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苦难与新生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碑
孙 犁
赵庄村南有三间土坯房,一圈篱笆墙,面临着滹(hū)沱河,那是赵老金的家。
自从敌人在河南岸安上炮楼,老人整天到河边去,有鱼没鱼,就在这里待一天。看看天边的山影,看看滹沱河从天的边缘那里白茫茫地流下来,像一条银带,在赵庄的村南曲折了一下,就又奔到远远的东方去了。三间土坯房的东间,安着一架织布机。大扫荡以后,这一间是常住八路军和工作人员的。这些日子,每逢赵老金睡下了,母亲和女儿小菊到了东间,把窗户密密地遮起来,一盏小小的菜油灯挂在机子的栏杆上,女儿蹬上机子,母亲就纺起线来。
现在是十月底的天气,夜深了,河滩上起了风,听见沙子飞扬的声音,窗户也呼啦呼啦地响。屋里是纺车和机子的合奏。
母亲忽然听见窗户上啪啪地响了两下,她停了一下纺车,以为是风吹的,就又纺起来。立时又是啪啪啪的三下,这回是这么清楚,连机子上的女儿也听见了,转眼望着这里。
母亲把耳朵贴到窗纸上去,外面就有这么一声非常清楚、熟悉又亲热的声音:“大娘!”
“哎呀!李连长来了!”母亲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女儿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按着杼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母亲摘下灯来,到外间去开了门。老李一闪进来,随手又关了门,说:“大伯在家吗 ”
“在家里。干什么呀,这么急 ”
“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使,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小菊听着,连忙从机子上下来到西间去了。“十几个人 他们哩 ”大娘问。
“在外边。我是跳墙进来的。”老李说。
“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
“来了。走吧,同志。”老金已经穿好衣服,在外间等候了。
大娘掩好门,回到屋里,和女儿坐在炕上。她听着,河滩里的风更大了,什么声音也听不见。风杀了,一股寒气从窗子里透进来。
老金回来,他的胡子和鬓角上挂着一层霜雪。他很忧愁地说:“变天了,赶上了这么个坏天气!要是今黑间封了河,他们就不好过来了。”
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
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满天满地霜雪,草垛上、树枝上全挂满了。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
当大娘正要转身回到屋里的时候,在河南边响起一梭机枪。这是一个信号,平原上的一次残酷战斗开始了。
机枪一梭连一梭,响成一个声音。中间是清脆沉着的步枪声。一家人三步两步跑到堤埝上,朝南望着。
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当他们一看出河里已经结了冰,中间的水又是那么凶的时候,微微踌躇了一下。但是立刻就又转过身去了,他们用河岸作掩护,开始向三面的敌人疯狂地射击。老金看见就在那烟火里面,这一小队人钻了出来,先后跳到河里去了。
他们跳进结冰的河里,用枪托敲打着前面的冰,想快些扑到河中间去。但是腿上一阵麻木,心脏一收缩,他们失去了知觉,沉下去了。
老金他们冒着那么大的危险跑到河边,也只能救回来两个战士。他们那被水湿透的衣裳,叫冷风一吹,立时就结成了冰。
“你们昨晚上过去了多少人 ”
“二十个。就剩我们两个人了!”战士们说。
“老李呢 ”
“李连长死在河里了。”
这样过了两天,天气又暖和了些。太阳很好,赵老金吃过午饭,一句话也不说,就到河边去了。他把网放在一边,坐在沙滩上抽一袋烟。河边的冰,叫太阳一照,乒乓地响,反射着太阳光,射得人眼花。老金往河那边望过去,小麦地直延展到看不清楚的地方,才是一抹黑色的树林,一个村庄,村庄边上露出黄色的炮楼。老金把眼收回来。他好像又看见那一小队人从这铺满小麦的田地里滚过来,纵身到这奔流不息的水里。
他站立起来,站到自己修好的一个小坝上去。他记得很清楚,那两个战士是从这个地方爬上岸来的。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每次都是叹一口气。他在心里祝告着,能把老李他们的尸首打捞上来就好了,哪怕打捞上一支枪来呢!几天来只打捞上来一只军鞋和一条空的子弹袋。就这点东西吧,他也很珍重地把它们铺展开晒在河滩上。
这些日子,大娘哭得两只眼睛通红。小菊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推送着机子,两只眼狠狠地跟着那来往穿送的梭转。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
有时她到河岸上去叫爹吃饭,在傍晚的阳光里,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她觉得她的心里也有一股东西流走了。
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一直到冬天,要封河了,他还是每天早晨携带一把长柄的木槌,把那个小渔场砸开:“你在别处结冰可以,这地方得开着!”于是,在冰底下憋闷一夜的水,一下就冒了上来,然后就又听见那奔腾号叫的流水的声音了。这声音使老人的心平静一些。他轻轻地撒着网。他不是打鱼,他是打捞一种力量,打捞那些英雄的灵魂。
