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单元群文阅读(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 单元群文阅读(作业练习)---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34: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单元群文阅读
多样的文化
选文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大雷雨①(节选)
奥斯特洛夫斯基
卡巴诺娃 嗯,我跟你说的话,你都记住了吗 要牢牢记在心坎儿上。
卡巴诺夫 我都记住了,妈。
卡巴诺娃 嗯,现在一切都准备好啦。你只要告别一下,就可以走啦。
卡巴诺夫 是,妈,是该走了。
卡巴诺娃 哼!
卡巴诺夫 您还有什么吩咐
卡巴诺娃 你傻站着干吗 难道不懂得规矩吗 去吩咐一下你媳妇,告诉她,你不在家的时候该怎么过日子。
卡捷琳娜垂下眼睛。
卡巴诺夫 我想,她自己知道的。
卡巴诺娃 别废话!说,说呀,你去吩咐她!也让我听听你是怎么吩咐她的!以后你回来就可以查问,她是不是统统照办了。
卡巴诺夫 (走到卡捷琳娜前面,站住)卡佳,你要听妈的话!
卡巴诺娃 说:不要对婆婆出言不逊。
卡巴诺夫 你不要出言不逊!
卡巴诺娃 叫她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
卡巴诺夫 卡佳,你要像孝顺亲妈一样孝顺婆婆!
卡巴诺娃 不要像个少奶奶似的好吃懒做!
卡巴诺夫 我不在家的时候,你要多干活!
卡巴诺娃 不要站在窗口卖呆!
卡巴诺夫 可是,妈,她什么时候……
卡巴诺娃 说,你说呀!
卡巴诺夫 不要向窗外东张西望!
卡巴诺娃 你不在家的时候,叫她别盯着年轻小伙子瞧个没完!
卡巴诺夫 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
卡巴诺娃 (厉声)别任性!妈说什么你就照办。(微笑)说了总比不说好嘛。
卡巴诺夫 (狼狈地)别盯着小伙子瞧个没完!
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
卡巴诺娃 好啦,现在你们小两口有什么要说的就说去吧。
卡巴诺夫和卡捷琳娜(她木然不动地站着)。
卡巴诺夫 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
卡捷琳娜 (沉默片刻后,摇摇头)不!
卡巴诺夫 那你为什么这样呢 唉,你就原谅我吧!
卡捷琳娜 (仍旧不动,稍微摇摇头)你呀,你呀!(以手掩面)她太欺负人啦!
卡巴诺夫 要是什么都往心里去,你会很快得痨病的。她总得说点什么嘛!那就让她去说好啦!你把它当耳旁风不就得了。好啦,再见,卡佳!
卡捷琳娜 (搂住丈夫的脖子)季洪,你别走!别走吧!我求求你!
卡巴诺夫 不行,卡佳。妈让我去,我怎么能不去呢!
卡捷琳娜 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亲爱的,假如你带我走,我会多么爱你多么疼你啊!
卡巴诺夫 (挣脱她的拥抱)这不行!
卡捷琳娜 为什么不行呢
卡巴诺夫 你们在这儿已经把我弄得焦头烂额了!我真没料到还能飞出这牢笼,可你还想死缠着我。
卡捷琳娜 难道你不爱我了吗
卡巴诺夫 也不是不爱,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哪怕你老婆再漂亮也会逃走的!不管怎么着,我到底是个男子汉呀,一辈子过着这种生活,能不撇下自己的老婆逃走吗 再说,我现在知道,有两星期,我头上再没有人来打雷下雨,脚上也不戴镣铐,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
卡捷琳娜 你居然说出这样的话,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
卡巴诺夫 说话就是说话嘛!我还能说什么别的呢 谁知道你究竟怕什么!而且留下来的又不是你一个人,还有妈陪着你哩。
卡捷琳娜 你不要跟我提起她,你就别伤我的心了!唉,我好命苦呀,好命苦呀!(哭)我这个可怜的女人往哪儿去呢 我能指谁靠谁呢 我的天哪,我要毁啦!
卡巴诺娃 我说,季洪,该走啦!
卡巴诺夫 (走到母亲跟前)再见,妈!
卡巴诺娃 (以手指地)跪下,跪下!(卡巴诺夫跪下磕头,然后与母亲吻别)跟你媳妇告别!
卡巴诺夫 再见,卡佳!
卡捷琳娜扑过去,搂住他的脖子。
卡巴诺娃 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 真没羞没臊!又不是跟姘头告别!他是你丈夫——一家之主!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跪下磕头!
…………
卡巴诺娃 你老是自吹自擂,说你非常爱丈夫,我现在算是看见你有多么爱他了。人家的好媳妇送丈夫出门,躺在台阶上一哭就是个把钟头②;可你呀,跟没事人似的。
卡捷琳娜 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
卡巴诺娃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儿。如果真心爱他,早就学会啦。你要是不会正儿八经地哭,哪怕做个样子呢,让人家瞧着好歹也体面些。其实,我看呀,光嘴上说得好听。好啦,我去祷告了,别来打搅我。
(有删改)
  [注] ①故事发生在封建农奴制及宗法家长制盛行的俄国古城——卡里诺夫城。卡巴诺娃为当地富孀,同这座城市一样保守落后。卡捷琳娜原是个天真烂漫的姑娘,自从嫁到卡巴诺夫家,像被埋葬了一般,之后她爱上了具有相似处境的鲍里斯。当她毅然决定冲破家庭牢笼,跟鲍里斯一起出走他乡时,怯懦的鲍里斯却缺乏勇气,卡捷琳娜在上天无路、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终于投河自尽。②俄俗,丈夫出门,妻子必须扯着嗓子大哭一场。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通过卡巴诺娃与卡巴诺夫之间的对话,可以看出卡巴诺夫在这个家庭中如同傀儡,是个被掏空了思想的人。
B.卡巴诺夫与《玩偶之家》中的海尔茂一样,极度自私,对妻子虚情假意、冷漠无情,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伪君子。
C.节选部分写了卡巴诺夫出门前与家人的告别仪式,表现了这个家庭等级森严、死气沉沉,如“黑暗王国”一般。
D.卡捷琳娜具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她不堪非人的待遇,不愿过自欺欺人的生活,有着追求自由独立生活的美好愿望。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剧中舞台说明对塑造人物形象起重要作用,卡捷琳娜的两次摇头体现了她对婆婆的不满,以及对丈夫的无奈。
B.剧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指的是卡巴诺娃对家庭的辖制,让卡巴诺夫感受到极大的束缚。
C.剧中人物对话具有丰富的潜台词,如画横线的部分,卡捷琳娜想表达的是“作为丈夫,你连自己的妻子都无法保护”。
D.剧中虽然没有剧情的突转,也没有戏剧冲突,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暗示了这个家庭将有“大雷雨”的到来。
3.卡捷琳娜最终选择通过投河自尽来表达与这个世界的对抗。从节选部分看,她的对抗还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4.《大雷雨》和《玩偶之家》都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戏剧,其中卡捷琳娜与娜拉均可作为19世纪欧洲的女性代表。请简要分析二者有何异同。(6分)
                             
