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单元 古典诗歌 单元综合检测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单元 古典诗歌 单元综合检测 课时训练(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11:15: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四单元过关检测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9分,每小题3分)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某歌手离世后遗体遭记者偷拍事件,使记者的职业操守又成了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     的新闻圈,里面假货也不少:假记者、假身份等屡见不鲜。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注意     。目前要着重解决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水污染、空气污染加剧问题。
(3)近日,宝鸡市已在经二路部分路口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进行处罚,但不少行人仍然     ,尽管前面是红灯,左右有来车,还是冒险穿过马路。
A.鱼龙混杂  轻重缓急  不以为意
B.参差不齐
循序渐进
不以为然
C.鱼目混珠
孰轻孰重
不闻不问
D.良莠不齐
可持续性
不动声色
解析:“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水平等不一致。“鱼目混珠”,比喻拿假的东西冒充真的东西。“良莠不齐”“鱼龙混杂”都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句(2)中提到“目前”,这是一个时间先后顺序的概念;还提到“着重”,这是一个重要性的概念。而“可持续性”,文段中并未提及,“孰轻孰重”只涉及重要性这个概念,“循序渐进”,只涉及时间概念。所以,根据语境中的逻辑关系,只有“轻重缓急”是最恰当的。句(3)中提到对闯红灯等“中国式过马路”现象已经进行处罚,但行人不听劝阻,并不放在心上。“不以为然”意思是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多含轻视意)。“不闻不问”,既不听也不问,形容漠不关心。“不动声色”形容态度镇静。“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不以为意”填入文段更合适。
答案:A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缓解出生人口性别比例失衡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夫妻双方有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的政策。
B.针对不少地方患上“土地财政依赖症”,专家指出政府既要集约使用土地,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又要削减不合理开支,建设节约型政府。
C.“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年度热词。“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D.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古典诗歌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
解析:A项,搭配不当,“缓解”不能与“问题”搭配。B项,成分残缺,“针对”缺少宾语。C项,主客体颠倒。
答案:D
3.在文中横线处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李商隐以前,诗人运用典故,     ,不会句句都用典故。而且一般的用典故,都是明用,读者看得出,这一句中包含着一个典故。只要注明典故,     。但是,李商隐的诗,     ,即使都注明白了,诗意还是不易了解。因为在运用典故的艺术手法上,他也有所独创。他在诗中运用典故,     。     ,常常不是李商隐企图在他的诗中所显示的意义。
①诗意也就明白了
②典故本身所代表的意义
③常常是暗用、借用或活用
④往往是逐句都用典故
⑤不过偶尔用一二处
A.⑤①④③②    B.③①②④⑤
C.③②④①⑤
D.⑤①②④③
解析:“(李商隐的诗)诗意还是不易了解”是中心意思。“但是”前的句子通过对照而突出中心意思,“因为”后的句子通过分析而阐释中心意思。
答案:A
二、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共10分)
4.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5.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
(杜甫《登高》)
答案: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6.沧海月明珠有泪,
       。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答案:蓝田日暖玉生烟 只是当时已惘然
7.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
(白居易《琵琶行》)
答案: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8.       ,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答案: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三、阅读理解(38分)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9~10题。(14分)
严郑公①宅同咏竹
[唐]杜甫
绿竹半含箨②,新梢才出墙。
色侵书帙③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
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
9.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6分)
解析:诗中作者着力描绘的形象是“竹”,第一联着力写竹子的嫩和新,第二联着力写竹阴的凉爽怡人,第三联写竹子经雨洗刷后的洁净以及竹子的清香,根据对诗句的这些理解,概括竹子的形象特点。
参考答案: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10.请赏析“色侵书帙晚”一句。(8分)
解析:注意鉴赏具有刻画效果的词语,即要锤炼的字“侵”的动态效果和“晚”字的衬托效果。
参考答案: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影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二)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1~12题。(12分,每小题6分)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 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1.“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狂”字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
解析:这是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很能体现苏词的豪迈之风。词开篇由“狂”而起,从举止神情(上片),到壮志豪情(下片),皆由“狂”而来。
参考答案:“狂”字是总起,且贯穿全篇。上片写出猎神情举止之“狂”;下片由实而虚,写由打猎激发的壮志豪情(即“狂”)。
1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解析:此题重在鉴赏人物形象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来分析。
参考答案:勾勒出挽弓劲射、英武豪迈的英雄形象,表达了作者希望带兵征讨西夏、为国立功的心态。
(三)阅读下面的诗词,根据提示,完成第13~14题。(12分,每小题6分)
三月晦日偶题
秦 观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点绛唇
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13.词多富情趣,而宋诗多理趣。请从作品中作者对春逝态度的角度,分析秦诗之理趣、元词之情趣是如何表现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要结合具体诗句,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
