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数学方程的意义 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数学方程的意义 教案 (2)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方程的意义》关键课例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第62-63页做一做及相关内容及练习十四第3题。
【教材分析】
《方程的意义》是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用代数的思想来寻找和发现简单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然后尝试用含有字母的等式(即方程)表示出各个相等关系。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方程,是让学生的思维开始由算术思想向代数思想过渡,其关键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用字母来代替不知道的量,即设未知数;二是找出相等关系并用方程表示出来。
【学情分析】
对于刚刚升入五年级的学生而言,《方程的意义》是一堂全新的数学概念课,是算术思维的一种提升,更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项飞跃,在字母表示未知数的基础上,“方程的意义”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工具,从列出算式解发展到列出方程解,从未知数只是所求结果到未知数参与运算,思维空间增大,这又是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一次飞跃和认知水平上的一次提升。
学生在学习《方程的意义》之前,在低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均有填算式中的括号、数学谜等不同形式的思维训练,对于方程的意义有了一定的知识渗透,在本单元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这些都为理解方程起着铺垫作用。
基于以上对学生的把握,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分类、比较,归纳出方程的意义。教学中不能将等式、方程的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原有知识水平,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再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出等量关系,并用天平平衡原理来解释各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使学生理解等式及方程的意义,尊重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设计思路】
基于上述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本课教学的设计思路如下:
体会等式的意义,建立等式的概念。教材里没有给等式下定义,只要求明白等式里有一个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数或者算式相等,利用天平两边平衡的现象抽象成等式,区分不等式,理解等式的概念。
教学方程的意义,从形式上认识方程。直接出示方程的意义,根据自己的理解对等式、不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和没有未知数的等式等进行分类整理,更好地巩固方程的意义,“含有未知数”和“等式”是方程的两个显著特征。
用方程表示实际情境里的等量关系,深入体会方程的意义。方程不仅是等式的一种特殊形式,还把未知数当成已知数同样对待,让未知数参与运算,将逆向思维变成顺向思维,大大降低思维难度。
【教学目标】
1.借助天平及式子的分类操作,使学生初步了解方程的意义;能从形式上判别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理清方程与等式的关系。
2.能根据简单的情境图列出方程,并能在教师引导下找到等量关系,经历利用等量关系进行方程模型建构的过程。
3.在对式子的分类、整理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类、抽象、概括及应用等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等式”“含有未知数”两个关键词初步建立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方程中等量关系的建立。。
【教学准备】
课件、学习单、磁性黑板贴、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天平,谈话铺垫
师(出示天平图):同学们,请看,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呀?
预设:天平。
师:天平在生活中是干什么用的?
预设:天平可以测量物体的质量。
师:说得真好,天平是测量物体质量的一种工具,我们就用它来学习新的知识。希望同学们可以认真仔细地观察,好吗?
预设:好
【设计意图:从天平入手,让学生了解天平的用法,为课堂后面学习方程做铺垫。】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天平演示,初步感知等与不等
师(出示天平图1):天平怎么样了?
预设:平衡了。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预设:说明两边的物体一样重。
师:那你能用一个数学式子把它表示出来吗?
预设1:50×2=100
预设2:50+50=100。(贴50+50=100)
师(出示天平图2):看,天平的左端变成了一个空杯子,你能发现什么?
预设:杯子的质量是100g。
师:观察得真仔细,再想想,如果我往杯子里倒些饮料,会发生什么变化?
预设:天平会不平衡。
师;哪端重呢?
预设:左端重。
师:(出示天平图3)饮料的质量知道吗?
预设:不知道。
师:那该如何来表示饮料的质量呢?
预设1:可以用字母表示饮料的质量。
预设2:可以用未知数x表示饮料的质量。
师:如果饮料的质量为x克,那杯子和饮料的质量一共重多少呢?
预设:100+x。
师:很好,请坐,看,左边是100+x,那右边是多少?
预设:100.
师:天平现在哪边更重一些?
预设:左边。
师:左边重怎样用式子表示呢?
预设:lOO+x >100。(贴lOO+x >100)
师:怎样让天平两边平衡呢?
预设:右边加砝码。
师:如果老师在右边的托盘上依次加一个100g的砝码,和加两个100g的砝码,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天平的情况,用式子表示出来。(出示天平图4和5)
预设:lOO+x >200 lOO+x <300。(贴lOO+x >200 lOO+x <300)
师:那这杯饮料的重量应该在什么范围?
预设:这杯饮料的重量大于200g,小于300g。
师:请你们思考下,我们要怎么做怎样才能使天平平衡呢?
