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2张PPT)
7 包身工
一、重点剖析
“带工”是从哪几个方面游说同乡的 这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 (1)从五个方面游说同乡。①福利待遇:住、吃、玩,样样都好。②理想教育:人生一世,
多长见识。③描绘前景:三年期满,未来美好。④危机意识:机不可失,失不再来。⑤攀扯老
乡:拉近距离,消除戒备。
(2)反映的社会现实:①城乡差距巨大,农村贫穷落后,农民长期遭受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②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民缺乏抗灾能力;③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造成了农业凋敝、农民破产
的后果;④农民淳朴老实而又愚昧无知;⑤国民政府懦弱无能,社会骗子横行。
疑难 语境破
作者是如何描写“芦柴棒”被殴打的情况的 作者具体地描述“芦柴棒”的悲惨遭遇有
何目的
答案 (1)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重点描写了芦柴棒在病重时惨遭毒打的情况,以
此证明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现了她们所受的残酷压迫。
“见机”“缩作一团”“用手做着手势”,写出了“芦柴棒”的可怜。打杂的先是“抓”,
接着是“摔”“踢”,动作一次比一次狠,最后竟然“顺手夺过一盆……冷水”迎头泼去,多
么歹毒!而老板娘的笑和话语,更表现了她蛇蝎一样的心肠。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芦柴棒”是点,“包身工”是面。“芦柴棒”是众
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作者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
个“芦柴棒”。“芦柴棒”遭受毒打、饱受折磨的情景,是众多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缩影;老
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个包身工最终都逃不过的厄运。作者通过对“芦柴
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
露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
如何看待小福子挨打
答案 (1)挨打的普遍性、随意性。前文交代,工人“只要断了线不接,锭壳轧坏,皮辊摆错方
向,乃至车板上有什么堆积,就会有遭到‘拿莫温’(工头)和‘小荡管’(巡回管理的上级女
工)毒骂和殴打的危险”,而小福子仅仅是因为“整好了的烂纱没有装起”这件不在上述范
围之内的小事,就遭到了一顿毒打。这说明包身工挨打是经常发生的事。
(2)挨打的共谋性。小福子挨打和“芦柴棒”挨打有相似之处,就是老板和工头狼狈为奸。
“芦柴棒”挨打了,“老板娘笑了”;小福子挨打了,“东洋婆会心地笑了”。老板授意,工头
心领神会,为虎作伥。这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与其买办相互勾结,残忍欺凌工人的罪行。
课文在选择材料方面注意了典型化,这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1)典型人物。从上海杨树浦福临路东洋纱厂工房的两千个左右的包身工中,作者选
择了以“芦柴棒”作为重点刻画对象。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所有包身
工的可怜形象;“芦柴棒”遭毒打、受折磨的情景,是所有包身工经常受到虐待和侮辱的剪
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便是包身工最终都无法逃脱的厄运。(小福子事略)
(2)典型细节。如对包身工早晨吃粥的情景的描写细腻、逼真——对粥的描写,使人立刻想
到猪食;包身工用舌头舔淋漓在碗边外的粥汁,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吃饭,使人
仿佛看到了她们饥肠辘辘的样子。
(3)典型场面。如文章开头,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一身和时节
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来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
这个环境中,包身工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情景。这种情景,会使人们感到包身工
过的真是“猪一般的生活”。
(4)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交代日本财阀三井系的资本迅速膨胀的事实
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确凿的数字,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
辩的力量。
赏析精彩语言。
(1)“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
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半裸体地起来开门,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将身体稍稍背转一
下就会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这段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 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 这段话运用一系列动作描写,描绘包身工起床的情形:“打呵欠”说明女孩们睡眠严
