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11.2 五代史伶官传序(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7.6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25:15

文档简介

(共20张PPT)
*五代史伶官传序
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
人事①哉! 原②庄宗③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
人的作为吗 推究庄宗取得天下和失去天下的根本原因,
可以知之矣。
就可以知道了。
①人事:人的作为。②原:推其根本。③庄宗:后唐庄宗李存勖(885—926),五代后唐王朝的建
古文 注析破
立者,923年至926年在位。
段解 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并指出可以通过庄宗得天下和
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论点。
世言①晋王之将终②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
  世人说晋王临死时,把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
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然而他们都背叛我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与尔三矢,尔其③无忘乃父④之志!” 庄宗受
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
而藏之于庙。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⑤以一少牢⑥告庙⑦,
把它们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属官用羊、猪各一头祭告祖庙,
请⑧其矢,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恭敬地取出他父亲(留下)的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们在军前开路,
及凯旋而纳之。
等到胜利归来就把箭收藏(在祖庙里)。
①世言:世人说。②将终:临死。③其:副词,表示祈使语气。④乃父:你的父亲。⑤从事:官名,
这里泛指一般属官。⑥一少牢:羊、猪各一头。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
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牢,祭祀用的牲畜。⑦告庙:天子或诸侯遇出巡、战争等重大
事件而祭告祖庙。⑧请:敬辞,用以代替某些动词,表示恭敬、慎重。段解 承上叙事,详述庄
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事例。
方①其系②燕父子以组③,函④梁君
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用木匣子装着后梁皇帝、
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大臣的头,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的时候,
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及仇雠⑤已灭,天下已定,
他意气骄盛,可以说豪壮极了!等到仇人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一个人夜里呼喊,作乱的人四方响应,(庄宗)匆忙向东出逃,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逃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投奔何方,
至于⑥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以至于对天发誓,截断头发,泪水落下浸湿了衣襟,这是多么衰颓啊!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抑⑦本其成败之迹,
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 或者探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
而皆自于人欤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
都出自人的原因吗 《尚书》上说:“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谨慎能得到好处。”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⑧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①方:当。②系:缚。③组: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④函:匣子,这里用作动词,用匣子装。
⑤仇雠(chóu):仇人。雠,与“仇”同义。⑥至于:表示达到某种程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
致”“以至于”。⑦抑:或者,还是。⑧逸豫:安乐。指李存勖喜好音律,宠用伶人,以至自傅
粉墨,与伶人共戏于庭。
段解 评论庄宗的盛衰,阐明中心论点。
故方其盛也,举①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
