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1.作品及作者
(1)《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者不详,又称《诗》《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至今日的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风几经变化,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斋集》。
2.背景
(1)《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古时传说,芣苢这种药材,妇人吃了后对怀孕及分娩有利,又可治难产。所以古时妇女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里备用。而且芣苢多子,象征着多子多孙。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人们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所以采摘芣苢、歌唱芣苢,以图吉利。
(2)《插秧歌》: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故作该诗。
3.文体
《诗经》与“六义”
《诗经》,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桃夭》《伐檀》《硕鼠》《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杨万里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
1.词语
爱 (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爱”在古代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爱”并加以“爱护”。由“喜爱”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词义例释]
(1)喜爱(宠爱、关爱、亲爱、疼爱、敬爱、爱慕、心爱)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句意:我单单喜爱莲花,喜爱它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污秽)。
(2)惠爱,仁爱(爱护)
例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句意:吴广平素对人仁爱,戌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
(3)怜悯,同情
例句: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句意:怜悯那些鬓发斑白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4)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例句:若夫死者,吾安用而爱之。(《管子·大匡》)
句意: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我为什么要去爱惜他们呢。
(5)同“薆”,隐藏
例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
句意:故意隐藏起来让我找,(急得我)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 爱才若渴 爱财如命
2.名句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适用角度 创新改变未来 革新求变
(2)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适用角度 友谊源自内心的真诚,源于志同道合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适用角度 事业或前景光明远大
(4)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适用角度 学习要能够融会贯通
共赴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梦
钱 磊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与高技能人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中国的技工教育发轫于民族危难之际,相伴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产业技术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技工”二字从来都不是命运的标签,而是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是技能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技工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尊重技能的良好风尚,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路。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产业需求,推动技工院校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开发等专业改革实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探究项目驱动、任务式教学等新模式,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培训,也鼓励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构建教室与车间“联动”的大课堂,破解生产与教学之间“两张皮”的困境。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
打破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汇聚技术技能人才力量的重要保证。推动政府、社会、学校与企业等共建技能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等壁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评价,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技能人才有出路,让技工教育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迈入新时代,技工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技能之光点亮人生理想,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
(选自人民论坛网)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劳动快乐、劳动者的光辉、奋斗者的光荣等。
运用示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西周时期先民们群体劳动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辛勤劳动的写照;“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是南宋田间农人争抢农时的辛劳。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与劳动紧密相连。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鼓足干劲,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干劲来克服阻碍,用闯劲来征服困难,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2.时新素材
