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折线统计图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折线统计图 表格式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2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08-18 13:4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执教 学科 数学 年级 五年级 日期
册数 第十册 单元 第7单元 内容 《折线统计图》 课时 1
教 学 目 标 1.了解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征。 2.能读懂单式折线统计图,会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在不同的情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能利用数据对事物做出初步判断和预测。 3.能根据提供的资料,在网格图中画出折线统计图,进一步提高表示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重 难 点 教学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和学会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难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征并利用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和预测。
教学 准备 课件,学习单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一、 情境 引入 1.情景引入,启发梳理 呈现数据:小戴同学一周跳绳记录数据。 师:学校趣味运动会即将召开,这是小戴同学第一周的跳绳记录,这样的记录有什么感受? 预设:有点乱,需要整理下。 师:可以用哪些方法整理数据?怎么整理? 预设1:统计表/条形统计图。 预设2:按时间顺序. 2.回溯图表,勾连旧知 (1)呈现统计表。 师:统计表有什么好处? 预设:非常清楚,数据容易观察。 (2)呈现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中的横、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预设:横轴代表日期,纵轴代表数据。 师:纵轴上的折叠看得懂吗? 预设:是0到80,数据太多了可以简略。 师:在条形统计图上用什么表示数据? 预设:长条的高度。 师:今天将来研究新的统计图。 在学习折线统计图之前,学生已掌握数据的收集能力与整理意识。通过给定无序数据,梳理由无序→有序的统计表,经历统计第一环节,积累统计活动经验。 同时跳绳比赛情景串联第1、2两课时,形成教学情景的闭环,有利单元整体教学。 本环节唤醒旧知,回顾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感受统计方法的直观性和简洁性,同时引出本课主题——折线统计图。
二、 自主 探究 1.变换图式,引出新知 动态呈现: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 师:接下来老师将条形统计图变一变,仔细观察,认识它么? 预设:折线统计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2.小组合作,探究特点 师:在这幅图中可以指一指,圈一圈,划一划,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汇报发现。 (1)探究点 ①点的涵义 师:谁能上来边指边说,折线统计图中的点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跳绳的数量。比如周三这个点代表105下。 ②点的位置 师:如何确定点的位置?它和原来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关系? 预设:它是条形统计图中长方形的最高点。 师:可以把点的位置确定在更上方或者下方吗?左右呢? 预设1:不能,上下代表了数量,点越往上,数量越多。 预设2:不能往左右移动,它代表了日期,会弄乱。 小结:从条形统计图可以确定点的位置,点的高低代表数据的多少。 (2)探究线 ①增减变化 师:还有不同的发现吗?(还有线)这些线段有什么不同? 预设:有的在上升,有的在下降,还有的是平的。 师: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线下降表示数量减少,上升表示数量增多,平表示数量不变。 师:线段能看出变化。 ②变化幅度 师:这两条线段都是上升,有什么不同? 预设:上升幅度不同,线比较陡说明数量增加多,平缓说明数量增加少。 师:如果以这两段为例,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验证? 预设:前后两个数据减一减,算差。 师:没有数据,能判断吗? 预设:看哪个更陡就可以/点和点垂直距离。 ③变化趋势 师:用手比划,小戴一周的成绩总体是怎样变化? 预设:总体是呈上升趋势。 师:折现统计图能看出整体趋势,能预测后天跳绳次数吗? 预设1:上升也不排除下降的可能。(追问:为什么?) 预设2:因为跳绳具有随机性,不能完全按照线的变化来确定。 师:通过练习他的成绩还会一直上升吗?会不会到500下? 预设:不会。 师:世界吉尼斯纪录1分钟最多能跳332下。在预测时既要根据统计图的发展趋势,还要根据实际情况。 小结:折线统计图不仅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还能通过陡和缓看出增减变化的程度。 (3)比异同 比较: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有什么异同? 预设1:相同点,两种统计图都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 预设2:折线统计图不但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能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折线统计图还可以预测数据变化发展趋势。 3.绘制成图,分享方法 (1)绘图,梳理步骤 出示:镇海某农庄客流量统计表 师:这是镇海某生态农庄1-6月客流量统计表,试着根据统计表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生分享制图步骤:先在横轴上找到相应的月份,再在竖轴上找到月份所对应的人数,描点标记,最后连线。 小结:画图基本步骤:描点、标数、连线。 (2)观察,描述趋势 师:说一说1-6月份客流量的整体变化趋势。 预设:整体上升。 师:你能预测后6个月的变化情况吗? 并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根据线的变化,整体是上升,所以后面也上升。 师:线的作用能帮助推理。实际上是不是这样呢? (3)预测,关联实际 出示7-12月份的统计图。 师:下半年整体变化趋势是怎么样的?为什么下降? 预设1:可能是天气影响,越来越冷。 预设2:可能是因为疫情。 师:同学们的分析都有道理,疫情确实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 师:我们把前两张统计图合并,一幅2021年镇海某生态农庄客流量统计图展现在你的面前了。预测一下,2022年该农庄的客流量会有什么变化? 预设:疫情还在,所以会受到影响,持续下降。 师:希望随着疫情散去,2022年的客流量早日回升。 调查发现,学生在课前已基本听说或见过折线统计图,因此本环节尊重学情,以问题为引领,信息技术为载体直接变化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经历由条状→线状→点的过程,省去画的步骤,为学生重点解读数据,分析交流留出教学时间。 在探究折线统计图中“点和线”的涵义时,主要安排点的辨析和线的明理两环节,突破条形统计图“条状理解”转为折线统计图的“线性理解”的难点。 点的辨析 在点的探究活动中,通过学生指一指、圈划的过程,辨析点所代表的数据涵义,沟通条形统计图线转化为折线统计图点的来历。 线的明理 在线的探究活动中,通过比一比、算一算等环节,探究线的两层意义:线首先具有增减平三个维度,分别在具体情境中解释含义;其二同为增或减,幅度不同,比率不同,“陡、缓”之词虽口语,但形象生动地为之后学习线的斜率打下基础。 折的推理 单点数据本身没有连续含义,但多点数据的关联可以引发连续数据的意义,也就是可以比较、推理。通过点、线的梳理,最后得到折线统计图的“趋势”作用,进行预测,水到渠成。 不同于函数图像,折线统计图每个点的意义是具有随机性和断点性,因此在推断时,依旧要启示学生统计数据结合真实意义和具体背景。 从条形统计图中得到折线统计图,最后回归于条形统计图的比较,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两者的异同,理清肌理。 统计的重点在于用数据进行“析理”,但学生的制图能力也需要点滴培养,因此作图环节中归纳作图程序,提高学生由数转图的实际动手能力。 本环节结合实事背景,首先让学生根据图像进行整体性描述,进一步培养数据分析能力和整体数感能力。 在预测后半年时,需要结合当下大环境影响,启发学生考虑问题要多方面思考,体验背景调查→点的生成→线的推理→背景走势的循环统计分析,真正将统计意识、数据分析能力与生活生产实际相关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和价值感。最后在疫情期间做好生命育人,健康防疫的安全教育。
