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蜀道难
1.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出生于安西都护府的碎叶城(今吉尔吉斯境内),五岁时随父亲迁居绵州彰明县(今四川省江油县)的青莲乡。青年时漫游全国,天宝初年进住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就遭贬去职。晚年漂泊东南一带,病逝于当涂县令李阳冰家。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但对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极为不满。他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蔑视权贵,但也有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思想。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乐府诗约占1/4,其代表作为《蜀道难》《梁父吟》
等,代表了其浪漫主义诗歌的最高成就。有《李太白集》留世。
2.相关知识
乐府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
一、课外阅读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第一句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的感情;第二句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二、基础训练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C)
A.秦塞(sāi) 石栈(zhàn) 扪参历井(mén)
B.怒号(hào)
猿猱(náo)
砯崖转石(pīnɡ)
C.崔嵬(wéi)
喧豗(huī)
飞湍瀑流(tuān)
D.巉岩(chán)
咨嗟(zhī)
磨牙吮血(shǔn)
解析:A项,塞sài;B项,号háo;D项,咨zī。
3.下列对加点虚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其险也如此 也:副词,表示“同样”“也是”
B.胡为乎来哉
乎:语气助词,无义
C.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之:用于主谓之间,结构助词
D.所守或匪亲
所:与“守”一起组成“所”字结构
解析:A项,也:语气助词,起舒缓语气的作用。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C)
A.
B.
C.
D.
解析:A项,都是连词,虽然;B项,都是介词,比;C项,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D项,都是动词,用。
5.下面文字中有三处语病和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写出相应句子的序号,并对错误加以修改。
①这个春节长假,手机上抢红包的火爆程度令很多人开阔了眼界。②在家人团圆、以及亲友聚会等场合,总有人低着头,双眼紧盯屏幕,频频滑动指尖抢红包。③但是凡事过犹不及,不少人发现抢红包正从消遣的“伴奏曲”演变为春节长假的“主题歌”。④这样的春节,未免本末倒置,也未免得不偿失,抢红包、刷微信不应成为生活的主题。⑤春节长假过半,不少人又得准备踏上漫漫的归程。⑥趁着长假的尾巴,请放下手机,给父母妻儿得到一个微笑和拥抱,重新唱响亲情的春节“主题歌”吧。
序号
修改
解题思路:①表意不明。“开阔眼界”指对事物的看法不要太拘束,局限于狭隘的范围内,眼光要放宽。“开眼界”指看到美好的或新奇珍贵的事物,增加了见识。②顿号与“以及”重复,只能保留其中一个。④成分残缺,缺少主语中心语。⑥句式杂糅。
答案:①“开阔”改为“开”。②删去“以及”或顿号。④“春节”后面加上“过法”;或改为“这样过春节的方式”。⑥删去“得到”。
6.将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个长句(可调整语序、适当增减词语),给“生态文学”下一个定义。要求做到既保留全部信息,又语言简明。
①生态文学的最高价值是生态系统整体利益。
②生态文学的一个目标是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的关系。
③生态文学的思想基础是生态整体主义。
④生态文学的另一个目标是探寻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首先要注意短句的次序,要按照逻辑重新组合,由“思想基础”到“最高价值”,然后由“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其次要建构一个恰当的句式:“生态文学是……的文学”。最后要选择各个短句中最主要的信息加以组合,同时要注意长句的语法正确。
答案示例:生态文学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文学。
7.某中学的一间高三教室里,四壁各贴着一个字,分别是:“竞”、“静”、“净”、“敬”。请你给这四个字重新排序;然后说明理由,要求运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不少于80字。
(1)排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路:排序并无固定先后,而以“静”、“净”、“敬”、“竞”为佳。这四项都是实现成功的前提和基础,一侧重心境,一侧重环境;一侧重在群体中和谐共处,一侧重从群体中脱颖而出。排序,关键在于后面的理由要言之有据,能够自圆其说。示例中运用了对偶、比喻、引用等修辞方法。
答案示例:(1)静、净、敬、竞。
(2)“静”是态度,可以奠定梦想基础;“净”是前提,可以打造优美环境。“敬”是至诚感人的品格,是携手并进的铺路石;“竞”是勇往直前的航标,是“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
◎写法归纳
