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未来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未来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0:45: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湖北省武汉市光谷未来学校中考化学模拟试卷(6月份)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8小题,共24分。
1.生活中的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铁锅生锈 B. 玻璃破碎 C. 石蜡熔化 D. 酒精挥发
2.规范操作是安全进行化学实验的保障。下列关于量筒的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读取液体体积
B. 量取气体体积
C. 探究产生氧气速度
D. 稀释浓硫酸
3.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于食品防腐
B. 食用水果、蔬菜等可以为人体补充维生素
C. 家用燃气灶的火焰呈黄色时,可增大灶具的进风口
D. 干粉灭火器可用于扑灭精密仪器的失火
4.2024年,有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横空出世,被一些能源公司采用作为减少碳足迹的一种手段。已知该电池: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放电时,金属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碳酸钠,该技术核心反应过程涉及到的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
A. 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B. 碳酸钠的阴离子:
C. CO2中数字2的含义:2个氧原子 D. 金属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1Na
5.我国科研人员已实现CO2和H2在加热和MoS2催化剂的条件下合成甲醇。合成甲醇是人工合成淀粉[(C6H10O5)n]的关键一步,反应原理示意图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X的化学式为HCOOH
B. 转化①②③都不属于分解反应
C. 转化①中参加反应的CO2和H2的质量比为22:3
D. 图中涉及的含碳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6.下列实验方法和主要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序号 物质 实验目的 方法和主要操作
A Cu(NO3)2和AgNO3的混合溶液 除去AgNO3 加入足量的铝粉,过滤
B 久置的NaOH 检验变质程度 取样,加入稀盐酸观察是否产生气体
C CaCl2和CaCO3 物质分离 加入适量盐酸,蒸发结晶
D CH4和CO 物质鉴别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A. A B. B C. C D. D
7.图中的物质及转化关系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纯净物及化学反应。它们相互转化的关系如图所示“→”表示反应能一步实现,(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已省略),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
A. 若甲、乙、丙为三种单质,则①②③的转化一定属于置换反应
B. 若①②③的转化均为复分解反应,甲、乙、丙中含有相同的酸根离子,则乙不可能是白色沉淀
C. 若甲、乙、丙属于不同类别的物质(指单质、氧化物、酸、碱、盐),则乙可能是H2
D. 若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均含有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则乙不可能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8.某固体可能含有镁、氧化镁、氧化铜、碳粉中的一种或多种,为探究其组成,小组同学按照图一方案进行实验:
实验中每步反应均完全进行。称量固体M的质量为ag,固体N的质量为bg,步骤Ⅱ中产生沉淀质量与所加氢氧化钠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该样品中一定有镁、氧化铜和碳,可能有氧化镁
②步骤Ⅰ中加入盐酸量不足
③步骤Ⅱ中,当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c时,所得溶液中溶质为2种
④固体M最多有五种物质
⑤若,则原样品中一定含有碳粉
A. ②③ B. ③④ C. ③⑤ D. ①④⑤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9.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海底埋藏着大量可燃烧的“冰”——可燃冰,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具有热值高、储量巨大等优点,有望成为未来新能源。可燃冰属于 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在夏季,选择合适的凉被材质对于保障睡眠质量至关重要。推荐的材质包括棉麻、竹麻、蚕丝、冰丝以及涤棉。下列不属于天然纤维的是 ______(填序号)
A.棉花
B.涤纶
C.蚕丝
D.羊毛