数控台上的星光:时敬龙
时敬龙,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试制部的数控机床技能师与高级工程师。在汽车制造这片技术革新的热土上,他以执着与创新,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他首创4项加工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是无数次试验与探索的结晶。“燃料电池双极板精密制造”等9项企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课题,在他的钻研下逐一攻克。这些课题就像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而时敬龙凭借精湛的技术与不懈的努力,将它们一一击碎。凭借这些突出贡献,他荣获22项创新成果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为民族汽车品牌的自主研发之路点亮了明灯。在民族汽车工业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艰难处境下,他的创新成果打破僵局,为企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充满挑战,时敬龙却始终迎难而上。在数控机床前,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似单调的操作,但每一次加工,他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适用主题 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驱动、民族工业崛起、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等。
运用示例 在时代洪流中,时敬龙这位劳动者如星辰闪耀,照亮民族汽车工业前路。他坚守平凡的数控机床操作岗,却胸怀助力民族汽车品牌自主研发腾飞的梦想。他首创的加工技术为汽车制造装上高效引擎,攻克的企业痛点课题打通企业发展脉络,每项创新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追求技术创新的路上,他如攀峰勇士,不畏艰难,步步向更高目标迈进。他用行动证明,平凡岗位能孕育伟大成就,心怀热爱执着,就能在劳动中创造非凡价值。其事迹激励无数奋斗者,让我们明白秉持工匠精神、勇于创新,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中,他是中流砥柱,用汗水智慧铸就工业根基,让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中光芒闪耀。
[学习目标] 1.欣赏诗中美好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之美,体会劳动价值。2.赏析语言,学习两首诗歌中修辞、炼字、白描等丰富的表达技巧。
[情境导入] 你能想象千年前的田间地头,也在回响着劳动的赞歌吗?让我们通过阅读古诗,一同梦回千年,欣赏劳动人民对生命的吟唱,聆听他们劳动的赞歌,品味回响在古诗里的先民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精神。
1.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整首诗描绘的景象,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答案:①概述采集劳动 ②掇 ③捋
2.如果说《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欢歌,那么《插秧歌》就是一首劳动的赞歌。请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古人农忙时节的紧张与热烈,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答案:①雨中劳作 ②嘱托家人
1.(感受劳动场景)(1)元代吴师道说《芣苢》“此诗终篇言乐”,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采芣苢的场景,表现了她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中所描写的插秧时节农家繁忙的情形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采撷之乐。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摘取,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从茎上取下,手提衣襟,将芣苢盛起来,扎起衣襟将芣苢兜起来,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2)①全家参与;②冒雨进行;③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这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地劳作,绘形绘声。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2.(欣赏表达技巧)(1)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说《芣苢》读来“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芣苢》令人“心旷神怡”的特质是如何体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插秧歌》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第一章写采摘者出发和采摘芣苢的情形。其中前两句表现了采摘者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其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章描写采摘者手采芣苢时的动作,“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的动作,“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细微的动作差别,体现出劳动的乐趣。
第三章写经过紧张的劳动,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采摘者动作的敏捷灵巧,表现了采摘者满载而归的欣喜满足。
诗中没有明写采芣苢的人及其情绪,却能够令人明白地感受到采摘者欢快的心情。这种最自然、最淳朴的状态令人“心旷神怡”。
(2)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农夫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人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但是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诗人模拟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有栽插完毕,让妻子照管好家里的鹅鸭,不要让它们跑入田中作践了秧苗。于是,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3.(品味语言风格)(1)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芣苢》,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芣苢》这首诗在结构形式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徐中玉在《唐宋诗》中说:“那么浅显,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他称《插秧歌》是一首“劳动的战歌”。请你赏析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结构形式上: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语言上: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似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
