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古诗词诵读
燕歌行并序
高 适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元戎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①焉。
汉家②烟尘③在东北,
东北边境上的烽烟和尘土蔽日遮天,
汉将辞家破残贼④。
将领们为扫平敌寇辞家上了前线。
男儿本自重横行,
男子汉本来就重视在战场上纵横驰骋,
古诗 注析破
天子非常赐颜色⑤。[1]
汉家天子对这种精神又给予褒奖恩宠。
扌从金伐鼓⑥下榆关,
敲锣打鼓的队伍雄赳赳前往山海关,
旌旆⑦逶迤⑧碣石⑨间。[2]
旌旗在碣石山之间迎风舒展。
校尉⑩羽书 飞瀚海 ,
校尉自瀚海地区送来了紧急的军书,
单于猎火 照狼山。[3]
说是单于侵略的战火已经烧到了狼山。
①和(hè):按照别人诗词的题材和体裁作诗词,作为酬答。②汉家:唐人写时事,常托之于汉
代。下文“汉将”,用法与此相类。③烟尘:烽烟和尘土,指战乱。④残贼:残忍暴虐的敌寇。
⑤赐颜色:给予褒奖恩宠。⑥扌从(chuānɡ)金伐鼓:击打钲、铙之类的金属乐器和鼓,作为
行军指挥信号。扌从,撞击。金,指军中作信号用的钲、铙等金属乐器。伐,敲击。⑦旌旆(pè
i):旗帜。⑧逶迤:舒展的样子。⑨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⑩校尉:武官名,泛指统帅。
羽书: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瀚海:唐代对蒙古高原大沙
漠以北及其迤西今准噶尔盆地一带广大地区的泛称。 猎火:打猎时焚山驱兽之火,借指游
牧民族兴兵打仗的战火。
层解 第一部分,写出征。从辞家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
进,气氛也从舒缓渐入紧张。
山川萧条极边土,
山川景象萧条,延伸到靠近边境的地域,
胡骑凭陵杂风雨。
敌人侵犯,来势凶猛如同风雨交加。
战士军前①半死生②,
战士在战场上厮杀,死生各半,伤亡惨重,
美人帐下犹歌舞。[4]
统帅仍在营帐中观赏美人的歌舞。
大漠穷秋③塞草腓④,
无边的沙漠到了深秋百草枯萎,
孤城落日斗兵稀。
暮色降临,孤城里能战斗的守兵越来越少。
身当⑤恩遇常轻敌,
将领身受天子的知遇之恩常轻视敌人,
力尽关山未解围。[5]
(战士们)尽管竭力奋战仍未解除关山重围。
①军前:战场。②半死生:死生各半,指伤亡惨重。③穷秋:晚秋,深秋。④腓(féi):枯萎。⑤当:
承受。
层解 第二部分,写战斗危急而失利。
铁衣①远戍辛勤久,
战士身穿铁甲辛苦地久戍边疆,
玉箸②应啼别离后。
家中妻子别离后一定泪如玉箸,时时感伤。
少妇城南欲断肠,
少妇在城南家中恐怕哭断了肠,
征人蓟北空回首。[6]
征人在蓟北边防枉自回首故乡。
边庭飘飖那可度,
边地动荡不安,难以越过,
绝域③苍茫无所有。
这极远的地方无尽苍茫,渺无人烟。
杀气三时④作阵云⑤,
早、午、晚三时都杀气腾腾,战云弥漫,
寒声⑥一夜传刁斗⑦。[7]
夜里频传的刁斗声十分凄凉,叫人听了胆寒。
①铁衣:用铁片制作的战衣,借指战士。②玉箸:玉制筷子,比喻思妇的眼泪。③绝域:极远的
地方。④三时:早、午、晚。⑤阵云:浓重堆积似战阵的云层。⑥寒声:凄凉的声音。⑦刁斗:
三足长柄的锅,古代军中兼用于炊煮和巡更敲击的铜制用具。
层解 第三部分,写被围困在险境中的士兵的痛苦,实则是对汉将更深的谴责。
相看白刃血纷纷,
你我相看,雪白的战刀上血迹斑斑,
死节从来岂顾勋!
