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盛实验学校2024-2025学年度(下)第一学月学情检测
八年级 语文试题
一、语言积累与应用(15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归省 (xǐng) 亢奋 (kàng) 家眷 ( juàn) 悄怆幽邃(qiāo)
B.凫水 (fú) 行辈 (xíng) 燎原( liáo ) 犬牙差 (cī) 互
C.斡旋 (wò) 桕树 ( jiù ) 糜子(méi) 佁 (yǐ) 然不动
D. 冗杂 (rǒng) 晦暗 (huì) 蓦然(mù) 熙 (xī) 熙然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缥缈 偏辟 踊跃 人情事故
B. 宽慰 嘱咐 脑畔 大彻大悟
C. 严竣 震撼 静穆 无人问津
D. 褪色 撺掇 幅射 垂珠联龙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雨更大了,房顶上、街上激起一层白蒙的雨雾,宛如缥缈的素纱。
B.没有时间和精力的话,不要乱表爱心养小动物,怠慢它们同样是种残忍。
C.今年中国经济仍将保持一定稳增长力度,绝不会像西方预测那样戛然而止。
D.为了纪念唐代书法大家欧阳询“当代文人书法周”活动在望城区书堂山举行,为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场叹为观止的文化盛宴。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2分)
A.通过汉字书写大赛,使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美好。
B.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C.抖音不再是一款只针对“先锋潮人”的应用,而是一个帮助普通用户记录美好生活的平台。
D.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
5.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与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选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表达了作者对少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农家朋友诚挚情谊的眷恋。
B.《回延安》以“信天游”的形式,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表达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的心情。
C. 《小石潭记》的情感由开篇的“乐”,到文末渐渐转化为“寂寥”与“悄怆”,含蓄地表达了作者被贬后内心终究无法摆脱的落寞之情。
D.《灯笼》以散文的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不同侧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6.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5分)
(1) ,悠悠我心。(《子衿》)
(2)气蒸云梦泽,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 ,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5)青树翠蔓, ,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二、综合性学习(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作为地球的主人,就应该好好保护地球。为了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绿色,更环保,校学生会将举行“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倡导节约能源。
材料一:温室气体让地球“发烧”。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深入,温室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出,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全球变暖使得南极冰川开始融化,进而导致海平面升高。本世纪末海平面可能升高1.9米,远远超出此前的预期。地球“发烧”也给人类的健康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水温升高导致蓝藻迅猛繁衍,从供水体系到天然湖泊都会受到污染,从而引发人体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低碳生活,已成为人类急需建立的生活方式。
材料二:低碳指较低或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共识。它的倡导,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 生产和生活方式,优化和约束某些生产和消费行为,从而实现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低碳生活”的提出, 不仅告诉人们可以为减碳做些什么,还告诉人们可以怎么做。
材料三: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秘书长任官平说:“节能就是最大的减碳。”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完成“低碳生活”的相关问题。
结合三则材料,概括出低碳生活的含义。(2分)
为本次活动拟一条宣传标语。(2分)
请你以班委会的名义写一封倡议书,呼吁同学们节约用电,补充三条倡议内容(3分)
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更好地保护地球,低碳生活,我代表班委会发出以下倡议:
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节约用电,为人类发展献出一份力量!
倡议人:××年级××班委会
××年××月××日
10.请用行楷抄写句子。(3分)
人生是一场探索之旅,学会从容应对每一项挑战,才能让自己走得更远。
三、阅读(29分)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1-13题。(12分)
叫卖:一座城市的温情微吟
①在许多大城市已经不大听得到小贩的叫卖声了,但成都的街巷里却还热闹,尤其玉林这一片,从早到晚都像在进行着一种叫作“叫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盐水煮花生——,五香豆腐干儿——菊花——金银花——胖大海哎——哟——磨刀——磨菜刀剪刀——
②声音由远及近,反复着,然后依依渐次远去。那尾音还游丝一般地轻舞着,另一个悠远的声音又叠加上去,首尾相接,不绝如缕。
③小贩叫卖的声音在古书中被形容为“吟叫百端”。一个“吟”字画出了声音的起伏线谱,轻重长短、虚实收纵,是带着旋律的声音艺术。短短几个字,不但要韵味悠长,让人觉得舒服,还得要勾起人们的消费欲望,那自是一套了得的本事。
④各地的方言让小贩一吆喝,就有了鲜明的地域风韵。在江南,软糯的吴音可以吟出宋词的清韵:“水红菱嘞——水红菱要吗?”