那浑黄的水,那卷走白沙又铺下肥土的河,长年不息地流,永远叫的是一个声音,固执的声音,百折不回的声音。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
一九四六年春于冀中
(有删改)
文本二:
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陷在敌人的埋伏里了,一准要死了,一齐翻身跳到水里去。渐渐听清楚枪声只是向着外面,她们才又扒着船帮露出头来。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 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 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
但是那些隐蔽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她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
手榴弹把敌人那只大船击沉,一切都沉下去了,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他们又开始了沉到水底捞出大鱼来的拿手戏。他们争着捞出敌人的枪支、子弹带,然后是一袋子一袋子叫水浸透了的面粉和大米。水生拍打着水去追赶一个在水波上滚动的东西——是一盒用精致纸盒装着的饼干。
(节选自《荷花淀》)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讲述了赵庄村普通村民赵老金帮助八路军战士渡河,战士们被敌军围堵,大多命丧冰河,赵老金执着打捞战士遗体和遗物的故事。
B.小说善于抓住细节写人民群众与八路军战士之间的深厚情谊,如李连长深夜来访,使大娘欣喜异常,“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
C.小说精心穿插多处环境描写,如“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既写出了天气的恶劣,也烘托了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
D.小菊在得知战士牺牲后表面上是一刻不停地织布,实则是想通过不停地劳作来转移注意力,以减轻这一事实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在构思和表达上都有“以少胜多”的艺术效果。比如李连长只出场一次,他与赵老金一家的深厚情谊就已表现出来。
B.文本二中“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运用比拟手法,“长在”二字形象地写出了战士们稳站水中专注战斗的英姿。
C.文本一和文本二都具有散文化的构思、诗化的意境等特征,但《荷花淀》的风格清新明快,《碑》的风格凝重悲壮。
D.两篇小说都善于截取战争之外的寻常场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群众语言表现军民鱼水情,语言清新活泼、优美形象。
3.大娘和小菊两人性格有何不同 请结合文本一加以分析。(4分)
4.古人认为“碑者,悲也……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请结合古人对“碑”的认识,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的意蕴。(6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8分)
兴安杜鹃
张 港
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草木花卉各有分层,白桦在下,落叶松在上,兴安杜鹃夹在当腰。进到四月,让雪捂了一冬的大山上,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花儿叫杜鹃,鸟儿叫杜鹃,女孩子也叫杜鹃。塔哈尔村的女孩儿,就有不少名叫杜鹃的。说实话,没几个闺女真见着杜鹃林——深山老林哪是大姑娘去的 倒是老赶山的,常常循着杜鹃树走山道,能采得着山货,找得到宝物。
一个达斡尔人,哪能不唱歌 一个达斡尔女孩儿,哪能不唱歌 塔哈尔村老沃家那独生俊丫头,唱散山雾唱绿河唱肥牛羊唱黄谷的沃杜鹃,一股急火,忽地连句话都不能说了。你说说,这一家子人,日子可咋往下过
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了:“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只要闺女能说话就中。”
齐齐哈尔城来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上下相看了沃杜鹃,拉她爹袖子到外头,说:“不是胎里带来的,是毒火攻心,能治。”
“咋治 说!”“那个啥,这个呀,找丫头最惦在心上的人,瞅冷子,使大劲儿,给她一个大嘴巴。这一激,她吐出心里的毒火,管保行。”
“啊——”杜鹃爹翻翻手巴掌,“那,那咋下得去手 ”
“就是下得去手,你也不中——丫头是不是有心上人 是哪个 叫他来才行。”
杜鹃爹唰地脸翻黑云:“唉——唉——病根真就在他身上。他这小子,上了北山里,两年了。”
上北山里,人人懂得,那是参加了抗联。
“哦——那个,回来没 能叫回来不 ”
杜鹃爹一脚跺起沙尘:“还,还回,回个啥哟——打日本,阵亡了呀!”