(3)20世纪70年代初以来,日益严格的汽车排放法规推动了燃料乙醇(C2H5OH)研究的迅速应用与发展。乙醇作为燃料,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三、流程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0.柠檬酸亚铁(FeC6H6O7)是一种补血剂,易溶于水,难溶于乙醇。制备柠檬酸亚铁的过程包括两个主要步骤:首先制备碳酸亚铁,然后由碳酸亚铁制备柠檬酸亚铁。下面是某科学小组在实验室研究制备碳酸亚铁的过程。用预处理后的硫铁矿烧渣(主要成分Fe2O3,含少量不溶性杂质)制备碳酸亚铁的流程如图:
已知:FeSO4在碱性条件下生成Fe(OH)2沉淀。
(1)“酸浸”前,先将硫铁矿烧渣粉碎,其目的是______。
(2)“还原”时,加入铁粉,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同时有无色气体生成。由此可知,“酸浸”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3)“操作X”是为了除去过量铁粉和不溶性杂质。“操作X”是______(填操作名称)。
(4)“沉铁”时发生复分解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实验时需将Na2CO3溶液滴入FeSO4溶液中,而不能反向滴加,其原因是______。
四、实验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1.某课外活动小组学习了溶液的知识后进行了如下实验(固体M不含结晶水),忽略实验过程中溶剂的蒸发,回答下列问题:
(1)由上图信息分析,20℃时物质M的溶解度为______g。
(2)如图为实验过程中烧杯内液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①溶液开始降温的时间是______(填“t1”或“t2”)。
②乙中的溶液为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③0~t2时间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填序号)。
A.b点到c点溶剂质量不变
B.c点表示丁中溶液的质量
C.a点到b点表示乙变至丙过程中溶液质量的变化
五、探究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2.实验小组在实验室发现一些表面变成绿色的铜丝,查阅资料发现铜会与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质反应而生锈,其主要成分为碱式碳酸铜,化学式可用Cux(OH)y(CO3)z表示。某同学对铜锈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探究其组成,某研究小组在实验室取27.1g纯净的碱式碳酸铜样品利用下图装置进行热分解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样品固体先变成黑色,然后出现部分红色固体。
资料:a.Cux(OH)y(CO3)z受热时会分解产生三种常见的氧化物,且分解前后各元素化合价不变。
b.浓硫酸具有吸水性,浓氢氧化钠溶液能充分吸收CO2。
c.CuO加热会分解生成红色的Cu2O和O2。
实验步骤:
①连接好装置并 ______;
②A中装入27.1g样品,其它各装置装入足量相应试剂;
③通入一段时间氮气后,关闭活塞,分别称量装置A、B、C、D的质量;
④打开A处电加热器进行加热;
⑤一段时间后观察到A中有红色物质出现时,打开活塞通入N2并关闭电加热器;
⑥继续通入氮气直到冷却;
⑦再次称量装置A、B、C、D的质量。
(1)补全步骤①中的操作 ______。
(2)停止加热后仍需继续通N2,目的是 ______和防止倒吸。
(3)测得实验前后各装置的质量变化如表。
项目 装置A 装置B 装置C 装置D
实验前/g 227.1 100.0 100.0 100.0
实验后/g 219.0 102.7 104.4 101.0
该碱式碳酸铜的化学式中x:y:z= ______(填最简整数比)。
(4)步骤⑤A装置中生成红色物质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
(5)若没有步骤⑥,则测得碱式碳酸铜样品中x:y值将 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六、计算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3.生理盐水是用氯化钠配制的,为测定某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将130.00g生理盐水样品与足量的硝酸银溶液混合,测得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项目 反应前 反应后
实验数据 生理盐水样品的质量/g 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g 过滤后所得滤液的质量/g
130.00 40.00 167.13
(1)画出实验后所得滤液中一定存在的阳离子的结构示意图:______。
(2)计算该生理盐水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到0.1%)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A
5.【答案】C
6.【答案】D
7.【答案】D
8.【答案】C
9.【答案】混合;
B;

10.【答案】增大反应物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快、更充分;
Fe3+、H+;
过滤;
FeSO4+Na2CO3=FeCO3↓+Na2SO4;避免生成Fe(OH)2沉淀
11.【答案】32;
①t1;
②不饱和;
③AB
12.【答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生成的气体完全排入到吸收装置中;
5:6:2;

偏大
13.【答案】;
0.9%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