                             
                             
选文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16分)
  文本一:
右第二章(节选)[注]
茅 盾
到四点钟以后,枪声炮声都沉静下去了。李先生慢慢儿从地板上爬起来,摸着一张椅子就坐了。过一会儿,他皱着眉头说:
“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
李夫人看见丈夫发愁,勉强做出点笑容来,说:“好半天没有响声了,看来不会闹出大乱子。你去睡罢,明天你还得上公司里办事。”李先生望着他的夫人,也勉强笑了一笑。他觉得夫人的话很对。日本兵是蛮凶的,他们在沈阳北大营并没遇着抵抗,据说也是机枪大炮乱轰了一阵。说不定刚才那枪炮声就是北大营的老文章,那么,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公司里仍得办事,他仍旧得去,不去就白白丢了二元五角的大洋,何苦!
“那么,我去躺一会儿再说。”
李先生征得了夫人的同意,就拍拍大腿走上楼去。
李先生走到楼梯顶,忽然又不放心了。从他现在站着的地方再上去一个矮小的梯子,就是晒台;他忽然想到晒台上去眺望一下,到底外面是闹到怎样一个地步。刚开了晒台门,就听得砰、砰两声。李先生的身子立刻缩回。他从门缝里张望:满天的冻云,中间夹着几点寒星,有风直冲那门缝吹来,冷得很。邻家的晒台上似乎也有人在那里眺望。李先生胆壮一些了。把头上的罗宋绒帽拉下来,然后侧着身体,贴着墙,慢慢地把身子移到晒台上,赶快蹲下了身体,尖起耳朵听。
只远远地传来了呼号的声音,但也许是风。天空也没有什么红光或黑烟。正像一个平常的腊月尽头的半夜三更。李先生慢慢地把身体挺直了,走到那晒台的水泥栏杆旁,想看得仔细点儿。
“李先生,也来看看么 刚才打这只角里望过去,看得见一道一道的红光;想来就是东洋人开炮呢!”
猛不防有人招呼,李先生愕然转脸对声音来的地方注视;直到听完了那人的话,李先生这才认出那说话的就是住在隔邻亭子间里的阿祥,是公司里铅印部的一个工人,和李先生算是“同事”。
“哦——你看了半天么 ”
李先生随口说,一面却皱紧了眉毛,瞪大了眼睛,向四下里张望,看还有没有红光之类。虽然和阿祥同在一个公司而且又是邻舍,但因为他们的身份不同,一个是编辑先生,一个是厂里的做手,他们两个平日很少来往。然而阿祥却例外,很高兴地又说道:
“东洋兵打败了!”
李先生浑身一震。什么 倒是东洋兵打败了么 有点难以相信!
他转脸对着阿祥看。他看见阿祥露出一排很大的白牙齿,捏起拳头做了一个手势。
“你怎么会知道 ”
“里门口站岗的警察这么说。我还看见—— ”
“你去看了么 你看见什么 ”
“我看见许多许多十九路军朝北走。听说是到天通庵车站帮助那边的兵把守。日本兵也打宝山路口,也打败了,都逃到福生路,躲在那里。”
“哦 哎——”他定一定神,不由得叹一口气说,“这事就闹大了!东洋人一定不肯罢手——”
“那就打!”
阿祥这话刚出口,突然砰砰的两响破空飞来,接着又是砰砰砰几响,像是回礼。李先生惊得呆了,身子蹲了下去,腿直发抖。他听得阿祥自个儿喝道:
“哈!又开火了!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
然而那几响过了以后,便又是沉寂,李先生觉得那沉寂也就像一块大铁板,压得他心痛。他蹲着挪一挪他的腿,心里想,还是赶快下去和老婆商量明天怎样逃难罢。而就在这时候,一片嗒嗒嗒的机枪声从北面来,而这晒台却偏偏又是朝北的。李先生急出一身冷汗,蹲在地上,不敢动,又觉得不动也是等死。嗒嗒嗒嗒嗒!轰!轰!李先生突然抱着头直跳起来,但随即像一块木头似的倒了下去,连爬带滚,到了晒台门边,又从那小扶梯上滚了下去。
“怎么的,伤在哪里 伤在哪里 ”
“没有!”
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明天怎么逃得出去
(有删改)
  [注] 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以“右第×章”总括对《中庸》某一章的诠释,本文标题仿照的就是这种形式。
  文本二:
放下你的鞭子(节选)[注]
陈鲤庭
青工 鞭子放下来!(挺身欲前,为左右两人所阻)
汉子 请你少管闲事。(怒)
青工 我偏要管!(一跃上台)快放下!
汉子 是我的姑娘,用不着谁来管。
青工 咱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
汉子 在这世界上,谁能养活她,谁就有权利使用她,朋友,你年纪轻轻,还不懂得这个道理哩!
青工 这是你拿鞭子打人的道理吗 在这世界上不应该有这种人吃人的道理!
汉子 什么 “不应该”,“人吃人”,我可顾不到这许多。(又举鞭子欲打)
青工 放下你的鞭子!
…………
青工 那么你们是什么地方人 你们是从关外逃来的吗
香姐 是的,我们的家就在沈阳,先生,你们不记得“九一八”吗 (回忆)日本兵开到沈阳,十几万的中国兵说是受了什么不准抵抗的命令,都撤退了,于是就留着我们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在那儿受苦。
青工 (气愤地)后来你们怎么样呢
香姐 后来我们每家还捐了三块钱,他们说送点钱给东洋人,他们就不会来糟蹋我们了。其实你就把全部家产交给他们,还是要你的命。我们也想过,这样子活下去,有什么意思呢 我们也投了义勇军和这些鬼子拼了吧,可是我们俩老的太老,小的太小,怎么中用呢
汉子 (痛苦地)最可怜的是你的妈,她活着没有过一天好日子,连死也死得那么可怜……
香姐 (哭泣着)爸爸,爸爸。
汉子 而且我现在还发了疯,打你骂你,想从你身上榨出咱们的饭来!天哪,怎么的,谁使我疯的呢
青工 那你去怨恨谁呢
汉子 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 也许是的。
青工 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
汉子 先生的话固然不错,可是叫我们怎么办呢!
青工 怎么办呢 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
汉子 
香姐可是叫我们拿什么去打倒他们呢
青工 你要打倒他们,(拾起鞭子)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我们是有我们的武器的。就是空着两只手,拳头也是我们的武器呀!
汉子 这有什么用,人家有的是飞机大炮呀!
青工 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
观众 对呀!大家联合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
  [注] 《放下你的鞭子》是1931年由剧作家陈鲤庭执笔写成的抗战街头剧,剧名取自剧中青工阻止汉子鞭打香姐时所说的一句台词。
5.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中,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是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活。
B.“那就打!”“死不完的东洋人!打,打!”“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等语言,体现出阿祥跟青工一样都属于热血青年,直面冲突,敢于斗争。
C.文本一末尾“李先生颤着声音回答,心里头臭虫似的钉着那个问题……”,掩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鄙夷与厌恶。
D.文本二作者对汉子的态度是既哀其不幸遭遇,又悯其蒙昧不争,因而借青工之口开导、激励他奋起抗争,寻找出路。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本一标题仿用南宋朱熹《中庸章句》中的写作形式,隐含了作者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文本二以剧中人物的台词为标题,借此提示有关剧情。
B.文本一与文本二都在人物描写中交代抗日战争这一历史背景,可以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人物命运变化的历史原因,深刻理解主题。
C.文本一与文本二都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不同的心态与行为表现。
D.相比较而言,文本一的语言较文雅细腻,文本二的语言则较通俗直白,这与两位作者对文体和受众的不同定位有关。
7.“放下你的鞭子”作为戏剧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二谈谈你的理解。(4分)
                             