“那,那可是真 丫头,她知道不 ”
杜鹃爹连点三下头。老中医摇了摇头。
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有一个大枪眼儿。这事人人知道,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生病了。
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呀——是这个,那么的吧,我回城去,拿祖传天绝狠药。我去去就来。”
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杜鹃姑娘上草甸,百灵就不唱了。可怜啊可怜,这孩子可怜。人人宠着杜鹃,人人惯着杜鹃,杜鹃想干啥就干啥,想上哪儿就上哪儿。
花红柳绿四月天,山上该是开出了杜鹃花。杜鹃姑娘穿了红,搽了粉,烧黑柳枝描了眉毛,一个人出了屯子,朝山里去了。屯里人说:“让她去吧,散散心也好。”
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泉水潺潺,白雾茫茫。春山是俊姑娘,俊姑娘是春山。杜鹃口不能语,心却在唱。她跟自个儿唱:“大松树刮不倒,墨尔根还扛着枪。雁去雁来,墨尔根就在山上。哥哥来,看我的新衣裳;哥哥来,杜鹃花红,红杜鹃唱……”
白桦林、落叶松之间,红杜鹃铺成宽宽的红花大道。杜鹃姑娘插了满头红花儿,她嘴唇微动,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
杜鹃姑娘在心里念叨:“也就是打日本打累了,墨尔根睡着了,他们就说那个了。瞎说,胡说,瞎说,胡说。墨尔根哥哥就在前头,扛着枪在前头……”
太阳爷儿跟着杜鹃姑娘走。杜鹃姑娘累了,太阳爷儿也靠山头歇了。杜鹃姑娘坐在石头上,眼睛搜寻着,她要采一朵最大最红最好看的杜鹃花。她比量着,想象着把花插在墨尔根军帽上,又插在墨尔根胸脯上……
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我的妈呀!白桦树下,钢盔闪闪,黑枪筒子从榛柴棵里伸出来,啊——是日本人!
顺日本人枪管所指,杜鹃看到一个人:灰军帽,端大枪,站在大松树下。
啊——墨尔根!墨尔根 墨尔根咋这么瘦 墨尔根咋这么矮 墨尔根咋这么黑 啊——杜鹃使出全劲儿,可是,嘴喊不出声。
忽地,榛柴棵里起来一片黄衣鬼子,刺刀闪闪亮。
“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
杜鹃姑娘喊出来了,声震林海。
砰砰砰,枪声响了。
“墨尔根——墨尔根——有鬼子——”
大山中声音回荡,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
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
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
那个哨兵很惊讶:“她为啥冲我喊出‘墨尔根’这仨字 怪了!”
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
杜鹃爹拿手挡了,说:“俺闺女没病,俺闺女嗓门儿亮得很。俺闺女还是抗联的人,戴着灰军帽。”
“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 ”老中医惊疑了。
(有删改)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小说不惜笔墨描写兴安岭上的杜鹃花,而不着意对杜鹃姑娘进行肖像描写,妙在以花写人,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B.“招儿用尽了”与“让搬山我就搬山,叫截河我就截河”,都表现出杜鹃爹对女儿的疼爱以及求治的迫切。
C.杜鹃姑娘失去语言能力却不治而愈,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增添了情节的波澜,也使小说主题的表达撼人心魄。
D.小说讲述了杜鹃姑娘失语又复语的故事,既表现了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又表现出兴安岭人民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民族大爱。
6.关于文中杜鹃爹与老中医讨论杜鹃病情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老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断定杜鹃姑娘是“毒火攻心”,可见他医术精湛。
