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晨读早诵课件(共41张PPT)+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自然情怀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第16课赤壁赋登泰山记晨读早诵课件(共41张PPT)+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6.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22:47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第七单元 自然情怀·文学
阅读与写作
素养进阶 1 单元文本学习与探究
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晨读早诵
篇目一 赤壁赋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1.作者
参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
2.背景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这次变法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指控苏轼诗册中部分诗句讥讽新法,加以弹劾,更说他“包藏祸心,怨望其上”,引发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3.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体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1.实词
望(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又由空间的“远望”引申为时间的“远望”即“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希望,盼望”,后又由因每个人所期望的东西引申出“名誉、名望”;反义引申为“埋怨,责怪”;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向远处看,眺望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句意: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②盼望,期望
例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将在必修下册学习)
句意: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③临近
例句: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句意: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④怨恨
例句: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战国策·燕策二》)
句意:我如果没有受到重用,他们会轻视我;我如果受到重用,他们也将怨恨我。
(2)名词
①希望,打算
例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打算。
②名望,声望
例句: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句意: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例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句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
成语助记
望其项背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望穿秋水
2.虚词
(1)“之”的用法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⑧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2)“于”的用法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这,这时]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④于是饮酒乐甚[介词,这,这时]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⑦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3)“乎”的用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④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3.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适用角度 拓宽心灵的视野 视野决定境界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适用角度 不畏坎坷 超然豁达的情怀
(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适用角度 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养成 读书之用
(4)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适用角度 自我调适 青春时光,不负韶华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苏东坡
陆彩荣
年轻人的喜好,往往简单、直率、带有时代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脉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并“追捧”苏东坡,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文化现象。我想,这大概既与东坡先生的跌宕人生有关,也与年轻人面对迅速变化时代的反应相连,可能也与文化出版界连续推出有关东坡生的书籍、展览、影视相关。
近两年来,有关东坡先生的研究日渐走红,新著新品不断。《苏东坡大传》《苏东坡时代》《人生得遇苏东坡》等新书相继出版,好评如潮,有的还上了“中国好书”榜。故宫办了苏轼书画展,中华世纪坛开了东坡数字展,央视热播6集纪录片《苏东坡》,自媒体短视频也纷纷推出相关节目,吸引广大观众关注,共同推动形成“东坡热”。
苏轼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大起大落、变化不断的一生。既有官运亨通、兼济天下、为民造福的快意,治水筑堤兴文化,老夫聊发少年狂,是他为官时的杰作;而更多的还是官场失意、连续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漂泊动荡的潦倒,炖东坡肉、写寒食诗帖、教寒门学子,是他应对困境的创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其令人感奋!
可见,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东坡先生都能坦然处之,从容自信,完美地体现了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追求。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巨大的心理定力与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为芸芸众生树立了人生的楷模。我的生命我做主,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东坡先生都能始终不忘自己的家国情怀。林语堂曾用67个标签定义他,从“瑜伽修炼者”到“水利工程师”,这种由复合人生所产生的跨界能力正是当下青年所追求的,这也自然让当代“斜杠青年”倍感亲切。
东坡先生这种拿得起放得下、内心无比强大的人生态度,加上他才华横溢的诗文书画历史哲学人文情怀,以及融烹饪医学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人生经历,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照,也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情,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之意,乃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然性情,无不令人敬佩。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今少年爱英雄。东坡先生正是这种人生英雄的杰出代表。
