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群文阅读
历史的现场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皆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然时诸伶,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他过恶。其败政乱国者,有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最。
郭门高者,名从谦,门高其优名也。虽以优进,而尝有军功,故以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盖亲军也。从谦以姓郭,拜崇韬为叔父,而皇弟存乂又以从谦为养子。崇韬死,存乂见囚,从谦置酒军中,愤然流涕,称此二人之冤。是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宿卫禁中,夜谋乱,事觉被诛。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从谦恐,退而激其军士曰:“罄尔之赀,食肉而饮酒,无为后日计也。”军士问其故,从谦因曰:“上以王温故,俟破邺,尽坑尔曹。”军士信之,皆欲为乱。李嗣源兵反向京师庄宗东幸汴州而嗣源先入。庄宗至万胜,不得进而还,军士离散,尚有二万余人。居数日,庄宗复东幸汜水,谋扼关以为拒。四月丁亥朔,朝群臣于中兴殿,宰相对三刻罢。从驾黄甲马军阵于宣仁门、步军阵于五凤门以俟。庄宗入食内殿,从谦自营中露刃注矢,驰攻兴教门,与黄甲军相射。庄宗闻乱,率诸王卫士击乱兵出门。乱兵纵火焚门,缘城而入,庄宗击杀数十百人。乱兵从楼上射帝,帝伤重,踣于绛霄殿廊下,自皇后、诸王左右皆奔走。至午时,帝崩,五坊人善友,聚乐器而焚之。嗣源入洛,得其骨,葬新安之雍陵。以从谦为景州刺史,已而杀之。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李嗣源兵反A向B京师C庄宗东D幸E汴州F而嗣源先G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度,文中有“谱写,作曲”的意思,和《木兰诗》中“关山度若飞”的“度”含义不同。
B.禁中,也作“禁内”。封建时代帝王所居的宫苑,因不许人随便进出,故称。
C.居,在文中为“居住”的意思,和《促织》中“居为奇货”的“居”含义相同。
D.刺史,官职名,汉武帝时期始设,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庄宗爱好谐戏,能够自己谱曲。他既喜欢俳优,又通晓音乐,他亲自作曲的歌在当时的汾、晋一带广泛传唱,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B.庄宗宠信伶人,伶官因此当权。他常常与伶人一道在庭院里表演杂戏,景进、史彦琼和郭从谦等伶官败坏朝政、祸乱国家,最终导致国家灭亡。
C.郭从谦善于钻营,鼓动士兵叛乱。他认郭崇韬为叔父,又被李存乂收为养子,后萌生作乱之心,率军反叛,攻打兴教门。
D.庄宗勇猛善战,却落得凄凉结局。他奋力杀死了几十上百个攀城墙进入宫中的叛军,最终被射中跌倒,伤重而亡,其遗体被人用乐器焚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独敬新磨尤善俳,其语最著,而不闻其他过恶。
(2)庄宗戏从谦曰:“汝党存乂、崇韬负我,又教王温反。复欲何为乎 ”
5.结合所学《五代史伶官传序》,谈谈你从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启示。(答出一点即可)(3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 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有删改)
材料二: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聃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伐,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跬而缪千里也。
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强。”周行人曰:“启强、辟强,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燬,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早,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有删改)
6.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大功始A就B封赏C未及D于一人E而先F以伶人为G刺史H恐失天下心
7.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劳,指慰劳,犒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含义不相同。
B.格,指搁置,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含义不相同。
C.窥,指观察,与《过秦论》“君臣固守以窥周室”中的“窥”字含义相同。