B.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
C.老中医认为杜鹃姑娘的病“能治”,并回城取药,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
D.两人的对话使墨尔根的身份逐渐清晰,也暗示了日本侵华的时代背景。
7.本文在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别具匠心,以两个人物作为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分别讲述了什么故事 这样安排有怎样的好处 (6分)
8.本文是一篇抗日题材的小说,却充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这与孙犁的《荷花淀》颇为相似。请简要概括两篇小说浪漫主义的共同特点。(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路 标
王愿坚
天边上,最后那一小块挂着晚霞的云彩,轻轻飘闪了一下,眨眼工夫就消失了。(甲)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悄悄地伸展开来,罩住了整个草地。
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过去的六天里,他都是跟在连队里走的,他用不着打问路线,也用不着辨别方向,只要把自己那块心爱的小木牌往老班长背包上一挂,瞅着它一步不落地走就行了。那块识字木牌,比一本书略大点儿,刮得溜平,上面还刷了两遍桐油。这是在遵义地区休整时,老班长给他做的。从那时起,他每天请小文书在上边写上几个生字,然后一边走,一边认。
谁想到,就在今天中午时分,部队遭到了突袭,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就在老班长被扶上担架的时候,他突然挣扎着欠起了身,把识字牌递到小罗手里,指着上面新写的“北上抗日”四个字,问道:“都认识啦 ”
“认识……”小罗的喉咙哽住,说不下去了。他扑在了老班长的怀里。
“意思呢,一定要搞清楚,这是个战略问题哩!”老班长把小罗抱紧了,像过去一样讲起来,“毛主席说过,往北走,出草地,到陕北,去……”他急剧地喘息起来。
“去迎接抗日高潮!”小罗一下子把话接过来。
他想起要去给老班长弄点儿水喝。可当他找来了一小碗干净的清水的时候,连队已经走远了。于是,他掉队了。到了这时,他才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跟在队伍的行列里是多么幸福,也真正感到了辨别方向的重要。
一个个草墩被他踩到了脚底下,一道道烂泥河沟被他跨过了……
忽然,在他的眼前出现了一星火光。这火光,被草地的水汽笼罩着,发出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映照着这黑沉沉的草地,也照亮了罗小葆的心头。
一堆堆篝火余烬的旁边,同志们有的躺着,有的背靠背坐着,都在香甜地睡着。罗小葆小心地绕过他们,走向一堆还在燃烧着的篝火边,这才看见在对面还坐着一个同志。只见这个同志坐着一个小衣包,一只臂肘靠在一只铁皮箱子上,膝盖上搭着一张地图,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看一会儿,抬起头,凝神思索一会儿,拿红铅笔在图上做个记号。
他看着那个同志手里的地图,忽然生出了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如此强烈,终于使他憋不住低低地喊了声:“报告!”他绕过火堆,走了过去。
那个同志慢慢地抬起了头。
看着这慈祥的笑脸,罗小葆的拘束一下子消失了。他又向前迈了一步,指着地图说:“你是领导同志,你一定知道明天的行军路线……”“路线,当然有啰!”领导同志抓住了小罗的手,拉他在铁皮箱子旁边坐下,指着地图上的一个红圈,说道,“看,一直往北,走上半天多点,就是班佑——就走出草地了!”
“真的 !”罗小葆高兴地叫了声。
“来,先开饭!”领导同志用笔杆夹起了一粒胡豆,吹了吹,轻轻放到了小罗的手心里,然后从文件箱上的一个大铜墨盒底下抽出一张纸,动手写起字来。
“不,我也还有任务哩!”罗小葆把擦干净了的识字牌放到领导同志面前,说道,“我今天的课还没上呢!同志,教我几个字吧!”
“学习 好!”领导同志看着识字牌,赞许地点了点头。他拿起毛笔,转身把笔尖在身边草叶上的露珠里蘸了蘸,又在墨盒里匀了匀,挥笔写下了四个大字。
他用笔尖指点着,逐字念着:“向、北、前、进!”罗小葆也跟着念:“向北前进!”
