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荷花淀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八月,葡萄“着色”。
别以为我这里是把画家的术语借用来了。不是的。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着色”。
下过大雨,你来看看葡萄园吧,那叫好看!白的像白玛瑙,红的像红宝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一串一串,饱满、磁棒、挺括,璀璨琳琅。你就把《说文解字》里的玉字偏旁的字都搬了来吧,那也不够用呀!
可是你得快来!明天,对不起,你全看不到了。我们要喷波尔多液了。一喷波尔多液,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它们蒙上一层白糊糊的东西,成了磨砂玻璃。我们不得不这样干。葡萄是吃的,不是看的。我们得保护它。
过不两天,就下葡萄了。
一串一串剪下来,把病果、瘪果去掉,妥妥地放在果筐里。果筐满了,盖上盖,要一个棒小伙子跳上去蹦两下、用麻筋缝的筐盖。——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压不坏。倒怕是装不紧,逛里逛当的。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葡萄装上车,走了。
去吧,葡萄,让人们吃去吧!
1.行文中,作者用了“璀璨琳琅”来描写葡萄,请再写出两个四字词语来形容文中的葡萄。要求每个四字词语中至少有一个玉字旁的字,“璀”“璨”“琳”“琅”除外。
2.作者善用果农的语言描写葡萄,文中画横线处是如何体现“果农的语言”这一特点的
3.下列句子中的“得”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那,来回一晃悠,全得烂!
B.书包里有钢笔,摔不得。
C.考了600分,他高兴得满楼乱跑!
D.要精通一门技术,就得刻苦钻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斜阳无力地照在葫芦架上,给黯旧的窗纸投上斑驳的叶影。林道静拿着一张报纸,心不在焉地读着,此刻,她人虽在休息室里,心却已经飞到乱糟糟的街上,飞到被日本海军占领了的秦皇岛。
“林先生,啥消息呀 ”道静抬头一看,是李芝庭。他见林道静捏着报纸发呆,不禁问了一声。道静站起身把报纸递给他。李芝庭把头条消息看过几行,摇头叹气道:“咱中国岂不眼看就要亡国了吗 唉,亡国!亡国!”
“李先生,别这样说好不好 听着叫人怪难过!”林道静含着眼泪说,“中国怎么也不会亡国的!我们能叫它亡吗 ……”道静的话还没有说完,卢嘉川迈着沉稳的步子走进门来。他站在门边向道静点点头,微微一笑:“您说得很对,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事如此,咱们难道能袖手旁观吗 ”
“是呀!”道静一边回答这人的问话,一边看着李芝庭。
“那可有啥办法 咱们白面书生,手无寸铁,拿什么去跟敌人打仗 ”李芝庭咕哝着,轻轻地摇头叹息。
“爱国不一定都拿枪打仗。进行宣传,唤起人心,这也是拿起了武器。”卢嘉川说道。
4.文中加点的“乱糟糟”“沉稳”不可以删掉,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
5.对于怎样抗日,李芝庭与卢嘉川有不同的看法。试用一段话概括他们两人的观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和转折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50个字。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破 路