D.墨子,墨家创始人,善辩,主张“兼爱”“非攻”,对古代逻辑学的形成有重要贡献。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受庄宗宠幸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了,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灭梁后救出周匝并重赏了他。
B.郭崇韬认为若先封赏伶人会丧失人心,庄宗虽认可此言,但执意封赏,可见他刚愎自用。
C.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深渊就想观察,其实这并非人性使然,而是地势作用。
D.老子、管仲的话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即要及时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于未然。
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
(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早,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10.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3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 ”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
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1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优人敬A新磨遽前B批其颊C帝D失色E群优F亦骇愕G新磨H徐曰
1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尝因为优”与“尝以十倍之地”(《过秦论》)两句中的“尝”字含义相同。
B.缙绅:也写作“搢绅”,把笏板插在大带间。绅,士大夫腰间束的大带。引申为士大夫的代称。
C.“其尤蠹政害人者”与“争宠而心害其能”(《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害”字含义相同。
D.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后唐庄宗通晓音律,宠幸伶人,有时自己也粉墨登场,与伶人在庭里嬉戏,来讨刘夫人欢心,他还给自己取了“李天下”的艺名。
B.伶人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言,群臣都害怕他。
C.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会失去天下人的心,但郭崇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D.罗贯性情刚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有权势之人,伶宦请托事情的书信,他一律不予上报,后遭到诋毁,下狱被杀。
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
(2)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
15.请结合材料概括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3分)
单元写作任务 发言提纲
1.班里组织主题为“历史人物纵横谈”的专题讨论会,要求从课文涉及的主要历史人物中选择一位,谈谈你对他的认识和评价,以及从他身上汲取的精神力量或获得的经验教训。请你整理一份发言提纲,然后在讨论会上发言。
(1)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一:确定一个发言主题,也就是对人物的认识、评价。请梳理本单元课文中的历史人物,完成下表。
历史人物 作者态度 阐述理由
屈原 ① ②
苏武
秦始皇 ③ ④
后唐庄宗李存勖 ⑤
(2)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二:围绕发言主题,列出几个分论点,从不同的角度对主题加以阐释,每一个分论点下要概述用以支撑分论点的史料。仿照图中示例,完成填空。
(3)发言提纲写作步骤三:阐述结论,整理成文。
2.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阅读历史著作时,我们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质疑书中的知识。本单元的两篇史论,分别探讨秦和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请完成下表后,尝试写一篇短文,针对这两篇史论中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进行辩驳。
史论 文章观点 观点的合理 性及其意义 质疑或辩驳
《过秦论》
《五代史伶 官传序》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答案 ACF