(2)这首诗通篇使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掩饰的白描手法,浅白流畅,富有意趣。写出了农人全家在雨中繁忙、紧张、辛苦又和谐的插秧情景,赞美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
赏析古诗语言角度 1.体会整体风格:先判定风格类型,像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同时感受情感基调,欢快或悲伤等情绪会借相应风格传达。 2.分析用词特点:关注词语选择,是华丽、质朴还是其他风格;留意词类运用,动词添动态,形容词绘特征,副词强化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3.研究句式结构:看句式长短,长句表达复杂细腻,短句表达简洁有力;关注整散句结合,整句整齐有节奏感,散句自由灵活,二者结合使形式富于变化,如《赤壁赋》。 4.品味修辞技巧:不同的修辞能让诗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5.关注韵律节奏:诗句中词语的停顿、轻重音的搭配等会形成不同的节奏,如明快的节奏可以传达欢快的情绪,舒缓的节奏则适合表达深沉的情感。 6.联系创作背景:不同时代的诗歌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初唐诗歌雄浑,晚唐感伤;诗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也会影响其诗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归隐后诗风清新自然。
4.(传承劳动精神)这两首农事诗虽内容、语言、情感、手法各异,却都是古代先民用劳动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之下,我们已经不需要如此辛苦的体力劳动,你对“劳动”一词有什么新的认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两首诗歌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场景刻画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映射出了中华人民勤劳乐观、奋斗自强的民族性格,展现了他们追求饱暖自足、幸福和谐的生活理想。②《芣苢》中采摘芣苢的女子,《插秧歌》中全家人齐上阵、勤苦不辍的劳动情形,令人想起当今时代无数勇敢追梦的普通劳动者,更让我们想到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③从古至今,劳动完善自我,奋斗铸造梦想,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分析“劳动”差异
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绘的是一幅紧张繁忙而秩序井然的劳动图景。(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追求: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人民内心安宁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以既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节选)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芣 苢
样子。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
“采”写出了采摘者动作的轻柔和采摘的喜悦。“有”写出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袺”写出了采摘者采摘的芣
苢之多。“襭”写出了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
插秧歌
课时测评9 芣 插秧歌
(时间:45分钟 满分:4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 ①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连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还要改进方式。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 ②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1.(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而是人需要耕种 ②教育是目的
2.(6分)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奠定心理发展的基础 (2)丰富生活和生产经验 (3)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3.(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采芣苢 薄言捋之
4.(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提起衣襟兜住采摘的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5.(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6.(4分)《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_____”到“_____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答案: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7.(2分)《插秧歌》一诗中,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田夫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8.(2分)《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9分)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②兮。
[注] ①泄泄:和乐的样子。②逝:返回。
9.(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表现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答案:C
解析:“桑树之多”错误,于文无据。“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地描写采桑劳动的场景,“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是采桑姑娘的劳动心情。
