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古代欧洲文明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代欧洲文明”的第2课,以罗马文明的发展脉络为核心,展现了从城邦到帝国的完整历程。教材先从地理环境切入,重点阐述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通过元老院、执政官、保民官的权力关系,揭示贵族专政实质,并以《十二铜表法》为载体,体现平民与贵族的斗争及罗马法制的进步。对外扩张部分聚焦布匿战争,关联斯巴达克起义,说明共和制衰落的必然性。 帝国部分围绕屋大维建立元首制、2 世纪版图鼎盛及 3 世纪危机后的分裂与灭亡展开,突出其对西方文明的深远影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基础,能理解古代文明与地理环境的关联。但对罗马从共和制到帝制的制度演变、《十二铜表法》的历史意义等抽象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思维活跃,对神话故事、战争案例等具象内容兴趣较高,但对政治制度、法律条文等理论知识易感到枯燥。他们基本具备辩证思维,能初步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却缺乏对历史发展深层逻辑的把握。教学中需结合直观史料,通过问题引导深化理解,平衡趣味性与知识性。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知道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罗马共和国,了解罗马帝国对文化传播和交流的作用。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知道罗马城邦,了解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发展和罗马帝国的扩张、衰亡过程。(时空观念) 2.了解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通过分析《十二铜表法》的内容、意义,认识古代罗马对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史料实证) 3.了解屋大维和罗马帝国的政治制度,分析罗马由贵族共和制逐步向元首制转变的原因,认识地跨三洲的罗马帝国对西方文明的影响。(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四、教学重点 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十二铜表法》的内容与意义;罗马帝国的兴衰过程。
五、教学难点 罗马从贵族共和制向元首制转变的深层原因;罗马文明对西方文明的历史贡献。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时空定位法、地图与时间轴辅助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传说中,罗马城的建立者是一对被母狼哺育的兄弟,最终罗慕路斯杀死弟弟成为罗马的第一位王。这个充满冲突的神话,是否暗示了罗马文明从诞生起就充满扩张与斗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罗马的历史——《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课程学习。 通过神话故事激发兴趣,为后续内容铺垫。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罗马城邦
(一)地理环境 1.地图研读 【提问】出示地图,结合图和地理知识,说一说罗马城邦的地理环境?这样的地理环境又是如何影响罗马城邦的? 【回答】①三面临海:征服海洋与对外扩张。②岛内山地众多:利于畜牧业的发展。③西部河流纵横:适宜农作物生长。 地图研读,理解地理因素对文明起源的影响。
(二)城邦兴起 【讲授】出示地图, 自公元前1000年左右,众多民族迁移到意大利半岛,聚居生活,形成了许多城邦,罗马城邦便是在这个时期逐渐从意大利半岛中部的台伯河兴起。 【拓展】拓展永恒之城——罗马城起源的神话传说。 知道罗马城邦的兴起。 明确罗马城邦兴起的时地,通过神话传说增强学生对历史的感性认知。
(三)进入王政时代 【过渡】当你被“母狼乳婴”故事中兄弟两人的亲情所感动时,然而却发生了什么? 【回答】罗穆路斯杀死了勒穆斯,成为罗马的王,罗马城邦进入了王政时代。 通过故事转折,引出王政时代的开端。
环节二:罗马共和国
罗马共和国建立 【过渡】出示课件,王政时代后期,末代王“高傲者塔克文”的暴政引发了人民反抗,这一事件如何改变了罗马的政治制度? 【回答】公元前509年,罗马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驱逐了塔克文家族,王政时代结束,罗马共和国建立。 通过暴政与起义的关联,帮助理解政治制度变革动因
罗马共和国统治 【引导】请阅读教材P22页,制作“罗马共和国政权权力”结构图。 【讲授】在元老院、执政官和公民大会三种权力之间,存在严格的制约关系,彼此相互牵制,保持平衡。这种政治体系被后人认为是古代经典的政治体系之一,对后世的影响巨大。引导学生思考罗马共和国的实质。 【回答】罗马共和国实质是奴隶制贵族专政的国家。 通过自主绘制结构图,加深对共和国政治制度的理解。
(三)《十二铜表法》 【引导】出示法条,引导学生回答两个 【回答】①平民无权,
问题:根据材料,平民的权力如何?导致平民无权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问】长期以来的习惯法具有什么特点? 【讲授】于是引起平民的强烈不满和斗争,成文法应运而生,引导学生结合课本回答成文法的时间、名称、内容。 【引导】出示法条,合作探究,法条内容体现了什么特征? 【提问】《十二铜表法》的实质和意义是什么? 政权掌握在贵族阶级手中。②贵族垄断法律 【回答】①未经政府明确承认而被一般人接受并默认的社会生活法则。②没有固定的成文形式,贵族法官可随意解释。 【回答】BC450年左右,《十二铜表法》,涉及诉讼程序、所有权和债务权、宗教法等内容。 【回答】保护私有财产保留较原始的同态复仇,维护贵族利益,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平民的诉求和利益。 【回答】实质:维护奴隶主阶级和贵族的利益。意义: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使量刑定罪有了文字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贵族对法律的曲解和滥用。 通过史料分析与合作探究,让学生理解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逻辑,认识《十二铜表法》的双重性,培养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能力。