重不足,身体极度疲劳;“叹气”说明她们是迫不得已,无可奈何;“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
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说明居住空间狭窄,昏暗无光;“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
上很响地小便”“拎着裤子争夺马桶”“公然地在男人面前换衣服”表明她们的精神已经
麻木,失去了少女害羞和自尊的天性,只是一群会做工的“机器”而已。
(2)“这几年来,一般地讲,殴打的事情已经渐渐地少了,可是这种‘幸福’只局限在外头工人
身上。”这句话中的“幸福”一词有何作用
答案 “幸福”一词带有讽刺的意味,对于外头工人来说,被殴打的次数少就是幸福,这是多
么可怜的追求。但包身工连这种“幸福”都得不到。在对比中可以看出包身工几乎没有任
何人身权利,地位极其卑下,遭遇极其悲惨。
《包身工》这篇文章内容丰富,思路清晰。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答案
二、写法赏析
1.双线交织,穿插有致
《包身工》巧妙地采用了双线交织的结构,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主线,以包身工制
度的产生、发展为副线,收放自如地穿插,灵活而又十分严谨。作者将最能反映包身工悲惨
生活的“起床”“吃粥”“劳动”等场景巧妙地插入主线,又穿插了一些非情节因素,用科
学的分析和准确的数字来深化主题。具体生动的描写和精辟的说明、议论交织在一起,相互
补充,层层推进,既展示了包身工悲惨的生活境况,又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产生、发展及本
质。
2.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疏密相间,把对典型人物和事件的描写与对一般材料的叙述相结合,是本文的一个
重要特点。作者从特定的题材出发,并没有局限于写一个人物或事件,而是借鉴了中国传统
绘画艺术散点透视的手法,描写了“芦柴棒”、小福子和“什么名字记不起了”的包身工这
三个人物,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不同遭遇的描写,展示了包身工的悲惨命运。对包身工的
“住”“吃”“劳动”等场景加以描述,让人们更全面地了解到包身工的悲惨遭遇。点面结
合,更具说服力。
3.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①鲜明的对比。如从穿着打扮、收入等方面将包身工与“外头工人”、“带工”老板进行
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买办相互勾结、残酷压榨劳动人民的滔天罪行。
②精辟的比喻。如文中用“猪猡”“懒虫”“机器”来比喻包身工,说明了包身工不被当作
人看,在老板、工头等人眼中的地位极其低下。
三、思维提升
《包身工》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强度最大、地位最低、待
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像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们的遭遇公之于世。学完了这篇报告文学,你认
为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罪魁祸首是谁
观点一 我认为应该是带工老板,他们是一伙骗子。包身工是被带工老板凭着“将一根稻草
讲成金条的嘴巴”从农村骗来的,是“顺从地替带工赚钱的‘机器’”, 包身工的身体是属
于带工老板的,她们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
观点二 包身工固然是带工老板骗来的,但看问题要看实质,“东洋婆”和“拿莫温”们才
是罪魁祸首,他们随时会对包身工“殴打、罚工钱、‘停生意’”,殴打之外还有饿饭、吊
起、关黑房间等方法,种种惩罚让包身工苦不堪言,再说带工老板也是替他们干活的。
观点三 包身工制度是当时黑暗社会的产物,受到国民党反动政府“特殊优惠”的保护,是
伴随中国农村经济衰败生长出来的一颗毒瘤,造成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是压榨中国人民的反动
统治者。7 包身工
基础过关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不同的书,会散发不同的馨香。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可以让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会让我们的心灵充满生命的热情;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可以让我们的世界充满神秘的幻想……这些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陪伴着我们每一段闲暇的时光,让那些入心的文字辗转在五脏六腑之中,成为我们心灵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有些书商,为了节省成本,谋得高额利润,便会采用盗版的方式印刷书籍。那样的书,不仅侵害了创作者的权益,也损害了读者的利益。千万不要让这种书进入我们的视野,杜绝那一丝丝臭味影响我们美好的心情,腐蚀我们的心灵。
书香默默入心来,书能提升你的气质。有人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我想说,书能提升人的气质。每一缕书香,都会遍历你全身的经脉,让你的气质里散发着或淡雅或浓郁的书香。爱读书的人,举手投足之中透露着优雅感,身上散发着淡淡的书卷味,灵魂里沐浴着浓郁的书墨香。有一种气质,会从书韵中获得升华,成为身体的一部分。
1.文中第一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
A.比拟、比喻、夸张
B.比拟、比喻、排比
C.对偶、借代、排比
D.对偶、借代、夸张
