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上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的第2课,以地理环境为起点,明确两河流域的区位特征,揭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对文明起源的奠基作用。内容编排遵循“起源—发展—成就”逻辑:先梳理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兴衰脉络,突出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的关键地位;再通过楔形文字、阴历、60 进位制等成果,展现文明的多元性;核心围绕《汉谟拉比法典》,从条文案例切入,剖析其等级性、阶级性及历史地位。教材注重史料实证与时空观念培养,穿插地图、文物图片及法典条文,同时隐含文明多样性与延续性的思考,为学生理解古代东方文明特质、对比其他古文明提供了重要支点。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世界古代文明有初步认知,如通过之前学习了解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象形文字等,这为理解两河流域文明提供了参照。他们好奇心强,对《爱在西元前》等流行文化元素关联的历史内容兴趣浓厚,也乐于参与互动环节。但对抽象概念理解易混淆,时空观念仍需强化。同时,九年级学生面临升学压力,更关注知识的系统性和应试要点,需在教学中兼顾趣味性与知识性,帮助其构建清晰的知识框架。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初步了解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类活动;通过《汉谟拉比法典》,了解亚非古代文明及其传播。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两河流域文明的地点和兴衰,知道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衰和统治,知道《汉谟拉比法典》构成、内容、实质和地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地理范围示范图,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化遗存的分布及其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理解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特征,初步理解文明之间的差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成就,《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特点及历史地位。
五、教学难点 理解《汉谟拉比法典》的实质、区分两河流域文明与古巴比伦文明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法、讲授法、史料实证法、时空定位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观察分析、识读地图、小组讨论、问题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提问】播放周杰伦《爱在西元前》片段,展示歌词:“古巴比伦王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刻在黑色的玄武岩,距今已经三千七百多年……”歌词中提到了哪些历史元素? 【导入】这些元素都指向一个古老的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索这片土地上的历史奥秘。 【回答】古巴比伦王、汉谟拉比法典、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楔形文字等。 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引出本课主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一)文明的起源——地理位置 1.名词解释 【引导】出示地图,首先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起源(地理位置)在哪里? 【讲授】两河带来的泥沙在下游不断淤积,形成了辽阔的平原,把干旱贫瘠的地区变成了西亚唯一的沃土肥田,《圣经》中的“伊甸园”即在此。 【回答】两河指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培养时空观念,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起源的影响。
(二)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 【提问】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是什么呢?有没有延续下去呢?结合课本和时间线思考回答。 【强调】结合课件快速总结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发展历程,强调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没有延续下去! 【回答】约公元前3500年两河流域南部逐渐产生了一些以城市为中心的小国;约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王国完成初步统一;公元前18世纪汉谟拉比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建立古巴比伦王国,进入强盛时期;公元前 1595 年古巴比伦王国被赫梯人灭亡;公元前 539 年新巴比伦王国被波斯帝国消灭。 通过梳理时间线,帮助学生构建清晰的历史脉络,强化对文明兴衰的认知。
(三)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成就 【过渡】简介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文明成就:楔形文字、阴历、60进位置、空中花园。请四个小组分别领取任务,稍后上前为大家介绍以上文明成就。 【补充】他们规定七天为一星期,发明星期制度。在计时方法上,他们把一天分为12小时,每小时分为60分,每分钟分为60秒。 【1组】结合课件展开介绍楔形文字:苏美尔人利用沼泽泥制作泥板,在为完全干透的泥板上用楔子印出符号,逐渐形成文字体系——楔形文字。 【2组】两河流域居民以月的圆缺,周而复始为一个月。一年分12个月,其中有6个月各为30天,另6个月各 通过小组分工介绍文明成就,
