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张PPT)
5 *人应当坚持正义
一、重点剖析
文章虽然以谈话的方式行文,但说理时依然层次鲜明。请梳理本文的论述层次。(一次发
言计一段)
答案 第一部分(第1—28段),针对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的第一个理由进行驳斥,主要讨论人应该听从众人的意见还是应该听从真理本身,引导格黎东同意他所坚持的“听从道理”的观点。
第二部分(第29—36段),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引导格黎东同意以是否“正当”作为
判断是否应当越狱的标准。
第三部分(第37—49段),主要讨论与“正当”相对的“不正当”的标准问题,进一步完善对正
义没有特殊性的阐释。
疑难 语境破
阅读第一部分,说说苏格拉底是怎样一步一步引导格黎东认识到“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
只能听从真理本身”的。
答案 首先,面对格黎东的逃狱建议,苏格拉底并没有直接否定或肯定,而是指出他接受建议
的原则——“合乎正道”,继而阐明自己现在奉行且一贯遵守的原则——“听从道理”。
其次,通过反问和层层深入的追问,使格黎东一步一步地走进他的“圈套”,最终同意他所坚
持的“听从道理”的观点。
第一步,引导格黎东同意“有些意见我们应该注意,也有些意见我们应该不考虑”;第二步,引
导格黎东明确什么是“好的意见”,什么是“坏的意见”;第三步,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
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引导格黎东同意“与道义和不义有关的部分”对人十分重要,从而
得出结论——不能听从众人的说法,只能听从真理本身。这就使得格黎东陷入自我矛盾,也
就巧妙地驳斥了格黎东所提出的逃狱理由之一——“在不知情的外人来看,大多数人都会认
为是他的朋友未尽心尽力解救他”。
这一部分充分体现了苏格拉底的辩论艺术,即面对问题,不直接给出答案,而是通过层层深入
的反问和反驳,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他思想的影响,从而放弃自己原来错误的观念,并产生
新的观念。这种辩论艺术也被称为“助产术”。
文中,苏格拉底通过提问先后提出了哪些观点
答案 (1)我们不必尊重人们的一切意见,有些意见要重视,有些就没有必要,也不必听从所有
的人的意见,有些人的要听,有些人的不必听。
(2)好的意见就是明白人的意见,坏的意见就是糊涂人的意见。
(3)我们应当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活着,而是活得好。
(4)我们必须承受一些比死刑更加重或者比较轻的刑罚,做不正当的事在任何情况下对于做
此事的人都不可避免地是邪恶的、可耻的。
(5)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
(6)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做的什么事。
苏格拉底以“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的人”为例,意在说明什么观点
答案 苏格拉底举这个例子,提出应当听从医生或教练的褒贬意见的看法,自然而然地引出
中心议题,“别的事情岂不也是这样吗”,也就是说,如果不听从内行的看法和意见,就会损伤
我们那个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
二、写法赏析
1.通篇对话,形式新颖
全文中的对话,绝大部分都是苏格拉底在反劝格黎东,格黎东主要是应答。这种对话式文本
(不是剧本)与我国的古典著作《论语》相似,是早期文学作品的主要形式。
2.生活小事,助力说理
文章在劝说时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种像拉家常似的对话,让人更容易接
受,从而产生共鸣。当然,课文也运用了一些论证方法,如“一个从事体育锻炼并且以此为业
的人”“如花钱、名誉和养家等”,运用了举例论证。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贴近群众,通
俗易懂,能引起听者的兴趣,容易为人所接受,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
3.语言质朴,雅俗共赏
本文语言清新质朴,因为是对话,所以全文没有华丽的辞藻,通篇都是口语化的语言,娓娓道来,
亲切自然。如课文开头“亲爱的格黎东啊,你对我的关怀如果合乎正道,那是非常可贵的;如
果不合,那就越关心越难从命了”这句话,开头是称呼,还有语气词,显得十分亲切;接下来的对
举,用词质朴,表意明确,很容易使人接受。5 *人应当坚持正义
基础过关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自从在大西北的那次相见,你的形象,不,你所代表的一种信念,便植入我的脑海,像夜空里的一颗星,时时在闪光。这是一种思想,一种意志,一种思索,一种信息。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释放出来,叫我心里翻腾不已。
我见到你是在招待所里采访时。你敲门进来,坐在沙发上。当时的你已50岁,皮肤黧黑,手背上青筋凸起,脸上也已爬上皱纹。我脑际本装着你传闻中的英姿,你动人的歌声,爽朗的笑语。我心里一顿,没有想到你会是这个样子。你对我笑笑,坐在沙发里,等我先问话。窗外绿柳红花。