2.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画横线部分的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
A.指导员两眼望着那捆书,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儿学习……将来……”
B.“你还没娶媳妇吧 ”“……”他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
C.窥探舱里,不很分明,她像是捆了躺在船板上。“可恶!然而……。”四叔说。
D.对政治的敏感,对生活的敏感,对性格的敏感,……这都是作家必须要有的素质。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也有一些错字连篇、粗制滥造的书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就像石楠花一样。”从语意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句表达效果更好
4.下面是“简书”热门文章类型词云图,请根据词云图,简要概括“简书”近期刊登的文章特点。(字数不超过70个字)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概括信息。
(1)纪录片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有“动态相册”“生活之镜”之称。探访特色美食,展现地域文化;航拍万里山河,带来诗意之旅;聚焦稀世文物,诠释工匠精神……
(2)移动传播时代,纪录片主动拥抱数字科技,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式应运而生。此外,纪录片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出现“纪录片+剧情演绎”“纪录片+综艺”等跨界类型。
(3)纪录片的情节不能预先编排,人物角色不能提前设计,生活情境难以预测。从这个意义上说,纪录片呈现什么样的情境、选取什么样的素材,传递出创作者的深刻思考,绝不仅仅是真实生活的“搬运工”。
(4)纪录片让人们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自己。记录者的镜头拉近一些,能感受一草一木的盛衰荣枯;镜头拉远一些,可阐释历史大势的潮落潮起。纪录片带我们穿过时光,跨越山河,也鼓励我们用积极的心态拥抱人生。
5.仿照对第(1)段的概括示例,概括第(2)至(4)段的主要内容。每句不超过6个字。
(1)纪录片 拍摄内容真实
(2)纪录片
(3)纪录片
(4)纪录片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彭德怀印象
埃德加·斯诺
①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一军团司令。他突破了几万敌军的层层防线,在进军途上一路攻克战略要冲,为主力部队保证交通,最后胜利进入陕西,在西北苏区根据地找到了栖身之地。他的部下告诉我说,六千英里的长征,他大部分是步行过来的,常常把他的马让给走累了的或受了伤的同志骑。
②我住在彭德怀设在预旺堡的司令部的院子里,因此我在前线常常看到他。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两个铁制的文件箱,红军自绘的地图,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和铺了他的毯子的炕。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们都不佩戴军衔领章。他有一件个人衣服,孩子气地感到很得意,那是在长征途中击中敌机后用缴获的降落伞做的背心。我们在一起吃过好几顿饭。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
③我必须承认彭德怀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的言语举止里有一种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不转弯抹角的作风,这使我很喜欢。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能吃苦耐劳,是个很活泼的人。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要爬一座很陡峭的小山。“冲到顶上去!”彭德怀突然向他气喘吁吁的部下和我叫道。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又有一次,我们在骑马的时候,他又这样叫了一声,提出挑战。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
④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要悬赏五万元到十万元缉拿彭德怀,不论死擒活捉,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我在那里的时候,看到有成千上万张传单空投下来要悬赏缉拿他和其他红军领导人。彭德怀下令要保存这些传单。这些传单都是单面印的,当时红军缺纸,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
⑤我注意到,彭德怀很喜欢孩子,他的身后常常有一群孩子跟着。许多孩子充当勤务员、通讯员、号兵、马夫等,并作为红军正规部队组织起来,叫作少年先锋队。我常常见到彭德怀和两三个孩子坐在一起,认真地向他们讲政治并谈论他们的个人问题。他很尊重他们。
⑥一天我同彭德怀和他的一部分参谋人员到前线去参观一所小兵工厂。在屋子里的一道墙上有工人画的一幅大漫画,上面是一个穿和服的日本人双脚踩着满洲、热河、河北,举起一把沾满鲜血的刀,向其余的中国劈去。漫画中的日本人鼻子很大。
⑦“那是谁 ”彭德怀问一个负责管理列宁俱乐部的少先队员。“那是日本帝国主义者!”那个孩子回答。“你怎么知道的 ”彭德怀问。“你瞧那个大鼻子就行了!”彭德怀听了大笑,他指着我说:“这里有个洋鬼子,他是帝国主义者吗 ”
⑧“他是个洋鬼子,那没问题,”那个少先队员说,“但不是日本帝国主义者。他有个大鼻子,但要做日本帝国主义者还不够大!”