今天,全球化大潮仍在激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增大。面对如此纷繁现实,经历了知识爆炸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需要人生导师的启迪。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苏东坡现象的本质,是当代人在数字洪流中寻找人性温度的集体努力。”总体来说,当代年轻人“追捧”苏东坡是一种历史哲思的延续,一种文明之光的折射,更是大写人生的呼唤。
灿烂的星空,总是引人遐思。壮阔的人生,永远给人启迪。无论时势如何变化,东坡先生都是人类文化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人生态度、人文情怀、人格魅力等,都将永远伴随并激励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去追求大写的人生,推动人类文化的创新创造。庐山烟雨浙江潮,不系之舟,任意东西,归来依然是少年。这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东坡先生给我们的启迪。
(选自《学习时报》)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遭遇挫折、乐观旷达、景与人等。
运用示例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
2.时新素材
丘索维金娜:一切皆有可能,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
  1991年,16岁的丘索维金娜开始在世锦赛上崭露头角。当年,她代表苏联参赛,获得女子团体和自由体操两个项目的世界冠军。紧接着,又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作为独联体女子代表团中的一员,站上了冠军领奖台。一直到1999年,她的人生都仍是一个普通体操运动员的人生,接受训练、参加比赛、20多岁退役,和其他选手的人生轨迹并无差异。
然而,命运的一个捉弄让她措手不及,她的儿子阿里尔舍在三岁时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短时间内筹集尽可能多的钱为儿子治病,丘索维金娜决定参加所有能够参加的比赛。她不在乎比赛困不困难,就算是受伤了,也必须尽快站起来,去参加别的比赛,为儿子拿回奖金。她是乌兹别克斯坦人,为了让儿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2006年,她加入德国国籍,并为之出战,赢得了奥运会奖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她的报恩之旅结束。她说:“当我结束职业生涯时,我要回到起点。”2022年4月初,在国际体操联合会器械世界杯巴库站的比赛中,这位不老的战士又夺得了女子跳马冠军,至此,她获得了该项目总共四站分站赛的总冠军。她从体操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才能够坚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所属的国家带去光荣。这是她为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她为自己决定的命运,这种自由意志如此强大,让包括衰老在内的一切阻力都难以遏止她发光发热的脚步。
适用主题 平凡与伟大、母爱的力量、热爱、自由意志等。
运用示例 如果说“伟大”是一部书,那么它恰是由每一个平凡的文字所构成;如果说“伟大”是一片海,那么它恰是由每一朵平凡的浪花所汇聚。中国女足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个队员平凡的坚持中成就了不凡的荣光;丘索维金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训练,在平凡的苦累中完成了49岁仍然活跃在赛场上的伟大壮举。在看似寻常的平凡坚持中,潜藏着非凡的可能性。唯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我们才能开辟通往伟大的征程。
返回
篇目二 登泰山记
读而知——郎朗求知,见多识广
1.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桐城(今属安徽)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他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的“义理”。著有《惜抱轩诗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等。
2.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散文。
3.文体
游 记
游记是一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体。取材范围极广,主要记述旅途见闻,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可以反映一家一户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有些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深刻的思想。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形成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因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相继为领袖,故名“桐城派”,方、刘、姚三人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后来追随入派者颇多,却不都是桐城人。该派在理论上先由方苞标举“义法”,又经刘大櫆辅以“神”“气”“音节”等要素,至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走向完善。具体而言,就是以《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取法对象,在内容上要求“以文载道”,在语言风格上要求“雅洁”。
读而记——孜孜善记,厚积薄发
1.实词
负(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依仗,凭借
例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秦国贪心,依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②背,以背载物
例句: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③担负,担当,承担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衡量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下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④辜负,对不起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背,引申为“覆盖”
例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句意: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例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兵法·谋攻》)
句意: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 如释重负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2.虚词
“以”的用法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在]
(2)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连词,表顺承关系]
(3)回视日观以西峰(《登泰山记》)[助词,表方位]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
(6)以刀劈狼首(《狼》)[介词,拿、用]
(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连词,来、用来]
(8)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以为]
3.名句
(1)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姚鼐《慧居寺》)
适用角度 世事变幻无常 时间匆匆
(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适用角度 珍惜大好春光 珍惜青春
(3)千秋编简载功名,一朝富贵埋荆棘。(姚鼐《秦帝卷衣曲》)
适用角度 淡泊名利 时间会淘洗掉曾经的一切
(4)自任平生怀,岂为他人劝。(姚鼐《会试出闱作》)
适用角度 自由洒脱 坚持自己
读而思——灼灼眀辩,见微知著
择一事终一生,书写奋斗青春