“向,就是方向的向……”领导同志逐字讲解起来。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语调很慢,讲得那么仔细,又那么清楚。
罗小葆用心地听着。随着讲解,在他面前展现了一幅壮丽的景象: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正向着北方,向着陕北的高原大步前进。
“字,就这么讲。”领导同志讲完了,又和蔼地问道,“那么,为什么要‘向北前进’呢 ”“我们红军要北上抗日。”
“还有呢 ”
“还有,”小罗歪着脑袋想了想,“那里有陕北根据地,我们红军可以休息、整顿、发展……”领导同志点点头,高兴地笑了。他亲切地揽住了小罗的肩膀。
罗小葆念着,认着,写着,把这几个字记在了心坎上。这四个字和领导同志的讲解把他引向了北方,引进了一个新的天地。仿佛眼前这一堆篝火化成了一簇花,像他家乡的映山红一样的花,这是陕北根据地。
罗小葆醒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上升、扩展,在广阔的草地的东侧,一轮红日正跃出地平线,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
这时,一个背驳壳枪的红军战士走过来,微笑着说:“毛主席要我等部队出发的时候再叫醒你。”罗小葆惊住了:“毛主席 ”
“是啊,昨天你不是和他一起待了半夜 ”罗小葆急问:“毛主席在哪儿 ”“在前边!”警卫员朝北一指,“带着部队出发了。”
罗小葆激动地一跃而起,向着部队走去的方向奋力跑去。红军长征的部队,正一路路、一行行,踏着开满鲜花的草地,向北走去。他们走着,在没有路的荒凉草地上踩出了路。
罗小葆跑了一程,来到了一棵丈把高的树下。他停住了脚,注视着正在走向前来的红军队伍。突然,他折下了一截树枝,把他那心爱的识字牌牢牢地挂在树杈上。
“向北前进”四个大字亮闪闪的,识字牌像一个金色的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
(有删改)
9.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一块小木牌,既普通又不普通,它从一块普通的识字牌,到成为“金色的路标”,意义逐渐深化,罗小葆的形象也随之逐渐鲜明。
B.老班长身负重伤还挣扎着起身叮嘱罗小葆要读懂“北上抗日”,说明他对罗小葆特别不放心,也体现出他对革命路线的坚定。
C.罗小葆向领导同志询问行军路线,领导同志给他指路线、讲路线,引导他思考路线,在这个过程中罗小葆对“路线”的认识逐渐深化。
D.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罗小葆力量和信心,他不仅自己奋力向北奔跑,还把心爱的识字牌挂在树杈上,以此来鼓舞革命同志。
10.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路标”这一标题一语双关,既指现实中的指路工具,又指革命进军的方向,小说突出“路标”,深化了革命必将胜利的主题。
B.“一环环色彩斑斓的光圈”突出了“一星火光”的明亮美丽,与“黑沉沉的草地”形成鲜明对照,为下文写毛主席对罗小葆的教导做铺垫。
C.小说采用倒叙的手法,写罗小葆回忆老班长教自己识字的情形,使文章曲折有致,引人入胜,突出了老班长的形象,增强了感染力。
D.小说以追赶大部队的罗小葆为人物线索,以反复出现的小木牌为事物线索,两条线索相互交织,有利于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和主题。
11.请简要分析文中甲、乙两处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心理变化的作用。(4分)
12.这篇小说的结尾令人印象深刻,请赏析它的妙处。(6分)
单元写作任务 读书札记
1.老师要求同学们从艺术手法的角度为《碑》《兴安杜鹃》《路标》中塑造的李连长、墨尔根、罗小葆三个人物做旁批。请参考李连长的示例,完成下表。
人物 摘抄 批注
李连长 (示例1)“我们有十几个人要过河,河里涨了水,天气又凉不好浮。看见河边有一只小船,我们又不会使,叫起大伯来帮帮忙。” (示例2)赵老金忘记了那飞蝗一样的子弹,探着身子望着河那边。他看见那一小队人退到了河边。 (示例1)语言描写,通过李连长对金大娘说的话,写出渡河的困难,表现了军民鱼水情,为下文李连长的牺牲埋下了伏笔。 (示例2)“飞蝗一样的子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子弹的密集,突出了以李连长为首的战士们不怕牺牲的精神。
墨尔根 ① ②
罗小葆 ③ ④
2.札记是读书时摘记的要点和心得。札记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随意性强,可以短而不成文,无须面面俱到,不必为立意煞费苦心,也不必为谋篇布局绞尽脑汁。一般有评论式、摘录式、仿写式、心得式等,其中评论式和心得式最常用。
请围绕本单元的主题“苦难与新生”,从三篇选文中任选一个人物,完成下表,写一篇札记。
人物 (1)
札记类型 (2)
写作主题 (3)
根据主题筛选文本内容并分析 (4)筛选要点:经受的苦难、获得的新生
汇聚成篇 (5)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C “也烘托了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说法有误。根据“一家三口,惦记着那十几个人,放心不下”“早晨,天没亮,大娘就去开了门”可知,“树枝垂下来,霜花沙沙地飘落”一是说明天气恶劣,二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出大娘担忧战士的沉重心情,没有烘托“老百姓水深火热的生存处境”的作用。
