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资本论》是一本彻底地教人认识社会的巨著。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一是发现了物质生产是精神活动的基础;二是发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规律。这本书不只是教人认清剥削,消灭剥削,它还教人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组织经济,发展经济。甚至它的光焰逼得资本家也不得不学《资本论》,不得不承认劳资对立,设法缓和矛盾。《资本论》是一个海,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经过了在历史河床上的长途奔流,又经过了在各种学科山林间的吸收过滤,最后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我看着这些发黄的卷了边的著作和各种文字的密密麻麻的手稿,看着墙上大段的书摘,还有规格大小不一、出版时间地点不同的各种版本,一种神圣的感觉爬上心头。我仿佛是从大海里游上来,长途跋涉,溯流而上来到青藏高原,来到了长江、大河的源头,这里水流不多,一条条亮晶晶的水线画过亘古高原,清流漫淌,纯净透明,整个世界静悄悄的,头上是举手可得的蓝天白云。夕阳从天井里折射进来,给室内镀上了一层灿烂的金黄。
1.下列句子中的“仿佛”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这两个人的模样相仿佛。
B.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C.这座山中的城市仿佛发着寂寞的微笑。
D.由于难于知道原画,只能画个仿佛的了。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如果改写成“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都汇到了马克思的脑海里来,汇到了这本大书里来”,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今天,人才的作用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一名领军人物可以引领一个新产业,增强经济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一名优秀的领导干部可以带领一个地区改变面貌,开创百舸争流、奋楫争先的新局面。中共中央政治局曾召开会议,审议《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 ① 的重大战略任务”。 ② 的判断,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
也许有人担心,嫩竹做不了扁担,嫩肩挑不起重担。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岁月,陈毅提出了壮大新四军的“人、枪、款”战略思想,把培养干部摆在武器、筹款之前。他坚决支持谭震林提出的尽快培养出100名连长、100名指导员的主张,使一批年轻干部走上连长、指导员岗位,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不足的问题。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 ③ :马克思29岁、恩格斯27岁写作《共产党宣言》,毛泽东26岁主办《湘江评论》,周恩来29岁领导南昌起义……事实证明,只要有实践机会、干事舞台、良好环境,年轻人照样能担当重任、取得成绩。
3.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4.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突出了年轻人在合适的环境中堪当大任,试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达到这一表达效果的。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9分)
材料一:
摆在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被斯密和李嘉图当作出发点的单个的孤立的猎人和渔夫,应归入18世纪鲁滨逊故事的毫无想象力的虚构;同样,卢梭的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这倒是对于16世纪以来就进行准备,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
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最初还是十分自然地在家庭和扩大成为氏族的家庭中,后来是在由氏族间的冲突和融合而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孤立的一个人在社会之外进行生产——这是罕见的事,偶然落到荒野中的已经内在地具有社会力量的文明人或许能做到——就像许多个人不在一起生活和彼此交谈而竟有语言发展一样,是不可思议的。
因此,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社会个人的生产。因而,只要一说到生产,我们或者就要把历史发展过程在它的各个阶段上加以研究;或者一开始就要声明,我们指的是某个一定的历史时代,例如,是现代资产阶级生产——这种生产事实上是我们研究的本题。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是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下来,免得我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不过,这个一般,或者说,经过比较而抽出来的共同点,本身有一些就是几个时代共有的,(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没有它们,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如果说最发达语言的有些规律和规定也是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恰恰是有别于这一般和共同点的差别,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不致因见到统一就忘记了本质的差别。如果没有生产一般,也就没有一般的生产。生产总是一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或者是它们的总体。
(摘编自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材料二: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摘编自毛泽东《实践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处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个人都具有一定的从属性,孤立一个人在社会之外的生产是罕见的。
B.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的思想与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是否相合,决定着实践的成败。
C.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为其奠定了基础。
D.材料一采用多种方法论证了一定社会中的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生产一般的抽象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分析生产的特殊性,并不是为了让人们忘记生产的本质差别。
