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祝福 课时1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祝福 课时1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08:20: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 小 说(1)
第9课 祝 福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钝响(  )  ②寒暄(  )  ③悚然(  )
④踌蹰(  )
⑤谬种(  )
⑥俨然(  )
⑦尘芥(  )  ⑧形骸(  )
⑨贺家墺(  )
⑩絮絮(  )
驯熟(  )
桌帏(  )
讪讪(  )
敛(  )
怔怔(  )
咀嚼(  )
渣滓(  )
瞥(  )  
拗不过(  )
蹙缩(  )
窈陷(  )
惴惴(  )
歆享(  )
牲醴(  )
蹒跚(  )
(2)多音字
①   ②



2.辨形组词
① ②




3.词语释义
①间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俨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踌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讪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蹒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歆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百无聊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不更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沸反盈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天有不测风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年青”与“年轻”
“年青”指处在青少年时期。
“年轻”所表达的意义范围是相对的,指年纪比相比较的对象小;另一意思指年纪不大(多指十几岁至二十几岁)。从语法角度看,“年青”一般作定语,而“年轻”既可作定语,也可作谓语。
例句:
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培养选拔干部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大力培养选拔______干部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但一些地方对讲话内容进行错误的解读,把选拔干部的要求理解成为“______化”、“低龄化”,社会上流传的“三十当官,四十靠边,五十赋闲”,就是这些地方干部使用中的真实写照。
(2)“中止”与“终止”
“中止”和“终止”都有停止的意思。
“中止”指(做事)中途停止,强调在事情进行的过程中因外力而被迫停止。
“终止”指结束,停止,强调因事情结束而停止。
例句:
这场比赛因队员群殴被迫______多次。当然,“野蛮”的双方球员在比赛______时收获了巨额罚单。
一、初步感知
1.速读课文,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概括主要内容。
二、深层探究
(一)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分析祥林嫂的形象
2.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3.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
4.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5.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是怎样的?(结合课文内容,概括回答)
A.鲁四老爷的态度:
B.鲁四婶的态度:
C.人们的态度:
D.柳妈说鬼:
6.阅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思考:使祥林嫂受到致命打击的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哪些变化?
(二)总结祥林嫂形象的社会意义及其不可避免的悲剧命运
7.综合上述分析,归纳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及社会意义各是什么?
8.“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三)分析讨论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9.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具有怎样的作用?
三、技法迁移
肖像描写刻画人物
[文本回顾] 小说为了真实地表现祥林嫂的命运转变,对她进行了三次肖像描写,在肖像描写的对比中,展示了祥林嫂安分勤劳、朴实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性格特点及其不幸命运的变化,从而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技法点拨]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采用的方法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细节描写等。而肖像描写能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真实可感的深刻印象。
如何进行肖像描写呢?
(1)肖像描写要“准”。准就是准确地描写人物外貌,人物形象才会真实可信。人的外貌往往受到其身份、职业、年龄、教养、习惯、生活经历、家庭环境、身体状况等诸因素影响。不同职业的人往往外貌也有所区别。
(2)肖像描写要“精”。世上没有外貌完全相同的人,我们要根据表达的需要,从人物外貌中精心选择其与众不同的特征,集中笔墨描写,其他的可省略不写或一笔带过,使人物外貌更精确鲜明。
(3)肖像描写要“深”。要着重选择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精神风貌、个性特征、气质情感的外貌特征予以重点描写,例如“眼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描写好了眼睛能使人物形象更生动、更感人,达到神似的境界。
外貌描写还要注意与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相结合,更好地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写出鲜活的人物形象来。
[迁移运用] 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肖像描写刻画出他(她)的形象,并概括其性格特征。(200字以内)
答案解析
第9课 祝 福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基础梳理
1.(1)①dùn ②xuān ③sǒnɡ ④chóu
chú ⑤miù ⑥yǎn ⑦jiè ⑧hái ⑨ào ⑩xù  xùn  wéi  shàn  liǎn  zhènɡ  jǔ
jué  zhā
zǐ  piē  niù  cù yǎo zhuì xīn
xiǎnɡ lǐ pán
shān
(2)①tà/tuò ②jiàn/jiān ③ɡēnɡ/ɡènɡ ④yè/yān/yàn
⑤kǎn/jiàn
2.①寒暄 渲染 ②谬种 绸缪 ③桌帏 忌讳 ④惶急
辉煌 ⑤草窠 巢穴 ⑥赎罪 渎职
3.①副词。有时候,偶尔。②摆出严肃庄重的样子。③犹豫,迟疑不决;徘徊不进。
④难为情的样子。⑤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⑥神灵享受供物。⑦精神无所依托,感到非常无聊。⑧缺乏生活经历,不懂人情世故。更,经历。(成语:少不更事)⑨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沸,滚翻;盈,充满。声音像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⑩比喻有些灾祸的发生,事先是无法预料的。不测,料想不到。
4.(1)年青 年轻
(2)中止 终止
文本互动
1.