2.D “语言清新活泼、优美形象”错误,两篇文章的语言朴素平实,多采用生活化语言。
3.答案 ①小菊性格矜持内敛。听到李连长的到来,小菊虽然“又惊又喜”,但并未直接表露,还嘱咐母亲小心点;知道战士牺牲后,她一刻不停地织布来转移注意力。可见小菊是个矜持内敛的姑娘。
②大娘性格热情直爽。得知来人是李连长,大娘“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知道李连长的来意后,大娘向着西间喊“那你就快点吧”,催促老金,可见大娘热情直爽的性格。
解析 李连长来了,小菊“又惊又喜地把机子停止,两手按着杼板,嘱咐着母亲:‘你看你,小心点。’”,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欣喜之情,可见她是一个矜持的姑娘。战士牺牲后,她“却是一刻不停地织着自己的布……她用力踏着蹬板,用力卷着布”“她望着水发一会儿呆……东西流走了”,作者用这些描写传达了小菊内心深藏的悲愤和痛楚,可见她性格内敛。
小说中的大娘在听出李连长的声音时,“一下就出溜下炕来,把纺车也带翻了”;在得知李连长等人需要帮忙渡河时,她催促赵老金,“‘那你就快点吧!’大娘向着西间喊了一声”,这些都可以看出大娘的性格热情、直爽。在战士牺牲后,她“哭得两只眼睛通红”,毫不掩饰心中的悲痛,可见她性格直爽。
4.答案 ①“碑”指固执打捞战士尸首和遗物的赵老金,他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②“碑者,悲也”,小说结尾句表达了赵老金对战士牺牲的悲痛之情,写出了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③彰显了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了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上,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解析 题干要求探究小说结尾句“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的意蕴。答题时可从人物的塑造、主题的揭示等角度分析句子的意蕴。
“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这是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碑”指刻着文字或图画,竖立起来作为纪念物或标记的石头。赵老金的打捞就是一种无声的纪念,所以“碑”指的是在河边固执打捞战士尸首和遗物、不肯放弃的赵老金;他送战士们过河,又目睹了战士们战斗牺牲的过程,是八路军战士战斗和牺牲的见证者。他之所以要在特定地点执着打捞,是因为他见证了八路军战士的战斗与牺牲。
联系“碑者,悲也”可知,小说结尾句表达了赵老金对战士牺牲的悲痛之情。小说中以李连长为首的八路军战士保家卫国,他们进行艰苦的战斗,许多人悲壮牺牲,这是八路军战斗历程的一个缩影。
赵老金执着的打捞行为是八路军战士被百姓铭记的有力证明,因此“碑”昭示着八路军的战斗精神和牺牲精神永垂不朽,写出赵老金对八路军战士精神的理解。
“碑”纪念的是八路军战士,而“站立在河边的老人,就是平原上的一座纪念碑”。由“他撒下网去,他一网又一网地撒下去,慢慢地拉上来”“老头固执得要命,每天到那个地方去撒网”等可知,文章主旨指向军民鱼水情,无形的“碑”承载的是拥军爱民的优良传统,表示八路军战士的功绩已经刻在以赵老金为代表的百姓心里,百姓永远怀念他们。
根据上述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5.C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小说刻意使用荒诞笔法”错。相关情节是杜鹃姑娘在山林遇到日军和抗联,在紧急的形势下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这是写实的情节,并未使用荒诞笔法。
6.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离开两年,对女儿不闻不问,是导致女儿失语的根源”错。原文是“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生病了”,据此可推断出杜鹃爹认为墨尔根牺牲是杜鹃失语的原因。
7.答案 ①以杜鹃爹为线索讲述了他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最后拒绝了老中医拿来的药的故事。以杜鹃姑娘为线索讲述了她在山上发现日军,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的故事。
②杜鹃姑娘这条线索穿插于杜鹃爹这条线索之中,在时间上紧密衔接,在内容上互为补充,使情节高度集中,结构更加紧凑。
③两条线索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升华。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本叙事技巧的能力。
题干中说本文“以两个人物作为两条线索展开叙事”,答题时要在文中找出两个人物的言行等相关内容,厘清两条线索。
