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2025届高三上学期7月学情调研语文试卷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7.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18 14:26:2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7月学情调研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中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西汉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十六国时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中国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代天文官员们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多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领导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其中从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测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否则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侧重几何学。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天文学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是干支纪日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据可靠资料,公元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古人立竿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这一天夜晚最长;将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古人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大约11日。每三年累计相差33日以上,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用以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张闻玉马明芳《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痕迹。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天文官员们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星观测最勤,且有些成就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纪日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它是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直到《殷历》“甲寅元”的发明,中国才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在明清时期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是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这说明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 )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阅读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我不能研究这个山村的历史,也不愿用想象来装饰它。它像是一个民族在这世界里消亡了,随着它一起消亡的是它所孕育的传说和故事。我们没有办法去追寻它们,只有在草木之间感到一些它们的余韵。
最可爱的是那条小溪的水源,从我们对面山的山脚下涌出的泉水,它不分昼夜地在那儿流,几棵树环绕着它形成一个阴凉的所在。我们感谢它,若是没有它,我们就不能在这里居住,那山村也不会曾经在这里滋长。这清冽的泉水,养育我们,同时也养育过往日那村里的人们。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过一棵树上的果实,共同饮过一条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担受过一个地方的风雨,不管是时间或空间把他们隔离得有多么远,彼此都会感到几分亲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声息相通的地方。我深深理解了古人一首情诗里的句子:“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其次就是鼠麴草。这种在欧洲非登上阿尔卑斯山的高处不容易采得到的名贵的小草,在这里每逢暮春和初秋却一年两季地长遍了山坡。我爱它那从叶子演变成的、有白色茸毛的花朵,谦虚地掺杂在乱草的中间。但是在这谦虚里没有卑躬,只有纯洁,没有矜持,只有坚强。有谁要认识这小草的意义吗?我愿意指给他看:在夕阳里一座山丘的顶上,坐着一个村女,她聚精会神地在那里缝什么,一任她的羊在远远近近的山坡上吃草,四面是山,四面是树,她从不抬起头来张望一下,陪伴着她的是一丛一丛的鼠麴从杂草中露出头来。这时我正从城里来,我看见这幅图像,觉得我随身带来的纷扰都变成深秋的黄叶,自然而然地凋落了。这使我知道,一个小生命是怎样鄙弃了一切浮夸,孑然一身担当着一个大宇宙。那消逝了的村庄必定也曾经像是这个少女,抱着自己的朴质,春秋佳日,被这些白色的小草围绕着,在山腰里一言不语地负担着一切。后来一个横来的运命使它骤然死去,不留下一些夸耀后人的事迹。
雨季是山上最热闹的时代,天天早晨我们都醒在一片山歌里。那是些从五六里外趁早上山来采菌子的人。下了一夜的雨,第二天太阳出来一蒸发,草间的菌子,俯拾皆是:有的红如脑脂,青如青苔,褐如牛肝,白如蛋白,还有一种猪色的,放在水里立即变成靛蓝的颜色。我们望着对面的山上,人人踏着潮湿,在草丛里,树根处,低头寻找新鲜的菌子。这是一种热闹,人们在其中并不忘却自己,各人盯着各人目前的世界。这景象,在七十年前也不会两样。这些彩菌,不知点缀过多少民族的童话,它们一定也滋养过那山村里的人们的身体和儿童的幻想吧。