10.(6分)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出“桑者”的欢乐,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②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这一“兮”字里,包含了结束紧张的劳动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心情。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元日田家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蛮榼(k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制的酒壶。②乌龙:狗的代称。③士林:读书界。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标题中的“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时百姓的生活十分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首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南村、北村雪后初晴、梅花映雪的美景。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答案:A
解析:“‘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错。诗歌写的是元日时的田家情景,但“元日”不一定是诗人写作的时间。
12.(6分)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表达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明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2张PPT)
第二单元 劳动光荣·实用
性阅读与交流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6课 芣苢 插秧歌
1.作品及作者
(1)《芣苢》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作者不详,又称《诗》《诗三百》。《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家”。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至今日的有四千多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的诗风几经变化,最终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情感的作品。著有《诚
斋集》。
2.背景
(1)《芣苢》:是一曲劳动的欢歌,是当时人们采芣苢(即车前草)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解说写作背景:“《芣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古时传说,芣苢这种药材,妇人吃了后对怀孕及分娩有利,又可治难产。所以古时妇女就想采一些芣苢放在家里备用。而且芣苢多子,象征着多子多孙。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中,人们重视生儿育女、传宗接代,所以采摘芣苢、歌唱芣苢,以图吉利。
(2)《插秧歌》:杨万里描写自然美景和劳动人民生活的诗很多,成就也很大,这些诗一直为人们所称道。《插秧歌》就是其中的一首。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故作该诗。
3.文体
《诗经》与“六义”
《诗经》,相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比较常见的篇目有《关雎》《蒹葭》《桃夭》《伐檀》 《硕鼠》《氓》《七月》等。雅,包括大雅和小雅,其中大雅31篇,小雅
74篇,多数为公卿贵族所作,一般看作“正声”。大雅为歌功颂德之作,小雅多讽刺之声。常见的篇目有《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颂,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和商颂(5篇),共40篇。赋是直接铺陈叙述,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朱熹《诗集传》:“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朱熹:“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
诚斋体
诚斋体是南宋杨万里(号诚斋)所创诗体名。杨万里始学江西派,后学王安石及唐人绝句,中年以后弃去前学,别出机杼而自成一体。其诗师法自然,一反江西派艰涩险怪之习气;主要以自然景物为题材,大而高山流水,小而游蜂戏蝶,无不收拾入诗。语言平易浅近,新鲜活泼,大量采用俚语谣谚。想象丰富新颖,描写生动,诙谐幽默,饶有风趣,为中国诗歌所罕见。
1.词语
爱 (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爱”在古代本来是行走的意思,后来假借来表示仁爱、给人以恩惠的意思。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爱”并加以“爱护”。由“喜爱”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词义例释
(1)喜爱(宠爱、关爱、亲爱、疼爱、敬爱、爱慕、心爱)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句意:我单单喜爱莲花,喜爱它从河沟、池塘里积存的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污秽)。
(2)惠爱,仁爱(爱护)
例句: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史记·陈涉世家》)
句意:吴广平素对人仁爱,戌卒多愿听吴广的差遣。
(3)怜悯,同情
例句:爱其二毛,则如服焉。(《左传·子鱼论战》)
句意:怜悯那些鬓发斑白的敌人,还不如向他们投降。
(4)爱惜(吝惜、吝啬、贪图)
例句:若夫死者,吾安用而爱之。(《管子·大匡》)
句意:那些已经死去的人,我为什么要去爱惜他们呢。
(5)同“薆”,隐藏
例句: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
句意:故意隐藏起来让我找,(急得我)以手指挠头,徘徊不进。
成语助记
爱不释手 爱才若渴 爱财如命
2.名句
(1)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诗经·大雅·文王》)
适用角度 创新改变未来 革新求变
(2)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相彼鸟矣,犹求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适用角度 友谊源自内心的真诚,源于志同道合
(3)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适用角度 事业或前景光明远大
(4)学而不化,非学也。(杨万里《庸言》)
适用角度 学习要能够融会贯通
共赴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梦
钱 磊
当前,中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时期,需要更多的大国工匠与高技能人才。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技能是强国之基,立业之本。中国的技工教育发轫于民族危难之际,相伴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培养了一大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的产业技术工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传承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
