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考试生物试题
一、单选题
1.生物学家通过对选定的生物物种如噬菌体、支原体、酵母菌、豌豆、线虫、果蝇、小鼠等进行科学研究,用于揭示某种具有普遍规律的生命现象,这种被选定的生物物种就是模式生物。下列关于“模式生物”描述,正确的是( )
A.支原体、酵母菌、豌豆等“模式生物”都可用于研究生物膜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
B.噬菌体与上述其他“模式生物”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无由核膜包被的细胞核
C.豌豆细胞与支原体、酵母菌等原核细胞相比,细胞壁的成分并不相同
D.“模式生物”的生命活动都离不开细胞,说明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2.如图表示某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分泌的基本途径与类型,其中途径②和⑧分别表示蛋白质转运的非分泌途径和分泌途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肽链的合成均起始于游离的核糖体,当合成出定向信号序列后会从核糖体上脱离,转移至内质网上进行加工
B.用3H标记亮氨酸的羧基,可追踪蛋白质合成和分泌途径
C.细胞器和细胞核中的蛋白质均来自非分泌途径,过程⑥需要借助核孔
D.图中⑩的分泌物可能是胰岛素、抗体、某些消化酶等,该过程需要线粒体供能
3.为了研究高温胁迫对水稻拔节期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的影响,研究人员以水稻为材料进行实验,温度具体设定如下:10:00为36℃、11:00为38℃、12:00为39℃、13:00为40℃、14:00为38℃、15:00为35℃。实验结果如图1,图2为高温胁迫诱导水稻PSⅡ发生光抑制的局部作用机理图(PSⅡ是吸收、传递、转化光能的光系统,ROS代表活性氧,D1蛋白是组成PSⅡ的重要蛋白之一)。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由图可知,在10:00—15:00时,CK组的温度越高,SPAD越低;在12:00—13:00时,实验组中高温胁迫5d处理组的SPAD下降最多
B.水稻细胞中叶绿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可以用无水乙醇分离叶片中的叶绿素
C.由题意可推知PSⅡ可能是由蛋白质和光合色素组成的复合物,分布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
D.高温胁迫下产生过量ROS,可直接导致PSⅡ失活,也可抑制D1蛋白的合成来导致PSⅡ失活
4.细胞质中的AMPK(一种蛋白激酶)与AMP结合后被激活促进细胞自噬性死亡。为寻找乳腺癌治疗新药物,科研人员以乳腺癌MCF-7细胞为研究对象,探究银杏内酯K(GK)对乳腺癌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实验处理 增殖率(×10-2) 凋亡率(×10-2)
① 不做任何处理 100.00 4.75
② GK低浓度(GK-L)组 83.51 12.84
③ GK中浓度(GK-M)组 61.13 24.46
④ GK高浓度(GK-H)组 33.19 42.24
⑤ GK-H+AMPK抑制剂 63.84 20.71
A.乳腺癌MCF-7细胞自噬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细胞器是溶酶体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GK浓度,无关变量有培养温度、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等
C.GK可能会引起MCF-7细胞中更多的AMPK被激活,从而促进细胞凋亡、阻止细胞恶性增殖
D.AMPK抑制剂能逆转GK对MCF-7细胞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与AMPK竞争结合AMP从而抑制AMPK激活
5.科研人员利用下图所示的流程,将小鼠多能干细胞(PSC)诱导成为精子,并使其成功与卵细胞受精,得到正常后代,这项研究为由男性无精症导致的不孕不育患者带来了希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为避免受体会对供体胚胎发生免疫排斥反应,应对代孕鼠注射免疫抑制剂
B.为获得更多优良胚胎,应选发育良好、形态正常的原肠胚进行分割
C.进行步骤①之前,需将精子培养在人工配制的获能液中使其获能
D.实验时需要对雌鼠注射促性腺激素,目的是促进卵母细胞成熟
6.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是指在体外对分离的单个细胞的基因组进行扩增并完成测序,该技术在遗传病的防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某女性患有单基因显性遗传病,研究人员对其极体进行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推测出与被测极体同时产生的卵细胞不含致病基因,最终通过试管婴儿技术帮助该女性获得健康婴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与传统的基因组测序相比,单细胞基因组测序无需以大量细胞为样品来提取DNA
B.研究人员所用的基因组测序技术,需测定该女性24条染色体上的DNA序列
C.该女性体内细胞中含致病基因的个数为1个或0个