1.将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融为一体。
神话传说、想象和艺术夸张三者相辅相成,生动描绘出了蜀道峥嵘崔嵬的面貌和它阴森深邃的气氛,有力地突出了蜀道的艰难高峻和难以攀登的可畏可叹,还为蜀道涂抹上一层古朴凄凉、离奇迷幻的色彩,创造出博大的艺术境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透过奇丽峭拔的山川景物,仿佛可以看到诗人那“落笔摇五岳,笑傲凌沧州”的高大形象。
2.语言形式变化多端。
诗歌句式以七言句为主,又间杂了三、四、五、六、八言等句式,变化频频,灵活多样;语言或匀称对偶,或散漫舒展,或精炼凝重,或通俗轻快,摆脱了一般诗歌中节奏统一、板滞的现象,造成了参差错落、变化有致的美感和韵味。诗歌句式和语言的这种特色,正是李白豪放不羁的飘逸个性的体现。
◎写法精讲
夸张虚构
夸张虚构,就是凭借想象,通过夸大词句来形容事物,创造并突出描写的对象,是修辞手法在想象中的巧妙运用。这种方法,完全是作者主观意识的作用,但又离不开现实生活,离不开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离不开作者的思想水平和阅历。不同的作者,对同一个事物,夸张虚构的内容是各不相同的。夸张,要针对某个具体的人事物景;虚构,也必须有一定的对象作参照物。可见,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比较自由灵活的,创造的形象也是极为鲜明突出的。这就是夸张虚构的显著特点,也是这种方法的运用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夸张虚构的运用类型,不外乎夸大和缩小两种。夸大,人可以“顶天立地”;缩小,“千斤铁锤当针拿”;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不就夸大吗?“小人国”“矮人国”不就是缩小吗?而“男人国”“女人国”则又纯属虚构了。可见,这种方法的创作效果是极为明显的。就其实施的内容来看,大致有如下两种:
1.形象性的夸张虚构。就是针对事物的特点进行想象夸张,使之形象更突出更鲜明,更具有艺术魅力。这种方法的适应对象,可以是某个具体的人,也可以是某个具体的物和具体的景;可以是完整的形象,也可以是个别的零散的形象,因而运作时较为灵活方便。它的集中注意点是形象,由于是用夸张,必须有具体的对象;又由于用了虚构,也必须与具体的对象有较大差距。例如,《盘古开天辟地》就采用了这种想象方法。文章以盘古为对象,进行了多处的夸张描写,请看其中一段文字:
他口里呼出的气变成风和云,他的声音变成轰隆的雷霆,他的一只眼睛变成太阳,另一只眼睛变成月亮,他的手足和身躯变成大地的四极和五方的名山,他的血液变成江河,他的筋脉变成道路,他的肌肉变成田土,他的头发变成天上的星星,他浑身的汗毛变成花草树木,他的牙齿、骨头、骨髓等,也都变成闪光的金属、坚硬的石头、温润的宝玉,就是那最没有用处的身上出的汗,也变成清露和甘霖。
这段文字,对盘古的每个部位对象,作了极为夸大的想象描写,实际上就是在虚构盘古的形象,而且是一个方面接着一个方面分别进行塑造,具有罗列和零散的特点,具有肢解和分项的特点,都有具体的物象印证,也都有鲜明的形象展示,产生了极佳的夸张效果。
2.情节性的夸张虚构。就是通过具体的情节来进行夸张,但这种情节又是虚构的,不真实的,甚至极为奇特怪异的。它的最大优势,不仅想象丰富,波澜起伏,而且以奇取胜,以曲折多变赢得广大读者,以此来吸引人们沿着夸张了的虚构情节,不断向新的纵深之处迈进。这种夸张虚构,往往体现在整篇文章之中,过程性极强,阅读效果也最佳。
例如,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就采用了这种想象方法。文章以骗子织新装、大臣看新装、皇帝穿新装为情节内容,而实际上,骗子的织布机上什么也没有,整天在那里空忙;大臣们去看新装,什么也没有看到,可他们却赞不绝口地说,“真是美极了”;皇帝的身上明明什么也没有穿,可他自己却觉得是穿了最漂亮的新装在游行,他的大臣们和众多的市民们都这么在夸他。按照这样的情节发展,处处有虚构,处处有夸张,处处都在想象。如果对照现实,显然,并非是生活实有的,而是荒唐可笑的。但作者这样夸张虚构想象,又显然是可信的。情节性的夸张虚构效果,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这种夸张虚构的想象方法,主要适用于童话、神话和寓言故事等体裁。运用时要注意两点:一是夸张不能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要与事物的实情和特点相吻合,要以现实为基础,要有鲜明的倾向性,带有一定的感彩。这样的夸张才有灵性,这样的虚构才有可信度。如说盘古的眼睛变成“高山”,就不符合“发光”的特点了。二是虚构不能有虚假,要符合事物的真实情况,至少要符合艺术的真实,与实际生活和客观事物既貌离又神合,防止步入荒诞不经的怪圈,且要有积极意义。
◎名著印证
请在所读过的作品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的一段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1.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老舍:《在烈日和暴雨下》
2.沉默。监房突然像沉入无底的黑夜的深渊中,就是落下一根针也仿佛可以听见。——杨沫:《青春之歌》
◎微写作训练
请运用夸张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示例:
你道为何?却原来那新娘吴水仙,腰身粗得像半截冬瓜不说,又是一脸大白麻。那日上轿前,吴水仙足足用了两盒香粉,半盂胭脂,可哪里抹得平脸上这坑坑洼洼?长唐镇尽管不是芙蓉国,像吴水仙这样的丑女子,却也打着灯笼难找第二个哩。
◎课内素材
唐玄宗天宝初年,手持一把剑、一壶酒的李白第一次来到长安,在皇城脚下,在铺满黄金之地,寻找着自己的匡世之梦。习惯用一双纯洁的眼睛来看世界的李白,也用明净之心度量着长安,然而,一幕幕尔虞我诈的权势纷争就上演在诗人的眼前,一个个钩心斗角的故事就发生在诗人的身边……丑陋叠加着丑陋,敲打着李白敏感的心灵,让他伤心欲绝!借着酒气与剑气,诗人痛快淋漓地呼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留下千古之绝唱——《蜀道难》。
