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青春激扬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课沁园春长沙课件(共46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19:28

文档简介

(共46张PPT)
第一单元 青春激扬·文学
阅读与写作
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语文素养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1.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单元素养 目标
单元学习 索引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1.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文章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四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3.文体

词,起源于隋唐,成形于五代,兴盛于两宋。最初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曲词”“曲子词”。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平仄及押韵等,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
1.词语
(1)意气·义气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课文原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词义辨析 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意气”可有三种理解: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义气凛然。
即景活用 当代青年,要高瞻远瞩立鸿鹄之志,意气风发谱未来乐章,切不可一身江湖义气,整日烟酒度人生!
(2)寥廓·辽阔
课文原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义辨析 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寥廓”侧重于指立体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天空等。“辽阔”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大地、海洋等。
即景活用 站在山顶,我仰望天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俯视大地,它是那样苍茫而辽阔。
2.成语
(1)峥嵘岁月
课文原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义解析 形容不寻常的日子。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即景活用 昨晚,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以及沈仁伟、陈瑜、沈惠中、王明达等沪剧表演艺术家亮相舞台,一起用上海的声音回顾建党百年以来的峥嵘
岁月。
(2)激浊扬清
课文原句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词义解析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也说扬清
激浊。
即景活用 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3.名句
(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呈父亲》
适用角度 梦想不息 志向高远 矢志奋斗
(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
冈山》
适用角度 凌云壮志 科学探索 科技托起强国梦
(3)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七律·忆重庆谈判》
适用角度 为生民立命 为苍生谋幸福 民为邦本
(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适用角度 英雄需要胆识 敢为人先
“90后”飞天逐梦书写中国航天未来与希望
卢羽帆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组成。其中,蔡旭哲是时隔22个月二度飞天,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90后”的宋令东和王浩泽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从1995年选拔出以杨利伟为代表的第一批航天员,到2009年以刘洋、王亚平为代表的第二批航天员,再到此次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第三批航天员,我们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从神舟十八号的“80后”到神舟十九号的“90后”,中国空间站乘组此次换班,为航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彰显出我国航天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日臻完善与成熟。
作为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在参加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选拔前,身为科研工作者的王浩泽从事火箭发动机的预研工作。入选航天员队伍后,没有接受过飞行员训练的王浩泽面临着重重挑战。在离心机测试中,她承受着每次呼吸都像肺部被撕裂的痛苦,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力,她坚持了下来,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全部考核。另一位“90后”航天员宋令东,他的飞天梦始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作为战斗机飞行员的他,曾驾驶战鹰护卫祖国的天空;如今作为航天员的他,将透过空间站的舷窗遥望星河,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从王浩泽和宋令东的身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成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
为了穿越千年的“天问”,踏上一路攀登的旅程。六十多年的航天梦,三十多年的载人飞天梦,正在中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回望那无数个感动我们的倒计时发射、交会对接、出舱等场景,无一不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精准诠释。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鼓舞激励下,中国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飞天逐梦的奋斗征程将一往无前。
(选自央广网,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青春、生命、壮志豪情等。