                             
8.阿尔贝·加缪提出:“何谓反抗者 一个说‘不’的人。”请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文本一中的李先生和文本二中的汉子是不是反抗者。(6分)
                             
                             
                             
选文三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哦,船长,我的船长![注]
惠特曼
哦,船长,我的船长!我们险恶的航程已经告终,
我们的船安渡过惊涛骇浪,我们寻求的奖赏已赢得手中。
港口已经不远,钟声我已听见,万千人众在欢呼呐喊,
目迎着我们的船从容返航,我们的船威严而且勇敢。
可是,心啊!心啊!心啊!
哦,殷红的血滴流泻,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哦,船长,我的船长!起来吧,请听听这钟声,
起来,——旌旗,为你招展——号角,为你长鸣。
为你,岸上挤满了人——为你,无数花束、彩带、花环。
为你,熙攘的群众在呼唤,转动着多少殷切的脸。
这里,船长!亲爱的父亲!
你头颅下边是我的手臂!
这是甲板上的一场梦啊,
你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我们的船长不作回答,他的双唇惨白、寂静,
我的父亲不能感觉我的手臂,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
我们的船已安全抛锚碇泊,航行已完成,已告终,
胜利的船从险恶的旅途归来,我们寻求的已赢得手中。
欢呼,哦,海岸!轰鸣,哦,洪钟!
可是,我却轻移悲伤的步履,
在甲板上,那里躺着我的船长,
他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
(有改动)
  [注] 诗歌写于林肯总统被刺杀后,是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作。
9.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人把美国比作一艘航船,把林肯总统比作船长,把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黑人奴隶制度比作一段险恶的航程,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深切热爱和沉痛悼念之情。
B.诗歌第一节描绘了船从容、威严而勇敢的形象,突出了航程之艰苦以及胜利的来之不易,借此来肯定林肯总统的伟大功绩。
C.诗歌第二节描写的欢庆胜利的场面极为壮观,借美国民众对林肯总统的爱戴、敬仰之情,从正面来赞美林肯总统。
D.诗歌第三节从历史的角度肯定了林肯总统的功绩,通过大功已经告成的欢乐与面对“船长”死去的悲伤的强烈反差,使人体会到诗人心中那种悲怆的感受。
10.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中,诗人巧妙地设计、组合了意象群,从而增强了全诗的艺术感染力,如“旌旗”“人群”“花束”“花环”等视觉意象和“钟声”“欢呼”等听觉意象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热烈欢庆的画面。
B.诗中,诗人于乐景中写哀情,使人倍感其哀。远处欢乐的场景与近处悲哀的场景形成强烈的反差,产生了极强的悲剧性效果,艺术境界消沉、悲惨。
C.诗人以一名与“船长”朝夕相处的水手的口吻写成此诗,似乎诗人确实曾与“船长”协同作战,并目睹“船长”遇害的情景。
D.这首诗舒卷自如,铿锵有力。诗歌形式自由、活泼,便于情感的抒发;长短句交替运用,富于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
11.这首诗三节的结尾句的人称变化依次为“他——你——他”,这种人称的变化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的变化过程 (4分)
                             
                             
12.分析这首诗中反复修辞的运用以及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6分)
                             
                             
选文四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16分)
饮九月初九的酒
潘洗尘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缕绵绵的乡愁
挥也挥不去 载也载不动
我看见儿时的土炕 和半个世纪的谣曲
还挂在母亲干瘪的嘴角
摇也摇不动的摇篮,摇我睡去
摇我醒来
我一千次一万次地凝视
母亲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
你的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忧
千里之外 九月初九的炊烟
是一群不归的候鸟
栖在满地枯叶的枝头
我看见遍野的金黄 和半个世纪的老茧
都凝在父亲的手上
三十年了总是在长子的生日
饮一杯朴素的期待
九月初九的酒,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
愁 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杯
愁 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头
饮九月初九的酒
饮一缕绵绵的乡愁
饮一轮明明灭灭的新月
圆也中秋
缺也中秋
(有改动)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开篇叙写了九月初九的傍晚,诗人站在千里之外的他乡,望着村野的袅袅炊烟,内心生出了浓浓的乡愁。
B.诗歌回忆了幼小的“我”在母亲的歌谣中甜美睡去的场景,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催眠曲,写出了母亲的慈爱。
C.诗歌回忆了父亲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父亲双手布满老茧,总是喜欢在儿子的生日默默饮酒,表达对儿子的思念。
D.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意思是中秋节这天,月如圆盘,要和亲人团聚,新月如钩,也要和家人共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题目“饮九月初九的酒”用词造意相当讲究,七个字精准、生动地勾勒了诗歌的内容,并且贯穿诗歌始终。
B.诗歌说母亲“眉头深锁”,是“生我时的喜”,又是“生我时的忧”,“喜”是因为“我”的出生,“忧”是因为“我”漂泊在外。
C.诗歌化形象为抽象,酒入愁肠,愁绪化作父亲眼前破碎的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白发,读起来令人动容。
D.诗歌画面感极强,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真实可感。
15.诗人为什么选择“九月初九”这个特定时间来写 请从所学的古诗词中,选两句诗来说明。(4分)
                             