劳动者素质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技工”二字从来都不是命运的标签,而是图强向上的希望火种,是技能报国的责任与担当。技工教育培养的不仅是制造强国建设的主力军,更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生力军。要在全社会营造劳动光荣、尊重技能的良好风尚,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报国,技能强国之路。
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
产教融合是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培养的主要模式,也是技工教育的重要特点。在制造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聚焦产业需求,推动技工院校与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将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设计、教材开发等专业改革实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探究项目驱动、任务式教学等新模式,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技工院校教师进企业培训,也鼓励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构建教室与车间“联动”的大课堂,破解生产与教学之间“两张皮”的
困境。
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
打破成长“天花板”,畅通技能教育成长通道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不断汇聚技术技能人才力量的重要保证。推动政府、社会、学校与企业等共建技能人才的综合评价体系,不断提高评价体系的科学性与客观性。打破“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等壁垒,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分级分类开展评价,让有能力、有贡献的技能人才有出路,让技工教育既有“里子”又有“面子”。
迈入新时代,技工教育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要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以技能之光点亮人生理想,成长为心怀“国之大者”的高技能人才与大国工匠。
(选自人民论坛网)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劳动快乐、劳动者的光辉、奋斗者的光荣等。
运用示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是西周时期先民们群体劳动的快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是归隐田园的陶渊明辛勤劳动的写照;“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是南宋田间农人争抢农时的辛劳。回望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与劳动紧密相连。而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就是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鼓足干劲,努力学习,继续拼搏,再创佳绩,用干劲来克服阻碍,用闯劲来征服困难,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数控台上的星光:时敬龙
时敬龙,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试制部的数控机床技能师与高级工程师。在汽车制造这片技术革新的热土上,他以执着与创新,成为行业的中流砥柱。
他首创4项加工技术,每一项技术的诞生,都是无数次试验与探索的结晶。“燃料电池双极板精密制造”等9项企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课题,在他的钻研下逐一攻克。这些课题就像横亘在企业发展道路上的阻碍,而时敬龙凭借精湛的技术与不懈的努力,将它们一一击碎。凭借这些突出贡献,他荣获22项创新成果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为民族汽车品牌的自主研发之路点亮了明灯。在民族汽车工业面临国外技术封锁的艰难处境下,他的创新成果打破僵局,为企业注入强劲发展动力。
汽车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充满挑战,时敬龙却始终迎难而上。在数控机床前,他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看似单调的操作,但每一次加工,他都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他用行动诠释着工匠精神的内涵,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不平凡的篇章。
适用主题 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驱动、民族工业崛起、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等。
运用示例 在时代洪流中,时敬龙这位劳动者如星辰闪耀,照亮民族汽车工业前路。他坚守平凡的数控机床操作岗,却胸怀助力民族汽车品牌自主研发腾飞的梦想。他首创的加工技术为汽车制造装上高效引擎,攻克的企业痛点课题打通企业发展脉络,每项创新都是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追求技术创新的路上,他如攀峰勇士,不畏艰难,步步向更高目标迈进。他用行动证明,平凡岗位能孕育伟大成就,心怀热爱执着,就能在劳动中创造非凡价值。其事迹激励无数奋斗者,让我们明白秉持工匠精神、勇于创新,就能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在民族汽车工业崛起中,他是中流砥柱,用汗水智慧铸就工业根基,让平凡人在时代浪潮中光芒闪耀。
返回
课堂讲义
学习
目标
1.欣赏诗中美好的劳动场景,感受劳动之美,体会劳动价值。
2.赏析语言,学习两首诗歌中修辞、炼字、白描等丰富的表达技巧。
情境导入 你能想象千年前的田间地头,也在回响着劳动的赞歌吗?让我们通过阅读古诗,一同梦回千年,欣赏劳动人民对生命的吟唱,聆听他们劳动的赞歌,品味回响在古诗里的先民的劳动状态和劳动精神。
1.前人读《芣苢》这首诗说:“反复吟咏,自然生其气象。”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整首诗描绘的景象,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 ③_____
读文会意
概述采集劳动
掇
捋
2.如果说《芣苢》是一首劳动的欢歌,那么《插秧歌》就是一首劳动的赞歌。请朗读这首诗,初步感受古人农忙时节的紧张与热烈,填出下面结构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
雨中劳作
嘱托家人
1.(感受劳动场景)(1)元代吴师道说《芣苢》“此诗终篇言乐”,这首诗描写了古代劳动人民采芣苢的场景,表现了她们劳动时的欢乐与情趣。试结合诗歌说说“乐”从何来。
