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9 屈原列传(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9 屈原列传(课件+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8.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25:15

文档简介

(共41张PPT)
9 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
司马迁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①也。为②楚怀王左徒③。
  屈原,名平,是楚王的同族。担任楚怀王的左徒。
博闻④强志⑤,明于治乱⑥,娴⑦于辞令⑧。
(他)知识广博,长于记忆,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⑨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
对内就跟楚怀王一起谋划计议国事,发布号令;对外就接待各国使节,
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应对各国诸侯。楚怀王很信任他。
古文 注析破
①楚之同姓:楚王的同族。②为:担任。③左徒:官名。④闻:学识。⑤志:记。⑥明于治乱:明
晓国家治乱(的道理)。治,指国家安定。乱,指国家动荡。⑦娴:熟练、熟悉。⑧辞令:应对的
言辞。⑨图议:谋划计议。
段解 介绍屈原的姓名、官职、才干和地位。
上官大夫①与之同列②,争宠③而
上官大夫和屈原地位相同,他为了争夺光宠,
心害④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⑤宪令⑥,
心里嫉妒屈原的才能。楚怀王命屈原创制国家法令,
屈平属⑦草稿⑧未定,上官大夫见
屈原撰写的初稿还没有定下来,上官大夫看到了
而欲夺⑨之,屈平不与⑩。 因 谗
就想强取过来,屈原没有给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怀王面前)诽谤
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 不知。
屈原说:“大王命屈原制定法令,众人中没有谁是不知道的。
每一令出,平伐 其功,曰以为 ‘非我
每发布一条法令,屈原都炫耀他的功劳,认为‘除了我,
莫能为’也。”王怒而疏 屈平。
没有谁能制定出来’。”怀王生气,因而疏远了屈原。
①上官大夫:上官,复姓;大夫,官名。②列:朝列、班列。③宠:光宠,荣耀。④害:嫉妒。⑤造
为:创制。⑥宪令:国家法令。⑦属:撰
写。⑧草稿:初步写出的文稿。⑨夺:强取。⑩与:给予。 因:于是。 谗:说别人的坏话。
莫:没有谁。 伐:自夸,炫耀。 曰以为:“曰”和“以为”是同义连用。一说,“曰”为
衍文。 疏:疏远。
段解 写屈原被楚怀王疏远及被疏远的原因。
屈平疾①王听之不聪②也,
屈原痛心于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
谗谄③之蔽④明也,邪曲⑤之害公也,
说人坏话、奉承献媚、品行不正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损害国家;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他)忧愁深思,写了《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⑥也。夫天者,人之始⑦也;父母者,
“离骚”,就是遭遇忧患。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
人之本⑧也。人穷⑨则反本,
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
故劳苦倦极⑩,未尝不呼天也;
所以人们劳累辛苦、疲倦困苦的时候,没有不呼喊天的;
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
遇到病痛或忧伤悲痛的时候,没有不呼喊父母的。屈原秉持公心,
直行 ,竭忠尽智以事 其君,谗人间 之,
行为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君王,却遭到小人的离间,
可谓穷矣。信 而见 疑,忠而被谤,
他的处境可以说非常艰难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移却被诽谤,
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他能没有怨恨吗 屈原写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坏乱礼法。
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 ,
至于《离骚》,可以说两者兼有。(这部作品)往远处说提到帝喾,
下道齐桓,中述汤、武 ,以刺世事。[10]
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间提到商汤、周武王,以此讥刺当世的事。
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
(屈原在《离骚》中)阐明了广大崇高的道德,国家安定或混乱的条理,
靡21不毕见。[11]其文约22,其辞微23,
没有不完全表现出来的。他的文字简约,他的言辞含蓄隐晦,
其志洁,其行廉24。[12]其称文小
他的志趣高洁,他的行为方正。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
而其指25极大,举类26迩27而见义远。[13]其
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
志洁,故其称物芳28;其行廉,
志趣高洁,所以他在《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他的行为方正,
故死而不容。[14]自疏濯淖污泥29之中,蝉蜕30
所以(他)至死不容于世。他自动地远离污浊,像蝉脱壳那样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31之外,不获32世之滋33垢,
摆脱污秽的境地,来超脱于尘世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34。[15]推35此志也,
他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许这种志向,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16]
即使与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①疾:痛心。②聪:明察。③谄:献媚,奉承。④蔽:蒙蔽。⑤邪曲:邪恶不正。这里指品行不正
的小人。⑥离忧:遭遇忧患。离,同“罹”,遭受。⑦人之始:人类的始祖。⑧本:与“始”同
义。行文避复,是古文常例。⑨穷:困厄,处于困境。⑩倦极:疲倦困苦。极,疲困。 惨怛:忧
伤,悲痛。 正道直行:秉持公心,行为正直。 事:侍奉。 间:离间。 信:诚实。 见:
被。 帝喾:传说中的五帝之一。 汤、武:商汤、周武王。 广崇:广大崇高。 条贯:条
理。 靡:无,没有。 约:简约。 微:含蓄隐晦。 廉:刚直,方正。 指:同“旨”,意旨,意
思。 类:事物。 迩:近。 称物芳:《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 濯淖污泥:
濯、淖、污、泥,都是“污浊”的意思。 蝉蜕:名词作状语,像蝉脱壳那样。 浮游尘埃:超
脱尘世。 获:辱、被辱。 滋:黑。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屈原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
品德的人。皭,清白、洁净。泥,同“涅”,染黑。滓,污染。 推:推赞,推许。
段解 从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三个方面表现屈原的人
品与文品。
层解 第一部分,写屈原由“王甚任之”到“王怒而疏”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
骚》。
屈平既①绌②,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
屈原已经被罢免官职,后来秦国打算进攻齐国,但齐国和楚国
从③亲。惠王患之,[17]乃令张仪④详⑤去秦,
合纵相亲。秦惠王担心齐楚两国联合,就令张仪假装离开秦国,
厚币⑥委⑦质⑧事楚,曰:“秦甚憎齐,
拿着丰厚的礼物进献给楚国,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秦国非常憎恶齐国,
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⑨,
齐国与楚国合纵相亲,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秦愿献商於⑩之地六百里。”
秦国愿意把商於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楚国。”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
楚怀王贪图土地而相信了张仪的话,于是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
使使如 秦受地。[18]张仪诈之曰:
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答应割让的土地。张仪欺诈使者说:
“仪与王约 六里,不闻六百里。”
“我和你们楚王约定的是六里土地,没听说是六百里土地。”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楚国使者生气地离开了秦国,回国把情况告诉了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19]秦发兵击之,
怀王大怒,大规模地调动军队攻打秦国。秦国出兵迎击楚军,
大破楚师于丹、淅 ,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
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杀死楚军八万人,俘获了楚国大将屈匄,
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
于是夺取了楚国汉中一带的土地。怀王于是发动了全国所有的军队,
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