⑤住在江南的日子里,清早,总会飘来一个女子柔软清灵的叫卖声,那细细柔柔的声音像是雨后擦地而过的微风,湿漉漉地在小巷回旋,然后飘挂在翘角的屋檐上,久久荡着。
⑥而老北京的叫卖更具艺术感。这活儿大多是老爷们儿干的,宏声大嗓,却悠然作韵,京腔里透着惯常的自信:“吃来呗,沙瓤的,闹块咧!”卖西瓜的一嗓子出去,声调婉转,平仄起伏,有京韵大鼓的韵调。年少时,我在皇城根儿下住过,那时的北京城,红墙蓝天,鸽群飞掠,哨音长长,绿杨深处胡同里飘出一两声悠远模糊的叫卖,那味儿是让人忆起来也会销魂儿的。只是,如今京城的叫卖渐渐由一种生活形态转变成了招揽游客的文艺演出。
⑦我们玉林这一片的叫卖则还是原生态的、活着的、川味儿的声音艺术。玉林接纳了操着川内各地方言的小贩,他们在这里聚集,叫出不同的音韵风味来。川东、川北的,语调舒缓,尾音带着弯儿:“醪糟儿——,粉——子醪糟儿——”,音调富于变化,旋律感极强。川南的则直接、短促:“豆花儿!胆水豆花儿!”字字铿锵,颗粒饱满,不加修饰,朴拙自然。而成都本地的,自是柔婉亲切,如丝般顺滑:“凉糕——凉粉儿——凉皮——”。在玉林的叫卖,不管哪种风韵,不管何种力度,基本都是独词独句,将货品名字直端端道来,率性、爽直,这是川人的性格。
⑧我住进玉林是十九年前的事了。那时,有个川北口音的男子每天清晨都会在楼下叫卖发糕。他的声音实在好听,感觉他只是轻轻一张嘴,声音就能“打远儿”。但从我的楼上看不到他经过的那条小巷,我便不曾见过他。我猜想,他该有四十多岁了,这些年风雨无阻地叫卖,断然不是为了炫耀他的“中国好声音”,而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多半会有两个孩子需要供养,有双亲需要赡养,为了他们,他一刻也不曾松懈。
⑨有段时间我凌晨两三点才能入睡,但他早晨一嗓子就会将我的梦境挑破。家人心疼我,就对着他一通斥责。我赶紧制止,说大家都是在讨生活,不容易的,都别相互为难了,我可以换个房间睡觉的。可自那以后,就再也没听到过他的吆喝了,这让我心里愧痛。我企望着没有耽误他的买卖,没有影响他供养孩子,赡养老人。
⑩玉林飘荡着叫卖声的世俗生活总是令我迷恋,它充满了人间烟火的味道,是“生物多样性”的样板。小贩的叫卖总是把真实的日子味儿送进户牖,提醒着我们人生之苦乐。这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是一座城市温情的微吟。
“收——旧家——具——哟——,收——废报——纸——”
在楼上埋头读书,忽地传来一声吆喝,我瞬间想起家里有一大堆不要的旧书刊可以换点小菜钱,就冲着楼下大喊一声:“喂——等到,卖废纸!”
