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渗透化繁为简、一一对应、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
3.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学会与人分享的过程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并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难点: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规律(总长÷间距=间隔数,间隔数+1=棵数),并能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生活切入,认识间隔
引入间隔
师:同学们,咱们生活离不开数学,今天的你总会发现很多与数学有关的知识,今天老师特意带来了一包3+2饼干。
出示:康师傅3+2饼干(3层饼干,两层夹心)
师:猜猜为什么称它“3+2” (学生回答)
师:这么简洁的数学语言就把饼干的特征描述得如此清楚。像这种饼干与饼干之间的夹心,在数学上我们称之为“间隔”。(板书:间隔)这种饼干有两层夹心,我们就说它有——2个间隔,间隔数为2。
2、生活中的间隔
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张老师就收集了一些,有的就在我们身上,来伸出左手,五指张开,找到间隔了吗?是的,五指张开的4个空隙,就是4个间隔;老师上课前特别找到了一位小助手,看看他身上有间隔吗?是的,纽扣与纽扣之间有间隔;再看教学楼,楼层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工人叔叔每隔一个间隔锯一段,其实间隔和我们以前说的段是一样的,还有很多类似的事物,你能举几个例子吗 (学生举例)
真厉害,同学们都有一双能发现数学的眼睛!
3、揭示课题
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我们都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
二、明确题意,尝试探究
1.弄清题意,明白概念
师:请同学们轻轻地读一读,你能够找到哪些数学信息?
师:“每隔5米栽一棵”这句话怎么理解?
师:也就是说第一棵树和第二棵树之间的距离是——5米,第二棵和第三棵?第五棵和第六棵?同样的都是5米,那么我们可以说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板书)是5米。
2.猜想验证,动手操作
师:在我们具体研究之前,我们先来思考两个问题。
课件出示:
(1)预测可以载多少棵?
你觉得“棵数”可能跟什么有关?
师:首先来预测一下,你觉得可以载多少棵?
学生大胆预测。
师:不同的还有吗?看来基本上有这两个,有40的有41的,可能在40的左右,没关系这是我们的预测。那你们觉得棵数可能跟什么有关?
预设:全长、间距
师:如果长度越长,棵数就?间距越大?确确实实,跟全长和间距有关。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进行了预测,那到底用什么办法来验证我们的预测呢?
预设:画图
师:画图确实是一个好办法,它非常地直观。现在可以动手画了吗?你觉得200米这个数怎么样?你们有没有什么想法?
师:200米这个数据太大了,画起来会很麻烦。有什么好办法吗?
师:我们可以先用小数据来找一找跟棵数有关的规律。大家说了15米、30米,有点混乱,还有哪些数也可以?
师:是的,只要是能被5整除的小数据都可以。真会动脑筋,其实刚刚的思考过程我们用到了数学上很重要的一种思想——化繁为简。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来选择选择2~3个数据来画一画、数一数,数什么——树的棵树,想一想,想什么——想棵数与什么有关。在画的过程中树可以用这个符号来代替。大家明白要求了吗?
师:题目在作业纸上的第一题,同学们开始!
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巡视指导。(5分钟)
师:如果都完成了,可以小组内交流一下,你画的是几米的,种的是几棵。
师:老师在巡视过程中看到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数据,老师这里也选择3个数据,15米、20米、25米。画15米的举一下手,请一位同学来摆一下,先告诉大家你画了几棵?
师:4棵对不对呢?你能说出道理吗?(根据学生回答,画间距5米)
师:一个5,两个5,三个5,符合题目的意思吗?接下来20米的,你画了几棵?同学们有没有意见?老师再调整一下每个距离最好一样。25米的。几棵?
三、探究学习,构建模型
1.尝试列式,求出间隔数
师:我们刚才通过了所有同学画一画,再请同学上台摆一摆,知道了15米可以种4棵,20米可以种5棵,25米——6棵。能不能列出具体的算式呢?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5÷5+1=4,20÷5+1=5,25÷5+1=6。
2.观察分析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预设:全长÷间距+1=棵树
追问:为什么用除法?全长÷间距算的是什么呢?(板书:全长÷间距=间隔数)
师:棵树就等于间隔数+1(板书:间隔数+1=棵树)
3.理解规律
师:研究到这里,同学们觉得够了吗,还有什么疑惑?棵树比间隔数多1,多的这个1在哪里呢?
师: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
预设:指第一棵树。
师:有不同意见吗?
预设:指最后一棵树。
师:现在有两种意见,一种是第一棵树,一种是最后一棵树,那要说明理由的,你要说服他,为什么是这里呢?你先来。
师:请你来圈一圈。
两位同学分别圈。
师:同学们,你们对他们两位的意见有什么看法?
师:其实这两种方法是一样的,只不过这里是段棵、段棵,而这里是棵段、棵段。两位小老师都很有想法,谢谢你们,让我们掌声欢送他们。
师:刚才的这种方法在数学上是非常有名的叫——一一对应(板书)。通过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就能够非常明确地找到棵数比间隔数多的那个1。
师:那请同学们也在你们的学习单上圈一圈,同桌相互说一说,开始。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相互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总结学法,迁移规律
师:刚才黑板上呈现了三种,老师在下面还看到有30米的,40米的,那么这么多的数据出来了,我们回到最初的例题200米,200米可以载几棵?一起来告诉我。
生:41棵。
师:怎么来的?式子?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00÷5+1=41(棵)。
师:看来同学们都找到了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了。
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么样研究这个问题的?
师:小组同学可以讨论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组员说一说。
师:我们先改用小数据,画图寻规律,再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具体地找到“棵段”关系。其实在我们的数学中,这样的研究方法真的非常有用。希望在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都能这样去发现、去研究、去实践。
四、反馈练习,拓展运用
师:课前我们已经讲到了,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还有很多,让我们应用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没有信心?
1.200米路的一边安装路灯,每隔20米安装一盏(两端都要安装),共安装多少盏
师:请看学习单的第二大题,我们先完成第1小题。请一位同学来读题。
师:树苗变成路灯了还会做吗?还需要用画一画的方法吗?请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请一位学生板书:200÷20 + 1 = 11(盏),并说解题思路。重点理解200÷20算的是什么。
2.5路公交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每隔2千米设一个停靠站,这条路来回一共要设多少个停靠站?
展示学生错例:12÷2+1=7(个)
学生纠错:来回要乘2。
师:所以在解决问题时我们要仔细审题,要划关键词。
3.园林工人沿着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栽一棵小树,一共栽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五、总结拓展,灵活孕伏
师:今天我们研究的植树问题都是一个类型:两端都种。但现实生活中还有只种一端的,一端有障碍物,还有两端都不种的,这两种类型先请同学们自己去思考,下节课我们再来交流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