孙 犁
黄昏时候,县长李佩钟[注]站在十字路口,送走那些出征的战士。他们是第一次去作战,一个紧跟一个,急急地走着,举手向李佩钟告别。将军高庆山在最后拉着一匹马,沉静地走着。李佩钟望着他走尽了东大街,走出了东城门,才转身回到了县政府。夜晚,她一个人在这大院落里,在南窗台点起一支红蜡烛。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看见了霜雪在他们的面前飞搅。想到骑在马上的将军也不会想到爱情,她振作自己,在一张纸上,描画破路拆城的图样。
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在这样的夜晚,有的母亲正在拍哄着怀里的孩子,有的妻子正把头靠近她的丈夫。想到这些,很长时间,李佩钟心里不能安定,拿起笔来又放下。她听着院里的一棵老槐树发出的冬天的风的响声,她把想念引到那走在征途上的人们,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
眼望着蜡烛的火苗,女人的青春的一种苦恼,时时刻刻在心里腾起,她努力把它克服,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中的尘埃。
她在一张从学校带出来的图画纸上,设计着农民破路的图样。她用修得尖尖的铅笔,细心地描画,好像一个女学生在宿舍里抱着竹绷子做绣工。
现在是严冬腊月,冰雪封冻着平原,从他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她想,不过几天,农民们就要怀着火热的心肠,背着大镐、铁铲,破路拆城,用一切力量,阻止进犯的敌人。这是历史的工程,她竟是一个设计人。在工作里,她忘记自己的痛苦,充满了高尚的希望。
隔着五尺砖墙,县政府的东邻,是一个小印刷厂。半夜里,那架人摇的机器,正在哗哗地响动,工人们印刷着动员会编的抗日小报纸。李佩钟想:等她把图样设计好,再加上一个说明,可以在小报上登载。
机器的响声停止了,接着是工人们的嘈杂。不久,那个印刷厂的负责人,细高个子秃头顶的老崔,跳墙跑到她的屋里来。
“你们出了什么事 ”李佩钟停下工作转身问,“半夜三更跑来做什么 ”
“李同志,你这里该安一个岗,”秃头老崔说,“这么大院子,一个人就不害怕 ”
“一忙,什么也就忘了。”李佩钟笑着说。
“我是来问问你,有这么一件东西没有 ”秃头老崔用手比画着,“我们那机器上有一块呢子,老朽得不能用了,没有它机器就不能转动,报就出不来,宣传工作就完不成,这是抗战工作的重大损失!找这么一小块呢子,要在北京天津,像烂纸一样,到处可以捡到,可是在这个小小的县城,真比讨换金刚钻还费劲,有钱哪里去买 我想了半天,满城里就许你有这个东西,因为你上过洋学!”
“什么呢子 ”他说了那么多,李佩钟并没有听明白。
“就是做衣服用的那个毛呢!”秃头老崔说。
“毛呢衣服可以不可以 ”李佩钟说着站起来,从床底下扯出一个包袱打开,抖出一件大红的毛呢外氅来。
“真算我走运!”秃头老崔拍着巴掌说,“画眉张变戏法,假神仙倒搬运,也来不了这么快!太好了。只是这太可惜了,这是十成新的衣裳呀!就算是你大方,我也下不得手把它割成碎块,去裹那油黑的滚子呀!你再找块别的吧,最好是布头布尾!”
“别的没有。”李佩钟笑着说,“你就是这么婆婆妈妈的,既是用着它,就算没糟蹋,有什么可惜的 再说,放着我也不穿,还不是叫虫儿咬了 快拿去吧,别假张支了!”
她把衣服扔在秃头老崔的怀里。
秃头老崔赶紧接住,还翻过来翻过去用手摸着,赞叹着:“真是抗日高于一切,这身衣裳,拿到北京,也能换五袋洋面!”
李佩钟说:“这个时候,你还是洋面洋面的,别叫面糊涂了你的心。这是我结婚那年做的,结过婚不顺当,也就没穿过,抗战了,大家全是粗布棉衣,谁还穿这个!我是拿来夜晚压风的。”“那我回头给你送一条棉被来。”秃头老崔说,“用不了这么多,有一个袖子也就够了,太可惜!”
“你扯去一个袖子,我留着它还做什么用 全拿去吧,你放着使个长远!”