因此,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人能跟他抗争;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②,
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
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③,而智勇
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从极小的事积累起来的,智慧勇敢的人
多困于所溺④,岂独伶人也哉
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难道只限于伶人吗
①举:全,整个。②国灭: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即位(后唐明宗),群臣中有人劝他自建国号,此事虽
未实行,但是庄宗死后,李克用嫡亲子孙都被杀,也可以说是“国灭”。③忽微:极小的事。忽,
一寸的十万分之一。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④所溺:所溺爱的人或物。溺,沉湎、无节制。
段解 进一步议论,引出教训,总结全文。
评点赏析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开篇,引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提出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
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天命”,但是用一个让步连词“虽”,很明
显地把“天命”撇在一边,用带有慨叹意味的反问来强调“人事”的作用。
指出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历史事实,引起下文,为下文的叙事说理做铺垫。
作者对晋王临终时“以三矢赐庄宗”并交代遗恨的描写,可谓绘声绘色。简短的几句话,
急促斩截,晋王追述以往的恨事,激励庄宗立志复仇,读之如闻切齿之声,如见怒目之状。“世
言”二字,强调其传说的性质,足见作者用语之严谨。
写庄宗受父命,只说“受而藏之于庙”,“受而藏”的行为,既表现了庄宗的坚定意志,也流
露出他的沉重心情。
“告庙”“请其矢”“盛”“负”“纳”等一系列描写,生动地展现了庄宗的郑重其事,
是其“忧劳”的体现。
写庄宗消灭仇敌,极力表现其声威之盛,一方面照应开头“盛衰”中的“盛”字,另一方面
与下文的“衰”形成鲜明的对比。
写庄宗失天下,与前文其得天下的情形形成对比,给人以强烈的落差感,令人震撼,发人深省。
引用《尚书》中的话,推论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点明庄宗得天下和
失天下的根本原因,说明盛衰之势,本源在于“人事”的道理。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相照应。
第四段用“故”字承接上文,再次评论庄宗的盛衰,以“莫能与之争”和“身死国灭,为天
下笑”进行对比,引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教训,指出统治者如
果沉溺于安逸享乐,忘记忧劳兴国的道理,就会身死国灭。作者在这里委婉地批评朝政,告诫
北宋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重点剖析
全文是如何围绕“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展开的
答案 第一段,先提出“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个中心论点,具有提挈全文的作
用;紧接着举出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事例来证明这一中心论点。
第二段,叙述庄宗接受并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
第三段,从庄宗极盛和极衰的对比中,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这就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进行了有力的论证,揭示了所谓“人事”的内涵。
第四段,承接上文进一步发表议论,总结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历史
教训,强调可以使人国破家亡的绝不仅仅限于伶人,深化了人们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
人事哉”的理解。
疑难 语境破
本文题为“五代史伶官传序”,文中却没有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却又被后人称为“点睛之
笔”。这是为什么
答案 ①“伶人”的事已写入《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再写未免重复,使文章显得拖沓。
作者意在规劝统治者吸取庄宗得天下又失天下的经验教训,并非将兴亡之责归咎于伶人,所
以,没有必要详细写“伶人”在庄宗失天下过程中的作用。
②作者身为政治家,他修史撰文是为了给当时的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品德修养等方面的借
鉴,而不在于就史论史,评价历史上的“善善恶恶”。本文旨在以伶人为切入点,借庄宗得天
下又失天下的经验教训警示北宋统治者,因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 ”这一发人深思、揭示写作目的的反问,被后人称为“点睛之笔”。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时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 ①举例论证。本文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通过“晋王三矢”这一典型、生动的故事,充