B.有的历史时期,人们不能全面地了解社会的历史,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C.虽然《水浒传》中一百零八人都上梁山,但他们阶级地位不同,上梁山的动机和目的因此不尽相同。
D.人们要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否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正面论据来直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
A.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B.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C.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材料一论证语言具有准确、严谨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
5.“知行”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思想,从古至今一直是思想家思考和探讨的课题。孔子曾说“生而知之者上也”,你认为正确吗 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像,类似。B.隐隐约约,形容看不真切。C.似乎,好像。与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仿佛”意义和用法相同。D.像,类似。故选C。
2.答案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比喻,“《资本论》是一个海”“历史河床”“学科山林”等比喻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写出了人类知识汇聚到“海”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选择扬弃的复杂过程。而改句仅表明马克思的思想和《资本论》的内容博大,体现不出汇聚的时间之漫长和选择扬弃的过程之复杂,而且不够生动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文中画横线的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把《资本论》比喻成海,把历史比喻成河床,把各种学科比喻成山林,这些比喻生动形象,结合“长途奔流”“吸收过滤”等词语写出了人类知识汇聚到“海”是经过了漫长的时间和选择扬弃的复杂过程。
改句中“人类社会的全部知识”凸显了马克思的思想和《资本论》的内容的博大,但仅此而已,体现不出汇聚的时间之漫长和选择扬弃的过程之复杂,而且不够生动形象。
3.答案 (示例)①长治久安 ②高瞻远瞩 ③不胜枚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①由前文“关系党的事业后继有人和国家……”可知,语境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定位为关系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此处可填“长治久安”。长治久安:指社会秩序长期安定太平。②由前文语境及后文“促使我们进一步审视优秀年轻人才的价值意义”可知,此处是说把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是一个有长远意义的判断,可填“高瞻远瞩”。高瞻远瞩:形容眼光远大。③由后文列举的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例子可知,此处是说“历史上,青年才俊担大任、成大业者”很多,可填“不胜枚举”。不胜枚举:无法一个一个全举出来,形容同一类的人或事物很多。
4.答案 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部分有两处语病:一是“严重缺乏不足”重复赘余,应删去“缺乏”或“不足”;二是“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从而有效解决了……问题”不合逻辑,应是先“有效解决了……问题”,进而达到“极大地提高了……战斗力”的效果,应改为“有效解决了基层指挥骨干严重缺乏的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的战斗力”。
5.答案 ①列举典型人物的典型事例,论据具有代表性,增强了可信度。②列举多位中外人物,使得论证更充分。③用数字突出人物的年龄,突出“年轻人”这一特定对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突出“年轻人在合适的环境中堪当大任”这一论点的,首先,画波浪线的句子选取了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影响历史变革的中外名人及其典型事例,具有代表性,增强了可信度,使论证更充分;其次,画波浪线的句子在举例过程中列出了这些青年才俊取得相关成就的具体年龄,用数字突出了他们都是“年轻人”。
能力提升练
1.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奠定了基础”错误。由原文“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也不是奠定在这种自然主义的基础上的……而在18世纪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可知,材料一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是人类能大踏步走向成熟的“市民社会”的预感,而不是为其奠定了基础。故选C。
2.B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主要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的能力。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是“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A.“登高山”是实践,“天之高”是认识。B.“下河”和“尝梨”都是实践活动,“深浅”和“酸甜”是认识。C.这句话的意思是:想要了解山上的事情,就要问在山上砍柴的人。“打柴人”是在山上进行生产实践的人,因此会对山上的事情比较了解。能够体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意思是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不能直接体现“实践对于认识的作用”。故选D。
4.答案 ①“首先”“最”“总是”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表达准确有力。②使用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的特点的能力。
根据“首先是物质生产,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有些)规定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最不发达语言所有的”“说到生产,总是指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等分析可知,以上句子中“首先”“最”“总是”等词语的运用,使观点表达准确有力。