李佩钟说着,就又去画她的图样。
“你这样热心,我也就不能再说什么了。”秃头老崔怀抱着大衣恭敬地说,“我要代表我们工厂,代表抗日小报广大的读者群众,向你致谢:因为李同志的模范行为,我们的机器就又转动起来了。”
秃头老崔走了以后,李佩钟的图样画成了,她计划:在全县纵横的车行大道两旁,每隔五尺,刨一个壕坑,五尺宽,三尺深。她想,这样就可以使敌人的汽车寸步难行。
她放下铅笔,细心地看着自己的工作成绩,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身上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她看见有一个很大的流星斜过天空坠落了,像泻下了一摊水银,照着全院明亮。
(节选自孙犁《风云初记》,有删改)
[注] 李佩钟念过师范,为封建家庭所迫,嫁给了地主的儿子田耀武,她内心极痛苦,于是就挣脱封建家庭的束缚投身革命,从乡绅的女儿、地主的儿媳妇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佩钟送走出征的战士后,想象出征战士夜晚行军的情形,想到将军高庆山,想到别人家的温馨,内心难以安定。
B.“从他们这一代青年起,今后经历的冬天,都要是残酷战斗的季节”,这暗示了抗日斗争工作的艰巨。
C.想到自己是破路拆城这一历史工程的“设计人”,李佩钟“忘记自己的痛苦”,说明她已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D.秃头老崔向李佩钟讨要一小块毛呢,却拿到了整件大衣,老崔对毛呢大衣的喜爱和赞叹,从侧面体现了李佩钟的大局观。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以“破路”为题,并以此为线索,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情节紧凑,形象鲜明。
B.“像春雨打掉浮在天空中的尘埃”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现出李佩钟克服苦恼的决心。
C.“贡献毛呢大衣”这一部分,主要通过对话完成;对话语言充满了个性色彩,富于乡土气息。
D.文中没有描写前线的硝烟战场,而是通过写后方抗战的生活片段来展现当时的社会现实。
3.有人认为:“孙犁特别擅长描写农村的青年女性……深入她们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从她们命运的变化中反映时代的风云变幻。”请结合文本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4.孙犁的《风云初记》具有鲜明的“诗化小说”特色,请结合选文最后一段简要赏析其诗意美。(6分)
高考真题练
小说阅读之品味叙事特征
(2024新课标Ⅱ,6—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 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 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 这放了多久呀 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3.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答案 (示例)玲珑可爱 珊珊可爱
解析 题干要求考生仿照文中所给词语“璀璨琳琅”再写出两个描写葡萄的四字词语。首先,所写的词语应当符合文中所写葡萄的特点,比如从文中“白的像白玛瑙……黑的像黑玉”“它们的晶莹鲜艳全都没有了”可以看出葡萄晶莹剔透、色彩鲜艳等特点。其次,结合整个语段对葡萄的描写,可以充分感受到作者对葡萄的喜爱之情。因此,也可找一些表示喜爱之情的词语来描述。最后,结合题目中另一个要求“至少有一个玉字旁的字”,则可以联想到玲珑可爱、珊珊可爱等词语。
2.答案 ①多用日常口语和拟声词,体现果农的语言朴实、日常的特点。如“棒小伙子”“蹦两下”“逛里逛当”“全得烂”等,拟声词和口语化的表达,合乎果农日常生活。
②详知葡萄下树装筐的知识,对葡萄心疼、喜悦、期待的丰富情感,合乎果农身份。如新下的果子“不怕压”,怕“晃悠”,这是葡萄下树装筐的知识;“去吧”“让人们吃去吧!”饱含喜悦、期待之情。
解析 作者使用了“棒小伙子”“蹦两下”“全得烂”等口语化的表达以及“逛里逛当”等有关农业方面的拟声词,合乎果农的日常生活,而没有过分修饰的语言也体现了果农语言朴实、日常的特点。
“新下的果子,不怕压,它很结实……来回一晃悠,全得烂……”是葡萄下树装筐的知识,作者将这些信息展示出来,说明了果农对专业知识了如指掌。而从“一串一串……妥妥地……”“去吧”“让人们吃去吧!”等语句中,我们可以看出果农对葡萄丰收的喜悦、对葡萄的细心照顾,以及对葡萄能被人们喜爱的期待。
3.D 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中的“得”是助动词,表示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A.助动词,表示揣测的必然。B.助词,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可以。C.助词,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D.助动词,表示意志上或事实上的必要。故选D。
4.答案 “乱糟糟”写出了街上的特点,表现了局势的混乱。“沉稳”写出了卢嘉川走路时的特点,体现了他对国家不会灭亡的信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如果删掉,就削弱了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
解析 “乱糟糟”修饰的是“街上”,写出了街上的特点,秦皇岛被日本海军占领,说明了局势混乱,所以,“乱糟糟”表现了局势的混乱。“沉稳”修饰的是卢嘉川的步子,写出了卢嘉川走路时的特点,通过写卢嘉川沉稳的步子,表现了卢嘉川对国家不会灭亡的信心,所以“沉稳”一词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人物的性格。如果删掉,就不能充分地表现出事物和人物的特点,削弱了描写的生动性、形象性。
5.答案 李芝庭认为知识分子抗日很难,因为没有武器;但卢嘉川认为爱国不一定是拿枪打仗,进行宣传也是抗日。