运用示例 傲视群雄的壮志豪情是一种兼济天下的绝对自信。黄巢作为起义领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英雄豪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自信与张扬在历代文人身上很少见,也并不会因他的功败垂成而消弭,反而格外难得。与他不同,毛泽东的豪言壮语变成了现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面对湘江寒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即便是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他仍慷慨高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将青春献给扶贫事业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黄文秀,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安逸,主动请缨到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以“不忘初心,未负韶华”的坚定信念,扎根基层,奔走在田间地头,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发展。黄文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适用主题 青春、坚韧、助人、奉献、责任与担当等。
运用示例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很多30岁的青年,人生之路还行至未半,黄文秀短暂而壮丽的人生却已经画上了句号。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是生命的重量;萤烛微光或星辰闪耀,这是生命的光亮;平庸暗淡或绚烂夺目,这是生命的色彩。正是奉献,才让生命有了更丰富的质感。“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短暂的一生,正是充满了质感的一生。她将生命的烛火点燃,去照亮贫困村民的生活;将生命的能量奉献,去温暖大山乡亲们的心灵。在广阔天地间,人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唯有与祖国相依,与时代相连,才能探寻生命的意义。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品读诗词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
2.分析诗词的情感,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情境导入 在峥嵘的革命岁月里,诞生了一批革命诗词,它们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它们代表着共产党的初心与记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著名诗人柳亚子评价毛泽东诗词为“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的诗词境界辽阔、想象丰富、气势恢宏,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品读吟哦,沉浸其中,如入寥廓江天。
1925年深秋,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毛泽东独立在橘子洲头,一改前人怨秋、悲秋之态,观赏到了不一样的湘江秋景图。请通读全词,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
读文会意
万山红遍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谁主沉浮
峥嵘岁月图
1.(品读意象意境)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两种身份相互重叠、两种气质相互渗透,使他的诗词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请再读这首词,思考:上阕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选取的意象:寒秋、湘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2)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探究启思
2.(体会炼字精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毛泽东的伟大思想与社会实践,产生了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艺术。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许多,请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语句 关键词效果
万山红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①     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②    ,写出了山林高低簇生之状。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③       的态势。
漫江碧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④     的特征。
群山重叠
林之密
层林渐次浸染
清澈见底
相关语句 关键词效果
百舸争流 争——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将⑤___________________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鹰击长空 击——飞之矫健,生动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⑥___________________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 翔——⑦_________,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之态,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展翅翱翔、迅猛有力
游之轻快
关键点拨
诗歌炼字赏析角度
在赏析诗歌炼字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字词本义:清楚所炼之字的基本意义,这是理解其在诗歌中具体意义的基础。只有明确基本含义,才能进一步探究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变化和效果。②分析语境义:结合上下文来考量字词的特殊意义与作用。诗歌的语境会赋予字词新的内涵,可能使其表意更丰富、更生动,或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 ③关注表现手法:留意字词是否运用了修辞
关键点拨
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或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这些手法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所描绘的事物或情感更加形象、鲜明。④体会情感色彩:字词的选用往往体现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通过分析情感色彩,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心境。⑤分析对意境营造的作用:思考字词在构建诗歌整体意境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是否能营造出宁静、悠远、壮阔、凄凉等特定氛围,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3.(领悟作者情怀)1925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词的下阕中,“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①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②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扬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 ③