根据“我们愈往前追溯历史……就显得愈不独立,愈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产生的各种形式的公社中”“如果说最发达语言……但是构成语言发展的……那么,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也正是为了……差别”等分析可知,使用大量结构复杂的长句,使表达缜密、逻辑性强。
知识拓展
分析议论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严密性“三步走”
第一步,在文中找到典型的句子,加以分析。
第二步,概括句子呈现的特点,可参考以下角度:是否使用专业术语、采用准确数据、准确运用修饰语以及关联词语、借助关联词语构成复杂的长难复句等。
第三步,结合具体例句进行概括。可结合文本分析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效果,也可以通过揭示复句的关系进一步分析文本表述的准确性。
5.答案 “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这句话表明知识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这是错误的。
原因:①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②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生而知之者上也”的意思是,圣人的知识是生来就有的。这句话表明知识是先于实践而存在的。
由原文“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可知,人的社会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由原文“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可知,人类的活动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所以人的认识也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由原文“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可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所以,“生而知之者上也”的观点是错误的。
10(共6张PPT)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一、重点剖析
在本文中,恩格斯在分析制约历史发展的因素时指出了哪两个不应被忽视的问题 请概括
这两个问题。
答案 第一个:政治、法、哲学等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
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第二个: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
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
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
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疑难 语境破
恩格斯在回信中阐明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答案 (1)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2)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因素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而
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
(3)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以及伟大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4)要正确理解历史就必须重视经济史,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学习唯物史观。
文章在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后,就介绍了技术所“决定”
的方面;然后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哪些方面。为什么不把经济关系所“包括”的方
面都写完再写技术所“决定”的方面呢
答案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阐述“经济关系”中的“技术”对包括“科学”在内的“上层建
筑”的“决定性基础”作用。所以作者先说明“经济关系”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
术”,紧接着就用四个“决定着”,说明“技术”对上层建筑中各方面的“决定性”作用,也
就是“经济关系”的“决定性基础”作用,然后作者补充说明经济关系“还包括这些关系赖
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及“围绕
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这样安排,既突出了重点内容,又保证了论述的准确性和严
谨性。
恩格斯在信中,用“曲线”和“中轴线”的关系来概括什么 我们应如何理解
答案 (1)恩格斯用“曲线”和“中轴线”的关系来概括历史发展中的经济的偶然性和必然
性的关系。他把经济的偶然性比作“曲线”,把经济的必然性比作“曲线的中轴线”,强调
曲线始终围绕着中轴线上下摆动,偶然性总是表现着经济的必然性。
(2)恩格斯强调,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善于从纷繁的偶然性中发现它的必然性。偶然性如曲线,
如果把历史上这些偶然事件联系起来,从这一曲线中找出一条中轴线,那么就可以看出,这根
中轴线归根到底是和经济发展规律平行的,二者基本上是一致的。
二、写法赏析
1.针对性强,要点突出
恩格斯针对瓦尔特·博尔吉乌斯提出的问题,同时也针对德国青年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解上的
一些思想混乱,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中的两个重要原理:一是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
系;二是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2.结构严整,层次清晰
全文采用了“分—总”的结构,并用“1.”“2.”“(a)”“(b)”这样简洁、鲜明的方式作了
标识(回答第二个问题时分了两个要点),使收信人和其他读者能够一目了然。
3.思维辩证,逻辑严密
比如,在阐述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恩格斯运用辩证思维,举了几个例
子进行分析,如拿破仑、凯撒、奥古斯都、克伦威尔等,阐明了伟大人物的出现是必然的这
一观点。伟大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这是由当时的社会矛盾决定的;伟大人物在何时何地
出现,又具有偶然性。如果否认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对伟大人物的决定作用,看不到伟大人物
产生的深刻社会根源,并夸大个人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如果看不到历史的偶然性因
素,就会陷入宿命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