分地体现了庄宗的“忧劳”,突出了“人事”的作用;再辅之以评论庄宗盛、衰时所涉及的
史实,使人对庄宗的由“盛”而“衰”、由“忧劳”到“逸豫”了然于胸,达到了以材料论
证观点的目的,起到了以古鉴今、举一反三的作用。
②对比论证。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入手,围绕“人
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证。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
“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无论是所用的事例,还是作者抒
发的感慨、议论,都是对比性的。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
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二、写法赏析
1.选材新颖,剪裁合理
本文属于史论性文章,采用的主要是归纳推理法。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于准确地选择具体
事例。本文以《新五代史·唐本纪》中未提及的“晋王三矢”的故事作为议论的生发点,选
材新颖,同时作者又通过恰当的剪裁来突出这个事例。全文想说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
以亡身”的道理,写得比较详细的只有“晋王三矢”这个故事,加上兴、亡两种不同结果,并
没有写庄宗如何“忧劳”,又如何“逸豫”,然而读者却已经对他从“忧劳”发展到“逸
豫”的过程有了很深的印象,这就叫作“存大而略小,举重以明轻”,展现了作者相当高水平
的写作艺术,说明作者在选材和剪裁上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2.叙事议论,配合恰当
《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不长,但由于叙事、议论配合恰当,行文中又注意轻重缓急的
节奏变化,所以整篇文章显得波澜起伏,很有厚度。例如,“晋王三矢”的故事叙述得相当充
分,笔势则比较平缓;等到讲完这个生动事例之后,便立即把文章推向高潮:“方其系燕父子以
组,函梁君臣之首……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一盛一衰,一扬一抑,大起大落。
前者好像驾机起飞,直指长空;后者又似高山坠石,一落千丈。这就形成了全文中一个很有声
势的大波澜。再如,分别用“可谓壮哉!”“何其衰也!”感叹作结,也是又唱又叹,遥遥相对,
使人感到笔墨酣畅,痛快淋漓。大波澜过去后,下文还有小波澜与之呼应,即“故方其盛也…
…为天下笑”,这样便显得笔有余力,文不单薄。本文的目的在于论证“盛衰之理,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的中心论点,因此对庄宗的盛和衰的对比越鲜明,便越能有力地证明作者所要
论证的道理。因此,文章中出现的波澜,正是为论证中心论点而服务的。
3.平易自然,简约凝练
文章没有佶屈聱牙的措辞,也不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生动地叙说事例,深入地说明道
理,平易近人,自然晓畅。叙事不蔓不枝,议论简明扼要。其中一些格言式的对称语句,如“忧
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句式整齐,言简意
赅,发人深省。
4.语气委婉,言语恳切
本文作为一篇总结历史教训,为当世及后世君主提供借鉴的史论,毫无生硬的说教,而是娓娓
道来,语气委婉,言语恳切。即使是在慨叹庄宗败亡时,也只是寓惋惜之意而无责难之词,可谓
意正言婉。全文从“呜呼!”起笔,到“岂独伶人也哉 ”收尾,一叹再叹,以感叹贯穿始终,语
重心长。在议论的文字中,多用反问句、疑问句,使说理深刻而恳切。
三、思维提升
1.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深刻,令读者感触颇多。请以文中名句
为例,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观点一 文中的“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令我感触颇多。这两句话告诉人
们,千万不要忽视小事,不要沉溺于“玩物”。一个人犯错误往往都是从不被人重视的“忽
微”开始的,所以务必牢记“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古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可沉溺于吃喝
玩乐,不可沉溺于声色犬马,应讲正气,不让歪风邪气抬头。
观点二 文中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令我感触颇多。这两句话告诉我们,无论
是修身还是治国,都要有忧患意识和艰苦创业的精神。在今天民族复兴的道路上,我们也必
须有忧患意识,时刻警惕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干扰和破坏,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大意。我们更
需要有艰苦创业的精神,从小处着眼,从点滴做起。
2.文章题目是“五代史伶官传序”,但文章很少直接提到伶官的事情,这是不是文不对题 请
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 这不是文不对题。欧阳修写作《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要目的是总结庄宗得天下