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比较伟人情怀
  有人评价毛泽东说,“毛泽东不只是一个毛泽东,有多个毛泽东”,这实际上是说毛泽东有多个侧面,形象极为丰富。作为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理论家、诗人于一身的伟人,毛泽东既具有理性的深刻与睿智,也具有感性的豪放与浪漫。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请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群文互鉴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
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
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答案:①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②《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选取的景物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 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学以致用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①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②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③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
俯拾皆是
波澜壮阔 
荡气回肠
①处,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中中国文化元素很多,可填“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②处,根据上文提到的“中国历史”和下文的“沧桑巨变”,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③处,形容毛泽东诗词带给人的感受,可填“荡气回肠”。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
动人。
2.(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括号内语句衔接上文“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应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因为诗人先创造,读者才能借此寄寓情感,所以排除A、B;因为要先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才会便于理解,理解后才能进一步交流,所以排除D。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在“读者”前添加介词“使”;二是“体察”与“形势与任务”、“剖析”与“疾苦与心声”搭配不当,应改为“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塌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4.(4分)文中两处变红短语反映了作者对“阳关古址”称呼的变化,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称呼的表达效果。
答案:“所谓古址”表现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准确反映出遗址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状态。
5.(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①将可以“俯瞰四野的制高点”比喻为“大海边的礁石”,突出了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阔。②将“山”比喻为“冰海冻浪”,形象地刻画出群山被积雪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令人想象解冻后的海与浪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③含蓄地写出作者俯视白雪覆盖的阳关古址、西北群山时,所体会到的苍凉壮阔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
如血。
  [注] ①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徒然说。
6.(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以西风、雁叫、晨霜、晓月等意象营造了战前肃杀的气氛,意境阔大悲凉。
B.“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行军时的情景和氛围,冬霜寒冽,晓月冷辉。
C.上片最后两句以动衬静,连细碎的马蹄声、低沉的喇叭声都听得见,反衬了早晨的寂静。
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景结情,既描写出了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又饱含感情。

“上片最后两句以动衬静”错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这里是用马蹄声与喇叭声突出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7.(6分)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即将投入激烈战斗的紧张与悲壮。“西风烈”,以景写情,暗示斗争的残酷与激烈;马蹄声与喇叭声,直接描写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②不畏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真如铁”写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漫道”二字表现了对艰辛的无畏与豪情。③取胜后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从头开始、继续前进的决心。
返回人文主题——青春激扬 语文素养
  树立伟大革命抱负,理解作者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激发青春的热情,敞开心扉,追寻理想,拥抱未来。 1.理解诗词运用意象抒发思想感情的手法,把握小说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体会文学作品的独特魅力。 2.感受文学作品意蕴的丰富性和语言表达的特殊方式。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提升审美能力。 3.尝试诗歌写作,增强语言表现力。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课 沁园春·长沙
1.作者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文章有《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等。诗词有《七律·长征》《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重阳》《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等。《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100人之一。