⑨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我向彭德怀指出,当红军真的与日本人接触后,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同他们自己的鼻子一般大时,他们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
⑩“不用担心!”司令员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鼻子。”
11有一次我同彭德怀一起去看一军团抗日剧团的演出,我们同其他战士一起在临时搭成的舞台前面的草地上坐下来。天黑后天凉起来,我把棉袄裹紧,彭德怀却脱了棉衣,披在坐在他身旁的一个小号手身上。
12我原来问过彭德怀,是否可以归纳一下“红色游击战术的原则”。他给我讲了许多军事理论。最后,他说:“但没有任何东西,绝对没有任何东西,比这一点更重要——那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它壮大是因为人民帮助我们。”
13“我记得一九二八年的冬天,我的部队在湖南只剩下两千多人,还受到包围。国民党军队把方圆三百里内的所有房子都烧掉了,抢去了所有粮食,然后对我们进行封锁。我们没有布,没有住的地方,没有灯,没有盐,病的病,饿的饿。农民们也好不了多少,他们剩下的也不多,我们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
14“但是农民鼓励我们。他们从地下挖出他们藏起来不让国民党军队知道的粮食给我们吃,他们自己吃芋头和野菜。他们痛恨国民党军队烧了他们的房子,抢了他们的粮食。许多人参加了我们的队伍,几乎所有的人都用某种方式帮助我们。”
15他向我转过身来:“战术很重要,但是如果人民的大多数不支持我们,我们就无法生存。我们不过是人民打击压迫者的拳头!”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为红军主力干将之一,彭德怀带领部队历经艰险,突破敌人防线,为长征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B.文章写彭德怀虽然是军团司令员,但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陋,是为了突出条件的艰苦。
C.彭德怀指着斯诺说他是“洋鬼子”,言语较为随意,这恰好说明他们之间相处融洽。
D.人民群众在生活艰难的情况下仍竭力帮助红军,也反映出国民党军队不得人心。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像兔子一般蹿了出去,在我们之前到达山顶”,运用比喻的手法,塑造了彭德怀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形象。
B.面对敌人的悬赏缉拿,彭德怀只安排一个哨兵站岗,上街也不带警卫,文章几次通过这样的细节交代来凸显人物形象。
C.围绕发生在小兵工厂的事件,作者采用对话的方式,既表现出彭德怀性格的粗犷豪爽,也展现出他自信的一面。
D.彭德怀在回答斯诺“红色游击战术的原则”的问题时,运用了反复的手法,来表达自己认为红军是“人民的军队”的观点。
3.在斯诺的笔下,彭德怀给他留下了什么印象 请结合文本分析概括。(4分)
4.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与夏衍的《包身工》都是报告文学,报告文学既要求真实性,也呈现文学性,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体现报告文学的真实性的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1.B “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温婉雅致的散文集,是淡雅的康乃馨”“气吞山河的历史书,是一树的泡桐花”等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引人入胜的小说故事,是奔放的芍药,要与牡丹争高下”等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2.D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的省略号标示列举的省略。A.标示说话时断断续续。B.标示对话中的沉默不语。C.标示语意未尽。D.标示列举的省略。
3.答案 ①原句多用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上的语言风格。②“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在原句中作谓语,而在改句中作定语,作谓语时表达的对这类书的否定意味更强烈。③“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在原句中被放在“就像石楠花一样”之前,突出强调的是这类书让人讨厌的“臭味”改句将其前置,没有体现这一点,与上文语意上不贯通。
解析 原句“也有一些书,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就像石楠花一样,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较多地运用了短句,更符合文章整体上的语言风格,而改句定语过长,放在语境中不合适;“错字连篇”“粗制滥造”在原句中作谓语,在改句中作定语,作谓语时表达的对这类书的否定意味更强烈,作定语则显得平淡;原句将“让人闻到一股讨厌的臭味”放在“就像石楠花一样”之后,突出强调的是这类书让人讨厌的“臭味”,而改句将其前置没有体现这一点,与上文语意上不贯通。
4.答案 近期热门文章以“生活”为中心,以表现青春、思考、读书等内容的文艺随笔和小说为主,有不少介绍IT、职场、产品、经验、技能等“干货”。
解析 “词云”就是通过形成“关键词云层”或“关键词渲染”,对网络文本中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的视觉上的突出。