而又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而有关伶
官的事情,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已经有了详细的叙述,本文不需要再重复。另外,文章最
后也提到了“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将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这样就扣
住了文题,突出了中心。
观点二 这有点文不对题。庄宗的衰败是伶人引起的,作者以史为鉴,就伶人乱政误国来评
述国家兴盛衰败的道理,虽然《新五代史·伶官传》中详细地叙述了有关伶官的内容,但在这
篇文章中,也应该简要地叙述一些有关伶官的事情,让读者更明确地把握文章主旨。
整合探究
任务 《过秦论》和《五代史伶官传序》这两篇史论从内容上到形式上有许多相同或相似
的地方,但也有不同之处。请用表格的形式,从思想内容和写法两个方面对其进行比较。
答案
《过秦论》 《五代史伶官传序》
思想内容 同 都是在评说历史,推究亡国原因,总结经验教训,提供借鉴。 异 推究和总结秦灭亡的历史原因,提醒汉朝统治者应以秦为戒,推行仁政,争取民心,以免重蹈秦亡的覆辙。 推究和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原因,说明“盛衰
之理”与“人事”有很大关系,提醒当世及
后世君主要努力做到“忧劳兴国”,避免“逸
豫亡身”,不要步后唐覆亡的后尘。
写 法 谋篇 布局 同 论述前代兴亡,都是由盛而衰,都是由叙写史事到议论说理,最后画龙点睛,一语破的。
异 首先极写秦吞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威势;接着写陈涉起事反秦,秦迅速灭亡;最后据题立意,因叙而议,点明缘由,得出结论。 开宗明义,正面提出主张,以此作为全篇的总纲。继而叙写庄宗接受晋王遗命
和执行遗命的情况,以具体的历史事例作为论述盛衰之理的例证,通过记述后
唐的兴盛败亡,进一步阐明盛衰由“人事”的道理。篇末生发议论,探究因由,总结教训。
表现 手法 同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 异 主要是秦与九国、陈涉与秦、陈涉与九国的对比。 主要是后唐的盛衰之比。
语言 同 都大量运用了对偶句式,又多用短句,音节紧促,一气呵成,艺术感染力极强。 异 以赋体写史论,铺陈夸张,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气势磅礴,带有战国纵横之风。 以散体写史论,平易晓畅,简洁生动,顿挫有致,见出哲人的才气。*五代史伶官传序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无”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归
2.恨
3.盛
4.困
5.其
6.而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岂非人事哉
古义:                              。
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事理人情。
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今义:做,投身到(事业中去);(按某种办法)处理。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古义:                              。
今义:最初的,开始的;原来,本来;没加工的。
4.系燕父子以组
古义:                              。
今义:组织;由不多的人员组织成的单位;用于事物的集体;合成一组的(文艺作品)。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3.负而前驱      
4.函梁君臣之首      
5.而告以成功     
6.一夫夜呼,乱者四应      
7.仓皇东出      
8.泣下沾襟      
9.抑本其成败之迹      
10.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梁,吾仇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燕王吾所立。
特殊句式:                             
译文:                             
3.此三者,吾遗恨也。
特殊句式:                             
译文:                             
4.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特殊句式:                             
译文:                             
5.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特殊句式:                             
译文:                             
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7.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特殊句式:                             
译文:                             
8.岂独伶人也哉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东阳马生序》《五代史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
2.伶官:古代宫廷中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  )