杨 蕊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寄语年轻研发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实现人生价值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件事”显初心,涵养“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家国情怀。从“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一批批“国之栋梁”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脚踏实地地把信仰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华民族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
民族复兴伟业,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选择更多、赛道更宽、天地更广。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立长志、立宏志、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民族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
境界。
“一辈子”守恒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定力。崇高的志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只为国家造重器。年轻干部正处于锤炼
本领、塑造作风的关键时期,要谨防染上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三高”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可追求短、平、快,染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猴子掰玉米”似的“三心二意”症,而要摒弃浮躁、专注当下,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坚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境,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考验、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办成事”秉匠心,追求“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卓越品质。焊接工匠艾爱国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年轻干部要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能,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
风”的意志,保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气概,碰到问题敢想、遇到困难敢冲、机遇面前敢试,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以“业精于勤”的投入,在钻研中成为行家里手,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一辈子”的量变实现办成“一件事”的质变,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奋斗答卷。
(选自南方网,有删改)
读而用——栩栩巧用,行文致远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直面挫折、自然之美、责任、选择等。
运用示例 乐观之人,即使面对风雪,也会昂首前行。他们不逃避困难,不畏惧挫折,带着热情,带着希望,正如昆德拉所说:“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选定的终点。”那一年,姚鼐选定了前行的方向,便向泰山进发。苍山负雪,但没有挡住他前行的步伐,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泰山美景尽在眼中;一篇《登泰山记》将眼中景凝结成心中景,表现出他在风雪之中的乐观。
生命虽轻,但也要在世间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样,才能展示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不断地行走、攀登,累了,便提醒自己,不遗失心中的美好。心中有趣,这一路便不会孤独;心中有爱,这旅程便不会迷路;心中有希望,这一去便终有归宿。坚强乐观,砥砺前行,相信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你。
2.时新素材
孙玺:青春奔向山河更深处
  大风泱泱,雪粒如刀。11月的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无常,但对自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来说已习以为常。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她,裹了裹外套,继续开展基层走访。7月份时,刚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成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名基层工作者,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扬州大学,孙玺的选择代表一种风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一直以来,一代代年轻人带着厚重的家国深情,义无反顾地走向乡村、深山或边疆挥洒青春的汗水……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人生黄金时期,到西部、到乡村、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沉下去、融进去,灵魂才能立起来。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国热土的青春别样红!
适用主题 青春、创造、时代青年、奉献、扎根等。
运用示例 青春路上,唯有奋斗,才能擦亮人生底色。君不见,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乡村牛倌王昭权用勤劳和毅力在养牛的道路上奋斗攻坚,最终脱贫致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斗奖”;君不见,已过而立之年的马龙心怀热爱,奋斗在赛场上,终将又一枚金牌收入囊中;君不见,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他们的青春无不用奋斗砥砺自身,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他们用奋斗让自己的青春底色明媚,神采飞扬。
返回第16课 赤壁赋 登泰山记
篇目一 赤壁赋 
1.作者
参见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
2.背景
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这次变法的政治牺牲品。元丰二年(1079),李定、舒亶、何正臣三人指控苏轼诗册中部分诗句讥讽新法,加以弹劾,更说他“包藏祸心,怨望其上”,引发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因此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黄州团练副使是一个虚职,苏轼心里十分苦闷。黄州,即今天的湖北黄冈,其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以也被称为“赤壁”。苏轼经常来赤鼻矶游览眺望,泛舟夜游。江城的一切风物,都给政治失意的苏轼带来了莫大的安慰。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创作了三篇千古杰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3.文体

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体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
1.实词
望(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望”的本义是“向远处看”。故有“观察”之义;又由空间的“远望”引申为时间的“远望”即“向远处看”的抽象形式“希望,盼望”,后又由因每个人所期望的东西引申出“名誉、名望”;反义引申为“埋怨,责怪”;农历每月十五日前后“日月相望”,所以此时又叫“望日”。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向远处看,眺望
例句: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句意:向下察看车轮碾出的痕迹,登上车前的横木眺望齐国军队。
②盼望,期望
例句: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将在必修下册学习)
句意:日夜盼望着您的到来,怎敢反叛呢!