你开始叙述往事,双眸中又闪出青春的火花。1950年,你随军进疆时还是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炎热的麦收时节,你在南疆的农场里,在维吾尔族老乡的杏树下看场。在这夏日沙子能烤熟大饼的西北,绿荫比金子还宝贵。你心里萌生一个念头,一心一意学林业去,要让绿色染满戈壁。
毕业后你来到石河子,这一片黄沙之野,正是涂抹绿色的最广阔天地。报到的第一天,这里还没有房子,晚上你就和队友一道睡在工棚厨房里。白天你们一起扛着标杆去测量,去规划。冬天,没膝的深雪将你单薄的裤腿冻成冰棍;在春天里,风沙肆虐,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夏天,炎炎的烈日将你嫩白的皮肤晒成黑炭。你这位水乡姑娘,执着地追求着自己的理想。
1.请参考示例,梳理文中加点的“一”的义项,任选三条填于表中。
“一”的义项卡片
【示例】最小正整数:一颗、一种
①
②
③
2.好的新闻通讯注重现场感,请从人称角度分析第二段是如何营造现场感的。
3.请改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之与前后句形成整句,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改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1787年,雅克·路易·大卫为赞美革命者为信仰和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创作了油画《苏格拉底之死》。画中所描绘的就是苏格拉底服毒自杀的情节。在阴暗坚固的牢狱中,苏格拉底庄重地坐在床上,亲人和弟子们分列两旁;牢门半开,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苏格拉底位于视觉中心位置,他裸露着久经磨难的瘦弱身子,高举有力的左手继续向弟子们阐述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同时镇静地伸出右手欲从弟子手中接过毒药杯,面对死亡毫不畏惧。弟子们个个聚精会神地倾听老师的演讲,竟忘了老师死亡将至。
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后,他的学生已经为他打通所有关节,可以让他从狱中逃走,并且劝说他,判他有罪是不正义的。然而苏格拉底选择了慷慨走向刑场,视死如归。他的理由是:我是被国家判决有罪的,如果我逃走了,法律得不到遵守,就会失去它应有的效力和权威;当法律失去权威,正义也就不复存在。这不是悲剧的声音,这是一个智者在用生命诠释法律的真正含义——法律只有被遵守才有权威性。只有法律树立了权威,才能有国家秩序与社会正义的存在。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也许法律会一时枉正错直,但在世俗之城里只有一个人人必须遵守的法律,只有在每个苏格拉底都服从法律的基础上,雅典人民才有法治的保障。在这个意义上说,苏格拉底必须死,因为雅典的法律需要生存,所以苏格拉底毅然选择了赴死。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重大意义”后面的冒号如果改成逗号,影响句子意思的表达吗 请说明理由。
5.能不能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从门缝中射进一束阳光”改为“从门缝中射进一米阳光” 请表明观点并说明理由。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材料一:
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公共说理”是文化交往主要且最有效的方式。文化软实力之“软”在于温润人心,而文化交往靠的是“理”而不是“力”,这个“理”的显著特点就是“软”。只有以“理”的方式进行文化交往,不同文化之间才能以文化的方式实现交流、互鉴与发展。这个“理”并非一己之“理由”,而是不同文化的最大公约数——共同认可的“道理”。因此,“公共说理”实际上关涉文明形象的塑造。
“公共说理”必须坚持自由、民主的基本原则。自由与民主不仅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内容,也是人类文明的核心要素,从而构成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容。“公共说理”必须是自由的,说理当然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可之“道理”中,一己之“理由”才能获得自由的发展。
“公共说理”还必须是平等的。说理意味着平等的对话。居高临下、以强凌弱、盛气凌人都不是说理的正确姿态。说理的目的不是分清谁对谁错,也不一定是达成共识,而是相互理解。在申说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时,认真倾听别人的心声,不把自己的立场、观点或主张强加于人。
“公共说理”还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的基本原则。说理不是空口无凭、信口雌黄,而是以事实为根据,以理服人。没有事实根据的理由即使不是谎言,也是经不起推敲的空洞说辞,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中华文明以“明德”为其基本的精神特质。“明德”不仅在于“明明德”,还在于“明明德于天下”。以“明德”为基础的积极说理,既是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重要方式,也是塑造中华文明新形象的重要途径。
(摘编自张三元、任利鹏《公共领域、公共