3.从事,官名,始于汉武帝时期,是刺史属吏之称;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皆自辟僚属,多以“从事”为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从事”泛指一般属官。 (  )
4.古代祭祀时,用牛、羊、猪各一头称为“太牢”,用羊、猪各一头,称为“少牢”。天子祭祀社稷用少牢,诸侯祭祀用太牢。 (  )
5.太庙:天子的祖庙。最早太庙是供奉皇帝和皇后先祖的地方,后来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  )
七、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记载,李存勖将李克用留给他的三支箭收藏在祖庙中,其后用兵作战,“           ,     ”,装在锦囊中背在身上,奔赴战场。
2.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感慨:当李存勖强盛的时候,“       ,      ”;而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他就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讥笑。
3.《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用“         ,         ”两句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人常常被细微之事困扰的道理。
4.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时说“        ,       ”,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
5.《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通过叙述庄宗执行其父遗命的事例以及对比庄宗极盛和极衰的两种情形,得出“         ,         ”的“自然之理”。
6.《过秦论》中,贾谊用“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写反抗暴秦之势;《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欧阳修用“       ,       ”写后唐因伶人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之态。
7.《五代史伶官传序》中,作者引用《尚书》中的警句“     ,     ”,以示勤勉治国之重要性。
8.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指出“得难失易”的现象,而用“         ”揭示原因。
9.《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提到“      ”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衰败直接联系起来。
10.古人云: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不努力肯定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说:“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存勖,武皇帝之长子也。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天祐五年四月,帝召德威军归晋阳。汴人既见班师,知有国祸,以为潞州必取,援军无俟再举,遂停斥候。梁祖[注]亦自泽州归洛。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汴人闻我有丧,必谓不能兴师;又以我少年嗣位,未习戎事,必有骄怠之心。若简练兵甲,倍道兼行,出其不意,以吾愤激之众,击彼骄惰之师,拉朽摧枯,解围定霸,在此一役。”甲子,军发自太原。
…………
是月,周德威退保高平。帝遂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期月之间,其俗丕变。帝每出,于路遇饥寒者,必驻马而临问之,由是人情大悦,王霸之业,自兹而基矣。
(节选自《旧五代史·庄宗纪第一》,有删改)
  [注] 梁祖,即后梁太祖朱温。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2)援军无俟再举   
(3)帝遂班师于晋阳,告庙饮至,赏劳有差   
(4)期月之间,其俗丕变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讳,古时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
B.既,已经,在……之后,与《过秦论》“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中的“既”的意思不同。
C.谓,在文中是“认为”的意思,与《兼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中的“谓”的意思不同。
D.甲子,在文中指具体日期,属天干地支纪日法。与《赤壁赋》“壬戌之秋”中“壬戌”的用法不同。
3.概括庄宗能够取得天下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于是邪党益忌修,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迁翰林学士,俾修《唐书》。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4.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帝曰A第言B之C毋以中外D为间E于是F邪党G益忌修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朋党,本义指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的集团,与“小人之伪朋”所指相同。