解析 由原文“‘那可有啥办法 咱们白面书生,手无寸铁 ,拿什么去跟敌人打仗 ’李芝庭咕哝着,轻轻地摇头叹息”可知,李芝庭认为知识分子抗日很难,因为没有武器。
由原文“‘爱国不一定都拿枪打仗。进行宣传,唤起人心,这也是拿起了武器。’卢嘉川说道”可知,卢嘉川认为爱国不一定是拿枪打仗,进行宣传也是抗日。
李芝庭认为知识分子抗日很难的原因是没有武器,包含因果关系。李芝庭和卢嘉川的观点是相反的,可借助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但”“但是”等构成转折关系。
能力提升练
1.C 联系前文“女人的青春……她努力把它克服”等分析,“完全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过度解读。应是“暂时摆脱了情感上的纠结”。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围绕这一中心事件讲述故事”错误,李佩钟设计“破路计划”只是贯穿了小说的始终,但并不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3.答案 ①李佩钟是一个摆脱了旧家庭羁绊、走上革命道路的青年女干部形象,她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作者对她的描写细致入微,既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也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②李佩钟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也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作者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写出了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和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李佩钟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女性,由注释“李佩钟念过师范……选文中她主要抓抗日动员会工作”可知,她竭力摆脱旧家庭的羁绊,走上革命道路,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如“她好像听见了寒风里夜晚行军的脚步……描画破路拆城的图样”“她一个人在夜晚工作……她必定拿他们做自己的榜样”等,细致入微地写出了她情感世界的矛盾与纠结,又写出了她对敌斗争的刚毅与坚决。
李佩钟的人物形象具有代表性。她是千万抗日战士中的一个,也是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如原文对她细致入微的刻画:“她好像听见……破路拆城的图样”“她把想念引到……榜样”“她想,不过几天……充满了高尚的希望”“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照着全院明亮”等。作者对李佩钟形象的塑造,特别关注她复杂的内心世界,通过揭示人物的心灵,表现人物的性格,书写出战争年代的风云变幻以及百姓对安宁生活的向往。
4.答案 ①“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渲染了温馨、宁静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画面美;②“感到一种像被亲人抚慰般的轻轻的舒快”,运用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内心的舒适惬意,充满了诗意美;③“像泻下了一摊水银”,运用形象的比喻,描绘流星划过天空的景象,含蓄蕴藉,富有浪漫气息,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解析 “蜡烛烧过了一半,火苗跳动”,夜晚蜡烛的火苗跳动着,营造出了温馨、宁静的气氛,读者可以由这句话想象出富有诗意的画面,即一点烛火跳动,温暖了整间屋子,一个人在屋中闭目休息。“她闭着眼睛休息了一下……轻轻的舒快”,运用了心理细节描写,表现了人物舒适惬意的内心感受,展现出蕴藏在人物心灵中的微动的诗意。“睁开眼睛,从窗纸的小破口……照着全院明亮”,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屋外世界的诗意美,寄托美好愿望的流星划过天空,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高考真题练
1.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错误,“面前”与“镜子里”的叶桃实指叶桃的两个身份,一个是陈千里熟悉的恋人,另一个是叶桃隐藏的身份。B项,“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错误,她喜欢吃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隐蔽地传递信息而刻意塑造的习惯。C项,“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错误,叶桃情绪失控是故意为之,她趁机让陈千里去找挑担小贩买桂花糖芋苗是为了传递信息。
2.C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本艺术特色的能力。“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理解有误,他们只是因为小情侣之间闹别扭而觉得好笑,是对陈千里表示同情。
3.答案 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审题关键