深入到秦国境内进攻秦军,在蓝田作战。魏国听到秦楚交战的消息,
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袭击楚国,攻打到邓城一带。楚军害怕了,只得从秦国撤兵。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20]
而齐国终究因为恼怒(楚国背约)而不肯救援楚国,楚国的处境极为艰难。
①既:副词,已经。②绌:同“黜”,指被罢免官职。③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④张仪:魏
国人。他后来为秦惠王游说六国,主张“连横”。⑤详:同“佯”,假装。⑥厚币:丰厚的礼
物。⑦委:呈献。⑧质:同“贽”,见面礼。⑨绝齐:与齐国断绝外交关系。⑩商於:地名,在今
河南淅川西南。一说,指商(今陕西丹凤西北商镇)、於(在今河南西峡境)两邑及两邑之间的
地区,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带。 如:动词,往,到……去。 约:约定。 丹、淅:丹水、淅水一
带。丹水发源于陕西商洛,东入河南与淅水汇合,至湖北丹江口入汉水。淅水发源于河南卢
氏,流经内乡、淅川等地。前312年,秦军在丹阳(今河南西峡西丹水以北地区)大败楚军。
蓝田:在今湖北钟祥西北。 邓:在今湖北襄阳北。
段解 写楚怀王中张仪离间计,与齐国绝交,并在与秦国的交战中损兵失地,楚国由此大困。
明年①,秦割②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
第二年,秦国割让汉中的土地给楚国来与其和好。楚怀王说: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21]张仪闻,乃曰:
“我不愿得到土地,但愿得到张仪就甘心了。”张仪听说后,就对秦王说: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就能抵得上汉中的土地,我请求您允许我到楚国去。”
如楚,又因③厚币用事④者臣靳尚,而设诡辩⑤
到了楚国,张仪又趁机送厚礼给楚国当权的臣子靳尚,让他在怀王
于怀王之宠姬郑袖⑥。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22]
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说假话。怀王竟然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
这时屈原已经被疏远了,不再在朝内担任重要职务,到齐国出使去了,
顾反⑦,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 ”[23]怀王悔,
回到楚国后,就劝谏怀王说:“为什么不杀掉张仪呢 ”怀王后悔了,
追张仪,不及。
派人追赶张仪,但没有追上。
①明年:第二年。指楚怀王十八年(前311)。②割:划分,割让。③因:趁机。④用事:当权。⑤
设诡辩:说假话。⑥郑袖:楚怀王的宠妃。⑦顾反:回来。
段解 写张仪到楚国抵罪,却又利用靳尚、郑袖而轻易脱身离去,屈原出使齐国归来,劝阻不及。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
这之后,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攻打楚国,大败楚军,杀了楚国
将唐眜。[24]
大将唐眜。
段解 写各诸侯国联合击楚,楚国损兵折将。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
当时秦昭王与楚国通婚,想与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
“秦,虎狼①之国,不可信。不如毋②行。”[25]怀王稚子③
“秦国,是像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相信。不如不去。”怀王的幼子
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子兰劝怀王去:“为什么断绝跟秦国的友好关系呢 ”怀王最终去了。
入武关④,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趁机扣留了怀王,
以求割地。[26]怀王怒,不听。亡走⑤
以此要求割地。怀王大怒,不答应秦国的要求。(他设法)逃到
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
赵国,赵国不肯接纳(他)。(怀王)再次回到秦国,最终死在秦国,
而归葬。[27]
后来才把尸体运回楚国安葬。
①虎狼:名词作状语,像虎狼一样。②毋:不。③稚子:幼子。④武关:秦国的南关,在今陕西丹
凤东。⑤亡走:逃跑。
段解 楚怀王赴秦与秦昭王会面,结果中计难归,死于秦地。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①。楚人
怀王的长子顷襄王即位,任命他的弟弟子兰做令尹。楚国人
既咎②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28]
都责怪子兰,因为他劝说怀王入秦而(使怀王)不能回国。
屈平既嫉③之,虽放流④,眷顾⑤楚国,系心怀王,
屈原也恨子兰,即使被放逐,仍关注楚国,惦记着怀王,
不忘欲反,冀幸⑥君之一悟,俗之
始终没有忘记想要回到朝廷,希图侥幸君王能彻底醒悟,不好的政治风气
一⑦改也。[29]其存⑧君兴国而欲反覆⑨之,一篇
全都改变。他思念君王,想要振兴国家,使楚国回归富强局面,在一篇作品
之中三致⑩志焉。然终无可奈何,
之中再三表达(这种)意愿。但是事态的发展终究无可挽回,
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30]
所以他不能返回朝廷。屈原终于通过这件事情知道怀王始终不能醒悟。
人君无 愚、智、贤、不肖 ,莫不欲求
一个国家的君王无论资质卑与高,品德好与坏,没有不想寻求
忠以自为 ,举 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
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然而国破家亡的事
相随属 ,而圣君治 国累世而
接连出现,圣明的君主和安定太平的国家,历经几个朝代也
不见者,其 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
难以出现,(原因是)君王认为的忠臣其实并不忠诚,认为的贤臣其实
不贤也。[3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 ,
并不贤明。楚怀王因为不懂得忠臣应守的职分,
故内惑 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
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疏远了屈原,却轻信
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结果军队战败、土地被削减,失去了楚国六郡,
身客死 于秦,为天下笑。[32]此不知人之祸也。……
自己客死在秦国,被天下人耻笑。这正是不识人的祸患啊。……
①令尹:楚官名,为最高官职,掌军政大权。②咎:怪罪,责怪。③嫉:恨。④放流:流放,放逐。⑤
眷顾:关注。⑥冀幸:希图侥幸。⑦一:全。⑧存:思念。一说,保全。⑨反覆:回归。⑩致:表
达。 无:无论。 愚、智、贤、不肖:“愚、智”指资质的卑与高,“贤、不肖”指品德的
好与坏。 自为:帮助自己。 举:选拔。 相随属:接连出现。 治:安定太平。 其:指代
人君。 分:职分。 惑:蛊惑。 客死:死在异地。
段解 写屈原遭谗被流放期间的忠君爱国情怀,以及楚怀王客死于秦的原因。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
令尹子兰听到屈原责怪他的话,十分生气,终于令上官
大夫短①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②之。[33]
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一怒之下就把屈原放逐了。
①短:诋毁。②迁:放逐。
段解 写屈原的行为触怒了令尹子兰,屈原终遭放逐。
层解 第二部分,写屈原由见“绌”到见“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①行吟②泽畔,颜色③憔悴,
屈原到了江畔,披散着头发,在江边一边走一边吟唱,他脸色憔悴,
形容④枯槁⑤。[34]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⑥欤
外貌瘦瘠。一个捕鱼的老人见了就问他说:“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举⑦世混浊
怎么到这里来了 ”屈原说:“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
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⑧见放。”[35]
只有我是清白的;众人都醉了,只有我是清醒的,因此被放逐。”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⑨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捕鱼的老人说:“聪明通达的人,不为外物所拘束,能随世道变化而变化。
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道都是混浊的,您为什么不随从世俗,与之同流呢
众人皆醉,何不饣甫⑩其糟而啜 其醨
众人都醉了,您为什么不吃众人的酒糟,喝众人的薄酒呢
何故怀瑾握瑜 ,而自令见放为 ”[36]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使自己被放逐呢 ”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 者必弹冠 ,
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发的人一定要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新浴 者必振 衣。[37]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
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服上的灰尘。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
受物之汶汶 者乎 宁赴常流21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宁愿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之中,