2.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四运动与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建立,广东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是年秋天,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触景生情,书就这首气势磅礴的革命词作。
3.文体

词,起源于隋唐,成形于五代,兴盛于两宋。最初称为“诗余”“长短句”“乐府”“曲词”“曲子词”。词有定调,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按其篇幅长短,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
按风格,词分为豪放派与婉约派。豪放派代表词人有苏轼、辛弃疾等;婉约派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词牌规定着词的字数、平仄及押韵等,标题规定着词的内容。
1.词语
(1)意气·义气
课文原句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词义辨析 两者都是名词,都有“气概”的意思。“意气”可有三种理解:①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意气高昂。②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③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闹意气、意气用事。“义气”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如:讲义气、义气凛然。
即景活用 当代青年,要高瞻远瞩立鸿鹄之志,意气风发谱未来乐章,切不可一身江湖义气,整日烟酒度人生!
(2)寥廓·辽阔
课文原句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词义辨析 都有“广阔”“空旷”的意思。“寥廓”侧重于指立体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天空等。“辽阔”侧重于指平面的范围,常用来形容大地、海洋等。
即景活用 站在山顶,我仰望天空,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俯视大地,它是那样苍茫而辽阔。
2.成语
(1)峥嵘岁月
课文原句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词义解析 形容不寻常的日子。峥嵘:不平凡、不寻常。
即景活用 昨晚,上海沪剧院老中青三代,以及沈仁伟、陈瑜、沈惠中、王明达等沪剧表演艺术家亮相舞台,一起用上海的声音回顾建党百年以来的峥嵘岁月。
(2)激浊扬清
课文原句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词义解析 冲去污水,让清水上来,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也说扬清激浊。
即景活用 构建“清朗”的网络空间,需要每个人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涵养激浊扬清的正能量,共同珍惜、维护良好的网络生态。
3.名句
(1)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七绝·呈父亲》
适用角度 梦想不息 志向高远 矢志奋斗
(2)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适用角度 凌云壮志 科学探索 科技托起强国梦
(3)遍地哀鸿满城血,无非一念救苍生。《七律·忆重庆谈判》
适用角度 为生民立命 为苍生谋幸福 民为邦本
(4)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七律·冬云》
适用角度 英雄需要胆识 敢为人先
“90后”飞天逐梦书写中国航天未来与希望
卢羽帆
北京时间2024年10月30日4时27分,搭载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九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执行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乘组由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三名航天员组成。其中,蔡旭哲是时隔22个月二度飞天,刷新了我国航天员重返太空用时最短纪录;“90后”的宋令东和王浩泽均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是首次执行太空任务。
从1995年选拔出以杨利伟为代表的第一批航天员,到2009年以刘洋、王亚平为代表的第二批航天员,再到此次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第三批航天员,我们看到,我国航天事业的新生力量正在崛起。从神舟十八号的“80后”到神舟十九号的“90后”,中国空间站乘组此次换班,为航天事业注入新鲜血液,也彰显出我国航天人才培养体系正在日臻完善与成熟。
作为我国第三位执行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的女性,航天员王浩泽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女航天飞行工程师。在参加航天飞行工程师的选拔前,身为科研工作者的王浩泽从事火箭发动机的预研工作。入选航天员队伍后,没有接受过飞行员训练的王浩泽面临着重重挑战。在离心机测试中,她承受着每次呼吸都像肺部被撕裂的痛苦,凭借自己的顽强意志力,她坚持了下来,最终以优异成绩通过了全部考核。另一位“90后”航天员宋令东,他的飞天梦始于神舟五号的成功发射。作为战斗机飞行员的他,曾驾驶战鹰护卫祖国的天空;如今作为航天员的他,将透过空间站的舷窗遥望星河,以另一种方式守护他热爱的祖国和人民。从王浩泽和宋令东的身上,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才正在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成为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展现出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
为了穿越千年的“天问”,踏上一路攀登的旅程。六十多年的航天梦,三十多年的载人飞天梦,正在中国几代航天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中成为现实。回望那无数个感动我们的倒计时发射、交会对接、出舱等场景,无一不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精准诠释。在“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的鼓舞激励下,中国航天人建设航天强国、飞天逐梦的奋斗征程将一往无前。
(选自央广网,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青春、生命、壮志豪情等。
运用示例 傲视群雄的壮志豪情是一种兼济天下的绝对自信。黄巢作为起义领袖,身上更多的是一种英雄豪情。“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罢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自信与张扬在历代文人身上很少见,也并不会因他的功败垂成而消弭,反而格外难得。与他不同,毛泽东的豪言壮语变成了现实。青年时期的毛泽东面对湘江寒秋,发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叩问。即便是在长征最艰难的时期,他仍慷慨高歌:“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时新素材
将青春献给扶贫事业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