历来志士为(保卫国家的)气节献身,难道是为了个人的功勋!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你难道没有看见沙场上尝尽征战痛苦的士兵,
至今犹忆李将军。[8]
至今仍然怀念西汉时的李广将军。
层解 第四部分,写死斗的结局,收束全篇,淋漓悲壮,感慨无穷。
评点赏析
[1]开头两句指陈时事,有感而发。接下来两句看似褒扬汉将辞家时的威武荣耀,实则隐含讥
讽,预伏下文。樊哙在吕后面前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便斥责他当面欺君该
斩。(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所以,这里的“横行”就意味着恃勇轻敌。
[2]这两句描写行军场面,通过鼓声震天、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想见将军临战前不可一
世的骄态,也为下文战败埋下了伏笔。
[3]一个“飞”字说明军情危急。
[4]“山川萧条极边土”展现了开阔而无险可凭的地带,渲染了一片肃杀的气氛。“胡骑”剽
悍,像狂风暴雨,席卷而来。汉军奋力迎敌,杀得昏天黑地,不辨死生。运用鲜明的对比,将战士
的为国死战和将领的寻欢作乐对照来写,使诗人的爱憎情感更鲜明,也暗示了战败的原因。
[5]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些有着鲜明的边塞特点的景色,烘托出残兵败卒凄凉的心境。“身
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照应上文,汉将“横行”的豪气已灰飞烟灭,其罪责也确定
无疑了。
[6]这四句写战士久戍不归,思妇忍受相思之苦。城南、蓟北,远隔天涯,两地相思,双方都承受
着战争带来的痛苦。这四句,一句写征人(“铁衣”),一句写少妇(“玉箸”);再一句写少妇,
一句写征人。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渐加深。
[7]这四句写军中生活的紧张和苦寒。在边地极目,一片荒凉,“那可度”承接上文,指归乡无
期;战况僵持,两军对垒,随时都可能发生战斗。早、午、晚三时,前线都是战云密布,杀气不
消;深夜刁斗传出的寒声,则暗示着战士连睡觉也紧绷着神经。
[8]这四句点明全诗的题旨,引起人们的深思。战士为国家大义出生入死,奋勇拼搏,不顾身家
性命,不重个人名利。他们是何等质朴,何等善良,何等勇敢,然而又是何等可悲啊!“岂顾
勋”三字有力地讥刺了轻开边衅、冒进贪功的汉将。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感慨,曾经
威镇北边的飞将军李广,处处爱护士卒,这与那些骄横的将军形成鲜明的对比。可是,千百年
来只有一个李广,怎不教人苦苦地追念他呢 通过用典和对比,讽刺当时将领的无能和不体恤
士兵艰苦的行为。
李凭箜篌引
李 贺
吴丝蜀桐①张②高秋③,[1]
在深秋九月,弹奏起吴丝蜀桐制成的精美的箜篌,
空山凝云颓④不流。
听到这美妙的乐声,天空中的白云堆积起来不再飘游。
江娥啼竹⑤素女⑥愁,[2]
娥皇、女英听到后把泪珠洒满斑竹,素女也牵动满腔忧愁,
李凭中国⑦弹箜篌。
原来是乐工李凭在国都长安城里弹奏箜篌。
昆山⑧玉碎⑨凤凰叫,
乐声如昆仑美玉碎裂般清脆悦耳,又如凤凰鸣叫般高昂嘹亮;
芙蓉泣露⑩香兰笑 。[3]
像芙蓉滴露般幽咽,又像香兰盛开般轻快。
十 二 门 前融冷光,
笼罩整个长安城的月光变得温煦,
二十三丝 动紫皇。
就连天神也被用箜篌演奏出来的乐声吸引。
女娲炼石补天处,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
石破天惊逗秋雨。
女娲所补五色石为箜篌声破裂,天界为之震惊,漫天的秋雨倾泻不绝。
梦入神山教神妪 ,
梦中看到李凭向女神成夫人传授弹奏箜篌的技艺,
老鱼跳波瘦蛟舞。
湖里的老鱼在波涛中跳跃,潭中的瘦蛟也翩翩起舞。
吴质 不眠倚桂树,
月宫的仙人吴刚为乐声陶醉,彻夜不眠地倚着桂树沉思,
露脚斜飞湿寒兔。[4]
露滴斜斜坠落,打湿了(全神贯注聆听箜篌演奏的)玉兔。
①吴丝蜀桐:精美的箜篌,其弦用吴地所产的丝制作(吴地以产丝著称),其身干用蜀地所产的
桐木制作(蜀中桐木适宜做乐器)。②张:弹奏。③高秋:深秋九月。④颓:下垂、堆积的样
