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1.作者
黑塞(1877—1962),瑞士籍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加入瑞士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的自然观颇有研究。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德米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2.背景
《读书:目的和前提》: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修养。
《上图书馆》:王佐良很多成就的取得与他的读书生涯是分不开的。他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发,回顾了自己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写下了《上图书馆》一文,文中介绍了上图书馆的乐趣与收获,借此和读者共勉。
3.文体
德国浪漫派
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的浪漫主义,是一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的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浪漫派是这个思潮的源头,特指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前后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又有布伦塔诺、阿尔尼姆、克莱斯特、霍夫曼、艾兴多夫等大批作家参与的一场文学运动。德国浪漫派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之影响,它不仅是现代派当中诸多流派之源,更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分为三种: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在写法上,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
1.词语
(1)熟悉·熟习
课文原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词义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深透,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即景活用 各地监察局工作人员正在尽快熟悉各地新情况,适应新岗位、熟习新业务、进入新角色,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
(2)消磨·消耗
课文原句 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词义辨析 “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如消磨志气;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如消磨岁月。“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即景活用 ①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消磨光阴。 ②中年知识分子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精力消耗得太多了。
2.成语
(1)望洋兴叹
课文原句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词义解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即景活用 他因为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无所适从。
(2)一劳永逸
课文原句 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词义解析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力了。
即景活用 不少近视患者认为近视手术可以一劳永逸,事实上,这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3)一灯如豆
课文原句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词义解析 一盏灯光线如同豆粒一样大。形容灯光微弱。
即景活用 一灯如豆的夜晚,挡头山周围的一切都已隐没,只有土屋的窗前还透着一点灯光。
(4)牵强附会
课文原句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词义 解析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即景活用 文化打造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要因地制宜,审慎选择文化主题及其呈现方式。
3.名句
(1)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黑塞)
适用角度 听从内心 坚定自我
(2)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黑塞)
适用角度 读书贵专 求精求深 精读精研
(3)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适用角度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意义 精神追求
(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适用角度 不同时期读书收获不同 读书与阅历
在世界读书日审视碎片化阅读
郭英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数字信息时代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常见。在极大方便人们日常阅读的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因为让阅读变得随意化、快餐化而受到诟病。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讨论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这种形式,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非连续性阅读。与传统的线性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不依赖于信息的连贯性。读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阅读不同来源和主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碎片化阅读的核心特点是快速、间断和表层,与深度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持续的注意力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碎片化阅读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它往往以获取特定信息为目标,比如查看天气预报、读取头条新闻或搜索特定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阅读更注重实用性而非深度或享受阅读的过程。
应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体现了现代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灵活性,推动人们在多任务环境中有效筛选和吸收信息。然而,一直以来,关于碎片化阅读对深度理解的负面影响,在现代教育和信息消费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担心碎片化阅读会削弱深度阅读的能力,影响知识的整合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日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碎片化阅读对教育和个人阅读带来的一个深刻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还能继续培养和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以全面理解和生产复杂的知识与文化内容。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目的与使命究竟何在。
第一,知识获取与信息整合。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快速的信息搜索和数据处理,但阅读依然是深入理解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更广阔背景中看待信息,形成更为全面的见解和理解。