仔细观察图片内容,这幅词云图中间的“生活”是近期刊登文章的主旋律,用最大的字号体现出来,突出了近期文章的主旨;“青春”“思考”“读书”“小说”“职场”等词汇出现频率较高,用相对醒目但小于“生活”的字号表示,以表现文章的主要类型和内容。据此概括即可。
5.答案 (2)呈现形式多样 (3)反映创作理念
(4)传递人生价值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
(2)根据“主动拥抱数字科技”“微纪录片、交互式纪录片等新形式应运而生”“还与其他视听节目融合”“跨界类型”等内容可知,本段主要介绍纪录片呈现形式的多种多样,可概括为:纪录片呈现形式多样。
(3)根据“情节……难以预测”“传递出创作者……真实生活的‘搬运工’”等内容可知,本段是介绍纪录片创作反映创作者的创作理念,可概括为:纪录片反映创作理念。
(4)根据“让人们更好地观察世界,理解自己”“镜头收近一些……”“镜头拉远一些……”“纪录片带我们……拥抱人生”等内容可知,纪录片传递的是不同的人生价值,可概括为:纪录片传递人生价值。
能力提升练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是为了突出条件的艰苦”错误。 文章写“彭德怀虽然是军团司令员,但办公室的陈设十分简陋”是为了突出彭德怀生活俭朴。
2.A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塑造了彭德怀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形象”错误。结合“从这一点和其他方面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可知,“他像兔子……到达山顶”运用比喻手法,是为了表现彭德怀精力过人。
3.答案 ①信仰坚定、吃苦耐劳、百折不挠。彭德怀带领战士们突破层层防线,走过漫漫长征路,一步步取得了胜利。②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热爱人民。彭德怀心怀士兵,他的吃穿用度和普通士兵几乎没有不同;他认为人民的支持是红军战无不胜的根本力量。③英勇无畏,精力过人,不怕敌人的悬赏缉拿,勇于挑战。④粗犷豪爽,充满自信。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
由原文“红军长征时,彭德怀是打先锋的……他大部分是步行过来的”可知,彭德怀带领战士们突破层层防线,走过漫漫长征路,一步步取得了胜利。可见彭德怀信仰坚定、吃苦耐劳、百折不挠。
由原文“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他们都不佩戴军衔领章”“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比这一点更重要……人民帮助我们”可知,彭德怀心怀士兵,他的吃穿用度和普通士兵几乎没有不同;他认为人民的支持是红军战无不胜的根本力量。可见彭德怀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热爱人民。
由原文“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可以看出他精力过人”“政府军飞机常常在红军前线扔传单……他在街上走时也不带警卫”可知,彭德怀英勇无畏,精力过人,不怕敌人的悬赏缉拿,勇于挑战。
由原文“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后来就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不用担心!’司令员说,‘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不管他有没有鼻子。’”可知,当看到墙上有关日本人的漫画以及听到少先队员的回答后,彭德怀高兴地大笑,并且开玩笑地叫“我”大鼻子;对于“我”提出的当人们发现日本人的鼻子和中国人的鼻子一般大可能认不出敌人而不愿打仗的时候,彭德怀说,“不用担心!我们会认出日本人来的”。这体现出彭德怀粗犷豪爽,充满自信。
4.答案 ①内容客观准确。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彭德怀司令部的情况,如“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等,真实地写出了彭德怀居住、办公环境的简陋。②事例典型翔实。彭德怀坦率、热情的性格,他对敌人悬赏缉拿的态度,等等,都是斯诺亲眼见到并记录的典型事实。③直接引用。文中较大篇幅地引述彭德怀的话,真实性强,体现了纪实性作品的真实性。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体裁特点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①内容客观准确。结合“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可知,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彭德怀司令部的情况,如“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一台野战电话,一条毛巾,一只脸盆”等,真实地写出了彭德怀居住、办公环境的简陋。
②事例典型翔实。结合“有一天红二师进行演习……提出挑战”可知,彭德怀坦率、热情;结合“但是他的司令部门外只有一个哨兵站岗……就用空白的一面来印红军的宣传品”可知,他对敌人悬赏缉拿的态度;等等,这些都是斯诺亲眼见到并记录的事实。
③直接引用。结合“比这一点更重要……人民帮助我们”“我记得一九二八年的冬天,我的部队……不愿碰他们的一点点东西”可知,文章较大篇幅地引述彭德怀的话,真实性强,体现了纪实性作品的真实性。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