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祝福 课时2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祝福 课时2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29 08:21: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时间:45分钟 分值:5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悚然(sǒnɡ)  负疚(jiù)  窈陷(yāo)
B.新正(zhēnɡ)
倔强(jiànɡ)
炮烙(lào)
C.草窠(kē)
歆享(xīn)
荸荠(qí)
D.踝骨(luǒ)
谬种(miù)
朱拓(t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踌蹰 鄙薄 聘礼 喉咙
B.惊惶
寒喧
怨府
诧异
C.隐语
烟蔼
忌讳
应酬
D.投机
忙碌
竹杆
末路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死了?”我的身体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所以全不觉。
B.屡次想问,而终于中止了。我从他正襟危坐的脸色上,又忽而疑他……
C.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不错。
D.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菜油灯下,想,这无聊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
4.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对那些在魔兽世界游戏停服期间百无聊赖的网游玩家们而言,这一看似平淡无奇却充满温情的帖子成了消解心中郁闷和寂寞的一剂良药。
B.众多明星全新打造的2010最新造型非常惊艳大胆,让人眼前一亮,真可谓沸反盈天、争奇斗艳。
C.李大夫大约五十来岁,看上去精明强干,据说是心血管方面的全国知名专家。
D.虽然表面上看来他们和常人无异,某些老同志还说他们“少不更事”,但一谈起缉毒来,大家都不得不佩服他们的专业和智慧。
二、文本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况且,一想到昨天遇见祥林嫂的事,也就使我不能安住。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我这回在鲁镇所见的人们中,改变之大,可以说无过于她的了: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
“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
“是的。”
“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我万料不到她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的站着。
“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蹰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的说。
“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阿!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唉唉,见面不见面呢?……”这时我已知道自己也还是完全一个愚人,什么踌蹰,什么计画,都挡不住三句问。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5.祥林嫂临死前提出的问题说明了什么?(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对“我”的“也许有”、“也未必”、“说不清”这三句答话应如何理解?(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为什么说祥林嫂对“魂灵”既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夜 色
夏夜桥头,皓月当空,凉风习习,引来许多纳凉的人们。
桥下的河边,一阵悠扬的笛声传来,随即和上了一段柔美的二胡,接着几个老人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来。原来是几个头发斑白的老人在切磋技艺。
老人们的兴致很高,谈笑风生,又拉又唱,吸引了许多观众。连一个衣衫褴褛、满面肮脏、身上还散发着一股股臭味的乞丐也凑了过来,入迷地听着。
老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拉二胡的,听别人喊他“胡局长”或“老胡”,大概没退休之前是个局长。老胡持弓一拉,指间便流淌出舒缓、柔美的音色来,听得人仿佛身上一凉,暑气顿消。
一曲终了,围观的人喝彩起来。一个老头抢着说:“老胡不但拉得好,这把琴也珍贵着呢,值两三千块呢!”
众人“啧啧”称奇,老胡的脸上溢出得意来,他解释这琴为什么这么贵,他说琴头是象牙,琴杆是黑木,这蒙的蟒皮可不是一般蛇皮,而是蟒的颈皮——试想,一条蟒蛇的七寸之处的皮能蒙几把二胡?这都是珍贵之物所制,故而值钱。众人又是一番惊叹。这时,忽然一个不和谐的尖尖的声音插过来:“琴是好琴,可惜废了。”人们一看,原来是那个乞丐在说话。
众人顿时哑然,先前说话的老头儿显见是个爽快人,他反问道:“怎么废了?”乞丐说:“二胡这东西属贱,要越拉越好,不拉就算废了。三年不拉,便是废琴;十年不拉,便是死琴了。”
人们一听还有些讲究,但有几个年轻人挑逗乞丐:“你既然懂琴,想必也会拉,你就拉一段,让我们听听。”
乞丐连忙推辞,那老头儿却不由分说,从老胡手里抢了二胡就往乞丐手里塞。乞丐拿了琴也就不再客气,他在台子上正了正身子,调试了几下音,手腕一动,立刻就令人感到是个内行。
琴声响起,听众马上分辨出和老胡拉的完全不一样,老胡拉得单薄、轻飘,仅仅是成调而已,而这个乞丐却拉得厚重、连绵、凄婉、如怨如诉,把音符当做一支支利箭,射到每一个人的心里!