第二,培养批评性思维方式。阅读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来源与论据,这是人工智能暂时还难以完全取代的一种能力。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学会批评性地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第三,培养情感和同理心。文学作品等阅读材料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类独特属性。
第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更高级的词汇使用,这对日常沟通和专业表达都有重要帮助。
第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想象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灵感。在科学、技术、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创造力都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因素。
第六,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阅读不仅可以提供知识或娱乐,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书籍中的故事和人物经历可以成为我们思考自身生活和选择的镜子。
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上述目的与使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深度,确保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者。
(节选自《环球时报》)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教养与读书、读书与人格、读书与个性等。
运用示例 自我们识字起,“有字之书”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黑塞所说:“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固然有醒世名言,做人之理,但哲学道理如不为人实行,读书也就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义。在许多刑事案件中,犯罪人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学识,但他们却未能将学识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修养,读书只是他们追求功利的工具。为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我们更应强化读书重在涵养人心灵的意识。
2.时新素材
数字化阅读
随着互联网及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青睐数字化阅读。网络阅读增加了阅读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多样化,但也带来了阅读环境浮躁的问题。在网络阅读中,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仅依据自己的喜好获取信息,固化了自己的阅读与思维。此外,网络阅读还催生了“标题党”和“低头族”。
适用主题 阅读、快与慢、互联网的利与弊等。
运用示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2020年1月6日国内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增长趋势高于纸书阅读。现在的人们用手机中下载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阅读APP替换了书橱中一本又一本的书,用网络上的“5分钟带你了解……”的小视频来代替静下来读一本书。他们用APP读书可以一目十行,面对纸质书籍却很难坐下来安静地读下去。就像是看电视剧开倍速一样,我们的人生仿佛也按下了快进键,我们容易变得心浮气躁,再也找不到“枕上诗书闲处好,前门风景雨来佳”的意境,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我们的人生不能仅满足于快餐似的阅读,更应试着静下心来,体会静坐,手捧一本书慢慢阅读的美好。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0张PPT)
第六单元 学习之道·思辨性
阅读与表达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3课 读书:目的和前提 上图书馆
晨读早诵
1.作者
黑塞(1877—1962),瑞士籍德国作家、诗人,原籍德国,1923年加入瑞士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的小说充满了彷徨、孤独、感伤、梦幻以及对理想的渴望的浪漫主义气息。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的自然观颇有研究。中国的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及其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代表作品有《彼得·卡门青》《德米安》《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王佐良(1916—1995),浙江上虞人,诗人、翻译家。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中国的“三大英语权威”。著有《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2.背景
《读书:目的和前提》:1912年黑塞定居瑞士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便爆发了。战争无疑是毁灭人性的,这使得黑塞深深地陷入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讨中,因此他写下了一系列探讨人性的作品。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杰作。在文中作者认为读书是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要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
修养。
《上图书馆》:王佐良很多成就的取得与他的读书生涯是分不开的。他受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启发,回顾了自己上图书馆的几段经历,写下了《上图书馆》一文,文中介绍了上图书馆的乐趣与收获,借此和读者共勉。
3.文体
德国浪漫派
18世纪末发端于德国,随后在欧洲各地出现的浪漫主义,是一次波及范围大,影响深远,其“余波”至今尚未停息的文化思潮,它涉及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诸领域,席卷了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德国浪漫派是这个思潮的源头,特指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50年代前后由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等掀起,随后又有布伦塔诺、阿尔尼姆、克莱斯特、霍夫曼、艾兴多夫等大批作家参与的一场文学运动。德国浪漫派对后世有着难以估量之影响,它不仅是现代派当中诸多流派之源,更在西方近现代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分为三种:记叙性随笔、议论性随笔和说明性随笔。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在写法上,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往往旁征博引,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严谨,富有“理趣”。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1.词语
(1)熟悉·熟习
课文原句 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就是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
词义辨析 熟悉:指知道得清楚,与“陌生”相对。常指视觉、听觉和其他方面的认知活动,对象是有形的、有声的。熟习:学习得很熟练或了解得深透,多指记忆、运用、掌握等实际活动。对象是记忆、语言、学问、知识、业务、工作等。
即景活用 各地监察局工作人员正在尽快熟悉各地新情况,适应新岗位、熟习新业务、进入新角色,以便更好地履行职责。
(2)消磨·消耗
课文原句 他们认为人生太短促,太宝贵,却又挤得出时间一星期去泡六次咖啡馆,在舞池中消磨许多时光。
词义辨析 “消磨”,指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如消磨志气;度过(时间,多指虚度),如消磨岁月。“消耗”,指(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即景活用 ①我有更多的时间留在那个坟墓一般的房间里,拿一些破书来消磨光阴。