子。⑤江娥啼竹:传说舜南巡,死于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二妃娥皇、女英得到消息,挥泪于
竹,竹尽生斑。江娥,指娥皇、女英。⑥素女:传说中与黄帝同时期的神女,善于弹瑟歌唱。⑦
中国:国中,指在国都长安城里。⑧昆山:昆仑山,传说中著名的美玉产地。⑨玉碎:美玉碎裂
(声音清脆悦耳)。⑩泣露:滴露。 笑:花盛开。 十二门:长安城四面,每一面各有三门。
二十三丝:箜篌。有一种竖箜篌,有二十三弦。 神妪:女神成夫人。据说她喜好音乐,善弹箜
篌,听见有人依琴瑟咏歌就翩翩起舞。 吴质:传说中月宫的仙人吴刚,其字为质。
评点赏析
[1]“吴丝蜀桐”说明箜篌品质精良,借以衬托演奏者技艺的高超。“高秋”一词除了表明时
间是深秋之外,还含有“秋高气爽”的意味,暗示了演奏环境。“张”字不仅写出了演奏的
动作,而且很容易使人产生这样的联想:音乐的情韵高远饱满,直上云天。
[2]二、三两句写乐声。诗人从空山之上为这因美妙乐声停留的浮云下笔,以物写声,以实写
虚,亦真亦幻。同时,诗人还联想到江娥和善于弹瑟、歌唱的素女,猜想她们也会被这悦耳的
弦声触动愁怀,泪流满襟。这两句通过奇特的想象,写出了乐曲“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3]五、六两句正面写乐声,又各具特色。“昆山玉碎凤凰叫”写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
杂,仿佛美玉碎裂;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这一句以声写声,着
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芙蓉泣露”用如哭似泣的声音来摹写乐声的凄惨,又以露水在残
荷上滚动、滑落的视觉感受来比喻乐声的惨淡;“香兰笑”也是以视觉写听觉,描绘出乐声
的欢快,还能给人以“笑靥如花”的视觉感受。这一句以形写声,充分表现了乐声的优美动
听。
[4]最后八句从侧面写出了李凭弹奏乐曲时所产生的动人心弦的效果,从侧面烘托出弹奏者的
高超技艺。先写近处,冷气寒光本是无法改变的,但因为李凭弹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
美妙的乐曲声中,以至于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紫皇”是双关语,兼指天
神和当时的皇帝。诗人不用“君王”而用“紫皇”,是一种巧妙的过渡手法,比较自然地把
诗歌的意境由人寰扩大到仙府。以下六句,诗人凭借想象的翅膀,飞向天庭,飞上神山,把读者
带进更为辽阔深广、神奇瑰丽的境界。诗歌想象奇特,形象鲜明,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锦 瑟①
李商隐
锦瑟无端②五十弦,
精美的瑟无缘由地竟有五十根弦,
一弦一柱③思华年④。[1]
一弦一柱都叫我追忆思索美好的青年时代。
庄生晓梦迷蝴蝶⑤,
庄周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醒来后觉得自己还是庄周,因此困惑不已,
望帝春心托杜鹃。
望帝把思恋爱慕的情怀寄托在杜鹃哀切的啼鸣之中。
沧海月明珠有泪⑥,
大海里明月的影子像是眼泪化成的珍珠,
蓝田日暖玉生烟。[2]
暖暖的阳光照耀下,蓝田美玉升腾起飘忽的烟霭。
此情可待成追忆,
这种悲欢离合之情,没有想到会等到今日来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⑦。[3]
只是当年漫不经心,记忆早已模糊不清。
①锦瑟:漆有织锦纹的瑟。②无端:无缘由。③柱:瑟上系弦的木块。④华年:青年时代。⑤
“庄生”句:《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
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 胡蝶之梦为周与 ”李商隐此引庄周梦蝶
故事,以言人生如梦,往事如烟之意。⑥珠有泪:传说海中有鲛人,其泪化为珍珠。⑦惘然:模
糊不清的样子。
评点赏析