                             
16.这首诗感情真挚,思故乡、念亲恩,引起了游子的共鸣。这种情感是如何表现出来的呢 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6分)
                             
                             
单元写作任务 改写诗歌和学写申论
1.改写诗歌
《饮九月初九的酒》借助美好的景物,抒发了对家乡的爱,遵循语言的内在节奏,自由抒写。请根据诗歌《又一个五月之夜》(节选)的写作特点,完成下表对《饮九月初九的酒》第一节诗的改写。注意不要改变原诗主题,要运用原诗中的意象。
示例:
又一个五月之夜(节选)
费特
多美的夜色!温馨笼罩了一切!
午夜时分亲爱的家乡啊,谢谢!
挣脱冰封疆界,飞离风雪之国,
你的五月多么清新,多么纯洁!
(1)找出《又一个五月之夜》(节选)的写作特点                                                            
(2)《饮九月初九的酒》中第一节诗的意象、情感 意象:                              情感:                             
(3)进行改写                                                            
2.学写申论
阅读下面的材料,提炼观点,围绕“站C位”的话题,联系社会生活,任选一个角度,根据下面的拆解任务,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申论,要求立意明确,有思想性。
“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小品《占位子》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引发众人热议。C是英文“center”的缩写,意为中央、正中心。“C位”是中间位置、重要位置或核心位置的意思。
(1)拆解任务一:分析材料内容
                             