又安能以日告日告之白 ,而蒙世俗之温蠖 乎 ”[38]乃作
又怎么能让高尚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就创作了
《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 以死。[39]
题为《怀沙》的赋。……于是抱着石头,自己跳进汨罗江中而死。
①被发:披散头发。②行吟:边行走边吟唱。③颜色:面容,脸色。④形容:外貌,模样。形,身
形。容,面容。⑤枯槁:憔悴,瘦瘠。⑥三闾大夫:官名。屈原此前曾任此职。⑦举:皆,全。⑧
是以:因此。⑨凝滞:拘泥、执着。⑩饣甫:吃。 啜:喝。 醨:薄酒。 怀瑾握瑜:比喻保持
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瑾、瑜,都是美玉。 为:句尾语气词,表示反问语气。 沐:洗头发。
弹冠:弹去帽子上的灰尘。 浴:洗澡。 振:抖动。 察察:洁净的样子。 汶汶:浑浊的
样子。 常流:“长流”,指江水。 日告日告之白:比喻品德的高尚纯洁。日告,同“皓”。
日告日告,皎洁的样子。 温蠖:尘垢。 汨罗:江名,在湖南东北部。
段解 写屈原沉江前与渔父的一段对话并交代屈原怀石投江的结局。
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①之徒②者,皆好辞③
屈原死后,楚国有宋玉、唐勒、景差这些人,都喜爱文学,
而以赋见称;然皆祖④屈原之从容⑤辞令,
并以赋著称于世;但是他们都继承屈原文辞委婉得体的风格,
终莫敢直谏。[40]其后
却始终没有谁像屈原那样敢于直言规劝君王。从这以后,
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41]……
楚国一天比一天削弱,几十年后,终究被秦国消灭了。……
①宋玉、唐勒、景差:都是当时著名的文人。②徒:同类或同一派别的人。③辞:文辞,这里指
文学。④祖:效法,继承。⑤从容:委婉得体。
段解 写屈原在文学和政治方面对后世的影响。
层解 第三部分,写屈原以身殉国的经过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太史公曰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②,
  太史公说:“我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等作品,
悲其志。[42]适③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
为屈原的志向悲伤。我到长沙去,看到屈原抱石自沉的地方,
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43]及见贾生吊之④,
未尝不感伤流泪,想到他的崇高品格。等到见了贾谊的《吊屈原赋》,
又怪屈原以彼其材⑤,游诸侯,何国不容,
又奇怪屈原以他那样的才能去游说诸侯,哪一国不会接纳他,
而自令若是!读《服鸟赋》⑥,同死生,
他却选择了自杀!我读贾谊的《服鸟赋》,他将生死同等看待,
轻去就⑦,又爽然自失⑧矣。”[44]
不在意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又令我茫然若有所失。”
①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后面的文字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
总结。②《天问》《招魂》《哀郢》:均为屈原的作品。《哀郢》是《九章》中的一篇。③
适:到某地去。④贾生吊之: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路过湘水,写《吊屈原赋》凭吊屈原。
吊,凭吊古人或感慨往事。⑤彼其材:他那样的才能。⑥《服鸟赋》:贾谊的赋作,借与服鸟问
答抒发自己忧愤不平的情感。⑦去就:离官去职或在朝任职。⑧爽然自失:茫然若有所失。
层解 第四部分,写司马迁对屈原深沉的爱国情感的肯定与赞叹,以及对屈原一生怀才不
遇、最终含恨自尽的无限惋惜。
评点赏析
连用短句,称赞屈原杰出的才干,为下文张本。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
氏,屈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争宠”“害其能”是上官大夫与屈原产生矛盾的原因,也是怀王“怒而疏屈平”的原因
之一。
“夺”,可见上官大夫之蛮横;“不与”,是屈原职责之所在。
上官大夫嫉贤进谗,楚怀王“怒而疏屈平”。由此可知屈原遭“谗”被“疏”的原因是奸
佞当道、君王不明。
“王听之不聪”“谗谄之蔽明”“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从四个方面说明屈原
“忧愁幽思”的原因,交代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外因。
“呼天”“呼父母”是“忧愁幽思”的外在表现。
一方面,揭示了屈原创作《离骚》的内因——“怨”;另一方面,作者用带有强烈感彩
的语言,寄寓了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好色而不淫”是说《离骚》善用香草美人为喻,表达政治理想,“寓情草木,托意男女”
却不失分寸;“怨诽而不乱”是说《离骚》虽怨气郁结,好发牢骚,却始终“眷顾楚国,系心怀
王,不忘欲反”,因而并不暴乱无度。这是从风格角度来分析《离骚》。
[10]“帝喾”“齐桓”“汤”“武”与楚国黑暗腐朽的政治环境中的奸佞之臣、不明之君
形成对比。“以刺世事”表明《离骚》的写作目的——讽谏国君要做有为的明君。这是从
内容角度来分析《离骚》。
[11]进一步说明《离骚》的内容。“道德”不仅指个人品德,还指政治上的方针政策。
[12]总说屈原的文品与人品。
[13]这两句承接上文的“文约”“辞微”,具体说明《离骚》“引类譬喻”的行文特点。
[14]这几句承接上文,以事实说明屈原“志洁”“行廉”的人格。
[15]突出屈原“志洁”的特点,以“濯淖污泥”“浊秽”“尘埃”“滋垢”喻邪恶。面对种
种邪恶,屈原始终如一,保持高洁的品德。
[16]“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流露出司马迁对屈原精神品格和人生追求的高度评价。整段文
字叙议结合,由人及文,因文论人,始终把屈原的文品与人品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评述,所述屈
原的“疾”、“忧愁幽思”、“信”和“忠”、“穷”和“怨”,以及《离骚》的内容与形
式等,无不围绕屈原的“志洁”“行廉”展开,给人以一唱三叹之感。
[17]一个“患”字,既写出了秦惠王的担心之所在,也从侧面说明了齐、楚联盟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
[18]楚怀王第一次被骗。秦国巧设骗局,使楚怀王自毁与齐的联盟,陷入孤立之境地。
[19]楚怀王因“贪”绝齐,在发现受骗后因“怒”伐秦,可见其既无远见,又少谋略。
[20]此处写楚国兵败地失,陷入极为艰难的境地。楚怀王堂堂一国之君被张仪玩弄于股掌之
间,足见楚国上下之昏聩,揭示了忠臣贤相对国家的重要性。
[21]楚怀王的话说明他对欺骗自己的张仪恨之入骨,同时也可以看出他意气用事,缺乏一个明
君应有的气度与谋略。
[22]楚怀王第二次被骗。张仪能够脱身离去,一方面说明楚怀王昏聩,另一方面说明楚国重
臣、怀王宠姬贪婪鄙陋,这也正是屈原这样的端方正直之人不见容于朝廷的主要原因。
[23]“不复在位”尚不忘劝谏君王,表明屈原精忠尽职,也说明楚国吃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君
主身边缺少屈原这种正直敢言的人。
[24]“共击楚”表明此时楚国已陷入孤立无援的“大困”之境。楚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
靳尚、郑袖等人的行径,从反面衬托出了屈原的才智与爱国精神。
[25]屈原的建议反映了他对秦国的清醒认识,也表现了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由此表现了他非
凡的政治才能。
[26]楚怀王第三次被骗,听信子兰之言而入秦。秦设伏兵断其后路,扣留楚怀王以求割地。楚
怀王屡次受骗,可见楚国既无英明之君,也乏忠贤之臣。
[27]楚怀王最终客死于秦,为天下人所耻笑。
[28]国人共咎,足见子兰的无智无才,从侧面表现了屈原的远见卓识。
[29]这几句充分表现了屈原不计较个人恩怨,忠于国君,热爱国家。
[30]“三”是虚指,极言其次数之多。即使“一篇之中三致志”,楚怀王也“终不悟”,可见
楚怀王昏聩至极。
[31]从普遍意义上说明君王举贤治国的美好愿景以及“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的原因。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见解深刻,寄托着作者强烈的政治幽愤。
[32]楚怀王因忠奸不分而造成了“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的悲剧。作者把楚国的兴衰和屈
原的遭遇联系起来,突出忠臣贤士对国家兴衰存亡的重要影响。
[33]从最开始的被“疏”,到后来的被“绌”,直到最后被“迁”,屈原一步步远离楚国的权
力中心,与此同时,楚国也一步步走向衰落。
[34]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形象,寥寥几句就把读者带入了充满悲剧
气氛的境地。
[35]一“浊”一“清”,一“醉”一“醒”,表明了屈原的与众不同。屈原的态度异常坚定,
不苟合,不妥协,为后文“自投汨罗”埋下铺垫。
[36]渔父以比喻说理的方式婉转询问屈原为何不同流合污。
[37]屈原以两个形象的比喻,表明自己洁身自好、坚决不同流合污的态度。
[38]“察察”与“汶汶”、“日告日告之白”与“世俗之温蠖”的对比,表明屈原宁愿牺牲
生命也要坚守节操的态度,凸显了屈原矢志不渝的品质和以死明志的决心。
[39]怀石投江这一举动,表明屈原对“举世混浊”的现实的彻底绝望和以死捍卫自己的“日
告日告之白”的决心。
[40]这几句既表达了对屈原的文学成就和高尚品质的肯定,同时又表达了对无人能继承他的
高洁志向和直言进谏的品行的遗憾。
[41]本段寓评于叙,将宋玉等楚辞的后继者与屈原相对照,将楚之灭亡与屈原相联系,写出了
屈原无可比拟的崇高与伟大,以及对楚国不可估量的影响。
[42]“志”是屈原忠君爱国的思想意识,振兴楚国的理想追求,高洁不屈的道德品格。司马迁
“悲其志”,是对屈原人格和追求的肯定,是对腐朽朝廷和黑暗社会的鞭笞。
[43]司马迁的遭际与屈原十分相似,因而“于我心有戚戚焉”。他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
胸中块垒。
[44]此段为太史公赞语,层层转折,给人以缭绕无际之感。金圣叹云:“先是倾倒其文章,次是