李白一直以诗仙的形象活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喝酒,“天子呼来不上船”;他作文,“曾令龙巾试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他游山,“五岳寻仙不辞远”;他写水,“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高兴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悲伤时,“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惆怅时,“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愤怒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连他的出生和逝去也染上神奇浪漫的色彩。李白的一生能给人很多启示,也能告诉我们应该怎样看待自己的处境与人生。
“梦想与现实”“率性”“个性”“纯粹”“真性情”“自我”等。
◎精彩运用
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走着笑看红尘,走着辞别故友。一壶浊酒,“歌遍山河八万里”;一叶轻舟,“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李白同样是位被上苍嫉妒的文人啊!嫉妒他的人——年少英才;嫉妒他的诗——出水芙蓉。李白道“行路难”,却一直在走。翰林遭贬,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流放夜郎,他“凤歌笑孔丘,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所走的路更让我佩服。这样说虽有失公平,但我仍然觉得,李白人生路上的磨难哪里比陶潜与屈子少呢?但他却一直在走,因为他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一块宝玉,在僵硬的政治舞台上磨来折去,却无半点玷污与磨损!
李白洒脱,不寄托于高堂的庄严,不艳羡那官场的利禄,站在大唐的江山上,站在诗人的位置上,任清风涤荡心胸,随月辉起舞弄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吟出了好大的斗志;“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他吟出了好大的气魄,于是,大唐的江山史册上又多了几分厚重、灵动的神气!难道能说无仕途作为的李白没有体现自己的价值吗?不能!
当李白不被重用时,他却仍能快乐地梦游天姥,却仍能举杯畅饮。他对明天有着乐观的微笑。当苏轼屡遭贬谪,他却仍有“泛舟游赤壁”的雅兴,有“浪淘尽千古英雄”的豪迈。他对明天有着希望的微笑。当屈原纵身投江时,我想他也一定带着微笑,因为他坚信他的“众人皆醉唯我独醒,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一定会给后人带来思索和警惕。
◎阅读延伸
我说李白
要说才子,古往今来,不乏其人。可是,要说豪宕不羁而又风情万种,奔放飘逸而又桀骜不驯,激烈悲壮而又浪漫孤高的才子,却只有一个——李白!
他是盛世的歌手,属于天才型的歌者。即兴而歌,就能惊风雨,泣鬼神,更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怎能不因之癫狂。他更是一个极度自恋、绝对惟我独尊的家伙。“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什么千金,什么权势都滚一边去吧,他是天才,他怕什么,都会是他的,因为他就是一切。他才不会理会什么形象,他就是要“仰天大笑出门去”,因为“我辈岂是蓬蒿人”。他傲视一切媚俗低级,他极度自我,又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其不得开心颜。他活在自己饱满而又自乐的世界里,自吟自乐,无拘无束,举重若轻。世人爱听不听,他也是“歌”仙。
他是飘逸的酒仙,是名副其实的“酒鬼”。“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呀!只要有美酒,他才不理会他乡还是我乡呢!咳……人生在世,他岂能让金樽空对月。面对尘世的喧嚣与繁杂,他只愿长醉不复醒。满腔的愁闷,他坚信只有用五花马,千金裘换来美酒,才能“与尔同销万古愁”。他要潇洒,所以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要逍遥,所以他“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他要痛快,所以他“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可是又是谁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是肺腑之言呢,还是华丽的自慰?是因饮而寂,还是因寞而饮,或许李白自己也不清楚了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呀!或许正是这“愁”才使那月光如此璀璨,使那剑气如此逼人。酒入豪肠,爱之切,恨之痛,吐一口,才能半个盛唐吧。“一杯一杯复一杯”,呀!可是醉翁之意真在酒吗?谁知道呢?或许连李白自己也不清楚,或许只有老天知道。
他是天之骄子,是大唐之“真龙”。表面放诞不拘,可是内心却棱角分明。表面潇洒浪漫,其实内心饱满丰腴。并不是决绝的浪子,而是个有血有肉的男子汉。他怀着“长揖蒙垂国士恩,壮士剖心酬知己”的热情,进了长安。可是,“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呀!他也一度用满腔热情怀抱世界,怀抱苍生,怀抱大唐社稷,可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呀!宝马需要伯乐,真龙也需要安慰呀!可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天之真龙,只能“一杯一杯复一杯”,不复回!并不是不爱,而是爱到心扉,所以只能……愁更愁……
李白——既非人世之人,亦非太白金星,而是独一无二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