                             
(2)拆解任务二:明确材料内涵
                             
                             
(3)拆解任务三:确定申论立意
                             
                             
(4)拆解任务四:列写作提纲
                             
                             
(5)拆解任务五:确定题目
                             
                             
(6)拆解任务六:完成写作
                             
                             
答案与分层梯度式解析
1.B “极度自私,对妻子虚情假意、冷漠无情,都是没有责任心的伪君子”错误。由本文中“卡佳,你不生我的气吗 ”“唉,你就原谅我吧!”等内容可知,卡巴诺夫对待妻子并非虚情假意、冷漠无情,他并非没有责任心的伪君子,而是迫于母亲的压迫,表现出懦弱无能、消极逃避的一面。
2.D “没有戏剧冲突”错误。由原文“你呀,你呀!”“你搂搂抱抱的干什么 ……跪下磕头!”“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等内容可知,卡捷琳娜与丈夫、婆婆以及社会风俗之间都有冲突。
3.答案 ①卡捷琳娜对自由的追求与婆婆的专制蛮横间的对抗,她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②卡捷琳娜的不甘屈辱与丈夫的顺从逃避间的对抗,她对丈夫感到失望,感叹“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 ”。③卡捷琳娜的率真与虚伪的社会风俗间的对抗,她拒绝在送丈夫出门时虚情假意地大哭一场。
解析 由“你呀……她太欺负人啦!”“带我一起走……我会多么爱你多么疼你啊!”等可知,卡捷琳娜对自由的追求与婆婆的专制蛮横间的对抗,她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由“卡捷琳娜严厉地注视他”“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也不是不爱,过着这种不自由的生活……脚上也不戴镣铐,我哪管得了什么老婆不老婆!”等可知,卡捷琳娜的不甘屈辱与丈夫的顺从逃避间的对抗,她对丈夫感到失望,感叹“叫我怎么能够爱你呢 ”。由“你老是自吹自擂……可你呀,跟没事人似的”“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及注释②等可知,卡捷琳娜的率真与虚伪的社会风俗间的对抗,她拒绝在送丈夫出门时虚情假意地大哭一场。
4.答案 相同点:①在个性上,都不甘屈辱,勇敢坚毅,具有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②在婚姻中,都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但都不受尊重,生活不幸。
不同点:①反抗对象不同。卡捷琳娜反抗的是专制的婆婆、软弱的丈夫、落后的社会,娜拉反抗的是把她当作玩偶的丈夫和不幸的婚姻。②反抗方式不同。在本文中,卡捷琳娜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被拒绝时只能忍气吞声,态度软弱;娜拉坚决离开家选择独立生活,态度强硬。③反抗意义不同。卡捷琳娜的反抗反映的是人民不甘封建专制统治的压迫,渴望自由与解放;娜拉的反抗,表现的是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
解析 (1)相同点。本文中卡捷琳娜说“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没有必要!我也不会。何必招人家笑话呢!”;《玩偶之家》中娜拉看透了海尔茂的虚伪和自己在家中玩偶般的地位,毅然决然离开这个“玩偶之家”。可见二者在个性上,都不甘屈辱,勇敢坚毅,具有反抗精神,追求自由平等。本文中卡捷琳娜“搂住丈夫的脖子”“走到丈夫身边,偎依着他”等;《玩偶之家》中娜拉为了筹钱给丈夫治病,伪造父亲的签名向柯洛克斯泰借到一笔钱,事后辛苦还债,海尔茂知道后大发雷霆,后来柯洛克斯泰退回了借据,当危险已过,海尔茂又换了一副面孔,重新拾起往日的亲昵。可见在婚姻中,二人都热烈而真诚地爱着自己的丈夫,但都不受尊重,生活不幸。
(2)不同点。本文中卡巴诺夫说“这是干吗呢,妈,真是的!”,卡巴诺娃说“难道这点规矩都不懂吗 跪下磕头!”,等等;《玩偶之家》通过女主人公娜拉与丈夫海尔茂之间由相亲相爱到决裂的过程,暴露了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可见二人的反抗对象不同:卡捷琳娜反抗的是专制的婆婆、软弱的丈夫、落后的社会,娜拉反抗的是把她当作玩偶的丈夫和不幸的婚姻。本文中卡捷琳娜对丈夫说“那么,带我一起走,带我一起走吧!”,可丈夫却“挣脱她的拥抱”,说“这不行!”,卡捷琳娜说“你不要跟我提起她……我的天哪,我要毁啦!”等;《玩偶之家》中娜拉的出走是出于反抗宗教和旧的道德束缚,也是为了反抗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地位的海尔茂,反映了娜拉女性意识的觉醒。可见二人的反抗方式不同:在本文中,卡捷琳娜只能哀求丈夫带她离开家,被拒绝后只能忍气吞声,态度软弱;娜拉坚决离开家选择独立生活,态度强硬。联系注释①可知,卡捷琳娜的反抗实质上是对封建农奴制和宗法家长制的反抗;《玩偶之家》中的娜拉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倾向,敢于反抗男权主义和不合理的社会观念,争取妇女解放的叛逆女性形象,她追求人格独立。可见二人的反抗意义不同:卡捷琳娜的反抗反映的是人民不甘封建专制的统治压迫,渴望自由与解放;娜拉的反抗表现的是男权社会与妇女解放之间的矛盾。