……
两三年来,这一切,给我的生命许多滋养。但我相信它们也曾以同样的坦白和恩惠对待那消逝了的村庄。这些风物,好像至今还在述说它的运命。在风雨如晦的时刻,我踏着那村里的人们也踏过的土地,觉得彼此相隔虽然将及一世纪,但在生命的深处,却和他们有着意味不尽的关联。
(节选自冯至《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我来老沙湾只是为了离它稍近一些没能隐约听见它的一点声音,闻到它的一丝气息。我给自己留下这个村庄,今生今世,我都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
我曾在一个秋天的傍晚,站在黄沙梁东边的荒野上,让吹过它的秋风一遍遍吹刮我的身体。我本来可以绕过河湾走进村子,却没这样做。我在荒野上找我熟悉的一棵老榆树。连根都没有了。根挖走后留下的树坑也让风刮平了。我只好站在它站立过的那地方,像一截枯木一样,迎风张望着那个已经光秃秃的村子。
我太熟悉这里的风了。多少年前它这样吹来时,我还是个孩子。多少年后我依旧像一个孩子,怀着初次的,莫名的惊奇、惆怅和欢喜,任由它一遍遍地吹拂。它吹那些秃墙一样吹我长大硬朗的身体。刮乱草垛一样刮我的头发。抖动树叶般抖我浑身的衣服。我感到它要穿透我了。我敞开心,松开每一节骨缝,让穿过村庄的一场风,同样呼啸着穿过我。
还有一次,我几乎走到这个村庄跟前了。我搭乘认识不久的一个朋友的汽车,到沙梁下的下闸板口村随他看亲戚。我没告诉这个朋友我是黄沙梁人。
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涩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我把故乡隐藏在身后,单枪匹马去闯荡生活。我是在黄沙梁长大的树木,不管我的杈伸到哪里,枝条蔓过篱笆和墙,在别处开了花结了果,我的根还在黄沙梁。
汽车在不停的颠簸中驶过冒着热气的早春田野,到达下闸板口村已是半下午。这是离黄沙梁最近的一个村子,相距三四里路。我担心这个村里的人会认出我。那时我几乎天天穿过这个村子到十里外的上闸板口村上学,村里的狗都认下我们,不拦路追咬了。
我没跟那个朋友进他老舅家。我在马路上下了车。已经没人认得我。我从村中间穿过时,碰上好几个熟人,他们看一眼我,仍低头走路或干活。窜出一条白狗,险些咬住我的腿。我一蹲身,它后退了几步。再扑咬时被一个老人叫住。我认识这个老人。我那时经常从他家门口过。
老人家没有理我的问候。他望了一眼我,低头摸着白狗的脖子。
我又问了黄沙梁的一些事情,他都不知道。
那个村子经常没人。他说,尤其农忙时一连几个月听不到一点人声。地让他们越种越远。村子附近的地全撂荒了。
我走出村子,站在村后的沙梁上,久久久久地看着近在眼底的黄沙梁村。正是黄昏,到收工回家的时候了,烟尘稀淡地散在村庄上空。人说话的声音、狗叫声、开门的声音、铁锨锄头碰击的声……上去远远的,像远在多少年前。
我莫名地流着泪。什么时候,这个村庄的喧闹中,能再加进我的一两句声音,加在那声牛哞的后面,那个敲门声前面,或者那个母亲叫唤孩子的声音中……
我突然那么渴望听见自己的声音,哪怕极微小的一声。
我知道它早已经不在那里。
(节选自刘亮程《留下这个村庄》,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眼中的“山村”的“余韵”附着了浓浓的主观意识,是历史的遗迹、现实的草木与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领悟共同构筑的一个理想之境。
B.甲文作者认为自然的伟大和美存在于平凡的山水之中,自然与人的生命并不相融。文中的意象“小溪”“鼠麴草”“彩菌”等都很平凡,都是独属于自然的。
C.乙文中,当“我”站在黄沙梁附近,吹着来自荒原的风时,对乡村的熟悉感一下子就涌上心头,那里珍藏着我的童年记忆,但令人失意的是件我成长的乡村变得荒凉而陌生。
D.乙文作者虽然走出乡村,进入城市打拼,但故乡依旧是“我”的“根”,是精神家园,不能轻易向人祖露,因此作者说“故乡是一个人的羞湿处,也是一个人最大的隐秘”。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篇选文都运用拟人的手法,甲文赋予“清泉”“鼠麴草”“彩菌”人的情态和情感;乙文把“村庄”“荒原的风”“村里的狗”当作人来写。
B.甲文运用象征手法,其中“溪水”象征生命的源起和纽带,它滋养生命,并使不同的生命个体建立起联系;“鼠麴草”象征平凡的普通生命,传达个体的渺小和卑微。
C.乙文开头“我没想这样早地回到黄沙梁。应该再晚一些,再晚一些”采用反复的手法,为下文张本,写出作者不想回到故乡,害怕回乡后看到物是人非而深深陷入虚无的心情。
D.两篇选文都采用片段连缀的方式,甲文由三幅画面结构而成,乙文回忆了两次靠近故乡的经历,两文都融叙事、抒情、描写、议论于一体,表达作者独有的感悟。
8.“一个消逝了的山村”“留下这个村庄”,一“逝”一“留”,“村”都是关键词,请结合文本分析两篇选文中“村庄”的不同意蕴。
9.两篇选文都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分析,并指出其异曲同工之妙。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节选自《石钟山记》)
材料二: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可千余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鋐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悠然之景,可以游览得,而不可以笔舌状。返而登岸,径造钟石之下,俯而观之,石皆罅穴,水落风息,不能钟鸣。
九江复回,与进士梅君愈及老人乘舟至其处,风怒浪急,舟不能舣。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郦元之纪,苏公之辨,良足以破千古之疑矣。次日,诣南钟山,山下亦有观音阁,临大江。左右石壁如北钟山,其景则不如,右石中缺十余丈。老人寺僧曰,此南钟石也。苏公有记刻其上。正统十四年已巳,石裂而仆于水,形迹尚新。详察南北诸石,下俱穴窍,风水搏之,皆能有声,何独此石以钟名?盖诸石负土而侧立,下虚而背实,故其音浊,惟此石突然特立于水中,中空而下虚,故其音如洪钟焉。李渤乃欲以斧斤考击而辨其清浊,则疏矣。然疑苏公当时所游乃港口,稍南之景,方有石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者。杨次山所谓“真山从作假山看”者,正此谓也。且遇恐即回,南北钟山恐未到也,故其景不见称于文。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后朝宗A于海B灏瀚C汪洋无际D远涵E天碧F近G漾岚光
11.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又叫“编钟”,多为青铜制,古代汉族传统的打击乐器,盛行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
B.无射,六律之一。阴阳各六律合称“十二律”,后人把它与十二天干相对应,表示月份。