【补充】此外,古巴比伦人还掌握了四则运算,平方,立方和求平方根、立方根的法则。还会解有三个未知数的方程。 【拓展】巴比伦空中花园最令人称奇的地方是供水系统,因为巴比伦雨水不多,而空中花园的遗址相信亦远离幼发拉底河,所以研究人员认为空中花园应有不少的输水设备,奴隶不停地推动连紧着齿轮的把手,把地下水运到最高一层的储水池,再经人工河流返回地面。 为29天,全年共354天。编制了阴历,一年354天,并设置闰月来调整阴历和阳历之间的天数差距。 【3组】在古代的美索不达米亚时代,数字以楔形文字表达,分“个位”和“十位”。60进位制至今仍在不少领域内应用。 【4组】传说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新巴比伦王国的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其患思乡病的王妃安美依迪丝修建的,现已不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及表达能力,通过具体成就展现文明的多元性。
环节二:古巴比伦王国
(一)汉谟拉比 【引导】出示汉谟拉比头部铜像和名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汉谟拉比的人物信息补充完整。 【过渡】完成统一后,汉谟拉比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巩固统治呢? 【回答】本名:汉谟拉比;民族:阿摩利人;在位时间:约前1792年—约前1750年;职业:政治家、军事家、立法家;主要成就:统一两河流域中下游,开创古巴比伦帝国,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了解关键历史人物及其贡献,为理解古巴比伦王国的强盛奠定基础。
汉谟拉比的统治措施 【引导】汉谟拉比几乎集中了国家的全部权力,亲自掌管司法和行政部门,直接掌握军队。他极力神化自己,自称“众神之王”。汉谟拉比还大兴水利,他在位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年”而载入史册。请大家按照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法律几个方面归纳汉谟拉比的统治措施。 【讲授】在汉谟拉比的带领下,古巴比伦王国进入强盛时期。 【回答】政治上:建立君主专制制度,设立官僚机构,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上:利用宗教,神化王权;经济上:大力兴修水利,开凿河渠;军事上:集中军权,直接掌握军队;法律上:加强法制建设,颁布《汉谟拉比法典》。 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汉谟拉比的统治,理解古巴比伦王国强盛的原因。
环节三:《汉谟拉比法典》
【过渡】出示视频,观看视频,了解《汉谟拉比法典》。学生观看视频后,出示图文材料,简要介绍《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信息。 观看视频,初步了解《汉谟拉比法典》。 激发学生对法典的探究兴趣。
地位 【提问】出示图文材料,提问法典的地位。解读《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信息。 【回答】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明确法典的重要历史地位,认
(二)特点、内容、案例分析、评价 【引导】出示《汉谟拉比法典》多条节选法典,请学生们合作探究,从材料中分析法典特点。 【提问】出示《汉谟拉比法典》序言内容,法典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引导】依次出示多张课件,请同学们集中注意力,分析课件内容,进行案例分析,得出历史观点。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们如何评价这部法典? 【回答】①严格的等级制度,保护统治阶级利益。②“同态复仇”原则,虽反映了法典的公正观念,但这种公正主要体现在身份地位相同的人之间。③带有阶级歧视的原则,地位高的阶级对地位低的阶级享有特权。④家庭奴隶制,男性家长在家中有绝对地位和权威。⑤实行严格保护商业财产的原则,商品经济非常活跃。 【回答】①社会等级:古巴比伦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②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奴隶主要来自战俘,可以买卖,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对妻子儿女有绝对权威,在欠债时甚至可以将妻儿送去抵债。 ③经济领域: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回答】①穷人偷窃面包被判死刑②打瞎奴隶眼睛与打瞎牛眼睛同样处理③自由人打掉别的自由人的牙齿自己也要受到同样处罚 【回答】①进步性:法典以强制性规范确立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它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宝贵的文化 识其在世界法制史上的意义。 通过史料实证培养学生分析历史文献的能力,深入理解法典的实质及历史影响。
【归纳】在阶级社会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维护国家政权的工具。 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②局限性:它所体现的法律公平十分有限,从法典的内容看,他处处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强化奴隶主阶级的专政,奴隶毫无地位可言。刑法的残忍与严苛,其实质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 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历史解释能力。
(三)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一同探索了古代两河流域这一人类早期文明的瑰宝。虽已消逝,但其留下的遗产仍是人类文明宝库的重要组成,让我们看到早期人类在探索社会秩序与自然规律上的卓越智慧。 认真听讲,回顾所学内容,记好课堂笔记。 引导学生回顾本课主题,加深印象。
九、 随堂练习 4道随堂测试题(详见配套教案)
十、 板书设计
十一、 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基本达成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借助《爱在西元前》导入能有效激发兴趣,不过对两河流域与古巴比伦文明的关系,部分学生仍易混淆,需用更直观的图示区分。讲解《汉谟拉比法典》时,案例分析调动了参与度,但 “同态复仇”的阶级性解读不够深入,可增加不同等级量刑对比的讨论。此外,与其他古文明的联系较少,后续可适当拓展,帮助学生构建更完整的古代文明认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