痛悼其遭遇,次是叹诧其执拗,末是拜服其邈旷。”
一、重点剖析
第3段中,作者记叙了屈原创作《离骚》的缘由、《离骚》的内容、作品的风格等。作者
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来写《离骚》的相关内容
答案 ①《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品,诗中既表达了屈原崇高的理想和忠贞不渝的爱国情
怀,也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和决不与奸佞之人同流合污的操守。②作者用大量笔墨来写《离
骚》的相关内容,用屈原自己的作品来塑造屈原的形象,这种“现身说法”的形式使屈原的
形象更真实、丰满、感人。正像作者写的那样,“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疑难 情境破
文章第4至7段记叙了楚国哪些事件 作者用如此多的笔墨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答案 (1)事件:①受骗绝齐;②兵败丹、淅;③蓝田退兵;④复释张仪;⑤诸侯击楚;⑥怀王赴秦
身死。
(2)用意:其一,作者将屈原的命运置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中,通过一系列的重大历史事件,展现
出人物的遭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表现了屈原这样优秀的人物在历史滚滚车轮下的无力
感,寄寓着浓重的悲剧意味。 其二,楚国的内外交困是楚怀王的昏聩贪婪以及靳尚、郑袖、
子兰等人的谄媚奸邪造成的,他们构成了屈原的对立面,从反面衬托了屈原的才能、智慧与
爱国精神。 其三,张仪受秦王重用,三寸不烂之舌胜过百万雄兵,这也凸显了屈原这样的忠臣
贤士对国家的重要作用,为下文的议论张本。
文章第8段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 每个角度所用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
答案 (1)先从屈原(为臣)的角度来写,运用了寓评于述的表达方式,意在突出屈原的忠与贤,
阐明他的个人遭际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
(2)再从楚怀王(为君)的角度来写,以议论为主,意在突出其“兵挫地削……为天下笑”的结
果,阐明君王“不知人之祸”。
本文是为屈原作传,但作者还写到了很多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有什么作用
答案 这些人物与屈原形成鲜明的对比,对屈原的形象起到了衬托作用。其一, 以上官大夫
衬其正。其二,以子兰衬其智。其三,以楚怀王衬其明。其四,以渔父衬其洁。其五,以宋玉等
人衬其直。纵观全文,这些人物从不同侧面衬托了屈原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能,是传记的有
机组成部分。
屈原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司马迁是怎样展现屈原的爱国精神

答案 司马迁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展现屈原的爱国精神:(1)把屈原的个人遭遇同整个楚国的
命运紧密地结合起来,从而说明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的命运是息息相关的;(2)因古代君主是
国家的象征,所以司马迁把屈原的“眷顾楚国”同“系心怀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他
“存君兴国”的思想集中表现他的爱国精神。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屈原不仅在“王甚任之”
时热爱国家,而且在个人遭受屈辱时仍坚定不移地热爱国家;不仅在国家强大时热爱国家,而
且在国家处于“大困”时,仍然坚定不移地热爱国家。屈原的爱国之心,不随个人的荣辱沉
浮而动摇,更不因楚国的治乱兴衰而改变。他对待国家确有一颗丹心、一片赤诚。
二、写法赏析
1.粗笔勾勒史实的叙事艺术
在选材上,本文取人物的纵剖面,粗线条地勾勒人物的生平事迹。在写法上,本文没有惊心动
魄的场面描写和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之笔,不具备曲折、生动、完整的故事情节,类似于饱
含激情的抒情记事散文。
2.夹叙夹议,述评结合
文章“传”“评”结合,或寓评于述,或夹述夹评,或篇末总评。寓评于述:如第10段和第11段,
第10段取材于屈原的《渔父》,既是屈原自述其志,又是太史公借转述以表达对屈原的赞美
和礼敬;第11段叙述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将屈原的生死与楚国的存亡相对照,凸显了屈原之于
楚国的重要性。夹述夹评:如第3段,评述屈原的《离骚》。
先秦文献中有关屈原事迹的记载本来就很少,特别是秦始皇焚毁六国典籍后,有关屈原的记
载几乎荡然无存,要凭史料来写出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是相对困难的。这一点,从这
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半爪,仅能够勾画他一生的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所幸的是
屈原的作品流传下来了,可以运用其作品来充分表现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这篇列传
要采用“以议论行叙事”的“变调”写法的根本原因。这种写法不仅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
染力,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因遭屈辱而抒发的愤懑的情感。
3.语言具有浓厚的抒彩
本文叙中有议,倾向鲜明;议中寓情,直抒胸臆,处处流露出作者的抑郁不平之气和对屈原命运
的叹惋,体现了二者跨越时空的精神联通。如开篇介绍屈原生平及杰出才能时,在看似平静
的叙述中,有司马迁对屈原才干的肯定与称颂。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是典型的带有抒情
性的评论,将屈原的秀美文辞与高尚人格一齐称颂。司马迁以极大的热情赞颂屈原的伟大人
格和高洁志趣。另外,渔父和屈原的观点的两相比照,流露出司马迁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
表达了对屈原高尚品格的赞扬和景仰,这部分形为记叙,实为议论,以转述人物对话代议论。
总之,我们从叙述、抒情、议论中,深深地感受到文章流淌着的作者的情感潮水,有对屈原爱
国精神和正直品德的赞颂之情,有对屈原伟大人格的赞美和景仰之情,有郁郁不平之气,还有
“悲其志”的叹惋。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
基础过关练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犹离忧也
“离”同“  ”,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指”同“  ”,         
3.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泥”同“  ”,         
4.屈平既绌
“绌”同“  ”,         
5.齐与楚从亲
“从”同“  ”,         
6.乃令张仪详去秦
“详”同“  ”,         
7.厚币委质事楚
“质”同“  ”,         
8.亡走赵,赵不内
“内”同“  ”,         
二、一词多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属
2.微
3.明
4.信
5.约
6.志
7.见
8.举
9.以
10.之
11.与
三、古今异义: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古义。
1.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古义:                         。
今义:客人(总称)。
2.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古义:                         。
今义:生活贫困,缺少钱财(跟“富”相对)。
3.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古义:                         。
今义:时间词,今年的下一年。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古义:                         。
今义:外表上、形式上好像是运用正确的推理手段,实际上违反逻辑规律,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论;无理狡辩。
5.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古义:                         。
今义:不慌不忙,镇静,沉着;(时间或经济)宽裕。
四、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解释。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      
2.出则接遇宾客      
3.谗谄之蔽明也      
4.邪曲之害公也      
5.方正之不容也      
6.明道德之广崇      
7.蝉蜕于浊秽      
8.惠王患之      
9.厚币委质事楚      
10.时秦昭王与楚婚     
1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13.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4.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15.其后楚日以削      
五、特殊句式:指出下列句子在句式上的特殊之处并翻译。
1.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特殊句式:                             
译文: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特殊句式:                             