解析 “李嗣源兵”是主语,“反”是谓语,“李嗣源兵反”主谓结构完整,故在A处断开;“向京师”,“京师”作“向”的宾语,C处应断开;“庄宗东幸汴州”,主谓宾结构完整,F处断开。
2.C A.“关山度若飞”的“度”意思是“越过”。C.文中“居数日”的“居”,用在时间词语之前,表示相隔一段时间;“居为奇货”的“居”为“囤积、储存”的意思。二者含义不相同。
3.A “还请别人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错误。由原文“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可知,“李天下”这个艺名是他自己取的。
4.答案 (1)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表演谐戏,他的戏词也最为著名,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
(2)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令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尤”,特别;“著”,明显,显出;“过恶”,过错和恶行。
(2)“戏”,开玩笑;“负”,背弃,违背;“何为”,宾语前置,应为“为何”,干什么。
5.答案 (示例)不可贪图安逸享乐,应当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作答本题,需要明确《五代史伶官传序》的主旨:通过对后唐的盛衰过程的具体分析,推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的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奢纵欲。本文中庄宗“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庄宗贪图享乐,宠信伶人,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导致身死国灭。由以上分析可知,庄宗“好伶而弑于伶”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能贪图安逸享乐,要做到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参考译文]
(后唐)庄宗既喜欢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又通晓音律,还能作曲,到现在汾州、晋州一带的民间,往往能唱他作曲的歌,被称为“御制”的都是他作曲的歌。他的小名叫亚子,当时有的人叫他亚次。另外他又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从他做王,直到做天子,他常常亲自和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一同在庭院中表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然而当时的各位伶官,只有敬新磨特别善于表演谐戏,他的戏词也最为著名,但没有听说他的别的过错和恶行。那些败坏政治、祸乱国家的伶官,以景进、史彦琼、郭门高三人为首。
郭门高名叫从谦,门高是他的艺名。他虽然是凭着俳优的身份得到进用的,但曾经立有军功,所以庄宗任命他为从马直指挥使。从马直,就是皇帝的亲军。郭从谦因为姓郭,就拜郭崇韬为叔父,皇弟李存乂又收他为养子。郭崇韬死后,李存乂被囚禁,郭从谦在军中设酒宴,愤愤然流下眼泪,诉说这两个人的冤屈。这时,从马直军士王温在宫中值宿警卫,夜里密谋作乱,事情被发觉而被杀。庄宗对郭从谦开玩笑说:“你的同党李存乂、郭崇韬背叛我,你又令王温谋反。你还想干什么呢 ”郭从谦很害怕,回去之后就刺激他手下的士兵说:“花光你们的钱财,吃肉喝酒,不要为以后打算了。”士兵问他缘故,郭从谦就说:“皇上因为王温(谋反),等到攻破邺后,就把你们这些人全部活埋。”士兵们相信了他,全都想叛乱。李嗣源的军队反叛,攻向京城,庄宗向东退往汴州,然而李嗣源先进入汴州。庄宗到了万胜,不能前进,就又往回走,士兵逃散,还剩两万多人。过了几天,庄宗又向东往汜水去,图谋扼守关隘抵挡李嗣源。四月丁亥初一,庄宗在中兴殿接见群臣,宰相奏对三刻后结束。随从皇帝车驾的黄甲马军在宣仁门列阵,步军在五凤门列阵等候。庄宗在内殿吃饭,郭从谦(率军)从军营中出来,露出刀、搭上箭,迅速攻打兴教门,和黄甲军对射。庄宗听说叛乱,率领诸王的卫士将叛乱士兵赶出兴教门。叛军纵火烧了兴教门,攀着城墙进入宫中,庄宗杀死了几十上百人。叛军从楼上向庄宗射箭,庄宗受伤严重,跌倒在绛霄殿走廊下,从皇后到诸王身边的侍从都逃跑了。到午时,庄宗驾崩,五坊乐人善友聚集乐器焚烧庄宗的遗体。李嗣源进入洛阳,得到庄宗的尸骨,葬在新安的雍陵。李嗣源任命郭从谦为景州刺史,不久之后杀了他。
《左传》说:“你从这里开始,就必将在这里结束。”庄宗喜欢伶人,而被伶人郭门高杀死,被人用乐器焚烧尸体。能不相信吗 能不引以为戒吗
6.答案 BEH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今大功始就”中,“大功”是主语,“始就”是谓语,句子结构完整,其后B处断开;“而”是连词,表转折,前后是相对的两种情况,“而”前E处断开;“为刺史”是动宾结构,宾语“刺史”后H处断开。
7.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犒劳,慰劳/疲劳。B.正确。搁置/推究。C.错误。观察/暗中探伺。