答案:采撷之乐。风和日丽中,三三两两的美丽女子行走在田野间,看到满山遍野的芣苢绿得鲜亮,她们喊着:“咱们一起采芣苢吧!”一开始,姑娘们是一棵棵摘取,芣苢太多了,姑娘们兴致勃勃,一把把从茎上取下,手提衣襟,将芣苢盛起来,扎起衣襟将芣苢兜起来,她们一边采摘一边对歌,清亮的歌声在田野里飘荡。
探究启思
(2)《插秧歌》描绘了一幅农家总动员,雨中抢插秧苗的风俗图画。诗中所描写的插秧时节农家繁忙的情形有哪些具体表现?请加以概括。
答案:①全家参与;②冒雨进行;③顾不上吃早饭和休息。这是一家人在田间插秧时唱出的歌,诗歌的前四句,描绘了全家总动员的劳动场景,极富表现力;诗歌的后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聚焦农夫忘我地劳作,绘形绘声。由面到点,既有全貌的概览,又有细节的雕琢,再现情境,如亲历者娓娓道来。
2.(欣赏表达技巧)(1)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说《芣苢》读来“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请你结合诗歌内容,谈谈《芣苢》令人“心旷神怡”的特质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第一章写采摘者出发和采摘芣苢的情形。其中前两句表现了采摘者出发时兴致盎然的样子,后两句则流露出其采到芣苢时的喜悦心情。
第二章描写采摘者手采芣苢时的动作,“掇”的意思是拾取、摘取,是用手指摘取嫩小芣苢的动作,“捋”则是把长势茂盛的芣苢从茎上成把地取下。细微的动作差别,体现出劳动的乐趣。
第三章写经过紧张的劳动,芣苢越采越多的情景,“袺”和“襭”两个字写出了采摘者动作的敏捷灵巧,表现了采摘者满载而归的欣喜满足。
诗中没有明写采芣苢的人及其情绪,却能够令人明白地感受到采摘者欢快的心情。这种最自然、最淳朴的状态令人“心旷神怡”。
(2)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插秧歌》是怎样描绘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的。
答案:①动作描写。一、二句用通俗的语言展示了插秧的繁忙景象,“抛”“接”“拔”“插”四个动词用语直白却传神,描绘出全家老少齐上阵,为抢农时忙碌不停而又秩序井然的场景。五、六句,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农夫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诗人精确地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表现农事的紧张与忙碌。②环境描写。“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写雨势之猛,天气条件极为恶劣。虽然人们戴着斗笠,穿着蓑衣,但是雨水仍从头上湿到肩胛。农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插秧不辍,表现了农事的繁忙与紧张。③语言描写。七、八句写田夫的对答语言。诗人模拟田夫的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有栽插完毕,让妻子照管好家里的鹅鸭,不要让它们跑入田中作践了秧苗。于是,送饭人也被安排上护秧苗的任务。通过这些描写,江南农户紧张忙碌而又秩序井然的插秧情景映现在读者眼前。
3.(品味语言风格)(1)清代姚际恒在《诗经通论》中说:“《芣苢》,以韵分三章,章四句,然每二句只换一字,实六章,章二句也。”《芣苢》这首诗在结构形式和语言上有何特点?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答案:结构形式上:全诗共三章,每章四句,全是重章叠句。语言上:全诗只有“采”“有”“掇”“捋”“袺”“襭”六个动词的变换运用,其余文字均无改变,全诗重章复沓,在看似单调的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洁明快、回环往复的音乐感,给人一种委婉而深长的韵味,更好地表达了人们劳作时的欢欣。
(2)徐中玉在《唐宋诗》中说:“那么浅显,那么真实,那么生动,那么形象,只觉一股活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他称《插秧歌》是一首“劳动的战歌”。请你赏析这首诗在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答案:这首诗通篇使用口语、俗语连缀成句,用毫不掩饰的白描手法,浅白流畅,富有意趣。写出了农人全家在雨中繁忙、紧张、辛苦又和谐的插秧情景,赞美了农人吃苦耐劳的品格。
关键点拨
赏析古诗语言角度
1.体会整体风格:先判定风格类型,像李白豪放飘逸、杜甫沉郁顿挫等;同时感受情感基调,欢快或悲伤等情绪会借相应风格传达。
2.分析用词特点:关注词语选择,是华丽、质朴还是其他风格;留意词类运用,动词添动态,形容词绘特征,副词强化情感,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
关键点拨
3.研究句式结构:看句式长短,长句表达复杂细腻,短句表达简洁有力;关注整散句结合,整句整齐有节奏感,散句自由灵活,二者结合使形式富于变化,如《赤壁赋》。
4.品味修辞技巧:不同的修辞能让诗歌语言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如比喻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夸张能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关键点拨
5.关注韵律节奏:诗句中词语的停顿、轻重音的搭配等会形成不同的节奏,如明快的节奏可以传达欢快的情绪,舒缓的节奏则适合表达深沉的情感。
6.联系创作背景:不同时代的诗歌往往具有不同的风格特点,如初唐诗歌雄浑,晚唐感伤;诗人的个人经历、性格特点等也会影响其诗歌的语言风格,如陶渊明归隐后诗风清新自然。
4.(传承劳动精神)这两首农事诗虽内容、语言、情感、手法各异,却都是古代先民用劳动创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的生动写照。
新时代之下,我们已经不需要如此辛苦的体力劳动,你对“劳动”一词有什么新的认知?
答案:①两首诗歌的人物形象饱满生动,场景刻画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充满了生活的质感和人性的温度,映射出了中华人民勤劳乐观、奋斗自强的民族性格,展现了他们追求饱暖自足、幸福和谐的生活理想。②《芣苢》中采摘芣苢的女子,《插秧歌》中全家人齐上阵、勤苦不辍的劳动情形,令人想起当今时代无数勇敢追梦的普通劳动者,更让我们想到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讲话:“千千万万普通人最伟大”“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无论时代条件如何变化,我们始终都要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③从古至今,劳动完善自我,奋斗铸造梦想,千千万万普通劳动者的梦想汇集起来,就是我们的中国梦。
分析“劳动”差异
尽管《芣苢》《插秧歌》这两首诗都是有关劳动的颂歌,但是它们在描绘劳动场景、歌颂劳动热情方面又不尽相同,试分析其差异。
答案:(1)表现手法上:①《芣苢》一诗运用重章叠句的手法,直接把采摘芣苢的全过程绘声绘色地描写出来,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②《插秧歌》一诗运用白描、环境烘托、比喻等手法,描绘的是一幅紧张繁忙而秩序井然的劳动图景。(2)思想主旨上:①《芣苢》这首诗让我们了解了远古太平盛世时期人们生活的一个场景、精神状态,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古人的生活追求:没有战争、暴政、苛捐杂税,人民内心安宁
群文互鉴
平静,生活上能够丰衣足食。②《插秧歌》这首诗是诗人以既没有像晚唐诗人李绅那样抱着“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同情去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也不像范成大那样具体深刻地揭露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同情农民疾苦,而是抱着欣赏的态度,客观地表现劳动场面,其间也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