B.“知”,文中指掌管、主持。中央官员下派负责地方事务,叫“知”某地。
C.“迁”,本文中指晋升官职,与“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陟”不同。
D.“文忠”是欧阳修的谥号,是他逝世后,朝廷对他在文学和为臣上的肯定。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为君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2)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初,昭宗①之出也,梁王悉诛唐宦者第五可范等七百余人,其在外者,悉诏天下捕杀之,而宦者多为诸镇所藏匿而不杀。是时,方镇僭拟,悉以宦官给事,而吴越最多。及庄宗②立,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者悉送京师,得数百人,宦者遂复用事,以至于亡。此何异求已覆之车,躬驾而履其辙也 可为悲夫!庄宗未灭梁时,承业已死。其后居翰虽为枢密使,而不用事。有宣徽使马绍宏者,尝赐姓李,颇见信用。然诬杀大臣,黩货赂,专威福以取怨于天下者左右狎昵黄门内养之徒也。是时,明宗自镇州入觐,奉朝请于京师。庄宗颇疑其有异志,阴遣绍宏伺其动静,绍宏反以情告明宗。明宗自魏而反,天下皆知祸起于魏,孰知其启明宗之二心者,自绍宏始也!郭崇韬已破蜀,庄宗信宦者言而疑之。然崇韬之死,庄宗不知,皆宦者为之也。当此之时,举唐之精兵皆在蜀,使崇韬不死,明宗入洛,岂无西顾之患 其能晏然取唐而代之邪 及明宗入立,又诏天下悉捕宦者而杀之。宦者亡窜山谷,多削发为浮图。其亡至太原者七十余人,悉捕而杀之都亭驿,流血盈庭。明宗晚而多病,王淑妃专内以干政,宦者孟汉琼因以用事。秦王入视明宗疾已革③,既出而闻哭声,以谓帝崩矣,乃谋以兵入宫者,惧不得立也。大臣朱弘昭等方图其事,议未决,汉琼遽入见明宗,言秦王反,即以兵诛之,陷秦王大恶,而明宗以此饮恨而终。呜呼!人情处安乐,自非圣哲,不能久而无骄怠。明宗非佚④君,而犹若此者,盖其在位差久也。其余多武人崛起,及其嗣续,世数短而年不永,故宦者莫暇施为。
(节选自《新五代史·宦者传》,有删改)
  [注] ①昭宗,唐朝末期皇帝。②庄宗,五代时期后唐君主,后文的明宗也是后唐君主。③革(jí),急,重。④佚,放纵。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阴遣绍宏伺其动静——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苏武传》)        
2.明宗自魏而反——人穷则反本(《屈原列传》)        
3.举唐之精兵皆在蜀——举天下所贡蝴蝶……(《促织》)        
4.其能晏然取唐而代之邪——河清海晏       
5.大臣朱弘昭等方图其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        
6.绍宏反以情告明宗——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师说》)        
7.使崇韬不死——使秦复爱六国之人(《阿房宫赋》)        
8.流血盈庭——恶贯满盈       
9.乃谋以兵入宫者——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10.盖其在位差久也——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屈原列传》)        
习题演练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专A威福B以取怨C于天下者D左右E狎昵F黄门G内养H之徒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所,助词,与“为”构成“为……所……”结构,表被动,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的“所”用法相同。
B.“庄宗信宦者言而疑之”与“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两句中的“信”字词义不同。
C.浮图,也称浮屠,佛教语,指佛教,文中指和尚;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中的“浮屠”。
D.“秦王入视明宗疾已革”与“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兼爱》)两句中的“疾”字词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梁王诏令天下捕杀在京师外的全部宦官,但宦官多被各个藩镇藏起来而不杀,这与当时藩镇割据而任用宦官做事的情况有关。
B.庄宗即位后又诏令天下寻访过去唐代的宦官并全部送到京师,庄宗得到数百名宦官并重用他们,于是宦官又执掌政权。
C.宦官马绍宏深受庄宗宠信,但他诬陷杀害大臣,贪污财货,还在受庄宗派遣暗中窥视明宗时,把这一情况告诉了明宗。
D.明宗即位,诏令天下捕捉全部宦官并杀掉他们。明宗晚年多病,宦官孟汉琼极力鼓动王淑妃干预政事,趁机执掌政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此何异求已覆之车,躬驾而履其辙也
                             
                             
                             
(2)言秦王反,即以兵诛之,陷秦王大恶,而明宗以此饮恨而终。
                             
                             
                             