说理与文明形象塑造——兼论中华
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建设》)
材料二:
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伊索寓言》中有一则风与太阳的故事:太阳与风进行比赛,看谁能使穿着外套的行人脱掉外套。风到了就刮,但刮得越凶,那个行人就把外套裹得越紧。然后太阳出来了,照在行人的身上,行人感到身体出汗了,就把外套脱了下来。说服是欢迎他人加入对话,不是企图限制他们有自己的看法,更不是威胁他们不准有自己的看法。
说理是常与人的和平结合在一起的,说理通过说明和协商,而不是暴力或战争来解决人间可能出现的矛盾和冲突,并形成一种可以称之为“讲理”的文明秩序。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说理使得人类能够用摊开的手掌,而不是攥紧的拳头来相互交往,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然而,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以及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
说理是发表意见,但“发表意见”并不就是说理。任何表达看法的陈述,包括谩骂,都可以说是“发表意见”,但并不是说理。说理的“发表意见”必须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结论”(也称主张或看法),另一个是“理由”,结论是由理由来支持的。当然,有理由支持的结论未必都确实或可靠,因此需要评估理由是否真的能充分支持结论。
说理需要平等、理性地对待不同意见,并不是出于说理者主观意愿的“宽宏”“宽厚”或“宽容”,而是由“说理”本身的话语特性决定的。说理提出的“看法”无论具有如何充分的理由,都只是一种具有或然性而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因此,说理总是可以再说理的,说理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结果。
说理由哪些主要因素构成 作为修辞术的说理有三个构成因素,分别是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所说的“逻辑”“信誉”和“情绪”。“逻辑”的意思是“用语言表达思想”,诉诸“理智”和“理解力”。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的说服手段,有逻辑的说理就说得通,而没有逻辑或是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说理的第二个构成因素是“信誉”,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说理的第三个构成因素是“情绪”。哲学家理查德·罗蒂就提出“背弃理论,转向叙述”的说理主张,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而是在说故事。说故事引导对方想象一种你、我、他都能感同身受的境遇,由此形成的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推理出来的。
说理的结构主要包括主张、理由和保证。主张是说理陈述中的最主要的部分,又称“论点”或“主要思想”,往往由一个“主题陈述”来表述。理由则是用于支持主张的,包括事实、研究成果、统计数据、个人经验等。保证是说理过程中的中介,包括普遍规律、权威、表现、价值等。上述三种因素实际上可以对应亚里士多德所提出的“三段论”论证方式,即“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但这种形式逻辑论证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有其缺陷所在,是一种静止的推论,往往容易出现逻辑谬误。而图尔敏论证模型是可以用来说明说理特性的非形式逻辑论证模式,模型由六个相互关联的要素构成,它们分别是:依据——Ground、主张——Claim、限定——Qualifiers、正当理由——Warrant、支持——Backing、例外——Rebuttal。这也是评估论证质量高低的要素。
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等;
主张(C),被证明的论题、结论、观点等;
限定(Q),为确保主张/结论成立,而对论证范围和强度进行的限定;
正当理由(W),连接依据和主张/结论的普遍性原则、规律等;
支持(B),为正当理由提供进一步支持的陈述,以展示原则、规律的客观性。
例外(R),是对已经知道的反例、例外的考虑、反驳和说明。
(摘编自徐贲《明亮的对话:公共说理十八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说到了公共说理靠的是“理”而不是“力”,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
B.材料一中指出“公共说理”离不开一己之“理由”,但一己之“理由”并不完全自由,需要大家共同认可。
C.材料二提出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通过叙述故事来引导对方感同身受,是创造共识,而不是说理。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说理的“平等”,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以事实为根据是说理有效性的重要保证,空口无凭、信口雌黄的说理,不具有真理的力量。