C.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望”即“望日”,指农历每月十五日,“既”表示达到的状态。
D.进士,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钟山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写的一篇游记,全文详述了出游之缘由、见闻和感想,其结构独特、行文曲折、修饰巧妙、语言灵活。
B.苏轼与长子深夜乘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如猛兽奇鬼,栖鹘闻人声惊飞,鹳鹤若老人咳笑,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环境的阴森恐怖。
C.在游南北石钟山时,章潢发现南钟山和北钟山都有观音阁,并且南北石钟山左右石壁、临江景色都一样美,且风水搏之,皆能有声。
D.关于石钟山得名的缘由,章潢与苏轼都反对李渤用敲打石头辨别其声音的清澈或混浊,但都认同郦道元关于石钟山声如洪钟的记载。
13.翻译下列句子。
(1)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2)乃上阁之小轩,聆之,诚噌吰如洪钟然,余石无此声。
14.在郦道元、李渤、苏轼、章潢等人对石钟山命名的探讨中,你获得了哪些启发?
三、语言文字运用
15.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远涉重洋、寄身美国、茕茕孑立的中国弱女子,要控告有钱有势的美国地头蛇是何等艰难!
B.在已经气息奄奄的暮年,他坐在公园的石凳上沉思往事,突然发现自己所崇拜的偶像不过是个华而不实、自私自利的小人。
C.当一名人质实在是太累了,太紧张了,太朝不虑夕了。
D.孤苦伶仃的石家母子,冒着生命危险,把这把七星刀一直保存到解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挥洒自如,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样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16,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
《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17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行云流水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B.行云流水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C.天衣无缝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天衣无缝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B.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C.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八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适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继欧阳修之后领导宋代古文运动取得完全胜利的是苏轼,他的创作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苏轼的散文豪放自然,多姿多彩。他的议论文吸收《战国策》《孟子》《庄子》以及贾谊等人的长处。但他更为精美的是游记、杂记、随笔、文赋等类文章,做到了涉笔成趣,姿态横生。① ,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写作手法糅合起来,随着自己的情感思绪信笔写去。② ,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记》似乎全无结构,实际上每一层都围绕对文与可的追怀展开,有其内在的联系。 《石钟山记》先是就命名缘由提出怀疑,而后自然转入游览探察过程,最后引发出“事不目见耳闻”则不可“臆断其有无”的言论,文章的气势、结构、脉络在叙事、写景、言论之间,③ ,不见人工安排的痕迹。
22.调整下面文段中划线句子的结构,使前后格式一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离,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湖水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东坡的诗篇被惊涛拍击着。总之,这个不太幸运的人幸运地活进了历史的千年中去了,活得让人瞻仰,让人叹佩。


四、文言小题
23.下列对《项脊轩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五之夜”指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七月既望”,这是古人根据天上的月亮的圆缺来记时的方法,晦指每月的第一天,朔则是每月的最后一天。
B.许多古人的年龄名称都与头发有关。如文中“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的“束发”,类似的还有总角、垂髫、及笄、黄发等。
C.笏,古代君臣在朝廷上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按品第分别用玉、象牙或竹制成,以为指画及记事之用。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可见作者先祖官阶不低。
D.“吾妻来归”中“归”指古代女子出嫁,古代把丈夫家看作是女子的归宿,故称“归”。如《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24.《兰亭集序》中句子的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俯察品类之盛 盛:众多
B.亦将有感于斯文 斯:此,这
C.不能喻之于怀 喻:明白
D.所以游目骋怀 骋:驰骋
五、名篇名句默写
2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陈情表》用“ , ”两句写出了自己只身一人的孤单和缺少心灵的安慰。
(2)《陈情表》中晋成公绥《<乌赋>序》中的典故写明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3)《陈情表》用“ , ”两句写缺少亲属帮助并且事必躬亲的孤弱。
(4)《项脊轩志》中表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句子是:“ , 。”