译文:                             
3.大破楚师于丹、淅。
特殊句式:                             
译文:                             
4.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特殊句式:                             
译文:                             
5.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特殊句式:                             
译文:                             
6.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特殊句式:                             
译文:                             
7.为天下笑。
特殊句式:                             
译文:                             
8.是以见放。
特殊句式:                             
译文:                             
9.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特殊句式:                             
译文:                             
10.竟为秦所灭。
特殊句式:                             
译文:                             
六、成语积累:判断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
1.这部电影瑕瑜互见,虽有明显的不足,但也有重大的突破。 (  )
2.张教授的话微言大义,直接指出了问题所在。 (  )
3.优秀领导干部是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不可或缺的力量。当下正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广大有志青年“弹冠振衣”、一展抱负的好时机。 (  )
4.一转眼我们已经毕业了,时光过得真快,真是与世推移啊! (  )
5.我们的战士在战场上英勇无畏,九死不悔,他们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 (  )
七、文化常识:判断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正误。
1.左徒是先秦时期楚国特有的官职,主要职责是参议国事、应对外交、制定法令。 (  )
2.大夫:夏、商、周三代时,职官由高到低分卿、士、大夫三级。后世遂以“大夫”为有官位者的通称。宋朝医官另设官阶,有大夫、郎、医效等,后因称医生为“大夫”(今读dài fu)。 (  )
3.“齐与楚从亲”中,“从”指“合纵”,“合纵”起源于战国时代,本指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抗秦的联盟战略;后也用以泛指联合,或特指军事上的联盟战略。 (  )
4.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最高官衔,是掌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长官,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 (  )
八、名句默写:根据提示默写相关句子。
1.作文课上,房老师使用《屈原列传》中“           ,           ”两句话,引导学生描写寻常事物以表示宏大意旨,列举浅近事例来传达深远意蕴。
2.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         ”两句,指出屈原痛心于楚怀王被小人之言蒙蔽。
3.《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的外因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非以外,还有“         ,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4.《屈原列传》中,司马迁用“       ”和“         ”两句直接概括了屈原写作《离骚》的缘由。
5.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评价的句子是“         ,         ”。
6.《屈原列传》中,指出小人离间令屈原处于困厄处境的句子是“         ,         ”。
7.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词精到的两句是“        ,       ”。
8.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作《离骚》的另外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也就是心中有怨气,而导致屈原心中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        ,        ”。
9.司马迁《屈原列传》中,“       ”一句用蝉作比喻,表明屈原远离世俗污浊的高洁品质;“          ”一句用日月作比喻,表明屈原志趣的高洁。
10.屈原在《离骚》中经常用香草美人作比喻,表明自己高洁的品性。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加以解释:“     ,         。”
11.屈原回答渔父自己“见放”的原因是:         ,         。
片段阅读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三十年,秦昭王遗楚王书曰:“始寡人与王约为弟兄,盟于黄棘,太子①为质,至欢也。太子陵杀寡人之重臣,不谢而亡去,寡人诚不胜怒,使兵侵君王之边。今闻君王乃令太子质于齐以求平。寡人与楚接境壤界,故为婚姻,所从相亲久矣。而今秦楚不欢,则无以令诸侯。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面相约结盟而去寡人之愿也。敢以闻下执事。”楚怀王见秦王书,患之。欲往,恐见欺;无往,恐秦怒。昭雎②曰:“王毋行,而发兵自守耳。秦虎狼,不可信,有并诸侯之心。”怀王子子兰劝王行,曰:“奈何绝秦之欢心!”于是往会秦昭王。秦因留楚王,要以割巫、黔中之郡。楚王欲盟,秦欲先得地。楚王怒曰:“秦诈我而又强要我以地!”不复许秦。秦因留之。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有删改)
  [注] ①楚太子,名横,当时在秦做人质。②昭雎,楚国的贵族大臣。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谢     
(2)亡     
(3)质     
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相应位置的字母标号涂黑。
寡A人B愿C与D君E王F会G武H关I面J相K约L结M盟N而O去P寡Q人R之S愿T也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衺①,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己放逐别离,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②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
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沈③而死。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辞温而雅,其义皎而朗。
(节选自王逸《离骚经序》,有删改)
  [注] ①衺:同“邪”。②三后:三王,即夏禹、商汤、周文王与周武王。③沈:同“沉”,没入水中。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犹依道径”的“道”和《鸿门宴》中“道芷阳间行”的“道”含义相同。
B.唐虞,即唐尧、虞舜,古人认为尧舜时代是太平盛世,因此尧舜也被当作贤君代表。
C.“冀君觉悟”的“冀”和《答司马谏议书》中的“冀君实或见恕”的“冀”含义相同。
D.迁,古代官职调动常用语,一般指升官,也可指贬谪、放逐。文中指的是后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
                             
                             
(2)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5.请结合选文概括王逸对《离骚》语言特色的评价。
                             
                             
能力提升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0分)
材料一: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节选自司马迁《屈原列传》)
  材料二: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遭时闇乱,不见省纳,不胜愤懑,遂复作《九歌》以下凡二十五篇。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且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故有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若夫怀道以迷国,详愚而不言,颠则不能扶,危则不能安,婉娩以顺上,逡巡以避患,虽保黄耇,终寿百年,盖志士之所耻,愚夫之所贱也。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注],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昔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遂饿而死岂可复谓有求于世而怨望哉 且诗人怨主刺上,曰:“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风谏之语,于斯为切。然仲尼论之,以为《大雅》。引此比彼,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