③临近
例句:并汾乔木,望秋先陨。(《采草药》)
句意:并州汾州一带的乔木,临近秋天就先落叶了。
④怨恨
例句: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战国策·燕策二》)
句意:我如果没有受到重用,他们会轻视我;我如果受到重用,他们也将怨恨我。
(2)名词
①希望,打算
例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三十天(您)没有回来,就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要挟(赵国)的打算。
②名望,声望
例句: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送东阳马生序》)
句意: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道德声望高,学生多得挤满了他的书房。
③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例句: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
句意: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秋天,农历七月十六日。
[成语助记]
望其项背 得陇望蜀 喜出望外 望穿秋水
2.虚词
(1)“之”的用法
①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②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吾与子之所共适[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⑥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⑦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⑧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2)“于”的用法
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这,这时]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③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④于是饮酒乐甚[介词,这,这时]
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⑥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⑦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3)“乎”的用法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④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⑤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3.名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适用角度 拓宽心灵的视野 视野决定境界
(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适用角度 不畏坎坷 超然豁达的情怀
(3)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苏轼《和董传留别》)
适用角度 读书与高雅气质的养成 读书之用
(4)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适用角度 自我调适 青春时光,不负韶华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苏东坡
陆彩荣
年轻人的喜好,往往简单、直率、带有时代特色,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的社会脉动。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爱并“追捧”苏东坡,这是一种值得关注的新文化现象。我想,这大概既与东坡先生的跌宕人生有关,也与年轻人面对迅速变化时代的反应相连,可能也与文化出版界连续推出有关东坡生
的书籍、展览、影视相关。
近两年来,有关东坡先生的研究日渐走红,新著新品不断。《苏东坡大传》《苏东坡时代》《人生得遇苏东坡》等新书相继出版,好评如潮,有的还上了“中国好书”榜。故宫办了苏轼书画展,中华世纪坛开了东坡数字展,央视热播6集纪录片《苏东坡》,自媒体短视频也纷纷推出相关节目,吸引广大观众关注,共同推动形成“东坡热”。
苏轼的一生是波澜壮阔、大起大落、变化不断的一生。既有官运亨通、兼济天下、为民造福的快意,治水筑堤兴文化,老夫聊发少年狂,是他为官时的杰作;而更多的还是官场失意、连续被贬,黄州惠州儋州漂泊动荡的潦倒,炖东坡肉、写寒食诗帖、教寒门学子,是他应对困境的创举。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其令人感奋!
可见,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东坡先生都能坦然处之,从容自信,完美地体现了文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理想追求。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巨大的心理定力与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为芸芸众生树立了人生的楷模。我的生命我做主,任尔东西南北风。无论处在什么环境下,东坡先生都能始终不忘自己的家国情怀。林语堂曾用67个标签定义他,从“瑜伽修炼者”到“水利工程师”,这种由复合人生所产生的跨界能力正是当下青年所追求的,这也自然让当代“斜杠青年”倍感亲切。
东坡先生这种拿得起放得下、内心无比强大的人生态度,加上他才华横溢的诗文书画历史哲学人文情怀,以及融烹饪医学等生活体验于一体的人生经历,给今天的我们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参照,也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理想而奋斗。他那“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豪迈之情,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之意,乃至“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自然性情,无不令人敬佩。自古英雄出少年,古今少年爱英雄。东坡先生正是这种人生英雄的杰出代表。
今天,全球化大潮仍在激荡,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增大。面对如此纷繁现实,经历了知识爆炸而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难免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人生困惑,需要人生导师的启迪。正如一位学者所说:“苏东坡现象的本质,是当代人在数字洪流中寻找人性温度的集体努力。”总体来说,当代年轻人“追捧”苏东坡是一种历史哲思的延续,一种文明之光的折射,更是大写人生的呼唤。
灿烂的星空,总是引人遐思。壮阔的人生,永远给人启迪。无论时势如何变化,东坡先生都是人类文化星空中一颗耀眼的明星。他的人生态度、人文情怀、人格魅力等,都将永远伴随并激励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去追求大写的人生,推动人类文化的创新创造。庐山烟雨浙江潮,不系之舟,任意东西,归来依然是少年。这也许就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追捧”东坡先生给我们的启迪。