8.A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庄宗因此而兴兵伐梁”错误,根据“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劳其良苦”可知,两者不存在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9.答案 (1)为什么放纵百姓种植收获庄稼来供给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百姓挨饿而空下这块地,以备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使用呢
(2)因此,明智的人会提前觉察坏事产生的缘由,早在其出现之前就根除动乱的根源,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出现在防范之前。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奈何”,为什么;“稼穑”,种植和收割,泛指农业生产劳动;“饥”,让……挨饿。
(2)“早”,在某一时间之前;“除”,根除;“前达”,出现在防范之前。
10.答案 ①庄宗滥封伶人,毫无原则,失臣心。②践踏百姓农田,不听县令劝阻,还执意要杀县令,失民心。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伶人由此用事”“庄宗皆许以为刺史……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可知,庄宗滥封伶人,毫无原则,失臣心。
②由材料一“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将杀之”可知,庄宗践踏百姓农田,不听县令劝阻,还执意要杀县令,失民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庄宗既喜欢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又另取艺名自称李天下。从他做王,直到做天子,他常常亲自和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在庭院中表演杂戏,伶人因此当权。
庄宗在胡柳作战时,他宠爱的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之后他消灭梁,进入汴京,周匝到马前拜见,庄宗见到他很高兴,赐给他金帛,慰劳他的辛苦。周匝回答说:“我落到仇敌手中,能够活下来,是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希望求得两个州报答这两个人。”庄宗都答应任命他们为刺史。郭崇韬劝阻说:“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都是英豪忠勇的人。如今大功刚刚告成,没有一个人受到封赏,却先委任伶人做刺史,恐怕会失去天下人的心。不可以这样做!”于是搁置了这一任命。过了一年,伶人多次提到这件事,庄宗对郭崇韬说:“我已答应周匝了,这样做让我羞于见到他们三个人。你的话虽然正确,但应为我委屈心意而施行。”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喜好打猎,在中牟县打猎时,践踏百姓的农田。中牟县令拦着马恳切劝阻,为百姓请命,庄宗发怒,呵斥县令离开,将要杀掉他。伶人敬新磨知道这样做不行,于是率领众伶人追上县令,把县令抓到庄宗马前斥责他说:“你身为县令,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 为什么放纵百姓种植收获庄稼来供给赋税呢!为什么不让你县里的百姓挨饿而空下这块地,以备我们的天子驰骋打猎使用呢 你有罪,应当被处死!”于是上前请求赶快行刑,众伶人一同附和,庄宗大笑,县令得以免死离去。
材料二:
好事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它没有好处(而不去做),不好的事也不能因为它小就认为它没有害处(而去做)。但也不是说做了一点好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好处,做了一点不好的事就足以给国家带来祸乱。如果轻视事情的开始和细微之处,那么发展下去一定会出现大的祸乱,因此治理百姓的人一定要慎重对待。
人们登到高处总是要向远处眺望,临近深渊总是要向下观看,人的本性并非具有观察和远望的欲望,是所面临的地势使他们这样的。某些事情能引发不法之事,某些情势会招致祸患。老子说:“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未产生时就进行整治。”管仲说:“防患于灾祸形成之前,这是上策。俗话说:‘火苗出现时不予扑灭,火势旺盛时将无可奈何;树木萌芽时不予砍伐,长成参天大树后再砍伐,将会折断斧柄。’用智谋使事情止于刚出现时,是次等之策。”情势发生混乱,如同地形能让人迷惑,逐渐前行,忽而东忽而西,改变了方向,人们自己却不知道。所以墨子遇到歧路就哭泣,悲伤的是走错半步就会相差千里。
从前卫文侯去朝见周天子,周朝行人询问他的名字,卫文侯回答:“卫侯辟强。”周朝行人说:“启强、辟强,是天子用的名号,诸侯不能用。”卫文侯于是把他的名字改作“燬”,这样以后周天子才接受了他的朝拜。所以善于守护上下名分的,即使是没有实际意义的空名,也不能违反礼法而使用。
因此,明智的人觉察产生坏事的缘由会提前,根除动乱的根源也会远在其出现之前,所以邪恶的事不会出现在防范之前。