参考答案: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须遗憾,夏天深幽的树阴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14.分析《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的艺术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试把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参考答案:《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沙际春归”深婉有致,“春归”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四、表达交流(13分)
1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字。(3分)
真正的贵族精神,应该有三根重要的支柱。①                         ,抵御物欲主义的诱惑,不以享乐为人生目的,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与文化精神。②                         ,作为社会精英,严于自律,珍惜荣誉,扶助弱势群体,担当起社会与国家的责任。③                          ,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力与金钱面前敢于说不。而且具有知性与道德的自主性,能够超越时尚与潮流,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答案:①一是文化的教养 ②二是社会的担当 ③三是自由的灵魂
16.仿照例句,在文段的中间补上两句话。要求所写句子的句式和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5分)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是青翠的竹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贯穿生命的不屈与坚韧。

 。
“不爱沙滩擢贝子,扬帆击辑戏中流”,是浪顶峰尖的弄潮儿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蓬勃于血脉中的勇敢和无惧。
解析:内容上要用古典诗句,并扣住“意气”这个主旨;句式上要一致。
参考答案:“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飞扬的花瓣在向你昭示着它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成全他人的无私奉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骄傲的行者在向你昭示着他的意气,昭示着一种托起生命、托起希望的坚定信心。
17.将“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两句诗扩展为70字左右的语段。(5分)
解析:此题没有要求从哪一方面进行扩展,我们可以选取自己最擅长的来完成,可以运用记叙、议论、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但要切合原诗句表现出的意境。
参考答案:满天星斗,遥挂似垂,几乎与辽阔的平野相贴;江上的明月,在万里大江滚滚的波涛上翻滚,置身其中的诗人,面对这一阔大雄伟的境界,顿时产生了一种宇宙苍茫无穷之感。
五、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不少人因为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某自然保护区的公路边却有如下警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不听警告执意喂食者,将依法惩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可从多个角度切入进行审题立意的作文题。
可以从家庭教育方面入手。这又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可以从溺爱的角度切入,谈莫让爱变为伤害。比如写一篇议论文,列举因溺爱而让孩子低能的例子,用事实证明溺爱的危害;比如以受溺爱的孩子的口吻给天下所有的家长写一封信,谈自己因从小生活在溺爱中,结果离家上学后处处不能自立,一切都得从头学起的现实,呼吁家长们莫溺爱孩子。二是可以从自立的角度切入,谈摒弃溺爱,放手让孩子自立的重要性。比如写一篇议论文,从反面举溺爱的例子,从正面举自立的例子,进行正反对比论证,以正面论证为主。比如构思一篇小小说,写一场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赛,写时注意细节描写,如对学生生活自理的细节描写,对家长放心不下而包办孩子生活琐事的细节描写;注意心理描写,如对学生欲摆脱包办走向自立的心理描写,对家长放心不下孩子,怕孩子吃苦的心理描写等。
可以从学校教育方面入手。可以谈学校应废除注入式教学,反对把学生作为容器满堂灌,倡导不拘一格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以使学生成为建设祖国的一代新生力量。具体行文时,可以写一堂课,写老师如何授之以渔,并且用老师的话来点题;可以写一篇议论文,谈满堂灌的危害,谈教师授学生以渔的好处,形成正反对比,从而突出强调主题。
可以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起来谈。文章不妨先谈在家庭教育中反对溺爱,提出放手让孩子自立的迫切性,然后过渡到谈学校教育,谈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重要性,这样,我们的文章自然有深度和高度。
例文:
放手,让孩子更优秀
在野生动物保护区,因喜欢动物而给它们喂食的游客不在少数。对动物而言,是祸,还是福 某保护区的管理者给出了答案:祸。因为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
对孩子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 可遗憾的是,许多家长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近日,在西安人才市场,81岁的崔奶奶和87岁的老伴马爷爷来到招聘会现场给孙子找工作。在每个招聘摊位前,两位老人都会仔细查看,每看到有涉及电脑方面的招聘岗位,他们都会挤到前面咨询,进而推销自己23岁的孙子,之后留下电话、地址。80多岁了,孙子找工作都要包办,其他的事情,看来就更不用说了。包办,包办,一切都代劳,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孩子,又能做什么呢 要知道,作为家长,可以庇护孩子一时,却庇护不了孩子一世。既然如此,家长又为什么不给孩子“断奶”,让孩子走向自立呢
在日本,即使是冬季,也时时能看见穿裙子的小女孩和穿短裤的小男孩,裸露在外的皮肤冻得红通通的,甚至还能看到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婴儿,大冬天居然光着脚。日本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家庭的富足众所周知,但日本的父母对孩子却不溺爱,而是实行放养政策,他们认为,越是这样从小放养锻炼,孩子长大以后体质就会越好。作为中国的家长,真应该向日本的家长学习,绝对不能有“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思想,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的天空自由飞翔。只有这样,当暴风雨来临的时候,他们才能够无所畏惧,因为他们已经练就了一双坚硬的翅膀。
怎样放手呢 我们提出8条建议:(1)给孩子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2)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3)给孩子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4)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5)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6)给孩子机遇,让他自己去抓住;(7)给孩子冲突,让他自己去讨论;(8)给孩子对手,让他自己去竞争。
东晋时的谢安曾问子侄们:“后辈的事同长辈有多少关系呢,而长辈们却一心只想到要他们好 ”大家都没有说话,唯有谢玄回答说:“这就好像芝兰玉树,人人都希望它能生长在自家的庭院里呀!”我们的哪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芝兰玉树 既然如此,那么不妨按我们所提的8条去放手。十年八年后,你定会惊喜地发现:芝兰玉树就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