D.由于卵细胞与极体来自同一个次级卵母细胞,故二者的基因组成一定相同
7.经X射线照射后,豌豆高茎基因D发生了一个碱基对的替换而突变为d基因,导致其编码的赤霉素3-氧化酶中第229位的丙氨酸(GCU、GCC、GCA、GCG)被替换为苏氨酸(ACU、ACC、ACA、ACG),使得该酶失去了将无活性的赤霉素前体(GA20)转变为有活性的赤霉素(GA1)的催化能力。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高茎的形成机理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B.由题意推知,D基因由于G-C被替换为A-T而突变为d基因
C.不同密码子编码同一种氨基酸可增强密码子的容错性,但会降低翻译的速度
D.若X射线照射后,豌豆的D基因及线粒体基因都发生了突变,这说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
8.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人体在长期应激状态下容易出现的一种胃肠道疾病,典型症状为腹痛、腹胀和排便频率改变等。皮质酮(CORT)以及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可能是IBS发病的主要原因,机制如图所示。另外,肠道活动还受到交感神经的作用。下列选项错误的是( )
A.长期应激通过神经—体液调节导致CRH分泌增加
B.副交感神经兴奋可导致多种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量减少
C.促炎细胞因子和CORT在诱导IBS发病方面表现出协同作用
D.当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时,肠道的蠕动会减弱
9.景观式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兼具观赏与污水处理功能,在保护生态环境、调节碳循环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图为某景观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的示意图(“”表示水流方向)。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遵循协调原理,该生态系统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湿地植物并合理布设
C.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污水一般需控制流速并经过稀释处理
D.该生态系统的观赏与污水处理功能分别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和直接价值
10.科研人员以小鼠为实验对象,研究KD饮食(高脂肪低糖类)对小鼠抵御甲型流感病毒(IAV)感染的效果。饲喂小鼠7天后再用一定浓度的IAV感染小鼠,统计小鼠的生存率,以及细胞毒性T细胞和γ-T细胞(一种新型T细胞)的相对数量,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实验组每天饲喂一定量的KD饮食,对照组每天饲喂等量普通饲料
B.感染前3天的结果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功能
C.感染约3天后的结果说明KD饮食可以增强小鼠抵御IAV感染的能力
D.在针对IAV的免疫中γ-T细胞发挥主要作用,细胞毒性T细胞没有发挥作用
11.研究发现蓝光会诱导棉花幼苗下胚轴产生向光性。以棉花幼苗为材料进行两组实验:实验一置于黑暗条件下,在下胚轴的一侧分别添加等量的清水、赤霉素(GA)、生长素(IAA);实验二置于单侧蓝光下,在下胚轴向光一侧分别添加等量的清水、GA、IAA,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生长素、赤霉素发挥作用时需要与特异性受体结合
B.实验一说明棉花幼苗下胚轴弯曲生长是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导致的
C.实验二说明赤霉素会加剧蓝光引起的下胚轴弯曲程度
D.该实验结果说明蓝光抑制了生长素由向光侧向背光侧的移动
12.研究人员欲从自然发酵的传统腐乳中筛选出新的毛霉菌株改良腐乳风味。该过程需利用酪素培养基,其原理是在培养基中添加酪素,如果菌株能产生蛋白酶并分泌到胞外,则能将酪素降解形成透明圈(如图所示)。下表为8种毛霉菌株分别接种到酪素培养基培养后测得的H/C值(透明圈直径与菌落直径的比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菌株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H/C值 3.75 5.8 1.50 4.33 5.42 3.08 3.90 5.33
A.毛霉与乳酸菌在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B.培养基中添加的酪素主要给毛霉提供碳源、氮源和维生素等营养成分
C.该酪素培养基需要添加琼脂且pH调至中性
D.据表初步筛选出的具有高蛋白酶活力的菌株编号为②⑤⑧
13.捕蝇草的捕虫夹中间有3~5根触觉毛,当猎物第1次触碰到触觉毛时,触觉毛会产生1个动作电位(膜电位变化情况与神经元相似,如图所示),此时捕虫夹不会闭合,但随着触觉毛产生更多动作电位,捕虫夹会紧密闭合。研究还发现,猎物的挣扎刺激使捕蝇草产生少量的茉莉酸(一种植物激素),茉莉酸诱导捕虫夹产生并分泌消化酶,完成对猎物的消化,而且消化猎物产生的化学刺激,诱导合成更多的茉莉酸,从而进一步提高消化酶的浓度。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ab段Na+主动运输流入细胞,bc段K+主动运输流出细胞