5.C “掩饰不住作者对李先生怯懦自私行为的鄙夷与厌恶”错误。文本一末段重在表现人物面对战争时畏惧的心理,并没有体现作者对他的鄙夷与厌恶。
6.A “致敬先儒、弘扬传统文化的用意”过度拔高,文本一标题只是单纯仿用了朱熹《中庸章句》中的写作形式。
7.答案 ①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②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子”),勇敢地对准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解析 汉子举起鞭子想打香姐,青工让他放下鞭子,他说“咱们都是一样穷苦的人,用不着谁来欺侮谁”“我告诉你们,使你们挨冷受苦,无家可归的是日本帝国主义,是不抵抗的卖国汉奸!”标题意在呼吁人们放下欺压亲人或同胞的武器(“鞭子”),寻找苦难的根源。
青工说“咱们就得一伙儿去,向压迫我们、剥削我们的人算账去——这才有我们的生路!”他“拾起鞭子”说“你应该用你这个武器”“只要大家齐心,团结起来,这力量比什么都大”。鞭子就是武器,青工鼓励民众拿起抗战武器(“拾起鞭子”),“大家联合起来,一齐去打倒我们的仇人!”标题意在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去打倒仇人,勇敢地将武器对准侵略者,鼓舞人民的抗日斗志。
8.答案 都不是反抗者。两人面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外来欺压心存畏惧,都不敢说“不”。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敢反抗侵略者;汉子因受封建落后思想影响,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运不好,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明确观点:二人都不是反抗者。
李先生说“真糟糕!不逃呢,不放心;逃呢,多花钱。我总以为打不起来的,谁知道——”,他想逃又怕花钱,不逃又不放心;李先生怀着侥幸心理,希望“明天大概还是一切照旧,不会出大乱子”,盼望能继续挣他的二元五角的大洋,安稳地生活。由此可知李先生因狭隘自私,难以割舍相对安稳的生活,只想保全自己的小家庭,不敢反抗侵略者。
“人家都说是我的命不好,我的命不好 也许是的”,汉子说自己的命不好,存在封建落后思想,把人生不幸归结为命运不好,不敢反抗导致他不幸的元凶,也找不到生活的出路。
可见两人面对不好的生活境遇都存在得过且过的心态,面对外来欺压心存畏惧,都不敢说“不”。
9.C “从正面”错,应该是“从侧面”。
10.B “艺术境界消沉、悲惨”错,应该是“艺术境界恢宏、悲壮”。
11.答案 第一节,在航程结束、胜利在望的时刻,“船长”倒下,使诗人感到震惊,此时诗人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船长”,把林肯总统之死当作一个客观事实来陈述;第二节,诗人从震惊中醒来,但面对“船长”已经死亡的事实,他在感情上仍然不能接受,不肯相信,对“船长”直接称“你”,表示“船长”和他一样,仍是存在于人世间的活生生的人,只是暂时“倒下”而已,表现了诗人思念与哀痛交织的恍惚心境;第三节,诗人不得不接受“船长”死亡的惨痛事实,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船长”,表示“船长”和自己已是天人永隔了,表现了诗人清醒的绝望和极度的悲痛。这三节的结尾句通过人称的变化,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真诚的热爱和深切的悼念之情。
解析 这首诗中,诗人巧妙运用人称的变化来表达情感。第一节,噩耗伴随着胜利的巨大欢乐而来,诗人为“船长”的死亡感到震惊,用第三人称来叙述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第二节,诗人不愿相信自己所看到的事实,直接以“你”来称呼“船长”,好似在与他面对面交流,表现了诗人意欲通过呼唤来唤醒“船长”的强烈愿望和迷离恍惚的心境。第三节,诗人不得不承认“他已没有脉搏,没有生命”,不得不从想象中回到现实中来,诗人明确地知道“船长”真的死了,因此用第三人称“他”来表示“船长”已离自己远去,表达了诗人极度沉痛的心情。人称的变化,逐层深入地表达了诗人对林肯总统的热爱和悼念之情。
12.答案 ①诗歌第一节中,“可是,心啊!心啊!心啊!”连续三次使用“心啊!”,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促变化,让人感受到一颗悲痛的心在剧烈地跳动,感彩浓厚,具有很强的抒情效果。②诗歌第二节中,诗人两次使用“起来”这个词语,表现了一种急切心情;而在描写群众欢迎的盛大场面时,五次使用“为你”,把盛大的欢迎场面和浓厚的凯旋气氛烘托了出来,这和后面的“船长”倒下、全身冰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③在诗歌的第一、二节中,诗人反复呼唤“哦,船长,我的船长!”,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抒发了诗人悲痛的心情。④在诗歌每节的结尾,诗人反复吟咏“已倒下,已死去,已冷却”,意在营造一种令人心碎的氛围,将沉重的哀悼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解析 反复是诗歌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可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连续反复就是对某一个词、短语或句子进行不间断的重复;间隔反复就是把相同的词、短语或句子隔开来使用,中间插进其他内容,或者次序发生变化。反复修辞适于表现层层递增、不断发展的情感,诗人的情感在反复咏唱中不断升华。在这首诗中,惠特曼也运用了这一修辞手法。答题时,从诗中找到运用反复修辞的内容,再结合上下文分析其在表达情感方面的作用即可。