(选自《学习时报》)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遭遇挫折、乐观旷达、景与人等。
运用示例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
2.时新素材
丘索维金娜:一切皆有可能,
年龄只不过是一个数字
  1991年,16岁的丘索维金娜开始在世锦赛上崭露头角。当年,她代表苏联参赛,获得女子团体和自由体操两个项目的世界冠军。紧接着,又在1992年的巴塞罗那奥运会上,作为独联体女子代表团中的一员,站上了冠军领奖台。一直到1999年,她的人生都仍是一个普通体操运动员的人生,接受训练、参加比赛、20多岁退役,和其他选手的人生轨迹并无差异。
  然而,命运的一个捉弄让她措手不及,她的儿子阿里尔舍在三岁时被检查出患有白血病。为了短时间内筹集尽可能多的钱为儿子治病,丘索维金娜决定参加所有能够参加的比赛。她不在乎比赛困不困难,就算是受伤了,也必须尽快站起来,去参加别的比赛,为儿子拿回奖金。她是乌兹别克斯坦人,为了让儿子能够得到更好的医疗资源,2006年,她加入德国国籍,并为之出战,赢得了奥运会奖牌。
  2012年伦敦奥运会后,她的报恩之旅结束。她说:“当我结束职业生涯时,我要回到起点。”2022年4月初,在国际体操联合会器械世界杯巴库站的比赛中,这位不老的战士又夺得了女子跳马冠军,至此,她获得了该项目总共四站分站赛的总冠军。她从体操中获得了快乐和满足,所以才能够坚持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为所属的国家带去光荣。这是她为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她为自己决定的命运,这种自由意志如此强大,让包括衰老在内的一切阻力都难以遏止她发光发热的脚步。
适用主题 平凡与伟大、母爱的力量、热爱、自由意志等。
运用示例 如果说“伟大”是一部书,那么它恰是由每一个平凡的文字所构成;如果说“伟大”是一片海,那么它恰是由每一朵平凡的浪花所汇聚。中国女足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在每一个队员平凡的坚持中成就了不凡的荣光;丘索维金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训练,在平凡的苦累中完成了49岁仍然活跃在赛场上的伟大壮举。在看似寻常的平凡坚持中,潜藏着非凡的可能性。唯有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我们才能开辟通往伟大的征程。
篇目二 登泰山记 
1.作者
姚鼐(1732—1815),字姬传,书斋名“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桐城(今属安徽)人。桐城派散文之集大成者,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派三祖”。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他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辞章”为手段,来阐扬儒家的“义理”。著有《惜抱轩诗文集》,选编《古文辞类纂》等。
2.背景
姚鼐参加纂修的《四库全书》告成,以御史记名。乾隆三十九年(1774)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途经泰安,与挚友泰安知府朱孝纯(字子颍)于此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傍晚同上泰山山顶,第二天五更时分至日观峰的日观亭,观赏日出,并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游记散文。
3.文体
游 记
游记是一种记述游览经历的文体。取材范围极广,主要记述旅途见闻,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可以反映一家一户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游记一般文笔轻快,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有些游记不以写景见长,而以议论、说理取胜,表现了作者非凡的才识、深刻的思想。
桐城派
桐城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它形成于康熙年间,兴盛于乾隆、嘉庆年间,因安徽桐城人方苞、刘大櫆、姚鼐相继为领袖,故名“桐城派”,方、刘、姚三人被尊为“桐城派三祖”。后来追随入派者颇多,却不都是桐城人。该派在理论上先由方苞标举“义法”,又经刘大櫆辅以“神”“气”“音节”等要素,至姚鼐提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合一走向完善。具体而言,就是以《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取法对象,在内容上要求“以文载道”,在语言风格上要求“雅洁”。
1.实词
负(120个重点实词)
[词义解析]
“负”的本义是“用背驮物”。故有“背、载”之义。抽象表达为“承担”,如“负债”;背上背物,即背上有所“靠”,再引申为“依仗、凭借”;古代“败”用“北”表示,而“北”即“背”字,故又有“败”义。“失败”了当然“对不起”人(自己或他人)。
[词义例释]
(1)动词
①依仗,凭借
例句: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秦国贪心,依仗它的强盛,用空话来求取(我们的)宝玉。
②背,以背载物
例句: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句意: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这两座山。
③担负,担当,承担
例句: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衡量这两个对策,宁可答应下来,让秦国承担理亏(的责任)。
④辜负,对不起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我实在害怕被您欺骗而辜负了赵国。
⑤背弃,违背
例句: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
句意:蔺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了斋戒,也一定会背弃盟约,不补偿给赵国城池。
⑥背,引申为“覆盖”
例句:苍山负雪,明烛天南。(《登泰山记》)
句意:青黑色的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反射的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
(2)名词,失败
例句: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孙子兵法·谋攻》)
句意:不了解对方,却了解自己,胜败(的几率)各占一半。
[成语助记]
负荆请罪 如释重负 负隅顽抗 久负盛名
2.虚词
“以”的用法
(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登泰山记》)[介词,在]
(2)余始循以入(《登泰山记》)[连词,表顺承关系]
(3)回视日观以西峰(《登泰山记》)[助词,表方位]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介词,因为]
(5)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
(6)以刀劈狼首(《狼》)[介词,拿、用]
(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连词,来、用来]