(节选自王逸《楚辞章句序》,有删改)
  [注] “椒”指子椒,楚怀王宠臣之一,官至令尹;“兰”指子兰,楚怀王之子,官至令尹。
温故知新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见省纳——是以见放(《屈原列传》)         
2.不见省纳——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不胜愤懑——沛公不胜杯杓(《鸿门宴》)         
4.危言以存国——危言正色        
5.退不顾其命——奋不顾身        
6.且诗人怨主刺上——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习题演练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开,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昔伯夷叔齐让国A守分B不食C周粟D遂饿而死E岂可复F谓有求于世G而怨望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其指极大”的“指”同“旨”,“详愚而不言”的“详”同“佯”,两者都是通假字。
B.迩,指近,与“迩之事父”(《论语·阳货》)的“迩”词义不同。
C.“匪面命之,言提其耳”与现代汉语中“耳提面命”的意思一致。
D.殆,指大概,与“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中的“殆”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有才能却不能贡献于国家,为了躲避祸患保全自己,一味曲从主上,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愚昧的人所轻贱的行为。
B.班固认为屈原“露才扬己”“怨恨怀王,讥刺椒兰”;王逸并不认同班固的观点,反而给予屈原极高的评价。
C.王逸认为屈原之死污损了其清正廉洁的品德,在他看来,班固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D.从王逸的评价可看出,《离骚》的文辞具有简约含蓄、优游婉顺的特点,和司马迁对《离骚》的评价相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楚人高其行义,玮其文采,以相教传。
                             
                             
(2)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
                             
                             
5.王逸以伍子胥、比干为例,赞赏了屈原什么品质 (3分)
                             
                             
                             
高考真题练
文言文阅读之断句
(2024新课标Ⅰ,10—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22分)
  材料一:
李广有孙陵,为侍中,善骑射。帝以为有广之风,使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及贰师击匈奴[注],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上壮而许之。陵至浚稽山,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上以问太史令司马迁,迁盛言:“陵事亲孝,与士信,常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其素所畜积也,有国士之风。且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蹂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身虽陷败,然其所摧败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为诬罔,下迁腐刑。久之,上悔陵无救。上遣(公孙)敖深入匈奴迎李陵,敖军无功还,因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上于是族陵家。既而闻之,乃汉将降匈奴者李绪,非陵也。陵使人刺杀绪,大阏氏欲杀陵,单于匿之北方。大阏氏死,乃还。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征和三年)三月,遣李广利将七万人出五原,击匈奴。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
  材料二:
李陵之降也,罪较著而不可掩。如谓其孤军支虏而无援,则以步卒五千出塞,陵自炫其勇,而非武帝命之不获辞也。陵之族也,则嫁其祸于李绪;迨其后李广利征匈奴,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亦将委罪于绪乎 如曰陵受单于之制,不得不追奔转战者,匈奴岂伊无可信之人 令陵有两袒之心,单于亦何能信陵而委以重兵,使深入而与汉将相持乎!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为将而降降而为之效死以战虽欲浣涤其污而已缁之素不可复白。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其背逆也,固非迁之所得而文焉者也。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三)
  [注] 贰师,指汉代贰师将军李广利。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为将而降A降而为之B效死C以战D虽欲浣E涤其污F而已G缁之素不可复白。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李陵擅长骑马射箭,受命在酒泉、张掖训练军队。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请求以少击众,率五千步卒深入单于王庭,王夫之认为这是“自炫其勇”。
B.李陵遭遇单于三万人马,奋力作战,单于震恐,召八万人围攻李陵,李陵率军杀敌数千。对于李陵的战功,司马迁称赞他虽败犹荣,而王夫之则未置一词。
C.李陵投降后,武帝大怒,司马迁竭力替李陵辩白。王夫之认为,司马迁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
D.武帝误信李陵帮助匈奴训练军队,诛杀李陵家族,其实帮助匈奴的是李绪。王夫之认为,即便灭族之祸可以归罪于李绪,李陵的罪责也无可推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
                             
                             
(2)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
                             
                             
5.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 请简要概括。(5分)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基础过关练
一、
1.罹 遭受
2.旨 意旨
3.涅 染黑
4.黜 指被罢免官职
5.纵 合纵,联合抗秦
6.佯 假装
7.贽 见面礼
8.纳 接纳
二、
1.①撰写 ②连接 ③同“嘱”,嘱托 ④劝请 ⑤类,等辈 ⑥归属
2.①含蓄隐晦 ②轻 ③没有 ④稍微
3.①明白,懂得 ②阐明 ③鲜明
4.①诚实 ②相信,信任 ③任凭,随意 ④信用 ⑤确实、实在
5.①简约 ②约束,节制 ③约定 ④大概,大约
6.①记 ②志向 ③做记号 ④记述,记载 ⑤记述事或人的文章、著作
7.①被 ②知道 ③出现 ④谒见,拜见 ⑤见面 ⑥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8.①列举 ②提拔,推举 ③全 ④拿 ⑤抬起 ⑥发动 ⑦施行
9.①连词,表目的 ②介词,拿,用 ③介词,通过
④介词,因为
10.①代词,他 ②代词,指代楚师 ③助词,的 ④往,到……去 ⑤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⑥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11.①介词,跟,和 ②给予 ③连词,和,同 ④亲附、亲近
三、
1.各诸侯国的使节
2.困厄,处于困境
3.第二年
4.假话
5.委婉得体
四、
1.名词作状语,对内
2.名词作状语,对外
3.动词作名词,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
4.形容词作名词,品行不正的小人
5.形容词作名词,端方正直的人
6.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7.名词作状语,像蝉一样
8.意动用法,以……为患
9.名词作状语,拿着丰厚的礼物
10.名词作动词,通婚
11.形容词作名词,忠诚的人/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2.名词作状语,在国内/名词作状语,在国外
13.形容词作动词,诋毁
14.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
15.名词作状语,一天一天地
五、
1.特殊句式: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译文:上天,是人类的始祖;父母,是人的根本。
2.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被”表被动。
译文: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不移却被诽谤。
3.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丹、淅)放在句末。正常语序:于丹、淅大破楚师。
译文:在丹水、淅水一带大败楚军。