B.动作电位产生的过程中,膜内外的电位差始终促进Na+内流
C.茉莉酸与消化酶合成的调控与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反馈调节相同
D.捕虫夹产生并分泌消化酶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的参与
14.亲缘关系较远的物种,由于有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结构向着同一方向改变,例如鸟类与蝙蝠亲缘关系较远,却有相似的形态,这属于趋同进化。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趋同进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B.趋同进化最终会打破鸟类与蝙蝠之间的生殖隔离
C.趋同进化的形成离不开可遗传的变异和环境的定向选择
D.趋同进化就是不同物种之间的协同进化,协同进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15.蝴蝶的性别决定方式为ZW型。某种野生型蝴蝶的体色是深紫色,深紫色源自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叠加。黑色素与紫色素的合成分别受A/a、B/b基因(均不位于W染色体上)的控制。现有一种黑色素与紫色素合成均受抑制的白色纯合品系M,研究人员让该品系M与纯合野生型蝴蝶进行正反交实验,所得F1的体色均为深紫色,利用F1又进行了以下实验,实验结果如表格所示。多次重复上述两组实验,发现极少数实验一中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而实验结果保持不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类别 杂交组合 后代表型及比例
实验一 F1的雌蝶与品系M的雄蝶 深紫色:白色=1:1
实验二 F1的雄蝶与品系M的雌蝶 深紫色:紫色:黑色:白色=9:1:1:9
A.由实验结果可知,A/a、B/b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且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B.实验二中F1的雄蝶减数分裂过程中发生了互换,产生的配子种类及比例为AB:Ab:aB:ab=9:1:1:9
C.实验一中F1的雌蝶与实验二中F1的雄蝶相互交配,子代中深紫色个体占9/40
D.极少数实验一中所得后代全为深紫色的原因是F1中有个别雌蝶产生的含有ab的卵细胞不育
二、解答题
16.绿硫细菌是一种古老的光合细菌,以CO2为唯一碳源。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同之处主要是其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H2S,而不是H2O。如图表示绿硫细菌的光反应过程。
(1)据图推测,绿硫细菌光合片层相当于绿色植物细胞的 。
(2)绿硫细菌光合作用的产物是 。1930年,科学家们根据绿硫细菌的光合作用,推测绿色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O2来自水,而不是CO2,原因是 。
(3)图中ATP合酶的功能是 。其合成ATP依赖内腔高浓度的H+,内腔高浓度的H+来源有 。
(4)由图可知,绿硫细菌光反应阶段的能量转化过程是 。
17.发热是许多疾病初期机体的一种防御反应,人体的体温调定点学说认为体温调节机制类似于恒温器的调节,调定点是该恒温器调节温度的基准,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温度时,机体通过调节使体温回到调定点水平。如图表示致热原导致人发热时体温调节的变化。
(1)剧烈运动时,正常人体温仍可维持在“体温调定点”,人体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原理是 。此时,人体主要产热器官是 ,主要的散热器官是 。
(2)体温调定点位于 (结构),上图中①阶段,体温调节中枢感受到体温与调定点存在差异,此时体温调节中枢会认为机体处于体温 的状态,从而通过 (列举两点)途径使体温达到新调定点。
(3)病毒感染后出现发烧现象,病人往往在体温上升期觉得很冷,其原因是 。
18.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主要表现为骨骼肌不断退化出现肌肉无力或萎缩,逐渐丧失行走能力,通常到20多岁因心肌、肺肌无力而死亡;肝豆状核变性是另一种单基因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发生率约1/10000,现发现1例确诊为DMD合并肝豆状核变性的罕见病例,对其进行家系调查,如图1(Ⅲ4与Ⅲ3为同卵双胞胎,家族中仅部分成员做了基因检测,结果展示在图中)。
(1)Ⅲ4与Ⅲ5将来生出肝豆状核变性孩子的概率为 。
(2)已知DMD是由于患者体内的D基因突变为d基因所致。研究人员先利用PCR扩增出Ⅲ1、Ⅲ2、Ⅳ2的D/d基因,再用某种限制酶切割后进行电泳,得到结果如图2,结合上面两图信息可知:D基因发生的突变类型是 ,突变后基因内部出现了 个限制酶切位点,DMD的遗传方式为 ,判断理由为 。
(3)假设Ⅲ3再次怀孕,孩子两病兼患的概率为 。理论上,患者同时并发这两种病的概率极低,请从家系图中关系分析,Ⅲ3生出两病兼患的孩子概率如此之高的原因: 。