(8)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动词,认为、以为]
3.名句
(1)白云苍狗尘寰感,也到空林释子家。(姚鼐《慧居寺》)
适用角度 世事变幻无常 时间匆匆
(2)布谷飞飞劝早耕,舂锄扑扑趁春晴。(姚鼐《山行·布谷飞飞劝早耕》)
适用角度 珍惜大好春光 珍惜青春
(3)千秋编简载功名,一朝富贵埋荆棘。(姚鼐《秦帝卷衣曲》)
适用角度 淡泊名利 时间会淘洗掉曾经的一切
(4)自任平生怀,岂为他人劝。(姚鼐《会试出闱作》)
适用角度 自由洒脱 坚持自己
择一事终一生,书写奋斗青春
杨 蕊
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寄语年轻研发人员“要立志高远、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以十年磨一剑的韧劲,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成就有价值的人生”。这一重要论述,为我们以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实现人生价值指明了努力方向。
“一件事”显初心,涵养“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家国情怀。从“禾下乘凉梦,一梦逐一生”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到“水过不去,拿命来铺”的黄大发,一批批“国之栋梁”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脚踏实地地把信仰写在祖国大地上。中华民族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选择更多、赛道更宽、天地更广。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我们要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立长志、立宏志、立大志,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民族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一辈子”守恒心,保持“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性定力。崇高的志向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的努力。“敦煌的女儿”樊锦诗数十年如一日扎根敦煌,为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做出重大贡献。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隐姓埋名30年,只为国家造重器。年轻干部正处于锤炼本领、塑造作风的关键时期,要谨防染上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的“三高”病,不做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当起而行之的行动者;不可追求短、平、快,染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猴子掰玉米”似的“三心二意”症,而要摒弃浮躁、专注当下,保持“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的坚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心境,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经得起考验、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发扬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件接着一件干,日日为继、久久为功。
“办成事”秉匠心,追求“不获全胜不收兵”的卓越品质。焊接工匠艾爱国秉持“做事情要做到极致、做工人要做到最好”的信念不断攀登技术高峰,“太行山上的新愚公”李保国用科技之手“点石成金”。年轻干部要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能,坚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志,保持“踏平坎坷成大道,斗罢艰险又出发”的气概,碰到问题敢想、遇到困难敢冲、机遇面前敢试,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以“业精于勤”的投入,在钻研中成为行家里手,在思考中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志气、滴水穿石的毅力,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以“一辈子”的量变实现办成“一件事”的质变,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书写不负时代、不负人民的奋斗答卷。
(选自南方网,有删改)
1.课内素材
适用主题 直面挫折、自然之美、责任、选择等。
运用示例 乐观之人,即使面对风雪,也会昂首前行。他们不逃避困难,不畏惧挫折,带着热情,带着希望,正如昆德拉所说:“我们的脚正走向我们选定的终点。”那一年,姚鼐选定了前行的方向,便向泰山进发。苍山负雪,但没有挡住他前行的步伐,一路攀登,一路欣赏,泰山美景尽在眼中;一篇《登泰山记》将眼中景凝结成心中景,表现出他在风雪之中的乐观。
生命虽轻,但也要在世间留下自己的痕迹。这样,才能展示生命的意义。人生就是不断地行走、攀登,累了,便提醒自己,不遗失心中的美好。心中有趣,这一路便不会孤独;心中有爱,这旅程便不会迷路;心中有希望,这一去便终有归宿。坚强乐观,砥砺前行,相信生活一定不会亏待你。
2.时新素材
孙玺:青春奔向山河更深处
  大风泱泱,雪粒如刀。11月的帕米尔高原气候变化无常,但对自小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来说已习以为常。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的她,裹了裹外套,继续开展基层走访。7月份时,刚从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毕业的她毅然踏上了西去的火车,成为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一名基层工作者,扎根基层建功立业。在扬州大学,孙玺的选择代表一种风尚,更是一种生生不息的传承。一直以来,一代代年轻人带着厚重的家国深情,义无反顾地走向乡村、深山或边疆挥洒青春的汗水……基层天地广阔,青春大有可为。人生黄金时期,到西部、到乡村、到重点领域就业创业,沉下去、融进去,灵魂才能立起来。山川知道,江河知道,根植祖国热土的青春别样红!
适用主题 青春、创造、时代青年、奉献、扎根等。
运用示例 青春路上,唯有奋斗,才能擦亮人生底色。君不见,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的乡村牛倌王昭权用勤劳和毅力在养牛的道路上奋斗攻坚,最终脱贫致富,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奋斗奖”;君不见,已过而立之年的马龙心怀热爱,奋斗在赛场上,终将又一枚金牌收入囊中;君不见,在江南水乡长大的孙玺,行走在帕米尔高原上,扎根基层无怨无悔。他们的青春无不用奋斗砥砺自身,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他们用奋斗让自己的青春底色明媚,神采飞扬。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