4.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句,介词(于)+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怀王之宠姬郑袖)放在句末。正常语序:而于怀王之宠姬郑袖设诡辩。
译文:让他在怀王宠爱的妃子郑袖面前说假话。
5.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两个宾语“自”分别置于动词“为”和“佐”之前。正常语序:莫不欲求忠以为自,举贤以佐自。
译文:没有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才来辅佐自己的。
6.特殊句式:被动句,“于”表被动。
译文:所以在国内被郑袖蛊惑,在国外被张仪欺骗。
7.特殊句式:被动句,“为”表被动。
译文:被天下人耻笑。
8.特殊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因此被放逐。
9.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两个定语“察察”“汶汶”分别置于名词“身”和“物”之后。正常语序: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受汶汶之物者乎
译文:高尚的人,谁能让自己洁净的身体蒙受浑浊的外物呢
10.特殊句式:被动句,“为……所……”表被动。
译文:终究被秦国消灭了。
六、
1.√ 瑕瑜互见:比喻有缺点也有优点。
2.  微言大义:精微的语言和深奥的道理。不合语境。
3.√ 弹冠振衣:指使衣冠整洁。后多比喻将欲出仕。
4.  与世推移:指能够随着时间或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不合语境。
5.√ 九死不悔:形容意志坚定,无论经历多少危险,也决不动摇退缩。
七、
1.√
2.  由高到低应是“卿、大夫、士”。
3.√
4.√
八、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谗谄之蔽明也
3.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
4.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盖自怨生也
5.《国风》好色而不淫 《小雅》怨诽而不乱
6.谗人间之 可谓穷矣
7.其文约 其辞微
8.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9.蝉蜕于浊秽 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10.其志洁 故其称物芳
1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片段阅读练
1.答案 (1)道歉 (2)逃跑 (3)以财物或人员作抵押
2.答案 ILP
解析 “寡人愿与君王会武关”,省略句兼状语后置句,应为“寡人愿与君王(于)武关会”,“(于)武关”为“会”的后置状语,故I处断开。“面相约”是状中结构,单独成句,故L处断开。“寡人之愿也”,判断句,单独成句,故P处断开。
[参考译文]
三十年,秦昭王(派人)送信给楚王说:“当初我与大王相约结为兄弟,在黄棘立盟,你派太子来我国做人质,彼此关系非常融洽。(谁知)楚太子欺侮并杀害了我的重臣,没有道歉就逃跑了,我实在愤怒难忍,所以才派兵攻打你的边境。现在听说大王将太子送到齐国做人质来求得和解。我国与楚国接壤,所以结为亲家,相互通婚很久了。如果今日秦国与楚国不能友好相处,就无法号令其他诸侯。我希望与大王在武关会面,当面缔结条约,结成友好同盟而离开,这是我的愿望啊。我冒昧地把这个想法告知您。”看到秦王的书信,楚怀王为此感到忧虑。想前往赴约,又担心被骗;想不去,又担心秦国会生气。昭雎说:“大王不要去,而要派军队守卫自己 (的边境) 。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能相信,秦国有吞并诸侯的野心。”楚怀王的儿子子兰却劝怀王去赴约,说:“怎么能拒绝秦国的好意呢!”于是楚怀王去会见秦昭王。秦国趁机扣留楚怀王,用割让巫、黔中之郡来要挟他。楚怀王想订立盟约,秦国想先得到土地。楚王发怒说:“秦国欺骗了我,又强迫我割地!”不肯答应秦国。秦国便把他扣留下来。
3.A 前者是名词,正道;后者是动词,取道。含义不同。
4.答案 (1)所以(他在文中)向上记述了唐尧、虞舜及三王时期的制度,向下叙述了桀、纣、羿、浇的衰败。
(2)所以用善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之人。
解析 (1)上,名词作状语,向上。述,记述。序,叙说,叙述。
(2)故,所以。配,匹配,此处指比喻。比,比喻。
5.答案 ①依照《诗经》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②文辞温厚而典雅。
解析 由“《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可知,《离骚》依照《诗经》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由“其辞温而雅”可知,《离骚》的文辞温厚而典雅。
[参考译文]
屈原的操守和行为忠贞,却遭到小人进谗言,心里忧愁烦乱,不知该向谁倾诉,于是写了《离骚经》。离,是别离的意思;骚,是忧愁的意思;经,是途径的意思。这是说自己被流放而离开朝廷,虽心中忧愁,却仍沿着正道前行,委婉地劝谏国君。所以(他在文中)向上记述了唐尧、虞舜及三王时期的制度,向下叙述了桀、纣、羿、浇的衰败,希望国君能够醒悟,返回正道,并且让自己回到朝廷。这时候,秦昭王派张仪欺诈楚怀王,让楚怀王断绝与齐国的交往;又让张仪诱骗楚国,让楚怀王与秦王一起在武关会盟,于是(趁机)胁迫楚怀王与秦王一起到了秦国,扣留了楚怀王,不让他回去,楚怀王最终客死在秦国。楚怀王的儿子顷襄王又听信谗言,把屈原放逐到江南。
屈原被流放到乡野,又作了《九章》,援引圣王之理来证明自己,却始终不能被明察,他不能容忍自己以清白之身长久地生活在污浊的世上,于是前往汨罗江自沉而死。
《离骚》行文,依照《诗经》来起兴,援引不同的物类作比喻,所以用善鸟香草来比喻忠贞之士,用恶禽臭物来比喻谗佞之人,用灵修美人来比喻君王,用宓妃、佚女来比喻贤臣,用虬龙鸾凤来比喻君子,用飘风云霓来比喻小人。《离骚》的文辞温厚而典雅,意旨清楚而明朗。
能力提升练
温故知新
1.被 2.省察 3.承受 4.正直 5.顾惜,考虑 6.指责,讽刺
习题演练
1.答案 BDE
解析 “让国守分”为并列结构,共同作“伯夷叔齐”的谓语,故B处断开。“不食周粟”为动宾结构,主语也是“伯夷叔齐”,故D处断开。“遂饿而死”的主语还是“伯夷叔齐”,此句是谓语,后面应断开;“岂……哉”是固定结构,其前应断开,故E处断开。
2.B 两者词义相同,都是“近”的意思。
3.C “王逸认为屈原之死污损了其清正廉洁的品德”错误,由原文“而班固谓之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之中,怨恨怀王,讥刺椒兰,苟欲求进,强非其人,不见容纳,忿恚自沉,是亏其高明而损其清洁者也”可知,“屈原之死污损了其清正廉洁的品德”是班固的观点,不是王逸的观点。“否认了屈原也就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错误,原文“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是说,王逸认为“评论的人认为他(屈原)显露才能,宣扬自己,讥刺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是有失公允的,但不能由此推出“否认了文学的怨刺功能”。
4.答案 (1)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章,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教授传诵。
(2)这样以后忠诚之心和美好的品行得以成就,荣耀和名声得以彰显。
解析 (1)“高”,认为高,赞赏;“玮”,赞美,夸耀;“传”,传诵。
(2)“立”,成就;“行”,美好的品行;“著”,明显,显出。
5.答案 志洁行廉,忠诚正直,以死明志。
解析 概括文本对人物的评价,首先在文中找到对应的语句,然后对相关语句进行理解并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依据文本中的“且人臣之义……是以伍子胥不恨于浮江,比干不悔于剖心,然后忠立而行成,荣显而名著”可概括出:志洁行廉,忠诚正直,以死明志。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见《疑难破》。
材料二:
屈原行为忠贞而被诬陷,心中忧愁悲愤,独自依照《诗经》的传统而作《离骚》,对上用来委婉地劝说君主,对下用来安慰自己。正逢当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忠贞之言不被省察采纳,愤懑之情无法忍受,于是屈原又作《九歌》等共二十五篇。楚国人民赞赏屈原的品行道义,赞美屈原的文章,于是用他的作品相互教授传诵。
况且身为人臣的要义,以忠诚正直为崇高品质,以殉节为贤德。所以有人说正直的话来保全国家,牺牲自己来成全仁德。因此伍子胥不因尸体浮于江中而遗憾,比干不因被剖心而后悔,这样以后忠诚之心和美好的品行得以成就,荣耀和名声得以彰显。至于有才能却用来惑乱国家,假装无知而不直言规劝,国家颠覆却不能扶持,国家危险而不能使之安定,温顺地曲从主上,徘徊退却来躲避祸患,即使能够长寿,活到一百岁,大概也是有志之士所耻辱、愚昧之人所轻视的行为。
如今像屈原这样,怀有忠贞的品质,拥有清正廉洁的本性,正直的性格像磨刀石那样平,像射出的箭那样直,语言像丹青一样光明显著,在朝廷做官不隐藏自己的谋略,被放逐在外也不顾惜自己的性命,这实在是冠绝当代的品行,杰出的英豪啊。班固却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与众多小人比高下,怨恨怀王,讽刺子椒和子兰,一心想要求进,强烈反对那些人,不被众人容纳,愤恨沉江而死,这种做法是丧失了自己的崇高明睿之心而污损了自己的清正廉洁的品行。从前伯夷、叔齐谦让君位,坚守本分,不吃周朝的粮食,最终饿死,难道还可以说他们是有求于世而有怨言吗 况且《诗经》讽刺君主,说:“呜呼小子,未知臧否。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委婉劝说的话,在这里表现得很是恳切。然而孔子评论它,把它列入《大雅》。由此及彼,屈原的言辞,悠闲和顺,难道是因为楚国国君不明智,想要谆谆告诫他吗 评论的人认为他显露才能,宣扬自己,讥刺怀王,强烈反对那些人。大概是有失公允啊。
高考真题练
1.参考答案 ADF(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解析 文言文断句,首先要找到原文,根据语境理解大致意思;然后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文言虚词、固定结构等,准确点断;最后通读验证。本句意思: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为将而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A处断开。由“虽”可知,后面是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欲浣涤其污”是一个省略主语的独立句子,D处断开。连词“而”与前面的“虽”呼应,表示转折,“已缁之素不可复白”是完整独立的主谓句,F处断开。