②中年知识分子长年累月地超负荷工作,精力消耗得太多了。
2.成语
(1)望洋兴叹
课文原句 世界文学的辉煌殿堂对每一位有志者都敞开着,谁也不必对它收藏之丰富望洋兴叹,因为问题不在于数量。
词义解析 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今多指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即景活用 他因为不懂古文,面对图书馆里满架的中国历史资料,只能望洋兴叹,无所适从。
(2)一劳永逸
课文原句 直至很久很久之后重新发现他;这次才是认认真真的发现,一劳永逸的发现。
词义解析 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不再费力了。
即景活用 不少近视患者认为近视手术可以一劳永逸,事实上,这并非很多人想象的那么简单。
(3)一灯如豆
课文原句 在这里,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那种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却与我当时的心情合拍。
词义解析 一盏灯光线如同豆粒一样大。形容灯光微弱。
即景活用 一灯如豆的夜晚,挡头山周围的一切都已隐没,只有土屋的窗前还透着一点灯光。
(4)牵强附会
课文原句 也许是牵强附会吧,但这也说明独拥书城自吟啸固是一乐,上图书馆也有其奇趣。
词义解析 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扯在一起,加以比附。
即景活用 文化打造不能泛泛而谈,牵强附会,要因地制宜,审慎选择文化主题及其呈现方式。
3.名句
(1)对每个人而言,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其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黑塞)
适用角度 听从内心 坚定自我
(2)有的人一生中只读过十来本书,却仍然不失为真正的读书人。(黑塞)
适用角度 读书贵专 求精求深 精读精研
(3)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习近平)
适用角度 读书的境界 读书的意义 精神追求
(4)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张潮)
适用角度 不同时期读书收获不同 读书与阅历
在世界读书日审视碎片化阅读
郭英剑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数字信息时代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碎片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常见。在极大方便人们日常阅读的同时,碎片化阅读也因为让阅读变得随意化、快餐化而受到诟病。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这一天,讨论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这种形式,具有了特别的意义。
碎片化阅读,是一种非连续性阅读。与传统的线性阅读相比,碎片化阅读不依赖于信息的连贯性。读者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阅读不同来源和主题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可能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碎片化阅读的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核心特点是快速、间断和表层,与深度阅读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需要更长时间的投入、持续的注意力和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碎片化阅读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很强。它往往以获取特定信息为目标,比如查看天气预报、读取头条新闻或搜索特定问题的答案。因此,这种阅读更注重实用性而非深度或享受阅读的过程。
应该说,从积极的角度看,碎片化阅读体现了现代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灵活性,推动人们在多任务环境中有效筛选和吸收信息。然而,一直以来,关于碎片化阅读对深度理解的负面影响,在现代教育和信息消费领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很多人担心碎片化阅读会削弱深度阅读的能力,影响知识的整合和思辨能力的培养。只是碎片化阅读已经日渐成为现代生活中人们信息处理的一种方式。既然如此,碎片化阅读对教育和个人阅读带来的一个深刻挑战就是,如何在保持信息处理效率的同时,还能继续培养和保持深度阅读的能力,以全面理解和生产复杂的知识与文化内容。
为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目的与使命究竟何在。
第一,知识获取与信息整合。尽管人工智能可以提供快速的信息搜索和数据处理,但阅读依然是深入理解和整合知识的重要方式。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在更广阔背景中看待信息,形成更为全面的见解和理解。
第二,培养批评性思维方式。阅读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来源与论据,这是人工智能暂时还难以完全取代的一种能力。通过阅读不同观点和论述,我们可以学会批评性地思考,形成独立见解。
第三,培养情感和同理心。文学作品等阅读材料能够激发人的情感,帮助我们理解和感受不同的人生经历和文化背景。这种情感的共鸣和同理心的培养,目前是人工智能难以复制的人类独特属性。
第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尤其是高质量的文学作品,我们能够学习到更丰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更高级的词汇使用,这对日常沟通和专业表达都有重要帮助。
第五,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想象空间,提供创新思维的灵感。在科学、技术、艺术、商业等多个领域,创造力都是推动进步的关键因素。
第六,个人成长和自我反思。阅读不仅可以提供知识或娱乐,还可以促进个人的自我反思和成长。书籍中的故事和人物经历可以成为我们思考自身生活和选择的镜子。
总之,在人工智能时代,阅读的上述目的与使命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为技术的发展而变得更加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碎片化阅读的同时,更需要在技术快速发展的世界中保持人类的独特性和深度,确保我们不仅仅是信息的消费者,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创造者。
(节选自《环球时报》)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教养与读书、读书与人格、读书与个性等。
运用示例 自我们识字起,“有字之书”就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最直接的来源。诚然,“有字之书”不可或缺,正如黑塞所说:“阅读,特别是经典的阅读,对人学识教养的获得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有字之书”固然有醒世名言,做人之理,但哲学道理如不为人实行,读书也就失去了它最根本的意义。在许多刑事案件中,犯罪人都有着毋庸置疑的学识,但他们却未能将学识内化为自己心灵的修养,读书只是他们追求功利的工具。为避免类似悲剧的重演,我们更应强化读书重在涵养人心灵的
意识。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2.时新素材
数字化阅读
随着互联网及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人们的阅读方式正悄然发生变化,人们越来越青睐数字化阅读。网络阅读增加了阅读的信息量和信息的多样化,但也带来了阅读环境浮躁的问题。在网络阅读中,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关注的话题,仅依据自己的喜好获取信息,固化了自己的阅读与思维。此外,网络阅读还催生了“标题党”和“低头族”。
适用主题 阅读、快与慢、互联网的利与弊等。
运用示例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沉溺其中无法自拔。2020年1月6日国内第三方数据研究机构比达咨询发布的阅读报告显示,数字阅读增长趋势高于纸书阅读。现在的人们用手机中下载的令人眼花缭乱的阅读APP替换了书橱中一本又一本的书,用网络上的“5分钟带你了解……”的小视频来代替静下来读一本书。他们用APP读书可以一目十行,面对纸质书籍却很难坐下来安静地读下去。就像是看电视剧开倍速一样,我们的人生仿佛也按下了快进键,我们容易变得心浮气躁,再也找不到“枕上诗书闲处好,前门风景雨来佳”的意境,这种结果显然不是我们所希望的,所以,我们的人生不能仅满足于快餐似的阅读,更应试着静下心来,体会静坐,手捧一本书慢慢阅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