黄文秀,一位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放弃了都市的繁华与安逸,主动请缨到广西百色市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她以“不忘初心,未负韶华”的坚定信念,扎根基层,奔走在田间地头,深入了解群众需求,积极推动扶贫产业发展。黄文秀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百坭村的脱贫攻坚事业贡献了全部力量。她的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适用主题 青春、坚韧、助人、奉献、责任与担当等。
运用示例 只有扎根泥土,才能懂得人民。很多30岁的青年,人生之路还行至未半,黄文秀短暂而壮丽的人生却已经画上了句号。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这是生命的重量;萤烛微光或星辰闪耀,这是生命的光亮;平庸暗淡或绚烂夺目,这是生命的色彩。正是奉献,才让生命有了更丰富的质感。“全国脱贫攻坚楷模”黄文秀短暂的一生,正是充满了质感的一生。她将生命的烛火点燃,去照亮贫困村民的生活;将生命的能量奉献,去温暖大山乡亲们的心灵。在广阔天地间,人是多么渺小,又是多么伟大,唯有与祖国相依,与时代相连,才能探寻生命的意义。
[学习目标] 1.品读诗词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2.分析诗词的情感,体会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和青春情怀。
[情境导入] 在峥嵘的革命岁月里,诞生了一批革命诗词,它们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它们代表着共产党的初心与记忆,值得我们永远铭记。著名诗人柳亚子评价毛泽东诗词为“推翻历史三千载,自铸雄奇瑰丽词”。毛泽东的诗词境界辽阔、想象丰富、气势恢宏,充满了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真实而又艺术地展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波澜壮阔的宏伟画卷。品读吟哦,沉浸其中,如入寥廓江天。
1925年深秋,胸怀大志的政治家毛泽东独立在橘子洲头,一改前人怨秋、悲秋之态,观赏到了不一样的湘江秋景图。请通读全词,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 ⑥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万山红遍 ②百舸争流 ③鹰击长空 ④鱼翔浅底 ⑤谁主沉浮 ⑥峥嵘岁月图
1.(品读意象意境)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独树一帜的大诗人,两种身份相互重叠、两种气质相互渗透,使他的诗词具有了一种前无古人、独步峰巅的大美意象,意境高远,蕴涵丰富。请再读这首词,思考:上阕主要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选取的意象:寒秋、湘江、万山、层林、漫江、百舸、鹰、鱼等。(2)描绘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姿、壮阔高远而又生机勃勃的湘江秋景图。(3)抒发的情感:面对生机勃勃的大自然,作者自然而然地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2.(体会炼字精妙)诗词非常讲究炼字,往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毛泽东的伟大思想与社会实践,产生了充满生命力的语言艺术。上阕中,锤炼得十分精彩的字有许多,请结合词的内容具体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并根据提示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相关语句 关键词效果
万山红遍 万——山之多,写出了①    之态。 遍——红之广,写出了红得广阔,红得彻底。
层林尽染 层——②    ,写出了山林高低簇生之状。 染——拟人手法,写出了③    的态势。
漫江碧透 漫——写出了江水的溢满之状。 透——写出了江水④    的特征。
百舸争流 争——给碧绿清澈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将⑤_____________   的热烈场面呈现在读者面前。
鹰击长空 击——飞之矫健,生动地展现了雄鹰在空中⑥_____________   的矫健身姿。
鱼翔浅底 翔——⑦_____________   ,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之态,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答案:①群山重叠 ②林之密 ③层林渐次浸染 ④清澈见底 ⑤千帆竞发、争先恐后 ⑥展翅翱翔、迅猛有力 ⑦游之轻快
诗歌炼字赏析角度 在赏析诗歌炼字时,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理解字词本义:清楚所炼之字的基本意义,这是理解其在诗歌中具体意义的基础。只有明确基本含义,才能进一步探究其在特定语境中的变化和效果。②分析语境义:结合上下文来考量字词的特殊意义与作用。诗歌的语境会赋予字词新的内涵,可能使其表意更丰富、更生动,或具有独特的情感色彩。③关注表现手法:留意字词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或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这些手法能增强诗歌的表现力,使所描绘的事物或情感更加形象、鲜明。④体会情感色彩:字词的选用往往体现着诗人的主观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通过分析情感色彩,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和诗人的心境。⑤分析对意境营造的作用:思考字词在构建诗歌整体意境方面所起的作用,如是否能营造出宁静、悠远、壮阔、凄凉等特定氛围,为读者创造出独特的审美体验。
3.(领悟作者情怀)1925年,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词的下阕中,“同学少年”有着什么样的形象?请根据提示填写下表。
相关词句 形象特点
风华正茂 ①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②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慷慨激昂,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扬真理
粪土当年 万户侯 ③
答案:①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②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③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比较伟人情怀
  有人评价毛泽东说,“毛泽东不只是一个毛泽东,有多个毛泽东”,这实际上是说毛泽东有多个侧面,形象极为丰富。作为集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哲学家、理论家、诗人于一身的伟人,毛泽东既具有理性的深刻与睿智,也具有感性的豪放与浪漫。文以载道,诗以言志,乐乃心声。请阅读下面这首词,思考: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虞美人·枕上[注]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 此词写于1921年,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②《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选取的景物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2024·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
次韵①钱逊叔泛舟虹桥
吕本中
半篙春涨绿平溪,二月江城草色齐。
舟比蜉蝣千顷外,□同斥一枝栖②。
野桥柳线斜风软,曲槛花光夕照低。
却讶探骊③人不至,清樽画舫倩分题④。