11.作者为什么说“叫卖是嚷嚷市声中最动听的声响”?请结合全文分条概括。(4分)
文中描写了江南、北京和成都三地的叫卖,有何作用?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文章开头与结尾都写到具体的叫卖声,这样安排有何妙处?请结合全文进行赏析。(4分)
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甲】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
明日过桃源县①,之绿萝山下。诸峰累累,极为瘦削。泊水溪,与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桃可千余树,夹道如锦幄②,花蕊藉地寸余,流泉汩汩。溯源而上,屡陟③弥高。石为泉水啮,皆若灵璧④。有老道人从石壁上复缘而下,欲见其捷,失足仆地,众皆笑。予乃窃步驰道间,至桃花下,月色转朗耀,花香薰人,藉地而坐。顷之,文弱亦至,相顾大笑曰:“已较迟八刻矣!”茵花啜茗,欢笑移时。
夜中月色水声,清人肌骨。滩声雷轰,霏珠溅雪,小舟复不可往。乃步行壁下,溪水浸岩中断,复不可往,则跣⑤而过。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渔人曰:“此龙角亭也,下有龙湫。”急往改衣少息,偶有乡民陈姓者,以鸡黍至,感其意,为之饱。讯溪所止,则云:“两山相合,中萦一带,可二百里许。”予曰:“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相与步归,至舟,日向午,遂理归棹。一瞬数十里,去花源一牛鸣宿焉。
【注】①桃源县:隶属湖南常德,因《桃花源记》而闻名。②锦幄:锦帐,泛指华美的帐幕。③陟(zhì):登,上。④灵璧:灵璧石,产于安徽省灵璧县磬石山的一种观赏石。⑤跣(xiǎn):光着脚。
1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渔人甚异之 异: 对……感到惊异
B. 乃不知有汉 乃: 于是,就
C. 之绿萝山下 之: 往,到……去
D. 相与步归 相与: 一起
15.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B. 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C. 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D. 凡三四渡/有滩浩浪/掀舞相与/濯足/望前溪丛树中/有小亭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甲】文最后写与陶渊明同时代的刘子骥寻桃花源的故事,增添桃花源的真实性,使文章虚实相生。
B.【甲】文作者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相对立的世外桃源,表达作者反对剥削压迫、反对战乱的愿望。
C.【乙】文从“泊水溪,与诸公步入花源。至桃花洞口”中,可以看出桃花源的位置隐秘,且与世隔绝。
D.【乙】文展现了桃花源中乡民的淳朴热情,“我”与朋友文弱志趣相投,一起漫游山水,乐在其中。
1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2)予曰:“此真避秦处也。恨无小舟,不能穷其源耳。”
(三)古代诗歌阅读(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18~19题。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8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B.“流”即挑选,“采”即采摘,“芼”即求取,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C.《关雎》属于《诗经》中的“国风”,采用重章叠句的艺术形式,增强诗歌的音乐美。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了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1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3分)
四、名著导读(6分)
“4.23”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八年级准备开展“走进杜甫,聆听时代的声音”的主题阅读活动,请结合下面的材料,完成活动任务。
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长安逃到灵武,做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放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做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诗)李白用来抒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经典常谈·诗第十二》
20.朱自清先生谦称《经典常谈》“各篇的讨论,尽量采择近人心说”,并没有自己观点。选择什么样的说法介绍给读者,也能显示出作者的眼光与功底。请结合材料,完成下面读书笔记。(6分)
(1)重要事实:
(2)主要观点:
(3)阅读后的收获:
五、写作(40分)
21. 按要求写作。
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燃爆全球,突破100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首。《哪吒之魔童闹海》给了我们很多启示,“爹娘不在身边,你要学会照顾自己。”“你不是一直想和爹踢毽子吗?”作为魔童的哪吒能够实现人生价值,离不开父母的鼓励与陪伴。亲情永远是我们每一个人人生旅途中披荆斩棘的坚固铠甲,请模仿《背影》《秋天的怀念》以平实的语言叙写平凡事件传达真挚的情感的写法,以《流淌在心间的亲情》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②内容自选,立意自定;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⑤不少于600字,最多写满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