情 节
内    容
序 幕
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
结 局
祥林嫂寂然死去
开 端
祥林嫂初到鲁镇
发 展
祥林嫂被卖改嫁
高 潮
祥林嫂再到鲁镇
尾 声
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2.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3.逃到鲁家做工,在被捆绑时挣扎与反抗。
小结: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在封建社会中,妇女是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和权利的。有四大绳索(政权、族权、夫权、神权)加在她们的头上。稍有触犯,则赐死、沉塘。一旦嫁了人,就成为夫家的奴隶。夫家要卖掉祥林嫂,给小叔子准备结婚的钱。这在现在是违法和不可思议的事,在封建社会中,却是天经地义的事。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最后还是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抢了回去。当然这其中还有鲁四老爷的支持(“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封建的族权向她伸出了魔掌。
4.原因:她心中非常悲伤,想通过倾诉来发泄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人们的安慰和同情。
反应:镇上的人们很快就厌倦了她的故事,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
5.A.鲁四老爷的态度:鲁四老爷站在顽固地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不让她干祭祀的活。通过四婶先后三次喊“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
B.鲁四婶的态度:把祥林嫂当成一件工具罢了,没有把她当人来看。(鲁四婶是“大户人家的太太”,头一次留下祥林嫂是看她能干,祥林嫂被婆家带走以后,她害怕给自己家惹麻烦。之后她惦念祥林嫂不是因为关心她的命运,而是自己的佣人都没有祥林嫂那样可心。以后祥林嫂再来,她“起初还踌蹰”,后来倒是真心怜悯祥林嫂,留下她。但是祥林嫂不像过去那样灵活能干了,四婶开始“不满”,进而“警告”,最后把祥林嫂赶出家门。)
C.人们的态度:人们很少同情和怜悯她,对她讲述的“阿毛的故事”很快就厌倦了,并把她作为取笑的对象。(“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称呼依旧,反映出鲁四老爷一家对祥林嫂的第二次婚姻冷酷而坚决地不予承认的态度。“仍然叫她祥林嫂”,而不是“贺六嫂”,绝不是习惯使然,而是反映了封建礼教观念对寡妇再嫁的完全否定。)
D.柳妈说鬼:柳妈是一个同情祥林嫂而又给她痛苦的人。(她也是一个受压迫的劳动妇女。但是,由于她受封建迷信思想和封建礼教的毒害很深,相信天堂、地狱之类的邪说和“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理学信条,所以她对祥林嫂改嫁时头上留下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柳妈以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为指导,来寻求解救祥林嫂的“药方”,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效”,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了难以支撑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之中。)
小结:柳妈宣扬的封建思想,尤其是体现“鬼神”的神权思想,把祥林嫂推向悲剧的深渊。
6.四婶在祭祀时的一句话使祥林嫂陷于绝境。祥林嫂捐门槛后本已告诉四婶,可四婶仍不让她沾手。其实,四婶的背后是鲁四老爷的话:“是败坏风俗的。”“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正是鲁四老爷所代表的封建礼教封建思想,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祥林嫂受到打击后,“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直是一个木偶人……记性尤其坏”。祥林嫂精神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心灵上也遭受了巨大创伤。
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7.(1)祥林嫂死于她生存的社会环境。是当时这个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勒死的。
鲁镇的人可以说都不是凶手,又可以说都是凶手。迫害祥林嫂的人们,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
(2)祥林嫂的悲剧不仅仅是个人的,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不推翻吃人的封建制度,像祥林嫂这样的劳动妇女的悲剧命运是不可能改变的。
8.(1)小说中的“我”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我”有反封建的思想倾向,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对祥林嫂提出的“魂灵的有无”的问题,之所以作了含糊的回答,有其善良的一面;同时也反映了“我”的软弱和无能。
(2)在小说的结构上,“我”又起着线索的作用。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
9.
次序
内容概括
作用
第1次
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勾勒了当时的社会环境,揭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基础。
第2次
对祥林嫂死后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的描写
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
第3次
结尾通过“我”的感受对祝福景象的描写
由回忆到现实,渲染了热闹气氛,同时反衬出祥林嫂惨死的悲凉。
[迁移运用] 示例一:老渔民的脸上挂着几道深深的岁月的沟壑,深邃的眼睛,总是喜欢坚定地望着前方,偶尔被海水侵蚀了的双手搓个不停,那干涸的嘴唇还是喜欢说那两句:向前走吧,始终会看到大陆的……(遭遇重创却不退缩)
示例二:他有一个大大的脑袋,那也许是一个装满知识的匣子吧!那深邃的眼睛,像一个无底洞,注视着学生的一举一动。嘴上长着一颗痣,痣上还长着一根乌黑发亮的“小草”。他上课时喜欢从后面走来,把书往讲桌上一甩,便开始幽默风趣地讲课。他发怒时,很吓人,像一个热水沸腾的水壶,怒发冲冠,剑眉倒竖,嘴上的那根小草不停地颤抖……(知识渊博、讲课幽默风趣、要求严格)
示例三:弟弟今年7岁,个子不算高,比较瘦,但看起来却很有精神。他留着很短的头发,俊俏的脸上长着一双又黑又亮的眼睛,眼珠里透着机灵,鼻梁高高的,像个小红萝卜似的。到过我家的人都说他是个好看的男孩子。(瘦而精神、漂亮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