(5)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 , ”描写出了项脊轩美丽可爱的十五之夜的美景。
六、作文
2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人们因技术发展得以更好地掌控时间,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时间的仆人。
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D 4.①“观象授时”是我国上古时期,继物候授时之后出现的一种以星象定时间的授时方法。②古人观测天象的目的在于确定时间,并进一步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以指导农耕生产。 5.①材料二首先强调了中国进入历法时代的标志;②其次,详细说明古人形成“日”“年”“月”等时间概念的经过,并指出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③最后介绍古人通过“观象授时”形成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并指出其意义。
6.B 7.D 8.①《一个消逝了的山村》中的“村庄”是十多年前就消逝的山村。这个“山村”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纽带。体现作者的自然观: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最平凡的自然中蕴藏着最深刻的生命体悟。②《下这个村庄》中的“村庄”是指作者的故乡沙梁。这个“村庄”是“我”的精神家园,“留下这个村庄”是作者的希望,表现出现代人对精神家园的渴望与求而不得的伤感。 9.(1)虚实结合:甲文中“小溪”“鼠草”“采菌子”是眼前的人事,属于实写;对七十年前村里人们的怀想、对村女缝纫和牧羊的想象等是虚写。乙文中“我”来老沙湾是当下的现实,是实写,“我”的两次回忆是虚写。
(2)妙处:①丰富文章内容,为读者提供更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形成今昔对话深化主题:甲文立足现实的草木风物,在想象中回想过往,体悟生命最本真的哲理;乙文在现实与回忆中表达对精神家园的珍爱,以及精神家园难以留存的痛苦。③虚实结合,实写才不枯燥,虚写才能落到实处。甲文中的生命哲理依托写实内容才更丰富和深刻,自然风物因有生命体悟才更生动;乙文中依托回忆,当下的“我”“不会轻易地走进它,打扰它”的情感才更有感染力。
10.BDF 11.B 12.C 13.(1)而浅陋的人竟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探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它的真相。
(2)于是来到阁中的小轩上,聆听,果然有宏大的如同钟鼓的声音,其他的石头都没有这样的声音。 14.①要有敢于挑战前人的质疑精神。②要有目见耳闻的求实精神。
15.B
16.B 17.A 18.D
21. 写作手法(较为)自由 结构看似松散 自然从容地形成
22. 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 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23.A
24.D
25. 茕茕孑立 形影相吊 乌鸟私情 愿乞终养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26.例文:
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
武侠小说有言:“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折射出的是侠士对武学境界的热切向往。时至今日,“快”已经成为一种人们乐于追求、致力升级的生活状态。然而,时代可以“快”发展,社会可以“快”进步,技术可以“快”更新,人生的节奏却不能太快,生活的步伐不能太快,生命的进程不能太快。
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技术的更新迭代拓展了人们的想象力,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带给现代人无限便利。凭借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人们已经脱离了以往凡事亲力亲为、低效劳动的生活模式,进入了节时省力、高能高速的全新状态。随着智能搜索引擎、OSO系统、图文人像识别、ChatGPT等人工智能产品的上线,以往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量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得以压缩,以往紧张匮乏的光阴陡然间变得富余,时间变得可省可控,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对劳动的进程、节奏、结果进行预判与规划,有利于人们更自由、更合理地协调生活、安排工作。人们尽情地享受着“快时代”带来的轻松满足,任意挥洒着“快时代”赐予的简易便捷,将节省下来的大量时间按需分配、充分使用,实现了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遗憾的是,在技术发展使时间变得充裕、人们对时间的使用更加自由的同时,现代人又往往陷入一味以“快”来衡量科技水准、娱乐效果、生活质量的怪圈。键盘代替了手写、5G覆盖了全球、GPS遮蔽了视线、短视频霸占了视听平台、阅读器替换了纸质书、Apple Vision Pro开启了新虚拟世界……我们开始无法忍受缓冲与等待,无法面对时间的滞留与拖延,我们在“快时代”的裹挟和冲击下,像风一样往前追赶,不断刷新更快的生活“加速度”:网速不能不快,“当日达”网购不能不快,“准时宝”服务不能不快,通讯产品的发布不能不快,游戏续作的产出不能不快……人们匆匆忙忙,步履仓促,盲目机械、漫无目的地不停飞奔,将压缩出来的时间投掷于下一轮对“快”的追逐——当现代人走得太久太忙,便早已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
诚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进步不可阻挡,留恋旧日的缓慢、盼望时光的逆流并不可取,但茫然求快、懵懂浮躁的生活态度同样不可倡行。我们不应只懂得享受“快时代”的产品升级、技术更新、人力解放,更应重视当下,积极体验,感受生活原有的节奏与过程,追寻生命本身的沉淀与况味,不被乱象迷眼,不被“速度”迷心,不被潮流迷本。
技术发展开启全新局面,科技飞跃提供无限机遇,新时代的青年更应妥善利用技术革新所缩减出的宝贵时间,奋足向前,砥砺耕耘,致力攀登学业与事业的高峰,享受“快时代”,拒绝“快生活”,从而收获智慧圆满、幸福充实的丰盛人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