  [注] ①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②本句首字原缺。③探骊:这里指精通写诗作文。④分题:诗人聚会,分题目而赋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联中“软”“低”二字的使用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请简要赏析。
答案:①“软”字形象地写出桥边柔软的柳枝在微风吹拂下轻轻飘动,令人感受到春色的温柔;②“低”字表现了在夕阳的余晖中,栏杆旁花丛的光彩映照到水面,给人以柔和亲近之感。
课时测评1 沁园春·长沙
(时间:45分钟 满分:2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0分)
毛泽东诗词植根于中国优秀文化的深厚土壤,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 ① 。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比如日月江河、风雪云雾、苍松蜡梅、旌旗鼓角、炮声弹洞等,要么是历代文人骚客托物言志的传统物象,要么是现代作家用来描绘战争风云的常用素材。(  ),具有不同于别国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中国诗坛上,很少有人能像毛泽东那样深刻地体现我们这个东方文明古国的民族特色,产生如此广泛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诗词蕴含着充满激情的理性,炽热而深邃,呈现出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形势与任务,剖析中国革命的疾苦与心声,重温20世纪中国历史的 ② 与沧桑巨变,追溯毛泽东跌宕起伏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毛泽东诗词又洋溢着充满理性的激情,深沉而浓郁,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毛泽东诗词想象独特、语言奔放、亦真亦幻、意味深长,在平淡中彰显神奇,在黑暗中出现光明,在困难中看到前途,在曲折中展现刚毅。正因为如此,毛泽东诗词读来使人 ③ ,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塑造人。
1.(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俯拾皆是 ②波澜壮阔 ③荡气回肠
解析:①处,语境是说毛泽东诗词中中国文化元素很多,可填“俯拾皆是”。俯拾皆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捡,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等很多。②处,根据上文提到的“中国历史”和下文的“沧桑巨变”,可填“波澜壮阔”。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③处,形容毛泽东诗词带给人的感受,可填“荡气回肠”。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等十分动人。
2.(3分)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B.它们既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也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C.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理解性和易交流性。
D.它们既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也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有着广泛的认同性、易交流性和易理解性。
答案:C
解析:括号内语句衔接上文“毛泽东诗词中反复使用的意象”,这些意象应该首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工具”,然后才是“读者寄寓情感意念的载体”,因为诗人先创造,读者才能借此寄寓情感,所以排除A、B;因为要先产生一定的认同感,才会便于理解,理解后才能进一步交流,所以排除D。
3.(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毛泽东诗词史诗般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的社会风貌,使读者能够全面客观地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缺少介词导致前后分句主语不一致,可在“读者”前添加介词“使”;二是“体察”与“形势与任务”、“剖析”与“疾苦与心声”搭配不当,应改为“体察中国人民的疾苦与心声,剖析中国革命的形势与任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10分)
树愈来愈多,开始有房舍出现。这是对的,重要关隘所在,屯扎兵马之地,不能没有这些。转几个弯,再直上一道沙坡,爬到土墩底下,四处寻找,近旁正有一碑,上刻“阳关古址”四字。
这是一个俯瞰四野的制高点。西北风浩荡万里,直扑而来,踉跄几步,方才站住。脚是站住了,却分明听到自己牙齿打战的声音,鼻子一定是立即冻红了的。呵一口热气到手掌,捂住双耳用力蹦跳几下,才定下心来睁眼。这儿的雪没有化,当然不会化。所谓古址,已经没有什么故迹,只有近处的烽火台还在,这就是刚才在下面看到的土墩。土墩已坍塌了大半,可以看见一层层泥沙,一层层苇草,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眼下是西北的群山,都积着雪,层层叠叠,直伸天际。任何站立在这儿的人,都会感觉到自己是站在大海边的礁石上,那些山,全是冰海冻浪。
4.(4分)文中两处加点短语反映了作者对“阳关古址”称呼的变化,请简要分析这两处称呼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所谓古址”表现出“古址”这一称呼已名不副实,鲜明地传达出作者对“古址”现状的失望;“土墩”准确反映出遗址衰败零落、几近于无的荒凉状态。
5.(6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将可以“俯瞰四野的制高点”比喻为“大海边的礁石”,突出了阳关遗址的地势之高、视野之开阔。②将“山”比喻为“冰海冻浪”,形象地刻画出群山被积雪覆盖且连绵起伏之态,令人想象解冻后的海与浪的磅礴气势,暗含一种动态之美。③含蓄地写出作者俯视白雪覆盖的阳关古址、西北群山时,所体会到的苍凉壮阔之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6~7题。(9分)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 ①1935年2月,中央红军经过激战,夺取了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徒然说。
6.(3分)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以西风、雁叫、晨霜、晓月等意象营造了战前肃杀的气氛,意境阔大悲凉。
B.“霜晨月”三字,简洁扼要地写出了行军时的情景和氛围,冬霜寒冽,晓月冷辉。
C.上片最后两句以动衬静,连细碎的马蹄声、低沉的喇叭声都听得见,反衬了早晨的寂静。
D.“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景结情,既描写出了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又饱含感情。
答案:C
解析:“上片最后两句以动衬静”错误,“马蹄声碎,喇叭声咽”中,没有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这里是用马蹄声与喇叭声突出战斗前的紧张氛围。
7.(6分)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即将投入激烈战斗的紧张与悲壮。“西风烈”,以景写情,暗示斗争的残酷与激烈;马蹄声与喇叭声,直接描写了战斗前的紧张氛围。②不畏艰辛的豪迈情怀。“雄关漫道真如铁”,“真如铁”写出了夺取这座雄关的艰辛,“漫道”二字表现了对艰辛的无畏与豪情。③取胜后继续前进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而今迈步从头越”,表达了从头开始、继续前进的决心。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