人们再看乞丐,不禁大吃一惊!月光下的乞丐乱发飞扬,双目炯炯,与先前的模样判若两人!乞丐昂首挺胸,意气风发,风神气韵俱佳,显出一个音乐大师的气概;一摆头,一抖弓,一弹指,莫不潇洒自如,顾盼神飞,把一群人都看得呆了,听得呆了!连月亮也似乎听得醉了!
一曲终了,乞丐凝然不动,最后一个音符还在他的指间环绕盘旋。人们还看到他的额头和面颊闪动着细密的亮光,虽是夏夜,但这河边甚是凉爽,人们早已落了汗,却见乞丐浑身湿透。
之后是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静。
等人们反应过来让他再拉一曲时,他已经摆着手,趿拉拖鞋飘飘而去。
夜深了,凉气出来了,众人都散去了。
老胡回到家,找出一块净布,把二胡擦了又擦,才郑重其事地放入琴盒。
(选自《小小说选刊》)
8.这篇小说以“琴”为行文线索,请分别概括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4字)(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简要概括小说中的老胡是怎样的一个人。(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乞丐拉二胡,“把一群人都看得呆了,听得呆了!连月亮也似乎听得醉了!”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试结合文意说出三条原因。(6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2分)
11.仿照下面的例句,另写一个句子。(6分)
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
仿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下面是鲁迅小说《药》中的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6分)
西关外靠着城根的地面,本是一块官地;中间歪歪斜斜一条细路,是贪走便道的人,用鞋底造成的,但却成了自然的界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1.C [A.“窈”读“yǎo”。B.“烙”读“luò”。D.“踝”读“huái”。]
2.A [B.喧—暄。C.蔼—霭。D.杆—竿。]
3.C [A.“身体”改为“心”。B.“正襟危坐”改为“俨然”。D.“无聊”改为“百无聊赖”。]
4.B [沸反盈天:形容喧哗吵闹,乱成一团。不能形容造型。]
5.临死前对“魂灵”、“地狱”产生的种种疑惑,说明祥林嫂对自己的悲惨命运已产生了一定的反抗意识,但只是朦胧的、带有迷信色彩的,因而也是自发的、软弱的。
6.第一句在“我”是慰藉的话,在祥林嫂却是似疑实断的答案,这对祥林嫂“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是一个冲击。第二句在“我”是已意识到给对方增添了苦恼,只得支梧着,而在祥林嫂则由地狱想到死后的痛苦,更加深了苦恼。第三句在“我”是模糊之辞,在祥林嫂则是心灵上掀起了更大的波澜,客观上加速了祥林嫂悲剧的到来。总之,“我”的动机是想帮助祥林嫂解除痛苦,然而,适得其反的结果却表现了“我”的软弱性。
7.“希望其有”是想在阴间见到自己的儿子,“希望其无”是害怕死后被两个丈夫分尸。这些都是祥林嫂深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的体现。
8.夏夜琴声——众人议琴——乞丐拉琴——夜归收琴。
9.老胡的两个显著特点是喜爱音乐和虚荣自夸,但在听完乞丐拉出的琴声后,意识到自己的技艺不够纯熟,把琴收藏起来,表现了他知错就改的美德。
10.①乞丐对二胡有深刻的理解。②乞丐有高超的二胡演奏技巧。③乞丐演奏时融入了个人的生活体验。④乞丐演奏时全神贯注。(写出三点即可)
11.(示例一)诸葛亮有两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他以身报国的誓言,也是他作为一个千古忠臣的见证。
(示例二)李白有两句惊世之语:“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是他自信达观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被压抑情绪的释放。
12.示例:坟墓像馒头的比喻,把贫与富、死与生的尖锐对立揭示得多么深刻、多么意味深长啊!
解析 首先要抓住点评角度是表达效果方面,其次要分析写景特点及手法,进而考虑写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