的?(板贴移多补少)
过渡:那这个平均身高到底是多少厘米呢?(需要数据)有数据你们就能知道吗?满足你们,数据在信封里,请每组组长来抽一个信封,并领取一个计算器与学习单。
跟进任务:想办法求出小组的平均身高(平均数的算法)。
合作:组内分工,合作求出各组的平均身高。 139.6 141.5
讨论:说一说你们是怎么求出平均身高的?判断:猜一猜哪一组数据是男生的?
反馈:
学生作品展示:层次一判断数据对不对,层次二看看方法,两种方法的算式以及想法。(板贴:求和均分)板书:总数÷份数=平均数
层次三:哪一组数据是男生的?男生有什么想说的?
任务二:如果男生组再增加一个数,平均身高会怎样变化?(感受平均数特征)
分工:1人记录,2人用计算器计算,1人报数。再一起讨论。
猜一猜:如果增加一个数,平均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试一试:从信封里抽取一个数据,计算平均数填入表格。
说一说:与原来的平均数比较,组内说一说你们的发现,准备汇报。
实施:信封里随机抽取一个数据(125、137、146),计算出新的平均数,说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馈:
出示课件与统计图,层次一先校对算得对不对。层次二增加一个数平均数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什么给的数据146已经超过原平均数,可是平均数还是没有超过呢?
追问:要想让男生的平均身高达到 ,增加的男生身高可以是多少?
142×6一另外五个数的和
同学 A B C D E F 平均身高
身高/cm 125 135 140 146 152
师:如果要计算我们全班男生和全班女生的平均身高,可以怎么算?数据越多调研到的信息就越真实。算出我们班的平均身高。这个平均数可以代表我们四(2)班男女生的身高情况吗?可以代表岱山县所有四年级小学生的平均身高吗?可以代表我们浙江省小学四年级学生吗?可以代表我们全国小学四年级学生吗?
(三)综合运用
你能用我们今天学的平均数知识来解决以下问题吗?
1. 根据调研结果给这三所学校的男生提提建议。
2. 对前测题进一步讨论
3.小涵的睡眠时间达标了吗?
反馈层次:
层次一:问题一平均数的作用,根据结果比较提出指导意见,指导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养成良好习惯。
层次二:问题二平均数的虚拟性。
层次三:问题三每天睡眠时间应是10小时,这个不是平均数,所以没有达标天数较多。
对自己的生活进行个人规划引导,吃好、睡好、运动好,并且要终生为之而努力。
(四)课堂总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