一是以杜鹃爹为线索,原文第二到十五段,“一个达斡尔人……”“求医问药找偏方,招儿用尽了。杜鹃爹说了……”“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杜鹃也看到了,打那时就生病了。”“老中医听到这儿,说……”,写杜鹃爹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原文最后三段,“老中医打城里来了,将一包药塞给杜鹃爹。”“杜鹃爹拿手挡了……”“‘啊——那个啥,你咋还哭了呢 ’老中医惊疑了”,写杜鹃爹因为杜鹃姑娘已经牺牲而悲伤地拒绝老中医拿来的药。
二是以杜鹃姑娘为线索,原文第十六到三十三段,“杜鹃姑娘上河沿儿,风就不刮了……想上哪儿就上哪儿……杜鹃姑娘的喊声,救了抗联。抗联安葬了杜鹃姑娘。那个哨兵很惊讶……”,写杜鹃姑娘在山林中发现日军,大声呼喊,救了抗联战士。
杜鹃姑娘这条线索穿插于杜鹃爹这条线索之中,在杜鹃爹请老中医为杜鹃姑娘治病的过程中发生了杜鹃姑娘牺牲的情节。杜鹃爹的线索和杜鹃姑娘的线索交织在一起,一方面使情节集中,结构紧凑;另一方面塑造出杜鹃爹爱女心切,为女儿治病想尽一切办法的父亲形象,同时也体现出杜鹃姑娘对爱情忠贞不渝、反抗侵略、保卫家乡的精神品质。两条线索交织,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主题得到升华。
8.答案 ①环境方面:二者都描写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②人物方面:二者都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美。
③情节方面:二者都没有用大量笔墨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较少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
④语言方面:二者语言都呈现出鲜明的抒彩,充满诗意。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本特征的能力。
①本文写了兴安岭的环境特点,如“因海拔不同,兴安岭上……杜鹃花开得旺盛,开得红火”;《荷花淀》写了白洋淀水乡景物的特色,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据此可看出,环境方面,二者都描写了富有地域特色的自然风光,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②本文写周围的人们对杜鹃姑娘的疼爱,如“杜鹃姑娘上河沿儿……想上哪儿就上哪儿”《荷花淀》对水生嫂的描写,如“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在她怀里跳跃着”“这女人编着席……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作者以皎洁、美丽的月色衬托人物的心灵之美,塑造了水生嫂勤劳能干的美好形象。据此可看出,人物方面,二者都展现了战争背景下的人性美。
③本文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忽然,身后有响动,杜鹃一回头……杜鹃姑娘躺在杜鹃花丛中”;《荷花淀》对战争场面的描写,“整个荷花淀全震荡起来。她们想……水面上只剩下一团烟硝火药气味。战士们就在那里大声欢笑着,打捞战利品”。据此可看出,情节方面,二者都没有用大量笔墨描写激烈的战斗场面,较少表现战争残酷的一面。
④本文的语言清新明丽,如“嫩枝扫脸,青草扯衣……无声地唱着,顺着花路走”;《荷花淀》的语言清新自然,“这女人编着席……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据此可看出,语言方面,二者都呈现出鲜明的抒彩,充满诗意。
9.B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对罗小葆特别不放心”错误,当时老班长身负重伤,还要叮嘱罗小葆读懂“北上抗日”,体现出的是老班长对革命路线的坚定和对通信员罗小葆的关怀。
10.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的能力。“倒叙的手法”错误,小说第三段到第八段是插叙,补充说明罗小葆是怎么掉队的等内容。
11.答案 ①画面由夜色笼罩的昏暗、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②写出罗小葆由掉队后内心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后内心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夜色,像块奇大无比的灰布……罩住了整个草地”,运用比喻修辞,把“夜色”比作“灰布”,这句话是罗小葆掉队后一个人在草地里迷路时的环境描写;“东天上一抹朝霞正在……把整个草地照得透亮、火红”,写旭日东升的画面,罗小葆在夜晚找到了队伍,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后睡着了,这是他第二天早晨醒来时的环境描写。两处环境描写,画面由夜色笼罩昏暗、沉寂到朝霞满天、红日东升的明快、富有活力,体现了罗小葆由掉队后内心沉重,迷茫,到听完毛主席对革命路线的讲解后内心兴奋、充满希望的心理变化。