[1]首联首句以锦瑟起兴,引起一段无法忘怀的记忆。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根弦,诗人的抱怨
不过是找个借口罢了,以此来说明往事难忘,苦涩的愁情无穷无尽。次句明确说明追忆的是
“华年”。那个忘不了的“华年”里有着怎样惊天动地的情爱,怎样铭心刻骨的故事啊!诗
人用一个抽象的词,使我们浮想联翩。
[2]颔联、颈联写所忆所思的“华年”带给诗人的感受。“庄生晓梦迷蝴蝶”是迷惘,“望帝
春心托杜鹃”是执着,“沧海月明珠有泪”是寂寥,“蓝田日暖玉生烟”是温馨,这四句用四
个典故,包含了极为复杂微妙的内涵,在时空的纵横中,构筑了一种深邃杳渺、神奇瑰丽的意
境,给人以强烈美感。
[3]尾联又回到现实中。“此情”照应“华年”,“华年”里有一段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感
情,那里有梦、有泪、有沧海、有暖日、有凄苦、有温婉……“只是当时已惘然”,似有无
尽的伤痛和遗憾。
书 愤
陆 游
早岁那①知世事艰,
早年哪里知道世事竟然是如此艰难,
中原北望②气如山。
北望那被金人占领的河山,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③,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高大的战船,
铁马秋风大散关④。[1]
秋风中金戈铁马,收复了大散关。
塞上长城⑤空自许,
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镜中衰鬓已先斑。[2]
但还未上战场,铜镜中的我却已经两鬓斑白。
出师一表真名世⑥,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显于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⑦![3]
千年来谁能与他不相上下呢!
①那:同“哪”。②中原北望: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③楼船夜雪瓜洲渡:陆
游40岁任镇江通判时的事。当时,右丞相张浚督视江淮兵马,过镇江,颇赏识陆游。张浚积极
督练军马,防敌备战,但朝廷偏向议和,张浚处境艰难,最后被罢相。楼船,有楼的高大战船。瓜
洲渡,长江渡口,在江苏扬州,与镇江隔江相对。④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48岁时在陕南汉中的
经历。当时,诗人入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活跃在大散关前线,并曾经与金兵交战。铁马,配有
铁甲的战马。大散关,即散关,在陕西宝鸡西南大散岭上。⑤塞上长城: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
济的事迹。檀道济率兵伐北魏,屡次建功,后遭猜忌被杀。他被拘捕前曾说:“乃复坏汝万里
之长城!”⑥名世:名显于世。⑦伯仲间:不相上下。
评点赏析
[1]首联写金兵南侵,诗人立志收复失地。颔联追述两次抗金胜仗,这两句集中描写宋军英勇
抗金的战斗情景,表明宋朝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
“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观场面。“楼船”与“夜
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如两幅开阔、壮观的战场画卷,形象地表明了诗
人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渴望北伐恢复中原。
[2]由于“投降派”的阻挠,诗人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却年事已高。一个“空”字,使诗歌的意
境充满了浓厚的悲剧色彩。这一联的抒情显得异常沉痛、哀伤。
[3]尾联中,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力,死而后已”“北定中原”“兴复
汉室”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