B.以“明德”为基础进行公共说理是中华文明和其他文化实现交流、互鉴、发展的重要途径。
C.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形成“讲理”的文明秩序,人类才得以进入文明社会。
D.“发表意见”被认定为说理,需要有理由支持,并且理由要真的能充分支持主张。
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材料一开宗明义,提出“公共说理”是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华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往的有效途径。
B.材料二引用《伊索寓言》中风与太阳的故事,形象性和思辨性兼备,证明说理是说服而不是强制。
C.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观点鲜明,中间部分从公共说理的三个原则展开论述,层次清晰。
D.材料二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对这幅“图尔敏论证模型”操作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主张(C)、依据(G)和正当理由(W)作为论证基本要素,构成论证的基本模式。
B.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
C.正当理由(W)由依据到主张提供桥梁和担保,探求正当理由是说理的关键环节。
D.例外(R)和限定(Q)这两个要素使论证更加周密严谨,体现了说理者思维的辩证性。
5.材料二第二段提到:“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令无数人深受其害而浑然不知。结合材料二中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这样的说理对说理者本身的害处。(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①与“便”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一有绿色这个媒介,她便会……
②表示专一:一心一意
③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心里一顿
④表示同一:一道、一起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示例可知,“一颗”“一种”中的“一”表示具体数量,是最小的正整数。然后对文中加点的“一”进行梳理,有以下几种义项:
①“一有绿色这个媒介”中的“一”,与“便”配合,表示两个动作紧接着发生。
②“一心一意”中的“一”,表示专一。
③“心里一顿”中的“一”,表示动作是一次,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
④“一道”“一起”中的“一”,表示同一。
2.答案 ①使用第一人称“我”,写出了采访过程中的亲身感受,真实自然,富有现场感。
②使用第二人称“你”,将采访对象沧桑的形象直接展现在读者面前,真实亲切,富有现场感。
③“我”和“你”两个人称交替出现,营造访谈时的对话感,真实再现访谈时的场景,富有现场感。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人称的能力。
根据“我见到你”“我脑际本装着”“我心里一顿”等内容可知,第一人称的运用使得叙述变得个人化,仿佛作者正在直接与读者分享其个人的经历和感受。这种直接的个人体验让读者能够更容易与叙述者产生共鸣,增强了真实感,富有现场感。
根据“你敲门进来”“你已50岁”“你对我笑笑”等内容可知,运用第二人称,让读者感觉到自己就是被叙述的对象,增强了读者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这种直接的称呼方式让读者置身于采访场景之中,与被采访者处于同一空间,使其有如临其境之感,富有现场感。
“我”和“你”交替使用,共同营造出一个生动、真实的采访场景,这种写作手法在新闻通讯中非常有效,可以让读者更加贴近新闻事件,感受到现场的氛围。
3.答案 (示例)春天,肆虐的风沙将你秀气的脸上冲出沟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首先,在句式结构上,参考前后文关于“冬天”“夏天”的两个句子,让三个句子形成整句,可以将时间状语“在春天里”改成“春天”,并单独停顿,而后将“肆虐的”放在主语“风沙”前作定语,“你秀气的脸上长出皱纹”压缩后作句子的宾语。然后,在具体内容上,考虑使用某种修辞手法,如使用比喻手法,可以将主语“风沙”比作时时冲刷着的流水,脸上的“皱纹”像“沟壑”一样,不是自己长出来的,而是“流水”冲出来的。
4.答案 影响。因为从上下文的意思看,冒号后的内容是对“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所以必须用冒号,逗号没有这一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答题时,先说明“影响”。原文中,冒号后的内容是对前文“不难理解苏格拉底之死对于西方法治文明的重大意义”的解释说明,而逗号仅仅表示句间的停顿,所以不能更改。
知识拓展