11.答案 CEG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中,“优人敬新磨”是主语,“遽前批其颊”是一组连贯的动作,故C处断开;“帝失色”主谓宾结构完整,故E处断开;“骇愕”是“群优”的谓语,其后不带宾语,故G处断开。
1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均为“曾经”的意思。C.错误。二者含义不同。伤害,损害/嫉妒。
1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他一律不予上报”错误。原文为“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其中的“报”是答复的意思,“一不报”的意思是他一律不予答复。
14.答案 (1)景进喜欢搜集一些民间琐碎之事说给庄宗听,庄宗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于是托付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
(2)当初,罗贯担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强正直,受到郭崇韬赏识,任用他做河南令。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采”,搜集;“鄙细”,琐碎之事;“委”,托付。
(2)“初”,从前,当初;“为……所”,表被动;“知”,赏识。
15.答案 ①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人的心。②听信谗言,杀害忠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以货赂结之”可知,庄宗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人的心。由“后与伶宦共毁之……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可知,庄宗听信谗言,杀害忠良。
[参考译文]
庄宗自幼擅长音律,因此伶人大多深得他的宠爱,常常陪侍在他身边;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和伶人一起在庭里表演杂戏,以此来讨得刘夫人的欢心,他还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曾经因表演杂戏,庄宗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伶人敬新磨突然上前打了他的脸颊。庄宗脸色大变,众伶人也惊骇不已。敬新磨从容说道:“治理天下的人只有一个,您还在那儿呼唤谁呢 ”庄宗很高兴,重赏了敬新磨。众伶人出入皇宫,欺侮捉弄士大夫,大臣们愤恨,但又不敢对他们生气;反而有人相继依托他们来求得恩泽,四方的藩镇官员也争相用财物贿赂、结交他们。其中危害国家和百姓尤其严重的,景进排第一位。景进喜欢搜集一些民间琐碎之事说给庄宗听,庄宗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于是托付景进作为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报告事情,庄宗都要让身边的人退下,然后再询问他,因此景进得以施行邪恶计划,干预政事。从将相大臣往下的官员们都害怕他。
当初,在胡柳战役中,伶人周匝被梁人抓获,庄宗常常思念他;等到后唐军攻入汴京的那一天,周匝在马前拜见庄宗,庄宗非常高兴。周匝在庄宗面前哭诉道:“臣之所以能够保全生命,都是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功劳,希望向陛下求得两个州,来报答他们。”庄宗答应了他的请求。郭崇韬劝说道:“和陛下共同夺取天下的,都是英豪忠勇的人。如今大功刚刚告成,(这些人中)没有一个得到封赏,却先委任伶人做刺史,恐怕会失去天下人的心。”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如此会让我羞于见到这三人。你的话虽然正确,但你应当为我委屈心意而施行。”最终任命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随庄宗身经百战而没有得到刺史之位的人,无不愤怒叹息。当初,罗贯担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强正直,受到郭崇韬赏识,任用他做河南令。(他在任河南令期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伶人宦官们请求托付他办事,书信堆满几案,他一律不予答复,把这些书信全部拿去让郭崇韬看。郭崇韬把这些事上奏给庄宗,因此那些伶人宦官们对罗贯非常痛恨。河南尹张全义也认为罗贯刚直不阿,十分讨厌他,派奴婢告诉皇后,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庄宗听了很生气,但还没有发作出来。恰逢庄宗亲自前往寿安察看修筑坤陵的人,这里的道路泥泞,桥梁多数也毁坏。庄宗就问主管这里的人是谁,宦官回答说是河南令罗贯。庄宗十分生气,下令把罗贯抓入监狱;狱吏用鞭子拷打他,打得罗贯体无完肤,第二天,庄宗下诏处死了罗贯。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1)(示例)①褒扬 ②有责任担当意识、心系家国的情怀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坚守 ③批评 ④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⑤因逸豫而国灭身亡