技法点拨
文言断句六凭借
1.凭借名词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国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常在其前断开;如果作宾语,那么常在其后断开。
2.凭借对话断句。可借助“曰、云、言、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之间的对话,进行断句。
  3.凭借虚词断句。注意以下几类虚词:
(1)句首发语词“夫、盖、斯”等常用于句子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
(2)句尾词中,“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陈述句句尾,“耶、与(欤)、邪”等常用于疑问句句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句尾,其后一般要断开。
(3)表疑问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一般可构成疑问句,需要贯通上下文意,然后根据文意断句。
(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然则、或、况、且、至于、已而、于是、岂、岂非”等,其前一般要断开。
(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
4.凭借特殊句式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
5.凭借对称结构断句。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子的整齐对称,可据此特点断句。
6.凭借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中经常运用对偶、排比、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这些修辞手法在使用过程中都有各自的特点,可根据这些特点,结合语境断句。
2.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意思是“他没有赴死,应当是想寻找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室的恩德吧”,其中的“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爱莲说》中“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同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二者用法相同。故选C。
3.C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言文内容的能力。材料二原文“迁之为陵文过若不及,而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意思是“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掩饰过错,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赞颂其家族的世代勋业(来保全李陵)”。王夫之认为司马迁极力为李陵辩解,又称道其祖父李广,是想让武帝念及其世代功勋而宽恕他,并没有所谓“担心损害李广的声誉”的意思。“若不及”表示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辩白,怕辩解的力度不够不能打动汉武帝,而不是“不及时”的意思。故该项曲解文意。
4.参考答案 (1)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当”“毋”“乡”各1分,大意1分)
(2)李陵说“我是想得到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为自己辩解罢了。(“得当”“愧”“辞”各1分,大意1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当”,率领,掌管;“毋”,不;“乡”,同“向”,朝着某个方向前进,这里指对付。
(2)“得当”,适当的机会;“愧”,惭愧,对……感到惭愧;“辞”,辩解。
5.参考答案 ①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②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③率领大军追击汉军多日。(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理解“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的意思;然后找到材料一中的相关语句,简要概括可以支持王夫之观点的事实。由“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士卒多死,不得行。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可以概括出“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由“单于以女妻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皆贵用事。卫律常在单于左右;陵居外,有大事乃入议”可以概括出“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由“匈奴使大将与李陵将三万余骑追汉军,转战九日”可以概括出“率领大军追击汉军多日”。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的孙子李陵,担任侍中,精通骑马射箭之术。汉武帝认为李陵颇有李广的风范,让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骑马射箭之术,以防备匈奴。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带领的这些屯垦戍边的人,都是些荆楚之地的勇士、奇才、剑客。希望能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地区,用以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对付贰师将军的军队。臣愿以少击多,只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武帝认为他气节豪壮便答应了他。李陵到了浚稽山,与单于相遇,被匈奴约三万骑兵包围。李陵挥师搏击攻打,匈奴军败撤退,逃跑上山,汉军追击,杀敌数千。单于大惊,召集八万多骑兵一起围攻李陵。李陵的军队徒步与他们在树林中打斗,又杀死匈奴几千人。李陵被围困在山谷中,匈奴的部队在山上,从四面八方射击,箭如雨般射下来。很多士兵死了,不能行进。李陵说:“我没有脸面去见陛下呀!”于是投降了。武帝大怒,文武百官都归罪李陵。汉武帝就此问询太史令司马迁,司马迁为李陵极力申说:“李陵对父母孝顺,对士兵讲信义,常常奋不顾身,解救国家急难,他平素所积累的品行,有国士的风范。况且李陵带领不满五千步兵,深入匈奴腹地,抵挡敌人数万军队。自身虽失败而陷于敌手,但是他所摧毁创伤敌人的战绩也足以扬威于天下。他没有赴死,应当是想寻找合适的机会报答汉室的恩德吧。”武帝认为司马迁信口胡说,便对司马迁施以腐刑。过了很久,武帝后悔当初没有派兵救李陵。皇上派遣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腹地去接李陵,公孙敖的军队无功而返,便上奏说:“据擒获的匈奴俘虏说,李陵教单于训练军队以防备汉军。”于是汉武帝下令将李陵家灭族。不久听说,是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绪所为,并非李陵。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大阏氏要杀李陵,单于将他藏在北方。直到大阏氏死后,李陵才回到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为妻,封其为右校王,他与卫律都受到尊重,并握有权力。卫律经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则在王庭之外,有大事才到王庭议事。(征和三年)三月,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七万人从五原郡出塞,进攻匈奴。匈奴方面派遣大将与李陵一起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辗转作战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显著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汉武帝下命令而他无法推辞。李陵家被灭族,将罪过推到李绪身上;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辗转作战九天,这也要将罪过归于李绪吗 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 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 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掩饰过错,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赞颂其家族的世代勋业(来保全李陵)。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那么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得到一个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为自己辩解罢了。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掩饰的。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