13.D 诗歌结尾说“圆也中秋/缺也中秋”,是指月圆中秋是亲人团聚的时候,也是思乡思亲的时候。九月初九是月缺时,诗人也像中秋时一样,思念家乡和亲人。无论什么时候,浓浓的乡愁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都萦绕在诗人的心头。
14.C “化形象为抽象”错,诗歌将愁绪化作了父亲破碎的满杯月光,化作母亲零乱的满头白发,具体可感,是化抽象为形象。
15.答案 (1)“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是登高望远、寄托思乡之情的日子。选这个特定时间就是为了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2)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指的就是重阳节;“遍插茱萸少一人”运用对写法,表达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
(答出其他关于九月初九的诗句亦可)
解析 要了解特定节日的特定意义,第一问不难答出。第二问要调动平时的积累,找到与“九月初九”相关的诗句,加以说明即可。
16.答案 ①借助意象,营造氛围。诗歌选取了能够表现乡愁的意象,如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这些意象组成画面,营造思乡的氛围。
②刻画形象,抓住细节。诗歌抓住典型细节加以描绘,先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谣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再写父亲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把慈爱、朴实、辛劳、忧愁的父母形象刻画得具体可感。
③运用想象,虚实结合。诗歌开头、结尾实写,看到炊烟、明月,通过饮酒表达自己的浓浓乡愁。中间虚写,展开想象,引出回忆,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④语言生动,表现力强。诗歌语言自然流畅,饱含深情,如“绵绵的乡愁”“明明灭灭的新月”等。句式整齐,多处运用对偶句式,富于表现力。
(答出三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分析诗歌是如何表现情感的,可以从形象(意象)、技巧、语言等方面去思考。
(1)意象选择。本诗抒发对双亲、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不见“思念”二字,着笔的重点也不是写如何思念,而是借助标志故土、标志苍凉的意象,营造意境,抒发情感。如文中的意象有炊烟、候鸟、枯叶、新月等,炊烟代表家的温馨;候鸟是典型的思乡意象;枯叶代表季节转换,增添思乡之情;新月代表思乡怀人。总之,诗歌运用特定意象组成画面,营造思乡的氛围。
(2)技巧一:注重细节刻画。诗歌抓住父母的典型细节加以描绘,把辛劳、朴实、慈爱、忧愁的父母形象传神地表现了出来,烘托出思念之浓郁、思念之深切。如“我看见儿时的土炕 和半个世纪的谣曲/……/摇我醒来”“你的眉头深锁……生我时的忧”,写母亲坐在炕边,轻推摇篮,哼着谣曲,眉头深锁,白发满头;“我看见遍野的金黄……在父亲的手上”“总是在长子的生日/饮一杯朴素的期待”,写父亲双手布满老茧,默默饮酒。这些细节将父母的慈爱、朴实、辛劳、忧愁刻画得具体可感。
技巧二:虚实结合。整首诗有实写,有想象,虚实结合的写法使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充分。文章开头“千里之外……载也载不动”是实写,写九月初九这一天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哀愁;结尾“饮九月初九的酒/……/缺也中秋”也是实写,首尾呼应。而中间“我看见儿时的土炕……入九月初九老父的愁肠”是回忆,想象儿时母亲和父亲的生活情景,写父母对自己的思念,更是表达自己对父母的思念。
(3)语言生动。诗中一些词语很有表现力。如“载也载不动”中的“载”字,把抽象的乡愁写得似乎有重量,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地写出乡愁之重。再如句式,多用对偶句式,如“摇我睡去/摇我醒来”“你的眉头深锁……生我时的忧”等,句式整齐,富有表现力。
单元写作任务 
1.答案 (示例)
(1)体式谨严,每行字数相同,注重押韵,和谐整齐;抒彩比较强烈,多用感叹句。
(2)(意象)炊烟
(情感)浓重的乡愁
(3)九月的炊烟缓缓升腾,/宛如乡愁在心头滋生。/你是多么厚重且深沉,/我试图挥手将你驱散,/最后却只是徒劳无功。
2.答案 (示例)