冒号常见的用法:①用在书信、讲话稿中称谓语或称呼语的后面;②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等提示性词语的后边,表示提示下文;③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④用在需要说明的词语后边,表示注释和说明;⑤用在表示总结性内容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答案 不能。两者含义不同。“米”指长度,“束”指范围,文段介绍油画,无法明显体现阳光的长度。“一束阳光”的照射,才能“使画中人物在黑暗的背景衬托下格外突出”;同时“一束阳光”比“一米阳光”更有力量感,更能表达出伟大人物的伟大人格和精神力量划破黑暗,驱赶愚昧,给人类社会带来光明和希望的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答题时,先说明不能更改;接着分析“一米阳光”与“一束阳光”之间的区别,“一米阳光”指光照的长度,而“一束阳光”指光照的范围;然后结合语境分析“一束阳光”更合适的原因即可。
能力提升练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二者具有相同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错误。根据“文化交往实际上是一个说理的过程”可知,材料一是针对文化交往;根据“公共生活中的‘说理’是一种理性交流、表达看法、解释主张,并对别人可能有说服作用的话语形式”可知,材料二针对的是公共生活中的“说理”。C.“不是说理”错误。材料二中“这是一种诉诸情绪的说理方式,它甚至显得不是在说理”,说的是“显得不是在说理”,其实是说理。D.“二者都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相互尊重,相互理解”错误。材料一中的“平等”就说理的对话双方而言,指对话时的正确态度,即相互尊重,相互理解,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材料二中的“平等”是针对所说之理而言,指任何观点主张都是平等的,因为说理不是绝对确定性的结论,都可以再说理。故选B。
2.C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信息进行推理判断的能力。“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错误。材料二说“所有的战争和混乱都是在没有协商、无理可讲的情况下发生的”,但由此并不能推论出“说理就会避免发生战争和混乱”。
3.D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的能力。“用‘摊开手掌’的比喻,形象地阐释了‘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这种‘说理’观念”错误。根据“当下互联网中的说理常常被当作是攥紧拳头,而非摊开手掌的话语行为,这样的‘说理’便成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以及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可知,“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是“攥紧拳头”,而不是“摊开手掌”。
4. B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解读图表的能力。“依据(G)是推断由之开始的材料,是支持主张的基础,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大前提”错误。根据“依据(G),与论证相关的数据、事实等”可知,依据(G)是数据、事实等,相当于三段论中的小前提。
5.答案 ①“攥紧拳头”这种说理表现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以及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等,往往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说理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这种“说理”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说理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说理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攥紧拳头”的方式只会拉开说理者与对方的距离,无法做到以情动人。
解析 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二中对说理的构成因素的论述”分析“攥紧拳头”说理对说理者的危害,找到文中说理的构成因素,结合“攥紧拳头”说理的特点逐条分析危害即可。
①结合“这样的‘说理’便成为……‘投枪’和‘匕首’”“逻辑是说理中最重要……逻辑混乱的说理则说不通”等可知,“攥紧拳头”这种说理表现为“占领话语阵地”“口诛笔伐”“论战”,以及向对方报以“投枪”和“匕首”等,往往不讲逻辑的表达,不利于说理者逻辑说理能力的形成。
②结合“有信誉的人让别人觉得可靠,这样的人说话才会对别人有说服力”“一旦人们形成了可信或不可信的印象后,便很难轻易改变”可知,这种“说理”给人不讲理、不可信的印象,一旦说理者给人这种印象,就很难改变,即使看法有可取之处,也难以说服别人。
③结合“说理的第三个构成因素是‘情绪’……共识是被创造出来的”可知,说理者在说理时要动之以情,从而创造共识。“攥紧拳头”的方式只会拉开说理者与对方的距离,无法做到以情动人。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