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普通高中2023级“零诊”考试
语文模拟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
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典学是一门亟待建设的学科,我们需要从古典语言、古典文本、政治史和思想史等各个层面
思考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我们有必要留意古典学身上强烈的超越学科的“非学科”特征。古典学
作为一种现代意义上的学科,是现代的事情,但就古典学的实质内涵而言,它既古且新。所谓古,是
因为古典学意味着一个文明的奠基性开端,其后只有一直绵延不绝,这一文明方能“斯文不丧”。所
谓新,是因为奠基性的古典若不能因时损益,难免陷于故步自封乃至于面对文明危机时手足无措。
文明奠立的开端时期所形成的基本观念和思考方式,对后来的历史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其内核就凝
结于被确立为经典的典籍。这种源初的奠基,包括精神德性、思想品格和智性深度的奠基,也是古
典自身的确立。
古典学若为文、史、哲和各种社会学科所割裂,或者依照惯有的学科建设思路建设一门看似全
新却在理据与形式上与任何一门学科无异的新学科,那么,这种古典学的“心思”“志气”“知识”和
“气象”都有可能限于狭窄。因此,当我们谈论古典学作为一种学科建设时,首先应该明晰古典学的
“非学科”性质。
哲学是这种“非学科”性质最近似的例子。在西方的思想传统上,哲学被视为一切知识和学科
的前提和根本统摄,但是,在学科化日益发达和哲学及其理论日益普及化的今天,哲学早已成为一
门学院内的学科,形而上学更是常常被逐出哲学这门学科之外,柏拉图的《理想国》曾经预言了这种
情形:“哲学受到流放,遭受遗弃,无法完满。”按照尼采的说法,就是关注于琐碎的学者取代了哲人,
成为西方现代精神的象征。
我们有必要关注古典学与哲学类似的完整视野。所谓古典学的完整视野,首先是为了恢复被
现代学科固化所遮蔽的视野。我们目前的学科设置几乎完全依凭于西方现代的学科体系,以文史
哲和社会科学割裂了原本具有整体性的经典本身。以中国学人最熟悉的《论语》为例,无论探求《论
语》中的哲学、文学还是历史考证,或是构建某种古代生活,都非《论语》编纂者的目的所在。宋儒所
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或者汉人以《论语》为
通往六经之“传”的做法,背后的古典视野都是以人的最高可能(君子或圣人)和政治生活的最佳可
能为统摄,朝向一种人与人、人与政治和自然之间更加完整的思想和政教体系。这种完整性首先要
求我们对经典本身持有完整的理解,不以其片段章节为叶而不见泰山之全,更不能以后来者的思想
偏见而无视经典作品自身的脉络与思想整体。
(摘编自娄林《古典学的“非学科”性质》)
材料二:
在当下应当如何建设好古典学?古典学首先需要确立自己的核心目标与使命。古典学不仅要
扎扎实实地完成文献的整理、校订与解读,还应当深入考察人类古典文明所确立的基本价值观,把
传承高尚的文明价值作为自己责无旁贷的使命。无论孔子、孟子还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和
希腊的古代哲人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美德为核心的成人之道,他们强调通过道德上的自我修养来
培养习惯、塑造人格,最终成长为道德完善的“君子”或“优秀的人”。我们应当跟随先哲思考幸福与
德性、友爱与正义、理智与情感等人类的基本价值观,让古典美德转化为有益于现代社会的价值
力量。
以传承文明传统中的优秀价值观为使命,古典学将有助于反思并完善现代世界。人类文明正
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繁荣,传统的生活世界已经一去不复返,数字经济、通信技术,乃至人工智能已经
大大改变了人们面对世界和联系彼此的方式。技术文明在极大地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人类
的人文传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基于经典传承的文明认同面临瓦解的危险,甚至经典本身也在后
现代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下变成了一个可疑的概念。经典何以是经典?经典所传达的价值观是否
能够阐发对现代世界的反思性批判?要回答这样的问题,古典学需要成为人类现代性的一面镜子,
深入思考现代人的生存处境,为应对现代世界的难题与挑战提供古典的思想资源。
古典学实现价值传承的途径必然要立足于教育。古典学不仅仅研究经典,也传授经典。我们
希望经典的价值在新一代学生中得到发扬,让年轻人亲近经典,阅读经典,得到古典心性的陶冶。
这样的古典教育并不仅仅是智性的教育,它同时是一种内在的情感教育。同时,古典学研究一方面
必须以扎实的语文学训练为基础,另一方面又总是指向文本所蕴含的义理问题,需要对经典作品提
出深入的诠释与理解。古典教育应当激发生活的意义感,“尊德性而道问学”。只有这样的古典学
才能够培养出“兼通中西之学,于古今沿革,中外得失,皆了然于胸中”的新时代栋梁之材和文明担
纲者。
通过价值传承,古典学的长远目标是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类文明新形态。古典学应
当扬弃文明的界限,从仅限于古希腊罗马的古典学到面向世界的古典学,从“小古典学”拓展为“大
古典学”。这样的古典学尊重古典文明价值的多元性,鼓励古典文明研究的交流互鉴,将大大丰富
古典学研究的范畴与内容。我们应当充分挖掘各古典文明的历史文化和经典文本的丰富内涵,在
多元、包容的文明观视野中,通过更整全的古典文明研究,探索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