(2)(示例)①意志坚定、爱国 ②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爱国之心
③胸怀宽广 ④不计私人恩怨,认为国家使命高于一切
(3)(示例)主题:意志坚定、胸怀宽广的爱国者——苏武
第一步:开宗明义,点题: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富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者。
第二步:分点论述,论证主旨。
①苏武有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
主要内容:北海牧羊,单于断绝食物供给,他“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顽强地活了下来。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始终“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强烈的爱国意志支撑着他在苦难中坚守,表现出他的铮铮铁骨以及高尚情操,也表现出他坚韧不拔、历久不灭的爱国意志。
②苏武有不计私人恩怨、不负国家使命的宽广胸怀。
主要内容:当李陵告诉苏武,苏武的哥哥因为侍奉皇帝时的一次意外而“伏剑自刎”,弟弟因为没有抓捕到逃犯“饮药而死”,母亲去世,夫人改嫁,两个妹妹、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存亡不可知”等家中诸多不幸之事时,苏武没有因自己的私情而放弃国家之责任。这种舍小家、为国家的宽广胸怀,令李陵感叹不已。
③苏武的人格魅力光耀千秋。
主要内容:苏武的英雄气节、爱国热忱、坚定意志、不屈精神、宽广胸怀等铸就了他光耀千秋的人格魅力。在这种人格魅力面前,卫律自惭形秽,“知武终不可胁”,只好将这种情况禀告给单于。而“单于愈益欲降之”,并使出各种手段,如把他关入地窖,断绝饮食,等等,企图逼迫苏武投降。单于为何这样希望苏武投降 我认为,是因为感佩于他不屈的气节、忠贞的情感和卓尔不群的人格。单于的表现,恰恰从侧面体现出苏武这个坚定爱国者人格的力量——一种让敌人都肃然起敬的力量。
第三步:总结全文,强化主旨。
综上所述,苏武,是一位意志坚定、胸怀宽广、富有人格魅力的爱国者。
2.答案
史论 文章观点 观点的合理 性及其意义 质疑或辩驳
《过秦论》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与汉初民生凋敝的现实有关,旨在与民休息,安民养民。 ①仅仅通过史实的列举和几组对比,只能让读者发现“攻守之势异也”,并不能推导出“仁义不施”这一结论。 ②作者为了论述的方便或文辞的畅达(目的也是增强说服力),多采用概括式叙述,忽略细节的真实性和时代的复杂性。
《五代史伶 官传序》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谈论国运兴衰的一般规律,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忧患意识。 史料与观点之间并非具有必然的联系:同样的对比,同样的史实,我们也可以得出“不辨忠奸而致覆亡”“上下齐心,其利断金”等观点。
【例文】
国家兴亡,攻守有道
《过秦论》将秦王朝的失败归结为“仁义不施”;《五代史伶官传序》将庄宗的“身死国灭”归结为“宠信伶官”,归结为庄宗个人的“逸豫”。我以为二者都有以偏概全的嫌疑。
除了贾谊所陈述的原因外,事实上秦朝被推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当时,六国民智未泯,尚具有质疑和反抗精神。而统一六国前,秦国偏居关中地区,少与四方进行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且吕不韦执政前秦国不重文教,再加上商鞅变法时采取的种种愚民政策,使秦人已经习惯于严酷的统治,养成了逆来顺受的习惯,于是秦始皇和秦二世以为适用于秦人的政策也可以推广到天下,结果秦朝为天下人所推翻。在愚民的过程中,秦朝统治者也在自愚,因为把民众当成了没有思想、任劳任怨的人后,统治者自身就缺少了危机感,于是开始不思进取、不讲情理、不容谏言,逐渐丧失了本就极欠缺的治国能力,这样的君主往往采用暴政治理天下,被武力推翻是迟早的事。
再来看后唐庄宗,在实现父亲的“遗愿”时,他思路清晰,不遗余力,奋勇当先,威风八面。一旦外无强敌,便终日沉浸在自己所谓的爱好中了,以致心中无政,甚至不讲规则,恣意妄为。他的失败,亦在情理之中。究其原因,正如人们所说,“打江山易,守江山难”。打江山,会打仗就行;而守江山,就非得讲究方式方法不可。“守成不易”,但有法可循。“仁政”也好,“法治”也罢,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而不是以“己”为本,以“统治者”为本。
今天,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的典范,这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永不褪色的制胜法宝。所以,我们今天读《过秦论》《五代史伶官传序》,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国家兴亡,攻守有道”的道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