“画线处”及“理解”明确了题目类型,即理解句子含意题;两句都出现了关于“离开”的表述,但一个是说“先离去”,一个是说“从来没有真正离开”,二者矛盾,这提示我们要结合具体语境及关键字词分析“离开”的表层含义及深层含义。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关键句子含意的能力。结合全文来看,“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不仅指叶桃先离开了上海去了南京,也指叶桃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还指叶桃因秘密工作而牺牲,先走一步。而“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不仅指虽然二人在空间上分离,但相互牵挂的心却始终在一起;也指叶桃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但一直在影响和改造他的思想,最终引导他走上革命的道路;还指虽然叶桃牺牲了,但是她身上的革命精神会一直伴随、激励着陈千里。考生要注意从表层、深层角度回答,既要关注文章中的显性内容,也要学会挖掘隐藏着的意蕴。
4.答案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④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将谜团逐一解开,行文跌宕起伏。(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审题关键
“时间线索”暗示答题时要关注情节安排上的时间顺序;“频频出现”指原文中多处出现,答题时要回到原文中,找出类似的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叙述效果”提示了思考的角度,可从叙述顺序、叙述方式、人物形象刻画等角度进行分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本叙述效果的能力。需要特别注意,从文本来看,这里的时间线索语句其实并不完全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而是既有叙述具体事件时的时间顺序,也有“现在想来”等当下时间,它是过去与现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不完全等同于以往的“时间线索”的作用。考生可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读者感受等方面回答。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主要故事情节脉络清晰,有层次感;时间线索也展现了陈千里逐渐知晓叶桃身份、对叶桃所从事事业的理解逐渐加深,丰富了人物形象;通过叙述时间的跳跃,过去与现在、回忆与现实相交织,逐渐揭开叶桃的身份,使行文跌宕起伏,耐人寻味,且给人一种历史纵深感。
知识拓展
五类叙事顺序简介及其作用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面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事件。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
补叙:也叫追叙,指在文中对前面所说的人或事进行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段,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段“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通过一“藏”一“亮”,形成叙事的波澜。
平叙:“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可以把错综复杂的事情写得有条不紊。
25(共15张PPT)
8 荷花淀
一、重点剖析
阅读课文,梳理文章故事情节。
答案
疑难 语境破
小说从女人编席写起,以女人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结束。试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
意。
答案 (1)小说从女人编席写起,一是为了突出劳动妇女的勤劳,二是为了表现女人等待丈夫
回家时的心情,三是为后面情节的展开做铺垫。
(2)以女人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作战结束,则刻画出了她们的勇敢、豪迈,表现了她们强烈
的爱国主义精神,使她们的形象更完美、高大。
《荷花淀》这篇小说主要写了哪些人物 都有怎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 小说主要写了以水生嫂为代表的白洋淀妇女。
水生嫂:①勤劳贤惠。她织席子又快又好,她的丈夫是村里的游击组长、干部,大部分家务劳
动得由她承担,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
母。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立即“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的手指“震
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
丈夫,便偷偷地和伙伴们前去探望,表现了她对丈夫的深情。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虽然
不想让丈夫走,但并没有拖丈夫的后腿。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
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并“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些都体现了她的忠贞。总
之,水生嫂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
白洋淀妇女:勇敢、自强。她们守着自己的家庭,憧憬着幸福的生活,希望自己的丈夫不要离
开。但国难当头时,她们却能把对丈夫的爱和对祖国的爱统一起来,积极支持丈夫参军,参加
抗日战争。在经历了荷花淀的伏击战之后,水生嫂等青年妇女受到了教育、鼓舞,她们认为
凡是男人能做到的,妇女们也能做到。小说结尾形象地说明她们参加战斗的愿望得到了实
现,充分体现了我国劳动妇女自强自立、不怕牺牲的精神。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有哪些 分别有什么作用
答案 本文中的景物描写有三处:
一是小说开头描绘的白洋淀的夜景图和风俗画。这里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月光朗照、院子凉
爽、芦苇洁白、荷花飘香的风景美以及辛勤劳作、出产丰富的生活美,同时暗含着爱亲人、
爱家乡、爱祖国的人情美。“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两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把劳动的场面诗化了。这情景相生的描述渲染了一种温馨、清新、
宁静的氛围,烘托了以水生的女人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热爱家园、热爱劳动、渴望和平幸福生
活的情感,更表现了她们对祖国的热爱。同时,开头的景物描写,不仅为“夫妻话别”提供了
时间、地点,营造了和谐的氛围,也为下文写荷花淀伏击战做了铺垫。
二是对午间淀上风光的描写。几个女人探望丈夫而不得,只好踏上归途,不免有点儿失望,有
些伤心,空阔而静寂的环境烘托了这种情绪,也交代了即将发生的伏击战的自然环境。同时,
这开阔而明丽的景色感染了女人们,增强了她们排遣忧郁心情的力量,所以“不久,她们就又
说笑起来了”。这是以景写人,情景相生。她们划船时发出的“哗,哗,哗”的水声,正是她们
所处环境的外现,与后文的“哗哗,哗哗,哗哗哗”相照应,暗示危险即将来临。
三是妇女们巧妙避开敌人的追击,将船驶进荷花淀时,作者对淀上风光进行的描绘。虽寥寥
几笔,但作者想象丰富,把景物写得逼真、形象,充满寓意,表现了荷花淀给妇女们的安全感,衬
托了她们的心理状态,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为紧接而来的战斗渲染了气氛。同时还暗
示了青年妇女们的前途——“粉色荷花箭”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当日“粉妆”的妇
女也将成为白洋淀的战士;还表现了白洋淀军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
作品中所有的景物都是人物眼中所见的白洋淀的景物,作品中所有的情都是人物心中的情,
这种情景相生的境界使得作品的意境更加深邃。
《荷花淀》是一篇纯美的“诗化小说”。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这篇文
章来说,却是“文中有画,文中又有诗”。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之所以有“诗化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其写人、记事、写
景都充满了诗情。
首先,课文在画面构图上很有特色,简单而灵活。从全篇来看,文章不是平铺直叙地串联故事
情节,而是采用了把“生活的碎片”连成一体的结构,以水生参加地区队为开端,以女人的性
格发展为线索,通过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淀上遇险、伏击歼敌等一连串充满生活情趣的典
型画面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这一连串画面,有的详写,如“夫妻话别”;有的略写,如“伏
击歼敌”。这样,使作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具有一种诗的节奏美。
其次,注重写景的抒情性。如课文开头女人“月夜编席”的那段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
意,景中人物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薄雾以及新鲜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
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人物彼此映衬,烘托出了人物
的心灵美。再如写荷花淀伏击战时的一段景物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
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
最后,写人方面突出了人情美、人性美,从而使作品有了一种抒情美。小说当然是写人的,本
文的成功之处也主要是完美塑造了以水生的女人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形象。然而本文写人
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情美、人性美的场面,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准确、
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的可贵品质。作者对水生的女人等青年妇女如何
成立队伍、如何配合子弟兵作战等情节,均一笔带过,而对那些最能表现水生的女人等青年
妇女内心世界的细节,则采用工笔细描。如“夫妻话别”这一情节就写得很精彩。女人听到
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
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震”一“吮”,把女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准确地表达了
出来,写出了人情美、人性美。
二、写法赏析
1.只求神似、不求形肖的中国写意画技法
孙犁创作的小说,尤其是短篇小说,有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既不追求情节的离奇曲折,也不在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饰,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只求神似,不求形肖。体现在
《荷花淀》中便是用写意的手法描写平凡的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发
掘人物的情操美。本文的主要人物是以水生的女人为代表的几位青年妇女,她们是那么平
