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第3课,聚焦古代印度文明,构建了清晰的知识框架。从地理位置切入,强调地理环境对文明的滋养,通过早期城市文明的成就,展现大河文明共性。重点剖析种姓制度与佛教两大制度,种姓制度部分结合史料与示意图,揭示其等级固化本质及双重影响;佛教内容则聚焦教义与传播,体现宗教与社会的互动。教材兼顾纵向发展历程与横向文明传播,与同期中华文明的对比也有拓展空间,适合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与历史解释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世界古代文明已有初步认知,知晓大河流域是文明发源地,对制度、宗教等概念有基础理解,但对古代印度的特殊性把握不足。他们易混淆古代印度作为地理概念与现代印度国家的区别,对种姓制度的等级固化本质等。此阶段学生逻辑思维渐强,对文明影响、现实关联等话题兴趣浓厚,但抽象分析和史料解读能力仍需提升。部分学生受影视等影响,对印度文化存在刻板印象。教学中需结合遗址图片、教义原文等具象素材,关联现实案例,引导其辩证看待历史现象。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种姓制度和佛教的创立,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对种姓制度的分析,了解其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了解佛教的创立和传播,初步了解古代印度社会。(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观察《古代印度示意图》,了解印度河、恒河以及哈拉帕、摩亨佐·达罗、华氏城的地理位置,了解古代印度发展的基本线索。(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了解古代印度文明,体会人类文明的产生有多个源头,认识到大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佛教的创立与传播。
五、教学难点 理解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古代印度作为地理概念与现代印度国家的区别。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出示摩亨佐 达罗遗址中的街道和下水道系统图片。同学们,看到这张图片,你们能想象这是几千年前的城市遗址吗?这个城市有着整齐的街道和完善的排水系统,它属于哪个古老的文明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神秘的文明——古代印度。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课程学习。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一)文明的起源——地理位置 1.地图研读 【提问】出示两幅地图,同学们,观看地图,古印度等于今天的印度吗? 2.历史解释 【讲授】古代印度不是一个国家概念,而是一个地理概念。它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印度的名称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它为“身毒”或“天竺”,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中始译为“印度”。 研读地图,发现古印度≠今天的印度。 知道古代印度的地理概念。 理解古代印度作为地理概念与现代印度国家的区别。
(二)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 【提问】古印度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有没有延续下去呢?结合课本和课件思考,并和老师一同回顾其历程。 【讲授】出示图文材料,孔雀王朝是古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阿育王是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通过武力征伐扩大王朝的版图,阿育王时代是孔雀王朝极盛时代。 【回答】公元前 23 世纪早期文明产生;公元前 18 世纪衰落;公元前 1500 年雅利安人入侵;公元前 324 年孔雀王朝建立;公元前 187 年孔雀王朝灭亡。古印度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通过梳理时间线,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强化对文明兴衰的认知。
(三)古印度文明成就 【提问】出示相关史事和图片,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文明成就都有什么? 【回答】如发明了 “阿拉伯数字”,创作了《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著名史诗,还有婆罗门教和佛教等等。 知道古印度的文明成就。
环节二:森严的种姓制度
(一)背景 【引导】出示图文材料,经过长期的斗争,雅利安人凭借军事上的优势征服了土著人,人数少的雅利安人如何巩固统治的? 【回答】通过森严的种姓制度。 理解种姓制度的背景培养唯物史观。
内容 【引导】出示视频,观看视频,了解种姓制度,并且稍后结合图片回答种姓制度的内容。 【回答】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 图示种姓制度,直观理解内容清晰掌握种
【强调】在四个等级之外,还有“不可接触者”——贱民,他们的地位极其低下。 把持军事和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牧民、手工业者、商人,纳税和上供);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等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姓制度的等级划分及权利义务为后续分析特点和影响奠定基础。
特点、影响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引导学生材料分析种姓制度的特点? 【提问】种姓制度的本质是什么? 【提问】问题探究:如何评价种姓制度? 【回答】①等级世袭②等级森严③种姓内婚④贵贱分明。 【回答】维护高级种姓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回答】①积极影响: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及社会安定。②消极影响:制造了种姓隔离、维护社会不公,激化了社会矛盾,对以后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通过史料分析归纳特点,培养史料实证能力;通过追问本质和辩证评价,引导学生突破表面认知,深入理解制度的阶级性和双重影响。
环节三:佛教的创立和发展
背景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公元前6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在不断在各国通过扩大领土的战争中,刹帝利掌握实际的军事力量,获得政治地位,取代婆罗门种姓的权威。同学们请思考,佛教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谁创立的佛教? 【回答】公元前 6 世纪印度进入列国时代,刹帝利势力崛起,取代婆罗门的权威。在社会动荡和人民苦难的背景下,佛教应运而生。释迦族王子乔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 结合列国时代的社会动荡和阶级关系变化,分析佛教产生的社会根源。
(二)佛教的诞生 【引导】出示表格,请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信息。 【引导】引导学生分析教义内容,思考佛教为什么会得到支持并传播呢? 【回答】时间、地点、创始人同上。教义:①反对婆罗门特权,提出“众生平等”。②宣扬“忍耐顺从”,得到国王和富人的支持。 【回答】佛教教义获得下层人民的支持,也获得上层统治者支持。 通过表格梳理核心信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分析教义的双重性,理解佛教传播的内在逻辑。
(三)佛教的传播 【引导】图示传播路线,请学生研读地图,回答佛教的传播情况,思考传播的作用? 【回答】公元前 3 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北传至中亚、中国、朝鲜、日本等地,南传至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播使印度文化对周边地 利用地图直观呈现传播路径,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认知
【拓展】出示佛教与中国主题课件,请学生结合课件和所知内容,说一说你们知道的“佛教与中国”。 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培养文明互鉴的意识。
(四)佛教的衰落 【讲授】公元2世纪时,婆罗门教进行重建和改组,成为了新婆罗门教,影响日益广泛。公元11世纪,突厥人占领北印度,传播伊斯兰教。1193年突厥人带兵侵占那烂陀寺,寺院和图书馆遭受严重破坏,大批那烂陀僧侣逃往西藏避难,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消亡。 通过聆听教师讲解,了解佛教的衰落。 补充佛教在本土衰落的史实,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宗教发展脉络认知。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探寻了古代印度文明的轨迹。印度河与恒河流域滋养出早期城市文明,雅利安人入主后,孔雀王朝铸就鼎盛。种姓制度以等级隔离维系统治,却也禁锢社会活力。佛教在动荡中诞生并超越地域传播。古代印度的智慧既映照着自身的辉煌与局限,也成为人类文明多元谱系中独特的一环,让我们窥见文明发展的多元特征。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题,加深印象。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达成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通过地图和史料分析,学生能掌握种姓制度层级与佛教传播路线,但对“地理环境如何塑造文明特质”的关联讨论较浅。部分学生对种姓制度当代影响的发言缺乏实例支撑。后续可增加印度河流域与黄河流域文明的对比素材,结合印度电影片段展现种姓残留,让历史与现实衔接更紧密,提升学生辩证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