5.古代帝王怎样才能避免宦官专权的危害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3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毋 不要
二、
1.①归向,归附 ②返回 ③女子出嫁
2.①遗憾 ②怨恨,仇恨
3.①兴盛 ②把东西放到器皿中
4.①围困 ②困扰 ③艰难,窘迫 ④贫乏,贫困 ⑤疲乏,疲倦
5.①副词,表示祈使语气 ②助词,常附在代词“彼”“何”之后 ③代词,他的 ④副词,表示推测,大概,或许 ⑤代词,其中的 ⑥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⑦连词,表假设,如果
6.①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②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③连词,表并列 ④连词,表修饰
三、
1.人的作为
2.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
3.推其根本
4.丝带、丝绳,这里泛指绳索
四、
1.名词作动词,推其根本
2.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名词作状语,向前
4.名词作动词,用匣子装
5.动词作名词,成功的消息
6.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7.名词作状语,向东
8.名词作动词,落下
9.名词作动词,考察,探究
10.使动用法:兴,使……兴盛;亡,使……灭亡
11.形容词作名词:忽微,极小的事;智勇,智慧勇敢的人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梁王朱温是我的仇敌。
2.特殊句式:判断句,无标志。
译文:燕王是我扶立起来的。
3.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这三件事,是我的遗恨。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方其以组系燕父子”。
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着刘仁恭、刘守光父子。
5.特殊句式: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应为“还矢(于)先王,而以成功告(之)”。
译文:把箭还给先王,把成功的消息告诉先王。
6.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被天下人耻笑。
7.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智慧勇敢的人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人或物困扰。
8.特殊句式:固定句式,“岂……哉”表反问,可译为“难道……吗”
译文:难道只限于伶人吗
六、
1.  《五代史伶官传序》不是赠序,而是书序。
2.√
3.√
4.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5.  最早太庙是供奉皇帝先祖及历代皇帝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七、
1.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请其矢
2.举天下之豪杰 莫能与之争
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4.(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5.忧劳可以兴国 逸豫可以亡身
6.一夫夜呼 乱者四应
7.满招损 谦得益
8.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 而皆自于人欤
9.数十伶人困之
10.虽曰天命 岂非人事哉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1)抄写 (2)兴起,发动 (3)祭告 (4)大
2.B B.错误。两者都是“已经,在……之后”的意思。C.正确。认为/说。D.正确。“壬戌之秋”中“壬戌”属于天干地支纪年法。故选B。
3.答案 ①通晓兵法,熟于领兵作战。②行事果断,善于把握时机。③关爱百姓,成于体贴民心。
解析 由“帝知其无备,乃谓将佐曰……军发自太原”可知,他通晓兵法,熟于领兵作战。
庄宗知道梁军没有防备,于是说“若简练兵甲……解围定霸,在此一役”,并果断地在甲子日发兵。可见他行事果断,善于把握时机。
由“帝每出……自兹而基矣”可知,他关爱百姓,成于体贴民心。
根据上述分析,整理成答案即可。
[参考译文]
庄宗光圣神闵孝皇帝,讳名存勖,是武皇帝的长子。庄宗十三岁学习《春秋》,亲手抄写,大致通晓《春秋》重要的旨义。
天祐五年四月,庄宗召周德威的军队回到晋阳。汴人见到后唐调回出征的军队之后,知道后唐国内有祸,认为一定可以攻下潞州,不用等援军到来再发动进攻,于是停止侦察。梁太祖也从泽州回到洛阳。庄宗知道梁军没有防备,就对将领及佐吏说:“汴人听说我们有丧事,必然认为我们不能起兵;又认为我年少即位,不熟悉军事,一定会有骄傲松懈之心。如果挑选训练军队,日夜兼程地行军,出其不意,凭我们的愤激之众,攻击他们的骄惰之师,摧枯拉朽,解潞州之围,奠定霸主地位,就在这一战。”甲子日,从太原发兵。
……
这个月,周德威退守高平。庄宗于是召出征的军队回到晋阳,祭告祖庙,合饮于宗庙,论功行赏。一个月时间,民俗大变。庄宗每次外出,在路上遇到饥寒的人,必停马询问,因此人心大悦,王霸之业,从此有了基础。
4.答案 ACE
解析 “曰”引出具体的说话内容,其后A处断开;“第言之”,省略主语的动宾结构,句意完整,其后C处断开;“于是”放在句首引出后文,其前E处断开。
5.C “迁”和“陟”含义相同,都是“晋升”的意思。
6.答案 (1)所以作为君主只要斥退小人结成的伪朋党,任用君子结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安定太平了。