三、 巩固 提升 1.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 师: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也见到过折线统计图? 生举例。 出示生活中的统计图 师:仔细读图,选择1副你最感兴趣的,说一说你看懂了什么? (1)淘淘的体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①整体解读 师:你觉得淘淘的病情怎么样? 预设:整体先上升后下降,最后比较平稳。 师:体温还会下降吗?为什么? 预设:不会,人的正常体温在37℃左右。 师:是的,人体腋下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人的正常体温并不是大家所想象的一条直线,它也有一定的波动,只是波动很小。 ②比较纵轴单位长度 师:老师用淘淘的体温变化又制作了一幅图,为什么用同一种数据制作的折线统计图却不一样呢?哪一种更合适? 预设1:纵轴表示的数据不一样。 预设2:第二种更合适,因为更能看出体温变化。 师:纵轴一个单位长度表示的数量越小,折线起伏变化的差距越大。 在画折线统计图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纵轴单位,以便更好地体现数据的变化趋势。 (2)加热冷水水温变化情况统计图 师:如果10分钟后,水停止加热,水温会怎么变化? 预设1:下降。 预设2:下降到室温。 师:预测既要考虑图的变化趋势,也要考虑生活实际。 (3)某市平均气温统计图 师:你读懂了什么?描述一下气温情况。 预设:整体先上升,后下降。 师:你觉得这会是下面哪个城市的气温?如果是四季如春的昆明呢? 预设1:B,宁波一年的气温变化比较明显。 预设2:昆明总体气温保持在20~25℃左右。 (4)微信运动统计图 师:微信计步器(出示微信计步器图片)对于老师一周的运动情况你想说什么? 预设:老师每天都在保持运动,步数总体呈上升趋势。 2.比较统计表,选择相应统计图 (1)出示不同场景统计表,选择统计图 师:要把两个统计表绘制成统计图,分别选择哪种统计图更合适? 预设1:第一个用条形统计图,第二个折线统计图。 预设2:第一个统计表是五个同学的,只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就可以了,所以是条形统计图。第二个统计表是表示一个同学的,要能清楚反映数量的变化,所以是折线统计图。 师:第一种情况,五个人各测了1次,数量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能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多少就可以,所以用条形统计图;第二种情况,一个人连续测了5次,要反应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用折线统计图更合适。 (2)比较不同同学统计图,比较趋势 师:要派小金和小王其中的一位去参加短绳比赛,你会选谁?为什么? 预设1:选小金,小金成上升趋势。 预设2:选小金,小金比较稳定,小王不稳定。 小结:通过对折线统计图折线的观察、分析,能进行一定的预测、判断,像这样两幅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之后将继续学习。 3.连一连 出示龟兔赛跑图 师:哪一幅表示龟兔赛跑中兔子的跑步过程? 预设:图1,兔子一直在跑没有停,与故事情节不符合。 图2,兔子一开始在跑,后来原地休息,与故事也不符合。 图3,兔子开始跑得很快,后来停下来,接着又跑了,符合情节。 师:数学把这么长故事用这么简单的折线统计图就说明了。 数学取之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练习环节中的四幅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非常常见,容易激起学习兴趣。 在“体温变化”的情景中,学生看到了2种“变与不变”。 第一种变与不变,是体温整体上升下降,然后受人正常体温的“约束”,动态维持在37摄氏度左右,感受动态不变。 第二种变与不变,是基于纵轴间隔单位长度的扩大,导致数据偏小,引起统计图上接近于一条水平线的不变,造成错觉不变。 在水温加热的场景中,有别于人的体温变化,它是有100摄氏度的自然阈值,更加明确了折线统计图中的不变数据产生的定值画面。最后降温同样考虑到室温影响。 在第三幅气温统计图中,感受大环境带来的影响,学生关注点从起初第一题场景中的自我温度伸展向小环境因素,最后延展到此题的大环境,画面感层层铺开,同一温度的不同场景搭建让数据分析在学生的脑海中晕染涤荡。 微信运动存在于许多学生的日常中(电子手表、运动手环等),利用数据唤醒学生的运动意识。 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数据本身主要有两类,定序数据和定类数据。通过沿用导入环节的跳绳比赛场景,搭建不同的统计表,让学生感受定类数据匹配条形统计图,定序数据匹配折线统计图,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不同统计图的适用范围,增强学生的择图应用能力。 2.折线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 继续沿用此题场景,转为折线统计图,对比两位同学的成绩,感受折线统计图中不同折线带来的变化趋势,为第二课时复式折线统计图埋下伏笔。 这样两次图-图之间的对比联结,帮助学生理解图外勾连,图内内链。 龟兔赛跑的场景蕴含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在速度—路程的模型中建立统计形态,关联数与代数和统计领域,充分挖掘折线统计图的作用。
四、 课堂 小结 师:请你们来分享一下今天的收获? 生谈收获。 师:能用今天所学的折线统计图来表示你这节课的心情吗? 生用手势比划折线统计图的方式描述心情。 总结环节用折线统计图表示上课心境,既生动形象又应用所学知识,将课堂演绎推向高潮。
教 学 板 书 折线统计图 点:表示数据 线:表示变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