凡,作家的笔又是那么漫不经心,没有描写她们的相貌,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介绍。勤劳、纯朴
是她们的本质。她们编席子,操持家务,眷恋自己的家,深爱自己的丈夫。同时,她们识大体,明
大义。长期残酷的斗争使她们懂得只有打跑了敌人才有好日子过。民族解放的使命感,就这
样自然而然地融入了她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中;而崇高的民族气节,则与她们对丈夫
的爱相融合。文中其他地方对她们的描写,比如记住丈夫的嘱托、成立自己的队伍、配合子
弟兵作战等,也是以一种轻松自如的语言展示出来的,似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而实际上,这种自然而然体现的也是党的领导、教育(直接的或间接的)使她们成长,投身于抗
日战争的伟大事业。同时,这也是孙犁的作品所要反映的那个伟大时代的风貌。
2.极其传神的语言描写
(1)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
①“怎么了,你 ”反映了水生嫂内心的急切,表现了她对丈夫的关切。②“你总是很积极
的”既透露出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的绵绵情意,又表现出她为丈夫积极投身抗日战争的举
动而感到骄傲。
(2)揭示各个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展开并推动情节发展。
如商议探夫时的对话,展现了女人们不同的性格特征。其中,“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为下文妇女们突遇敌船埋下了伏笔,推动了
情节发展。
(3)注重表现人物变化的思想性格,深化小说的主题。
“水生嫂,回去我们也成立队伍,不然以后还能出门吗 ”“刚当上兵……谁比谁落后多少
呢!”说明这些原本注重个人感情的青年妇女,在经历淀上遇险、伏击歼敌之后,思想性格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经过战斗的洗礼,思想觉悟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同时,这也突出了
小说的主题。
3.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文中有不少细节描写生动传神。比如:①“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
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中,一“震”一“吮”,两个典型的动作细节描写,生
动形象地表现了水生的女人听到这一消息时内心的不平静,突出了她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
形象特征。②几个青年妇女探夫扑空归来的途中,“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
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那棵菱角就又安安稳稳浮在水面上生长去了”。这是
很惬意、很诗意的一笔,她们信手一“捞”一“丢”的是菱角,流露出的却是对家乡的热爱
与自豪。③战斗打响后,几个青年妇女“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
露出头来”。这一细节描写十分生动,丈夫在瞄准敌人射击,没看妻子半眼(聚精会神),妻子
却在紧张的战斗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为下文归途中青年妇女议论男人们的“横样子”埋下伏
笔,使紧张的战斗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
三、思维提升
1.《荷花淀》叙写的是一个沉重的话题——战争,但全文呈现的却是一片诗情画意,你觉得这
样叙写战争故事合适吗
观点一 合适。小说虽然叙写的是抗日战争的事情,但是并没有直接写战争的激烈、残酷,
而是把笔墨集中在普通百姓的夫妻之情、家国之爱上。小说通过描写这些善良、纯朴的人
在战争环境中展现出来的人性光辉,表现出人民不畏强暴、保家卫国的精神状态。小说中,
参军的人眷顾家庭,他们委托水生来做家属的工作,正表现了他们对亲人真挚的感情;水生嫂
等妇女们虽然委婉地流露出对丈夫的难舍之情,但她们还是为男人们打点行装,送他们上战
场去打击侵略者。至于之后妇女们探望丈夫,又为丈夫分担任务,参加战斗,更是将夫妻之情
上升至家国之爱。有国才有家,有对亲人的深情才有对国家的忠诚。
观点二 不合适。战争不管是正义的还是罪恶的,都是残酷的。本文没有持久的战斗场面,
没有恐惧,甚至没有伤亡,而敌人却是全军覆没。这是一场大快人心的战斗。其中固然有敌
人中了伏击的原因,但更有作者有意对战斗轻描淡写的原因。然而,那些发生在敌后抗日根
据地的战斗,真的是这样的吗 倘若我们拿这场战斗作为参考来想象现实中根据地艰苦卓绝
的战争,就难免给读者带来认识上的偏差,这种偏差也很有可能导致读者误读真实的历史。
2.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有不同的看法,请说说你的看法。
观点一 从以水生夫妇为代表的白洋淀军民积极抗日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课文表现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下的根据地人民保卫祖国、反抗侵略的崇高精神。
观点二 课文以荷花淀伏击战获得胜利,青年妇女们成立队伍配合子弟兵抗击日本侵略者结
尾,表现了“军民团结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的主题。
观点三 课文以冀中抗日根据地人民的斗争生活为背景,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
又勇敢机智、积极向上的农村青年妇女的形象,表现了抗日根据地人民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的精神,并揭示了人民抗战的伟大力量源泉,展示出抗日战争的胜利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