12.答案 ①“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把写着“向北前进”四个大字的木牌比作金色的路标,“亮闪闪”突出路标的明亮,形象地表明党的指引在红军战士心中是一道光,指明前进的方向,给人以希望、力量和勇气;也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的乐观和坚定。②“金色的路标”照应标题;“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点明了路标的意义,深化主题。③“金色的路标”象征革命必然会取得胜利,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
“‘向北前进’……像一个金色的路标”,运用比喻,把写着“‘向北前进’四个大字”的木牌比作“路标”,形象生动。
“金色的路标”,照应文章标题“路标”;“指向革命进军的方向”是指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给了罗小葆和其他红军战士力量和信心,鼓舞着每一个红军战士,结尾指明了路标的指引作用,给人力量、勇气和希望,深化了主题。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金色的路标”富有象征意义,红军队伍按照毛主席正确的战略思想前行,必将闯出一片光明的未来,革命也必然会取得胜利。小说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知识拓展
结尾的作用
①从结构看,照应标题,首尾呼应。②从情节看,暗示故事结局。③从人物看,烘托人物形象。④从主题看,升华主题。⑤从表达效果看,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墨尔根)
(示例)①杜鹃爹说的那人叫墨尔根,抗联来人送信,带着墨尔根的灰军帽,帽子上有一个大枪眼儿。
②细节描写,通过灰色军帽上的大枪眼儿,我们得以窥见墨尔根牺牲的真相。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他对革命的坚定信仰和不惧牺牲的精神,更从侧面凸显了军民共同抵抗外敌、保卫家园的民族大义。
(罗小葆)
(示例)③通信员罗小葆一手拄着那根用来探路的木棍子,一手抓着腰间那块小木牌,呆呆地看着这夜幕四合的情景,不知要往哪里走。
④动作描写,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罗小葆掉队之后迷茫、不知所措的样子,与后文他的成长形成了对比。
技法点拨
写批注的角度
1.感想式批注
如果用心去读文章,就一定会有或深或浅的感想。写下这些感想式的批注,有利于深入理解文章,把握文章主旨。
2.质疑式批注
“学者先要会疑”,不疑不能激思,不疑不能增趣。有了疑问,带着疑问去读书,才能读进去,真正走入文本,与作者进行对话。这种方法有利于培养怀疑与探究精神。
3.联想式批注
联想式批注有利于将知识归纳整理,做到触类旁通,真正把知识学活,内化成自己的知识。
4.赏析式批注
用来欣赏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着重解决在写作中遇到的“怎么写”的问题。其中包括:词句——词语和句子运用的巧妙之处;段落——段落在文章内容和结构中的作用;篇章——整篇文章在构思和表达上的精妙之处。
5.补充式批注
这种方法就是顺着作者的思路,依照作者的写法,为作者进行补充。也可以称为仿写、续写,它能活跃思维,打开视野,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有效提高写作能力。
2.答案 (1)《路标》中的罗小葆
(2)心得式札记
(3)苦难与新生
(4)(提示)从文中找出罗小葆经历的苦难,并分析他经历苦难后在哪些方面得到了成长(新生)。
(5)例文
逆境中的舞者
——王愿坚《路标》读书札记
王愿坚的《路标》不仅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探索、一段成长历程的真实记录。它通过叙写罗小葆的遭遇,细腻地描绘了一个红军小战士如何在逆境中蜕变为坚韧的战士的过程。
罗小葆,这位年纪轻轻的红军通信员,在穿越草地时和连队意外走散,孤立无援。这一突如其来的困境,成为他成长的催化剂,迫使他必须凭借智慧和勇气,为自己找到方向。
在连队中,罗小葆习惯跟随老班长的指引前进。但当老班长在战斗中负伤,将“北上抗日”的识字牌交给他,他为老班长找来水却发现自己掉队时,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孤独与迷茫。这种孤独与迷茫,成为他成长的起点。
失去指引后,罗小葆开始独立思考,积极行动。他牢记老班长的教诲,将“北上抗日”作为自己的方向和目标。在寻找部队的过程中,他踩过草墩,跨过烂泥河沟,展现出勇敢、独立和责任感。他不再是那个依赖他人的小同志,而是一个坚韧不拔的红军战士,最终找到了大部队。
这次经历让罗小葆更加坚定了信念和目标。他深刻认识到“北上抗日”的重要性,也明白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这种坚定的信念成为他今后前行的动力。罗小葆历经磨难,最终破茧成蝶,获得新生。
罗小葆的成长历程启示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困难和挑战是常态。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敢面对,不懈努力,就能找到前行的方向并实现自我价值。同时,我们也应珍惜身边给予我们帮助的人,他们的教诲和期望将是我们成长道路上宝贵的财富。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