(2019·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咛如《竹枝》。
学以致用
与《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相比,这几句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仗工稳,用典精当,语言雅丽平整;②《插田歌》(节选)这几句诗则采用了民歌俚曲的表现手法描写田野风光和劳动场景,语言通俗浅显,清新流畅。
芣 苢
样子。薄言:“薄”“言”都是助词,无实义。有:取得,获得。
“采”写出了采摘者动作的轻柔和采摘的喜悦。“有”写出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袺”写出了采摘者采摘的芣
苢之多。“襭”写出了采摘者采摘完毕,带着芣苢准备离开
插秧歌
返回
课时测评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10分)
当今时代,劳动形态日益多元。那么,传统农业劳动对劳动教育是否还有意义?从生命成长的层面看,不是耕种需要人, ① ,尤其是中小学生。如果错过与自然链接的敏感期,中小学生就会钝化对自然万物的感觉,而这些感觉是一切心理活动能力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小学劳动教育既要对接劳动新形态,更要坚守好连接生命与自然的农事劳作。
面对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中小学劳动教育还要改进方式。有学校开发家政课程,要求学生学会做家务,将自己做的拿手菜带到学校与同学分享;有学校将劳动教育与乡村振兴创意结合,组织学生深入乡村,体验农事……这样的劳动教育方式不仅学生喜欢,而且效果显著。
改进劳动教育方式的同时,我们还要对劳动教育的导向有所觉察。劳动是手段, ② 。准确地说,劳动不是为了劳动,而是为了正向的心性教育。如果把握不住这个核心,学生参加了劳动也不一定能受到正向的心性教育。
1.(4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答案:①而是人需要耕种 ②教育是目的
2.(6分)请依据上文各段的主要意思,以“合适的劳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为开头各写一句话,每句不超过12个字。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
奠定心理发展的基础
丰富生活和生产经验
接受正向的心性教育
二、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4分)
3.(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顺着茎成把采取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_________。”
采采
芣苢
薄言捋之
4.(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提起衣襟兜住采摘的车前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袺之
5.(2分)《芣苢》中,描写女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装车前草回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采采芣苢
薄言襭之
6.(4分)《芣苢》一诗通过动词的变换,将劳动的细节和劳动的过程真实地表现出来。其中,由“__________”到“___________”,是对采摘过程的细腻观察;由“___________”到“__________”,是对收工时满载而归的叙写。
薄言掇之
薄言捋之
薄言袺之
薄言襭之
7.(2分)《插秧歌》一诗中,写全家动员、共同参与劳作的两句是:“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田夫
抛秧田妇接
小儿拔秧大儿插
8.(2分)《插秧歌》一诗中,运用比喻修辞,表现雨中劳作情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笠是兜鍪蓑是甲
雨从头上湿到胛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9~10题。(9分)
十亩之间
《诗经·魏风》
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行与子还兮。
十亩之外兮,桑者泄泄①兮,行与子逝②兮。
[注] ①泄泄:和乐的样子。②逝:返回。
9.(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采桑养蚕的工作多由女子承担。她们在采桑之中、收工之时,都要唱着歌儿,这首诗就是她们在收工前所唱的一首歌。
B.这首诗运用白描手法,短短几句就勾勒出一幅清新的劳动图景,表现了采桑人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
C.这首诗不仅写了桑园之大、桑树之多和女子们采桑归来时悠闲快乐的情景,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宛然一幅怡然悦目的图画。
D.这首诗内容简短朴素,语言明白如话,富有民歌风味,但又言浅意深,触及了普通劳动人民真实生活的一面,自然生活气息浓厚。
√
“桑树之多”错误,于文无据。“还具体描写了采桑的劳动场景”错误,这首诗没有具体地描写采桑劳动的场景,“桑者闲闲兮”“桑者泄泄兮”是采桑姑娘的劳动心情。
10.(6分)本诗无一“乐”字,却处处透露出“桑者”的欢乐,请结合全诗分析诗歌是如何艺术地表现“桑者”之乐的。
答案:①运用叠词表现快乐。“闲闲”“泄泄”,节奏明快,写出了采桑姑娘的轻松欢乐。②运用语气词“兮”字,使全诗舒缓而轻松。这一“兮”字里,包含了结束紧张的劳动后轻松而舒缓的喘息,也包含了面对一天的劳动成果满意而愉快的心情。③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以轻松的旋律,表达愉悦的心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9分)
元日田家
薛 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 ①蛮榼(kē):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所制的酒壶。②乌龙:狗的代称。③士林:读书界。
11.(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标题中的“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诗歌前三联写出了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时百姓的生活十分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首联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描绘了南村、北村雪后初晴、梅花映雪的美景。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
“‘元日’点明了诗歌写作的时间”错。诗歌写的是元日时的田家情景,但“元日”不一定是诗人写作的时间。
12.(6分)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表达了一种愉悦之情。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明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诗人的向往之情。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