预设:把天平右边3个100克砝码拿一个换一个轻一点的砝码,比如50克。
师:那我们看看将300克砝码换成250克砝码后究竟是哪种情况?(先出示天平图6)谁来说,现在应该怎么用式子表示。
预设:100+x=250。(贴100+x=250)
师:脱离了天平,你们还能找出数量关系吗?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写一写。(出示图 )
教师巡视指导,请同学汇报。
预设:3x=2.4 a+73=166(贴“3x=2.4 a+73=166”)
师:观察比较黑板上七个算式,请同学到黑板上进行分类。
50+50=100 lOO+x >100 lOO+x >200 lOO+x <300 lOO+x =250
3x=2.4 a+73=166
预设1:50+50=100没有未知数,剩余六个算式有未知数。
师:还有别的分类方法吗?
预设2:50+50=100 lOO+x =250 3x=2.4 a+73=166四个算式两边相等, lOO+x >100 lOO+x >200 lOO+x <300三个算式两边不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两边相等的算式我们把它叫做等式。(贴“等式”),那两边不相等的算式我们叫什么呢?
预设:不等式。(贴“不等式”)
【设计意图:通过直观演示,感受等与不等。同时通过反馈和追问,帮助学生感受等式的意义。为下一环节中式子的分类及理解等式和不等式做好准备。从天平到式,再从式到天平图,在学生的头脑中利用天平建立左右相等的等式模型,为突破建立方程中的等量关系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分类整理,建构方程概念
师:齐读“方程的意义”(贴“方程的意义”)
预设: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是方程。
师:黑板上的哪些算式是方程?
预设:lOO+x =250 3x=2.4 a+73=166是方程。(画集合图,贴“方程”)
师:在学习单上写2个方程。
教师巡视,投屏2-3个同学作业
师:他们举的例子是方程吗?为什么?
预设:含有未知数,等式。
师: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方程”旁边贴“含有未知数”,“等式”)
(主要让学生明确,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一看是不是等式,二看有没有未知数。)
【设计意图:在理解了等式的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对式子的分类整理,更好地去理解方程的意义;通过举例方程,让学生明确判断方程的两大条件,缺一不可。】
3.概念辨析,理清等式与方程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正好也有几个式子,哪些式子是等式,那些式子是方程?请同学们在学习单上填写一下?
35+65=100 x-14>72 y+24 5x+32=47 28<16+14 6(y+2)=42
2x+3y=9 m÷3.6=1.2
预设:等式35+65=100 5x+32=47 6(y+2)=42
方程 5x+32=47 6(y+2)=42 2x+3y=9 m÷3.6=1.2
师:为什么y+24没有填进去?
预设:y+24不是等式。
师:也就是说,方程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它首先得是个等式。请仔细观察等式和方程的关系,用你的发现解决下面的两题吗?
(出示题目:下面的说法对吗?)
方程一定是等式。( )
等式也一定是方程。( )
预设:√,×。
师:等式一定是方程你认为是错的,你能举个例子吗?
预设:比如35+65=100它是等式,但是它不是方程。
师:所以方程一定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是方程。(ppt出示结论)。
【设计意图:方程与等式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教学时,先通过分类整理让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产生直观、正确的感知;然后通过判断正误,进一步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集合图帮助学生加以明确。不仅突破了教学的难点,而且渗透了初步的集合思想。】
实践反思,巩固提高
师: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仔细思考以下两个问题,在学习单上用方程表示每题的数量关系。(出示练习十四第3题:用方程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姐姐身高152cm,弟弟身高ycm,弟弟比姐姐矮5cm。
一罐糖果共a颗,平均分给25个小朋友,每人得3颗,正好分完。
(展示学生作业,引导学生写出不同的方程,并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的方程)
预设1: 152-y=5(姐姐的身高-弟弟的身高=弟弟比姐姐矮的) y+5=152( 弟弟的身高+弟弟比姐姐矮的=姐姐的身高) 152-5=y(姐姐的身高-弟弟的身高=弟弟比姐姐矮的)
预设2: a÷3=25(总数÷每份数=份数) a÷25=3(总数÷份数=每份数) 3×25=a(每份数×份数=总数)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但是后面在学习解决实际列方程的时候,我们通常要让未知数参与运算,所以尽量要把未知数放在左边的式子里,你们明白了吗?
预设:明白。
【设计意图:能用方程表达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为从数量关系到等量关系的转变做好准备,这对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方程至关重要。】
(四)总结回顾,介绍历史
师:关于方程的研究已经有了很悠久的历史,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视频来学习一下。
(播放视频“你知道吗?”)
【设计意图:把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对方程的产生过程产生比较清晰的认识,体会到数学每一个理论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让学生在体会数学文化的价值的同时,感受古人的智慧,向古人学习,进行爱国教育,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师:同学们,今天的数学课你们有哪些收获呢?
(六)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