(四)对外扩张 【引导】地图动态展示罗马对外扩张路线,请学生归纳总结。 【讲授】重点分析布匿战争:古罗马和古迦太基两个奴隶制国家为争夺地中海西部统治权而进行的战争。(三次)引导学生分析布匿战争的影响。 【回答】前 3 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布匿战争击败迦太基→前 2 世纪成为地中海霸主。 【回答】控制西地中海,但也带来大量奴隶,加剧社会矛盾。 借助动态地图梳理扩张历程,聚焦布匿战争,帮助学生理解对外扩张的成果与隐患。
(五)斯巴达克起义 【提问】对外扩张给罗马带来了什么? 【讲授】在扩张过程中,大量被征服地区的人被掠为奴隶,奴隶没有人身权利,处境异常悲惨,爆发了斯巴达克奴隶起义,请学生结合课本介绍起义情况 【回答】财富、土地、人口。 【回答】斯巴达克是希腊色雷斯人,被罗马俘虏之后,被卖为角斗士奴隶,受到非人待遇。公元前73年,斯巴达克发动奴隶起义,发展迅速,声势浩大,但最终被镇压。它沉重打击了罗马共和国的统治。 通过起义案例,让学生认识奴隶制度的残酷性及阶级矛盾对共和制衰落的影响,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动力。
环节三:罗马帝国
(一)建立过程 【讲授】扩张带来的领土扩大、奴隶起义频发、军事领袖权力膨胀,共和制难以维持统治。罗马帝国的建立与几位关 【回答】①公元前49年恺撒率领军队进攻罗马城,打败对手,要求剩余的元老院议员 通过梳理关键人物与事件,帮
键人物有关,结合课件和课本说一说? 【讲授】出示课件,补充无冕之皇——凯撒(共和国向帝国过渡的重要人物)的人物信息。 【引导】出示屋大维图片和人物扫描内容,请学生结合课件加深对屋大维的认识。 选举他为独裁官。五年时间内,凯撒率领军团征服整个罗马,于公元前44年凯撒宣布成为终生独裁官。②公元前31年,屋大维成为内战最后的胜利者。公元前27年,屋大维首创了“元首制”这一政治形式,掌握了最高统治实权。罗马共和国演变为罗马帝国。 助学生理解共和制向帝制转变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唯物史观。
(二)黄金时期 【提问】出示地图,罗马帝国是什么时候进入到“黄金时期”的? 【拓展】公元96至180年,罗马帝国进入到了五贤帝时期(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东尼庇护、马可奥勒留),这使得罗马帝国维持了百年的和平时期,也被称之为“黄金时代”。 【回答】2世纪,罗马帝国进入黄金时期。帝国版图横跨欧、亚、非三洲,地中海成了罗马帝国“内湖”。 结合地图与拓展知识,让学生直观感受帝国鼎盛局面,认识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三)统治危机 【引导】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政治、经济大危机。统治者争斗混战不断,人民起义此起彼伏,农业萎缩,工商业衰落,民生凋敝。合作探究:罗马帝国危机的实质是什么? 【回答】实质是奴隶制危机:①帝国后期,以奴隶为主的劳动力严重短缺;②公民养尊处优,成为寄生阶级;③统治者穷奢极欲,社会奢靡享乐之风盛行。 通过合作探究,深入分析危机根源,培养历史深层逻辑分析能力。
(四)灭亡 【引导】出示地图和时间线,罗马帝国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提问】罗马帝国分裂意味着什么? 【讲授】公元395年,狄奥多西一世将帝国一分为二,分别传给两个儿子,帝国正式分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被日耳曼人灭亡,东罗马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继续存在了约一千年。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旧名为拜占廷,故称“拜占廷帝国”。 【回答】3世纪罗马帝国陷入长期政治、经济大危机;375年日耳曼人入侵罗马帝国;4世纪末罗马帝国分裂。 【回答】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结束,进入封建社会。 借助时间线与地图,梳理灭亡历程,明确历史分期意义,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历史脉络。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梳理了罗马从城邦到帝国的发展脉络:公元前 1000 年左右罗马城邦兴起,后进入王政时代;前 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形成元老院、执政官等构成的政治体系,前 450 年左右《十二铜表法》颁布,通过布匿战争成为地中海霸主,斯巴达克起义加速其衰落。前 27 年罗马帝国建立,2 世纪进入黄金时期,后因危机分裂,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文明对西方政治、法律影响深远。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深化对罗马发展史的认识。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需关注学生对“共和制”“元首制”等概念的理解,可通过对比现代政治制度帮助消化;史料分析环节应预留更多时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如《十二铜表法》的双重性),深化历史解释能力;地图和时间轴的使用效果需课后收集反馈,优化可视化工具的呈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