(2)欧阳修论事恳切率直,(因此)有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仁宗称赞他敢于直言。
解析 (1)“为君”,作为君主;“但”,仅,只是;“治”,治理得好,安定太平。
(2)“切直”,恳切率直;“独”,唯独;“奖”,称赞。
[参考译文]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朋党的议论产生,欧阳修于是作《朋党论》一文以进献皇帝。其概要是:“君子因志同道合结为朋党,小人因有共同的利益结为朋党,这是自然的道理。我认为小人是没有朋党的,只有君子才有。所以作为君主只要斥退小人结成的伪朋党,任用君子结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安定太平了。”欧阳修论事恳切率直,(因此)有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仁宗称赞他敢于直言,当面赐给他五品官的服饰。适逢保州发生了兵变,朝廷任命他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欧阳修上殿告别皇上时,皇上(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说。”欧阳修回答说:“我做谏官时可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出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皇上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因为在朝廷之中或朝廷之外而有所不同。”于是那些邪恶之人更加忌恨欧阳修,诬陷他。欧阳修出任同州知州,皇上采纳了吴充的意见后才取消了这一命令。升任他为翰林学士,让他修撰《唐书》。(欧阳修死后,)谥号为“文忠”。
能力提升练
温故知新
1.暗中 2.返回 3.全 4.安宁,安逸 5.考虑,计议 6.反而 7.假如 8.满 9.谋划 10.大概因为
习题演练
1.答案 BDF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专威福”是动宾结构,承前省略了主语“马绍宏”,其后B处断开;“以取怨于天下者”,是“专威福”的结果,“者”字一般位于句末,其后D处断开;“黄门内养之徒也”,判断句,指出马绍宏的身份,其前F处断开。
2.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A.“用法相同”错误。助词,和“为”字配合使用,表示被动/代词,用在动词之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B.正确。听信/可靠的。D.正确。都指疾病。故选A。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宦官孟汉琼极力鼓动王淑妃干预政事”于文无据。
4.答案 (1)这与寻求已经翻倒的车,亲自驾驶而重蹈覆辙有什么不同呢
(2)说秦王反叛,就率兵诛杀他,使秦王陷于大恶的罪名,而明宗因此含恨而死。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何异”,有什么不同;“躬”,亲自;“履其辙”,重蹈覆辙。
(2)“反”,反叛;“以”,率领;“陷”,使……陷于;“终”,死。
5.答案 ①不能过分宠信宦官。②不要让宦官参与国家大事而掌握权力。③自身不能只贪图安乐而骄纵懈怠,让大权旁落。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结合“诏天下访求故唐时宦者……宦者遂复用事”“有宣徽使马绍宏者,尝赐姓李,颇见信用”可知,不能过分宠信宦官。
②结合“然诬杀大臣……黄门内养之徒也”“郭崇韬已破蜀……皆宦者为之也”“明宗晚而多病……孟汉琼因以用事”可知,不要让宦官参与国家大事而掌握权力。
③结合“人情处安乐……盖其在位差久也”可知,自身不能只贪图安乐而骄纵懈怠,让大权旁落。
[参考译文]
当初,唐昭宗脱身后,梁王将唐朝的宦官第五可范等七百多人全部杀掉,(对于)那些在京师以外的宦官,(梁王)诏令天下全部捕杀,但宦官多被各个藩镇藏起来而不杀。这时,藩镇超越本分,都任用宦官做事,吴越最多。等到庄宗即位,诏令天下访求以前唐朝的宦官全部送到京师,得到数百人,宦官于是又执掌政权,从而导致灭亡。这与寻求已经翻倒的车,亲自驾驶而重蹈覆辙有什么不同呢 可谓悲哀啊!庄宗没有消灭梁时,张承业已经死了。后来张居翰虽任枢密使,但没有执掌政权。有一个宣徽使马绍宏,曾被赐姓李,颇受信任,得到重用。但他诬陷杀害大臣,贪污财货,专擅权势,受到天下人怨恨,在皇帝身边取宠,是宫中豢养的宦官。此时,明宗从镇州前来朝见,在京师奉朝请。庄宗非常怀疑他有叛变的意图,暗中派遣马绍宏窥视他的行动,马绍宏反而把情况告诉了明宗。明宗从魏州返回,天下人都知道灾祸起于魏州,可谁知道引发明宗产生二心,是从马绍宏开始的!郭崇韬攻破蜀地后,庄宗听信宦官的话而怀疑他。但郭崇韬被害死,庄宗却不知道,都是宦官干的。在这个时候,整个后唐的精锐军队都在蜀地,假如郭崇韬不死,明宗进入洛阳后,难道没有来自西面的忧虑 他还能安然取而代之吗 等到明宗即位时,又诏令天下捕捉宦官全部杀掉。宦官逃亡到山谷中,很多人削发做了和尚。逃到太原的宦官有七十多人,全部被抓获,在都亭驿被杀,鲜血流满庭中。明宗晚年多病,王淑妃在宫中专权来干预政事,宦官孟汉琼趁机执掌政权。秦王进宫见明宗病重,出来后听到哭声,认为皇帝驾崩了,于是谋划率兵进宫,怕自己不能被立为皇帝。大臣朱弘昭等人正在商议此事,还没有做出决定,孟汉琼急速进见明宗,说秦王反叛,就率兵诛杀他,使秦王陷于大恶的罪名,而明宗因此含恨而死。唉!人置身于安乐之中,如果不是圣人贤哲,就不能保持很久不骄纵懈怠。明宗不是只知享乐的君主,但还是像这样,大概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太久了。其余的君主大多是武人出身,到他们的子孙即位时,在位时间短而享年不长,因此宦官来不及做什么。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