(4)基因组编辑技术可以实现对特定基因的定点插入、敲除或者替换,目前已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得到应用。有人提议,应大力推进对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组编辑的相关研究,从而杜绝遗传病孩子的出生,提高人口质量。你是否赞成该提议?并至少从1个角度简要阐述理由。 。
19.目前用于治疗人类疾病的单克隆抗体大多数是鼠源单抗,鼠源抗体的恒定区易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而失去作用,科研人员将鼠源抗体的可变区与人源抗体的恒定区组合,设计出M抗体可降低免疫排斥,用于肿瘤治疗。获得相关基因后,利用PCR技术进行融合得到目的基因,将其与乳腺细胞表达载体PBCI构建形成重组DNA分子。目的基因、表达载体PBCI的结构如图甲、乙所示。请分析回答:
(1)M抗体的设计可以通过蛋白质工程完成,基本思路是:预期M抗体的功能→设计预期的M抗体结构→ → →获得所需要的蛋白质。
(2)构建重组DNA分子时,应该选择 (填“P1”或“P2”)启动子,目的是 。本实验应选择限制酶 (填“MboⅠ”或“ScaⅠ和XbaⅠ”或“ScaⅠ和MboⅠ”)切割目的基因与pBCI载体,将酶切产物正确连接后形成重组DNA分子,以便后续通过荧光检测筛选。
(3)通常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小鼠的 (填细胞名称),在培养液中加入 后,发出 荧光的即为目标细胞,再经过 等胚胎工程技术获得转基因小鼠。
(4)通过 技术检测转基因小鼠乳汁中的M抗体水平。
三、实验题
20.森林火灾会导致成熟阶段的优势树种死亡,从而在林冠层形成空隙称为林窗,图1是某森林发生火灾后40年间物种种类的统计图。科研人员对多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进行团状采伐,形成小型林窗(100~225m2)、中型林窗(625~900m2)和大型林窗(1225~1600m2),每个类型林窗9个,以未采伐的马尾松人工纯林作为对照,测定了不同林窗中不同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结果如图2,请分析回答:
(1)森林火灾后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 ,判断的依据是 。
(2)在林窗演替的过程中,植物的垂直结构会发生改变,由于植物可为动物提供 ,故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结构也会发生改变。
(3)由图1可知,当林窗区域发展到30~40年时,生物多样性会减低,推测其原因可能是 ,所以为更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定期合理开采木材,这有利于群落的发展。
(4)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 ;由图2可知,与纯林相比不同大小的林窗中各土层的土壤动物类群数目 ,其中 (填“小”或“中”或“大”)型林窗是该人工林改造的最佳方案。
参考答案
1.D
2.D
3.B
4.B
5.C
6.A
7.B
8.A
9.C
10.D
11.D
12.C
13.D
14.C
15.C
16.(1)类囊体薄膜/叶绿体中的类囊体薄膜
(2) S和(CH2O) 绿硫细菌光合作用的原料是H2S和CO2,但产物是S和(CH2O),没有O2,说明CO2中的氧没有转化为O2
(3) 催化ATP的合成、运输H+至细胞质基质 H2S光解产生、电子和H+传递链主动运输转入
(4)光能→电能→ATP和NADPH中活跃的化学能
17.(1) 机体产热量等于散热量 骨骼肌 皮肤
(2) 下丘脑 偏低 骨骼肌战栗;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皮肤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3)体温调定点升高,低于调定点的体温刺激冷觉感受器产生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冷觉
18.(1)1/202
(2) 碱基对的缺失 1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 男性DMD患者Ⅳ2的双亲均正常,排除伴Y染色体遗传的可能,同时说明该病为隐性遗传病,而图2电泳结果显示患者的父亲Ⅲ2不携带DMD致病基因,排除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3) 1/16 Ⅲ2的母亲(Ⅱ2)与Ⅲ3的父亲(Ⅱ8)是亲兄妹,Ⅲ2与Ⅲ3属于近亲结婚。
(4)不赞成。原因:①技术层面,人类对基因的认知尚不完全,应用这项技术隐藏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人体携带新的致病基因或出现新的生理缺陷;②社会层面,可能诱发不公平现象,出现“设计完美婴儿”、基因歧视、由少数人控制人类、违背后代的自决权等伦理问题;③可能改写人类的进化方向。应该鼓励基因组编辑技术在体细胞层面的研究,禁止对胚胎进行该技术的应用
19.(1) 推测应有的氨基酸序列 找到并改变相对应的脱氧核苷酸序列(基因)或合成新的基因
(2) P1 保证目的基因在乳腺细胞中特异性表达 ScaⅠ和XbaⅠ
(3) 受精卵 四环素 红色 胚胎移植
(4)抗原-抗体杂交
20.(1) 次生演替 原有的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
(2)食物条件和栖息空间
(3)林窗关闭,森林下层植物获取阳光减少,导致动植物种类减少
(4) 取样器取样法 增加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