(1)材料第一句话是小品《占位子》里的台词,体现了小品的主题;第二句话概述小品《占位子》的主要内容及社会反响;第三、四句话揭示“C位”的内涵,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解释。
(2)“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是希望孩子将来在社会上有一个好“位置”。但是,座位跟学习成绩究竟有怎样的关系 现在成绩优秀了,是不是将来进入社会就一定会有好“位置”
(3)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未必有为。
(4)开头:简述材料。
主体:①先指出影响学习成绩和成长的核心因素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而不是在教室里的“位置”;②接着指出家长的责任应当是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抢占教室“C位”,并从反面论述抢“C位”的消极后果;③然后深化论证,指出“不论身处什么位置,都能发光发热”,可举谢觉哉的事例进一步点明在“位”者更须有为。
结尾:引用名言,再次点明论点,照应标题。
(5)有为才能有位。
(6)例文
有为才能有位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现在在班里的位置,就决定着将来在社会上的位置”,小品《占位子》便讲述了各路家长使出浑身解数抢占教室“C位”的故事。这些家长的爱子之心固然可敬,但是他们不明白,位置跟优秀没有必然的联系,更不能决定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的地位。
诚然,座位对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但它并不是影响学生成绩和成长的核心因素。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如思考、交流、合作、自律、自觉等才是重点。坐在所谓“C位”的学生最终成绩并不优秀,而坐在非“C位”的学生却成为学霸,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相信每个同学都可以从自己所在的学校里找到实例。为什么有些坐在“C位”的同学会不如坐在非“C位”的同学成绩好呢 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存在差异。
家长的责任应当是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端正学习态度,引导孩子学会自我成长,而不是使出浑身解数帮孩子抢占教室“C位”。换句话说,家长与其在教室里为孩子抢“位置”,不如培养孩子自己争“位置”的意识和抢“位置”的能力。孩子迟早要独立,他们的未来有怎样的“位置”,更多取决于他们有没有志气、毅力和恒心。须知,有为才能有位,有位未必有为。不引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不在内因上下功夫,仅在“C位”上用力气,只会弱化孩子的意志。
其实,影响孩子学习和成长的不单是孩子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父母在自身所处“位置”的作为对孩子的影响也十分重要。马卡连柯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对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作为父母,自身发展得如何、具有怎样的素质,都会对孩子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比起去抢教室座位,为人父母更应该着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身实力,为孩子的成长做榜样。
古人云:“不患无位,患所以立。”通过累积真才干、真本事,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和不可替代性,那么不论身处何种位置,都能发光发热。
有为才有位,有位更须有为。谢觉哉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时,已年逾七旬。医生和身边的人说:“您年岁大了,法院的工作挂个名就行了,干吗还费那么大力气啊 ”谢老严肃回答:“挂名怎么行啊 ”谢老依然满腔热情、不知疲倦地工作。今天,新时代为奋斗者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舞台。把握好“有为”与“有位”的辩证法,想为、敢为、善为,我们何愁不能施展才干、赢得人生的主动权。
“无位者可成其为,有为者终得其位。”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眼睛盯着的不应该是孩子的“位”,而应该是孩子的“为”。如果颠倒了两者的关系,对孩子的“爱”就可能成为实际的“害”。
知识拓展
申论简介
1.定义
“申”是申述,“论”是议论,“申论”就是要求作者就特定的材料、事件或者问题进行陈述、说明、概括,并据以发表见解,阐述理由,推断逻辑关系,简而言之,就是“讲道理”。
2.申论结构
申论,其实就是政论文,是议论文的一种,所以也要遵循议论文的写作方式,要有论点、论据、论证。基本结构组成:引论—分析问题—论述如何解决问题—结论。
  常见典型结构——七段论:引论,引出主题(1—2段);分析问题,分析论证(3—4段);对策分析,论述对策(5—6段);结论,总结结尾(第7段)。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