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5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与遵义会议练习题(含答案)
选择题
1.由于李德、博古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以上材料反映了红军长征的 ( )
A.原因 B.经过
C.结果 D.路线
2.下图是重走长征路的线路图。其起点是 ( )
A.上海 B.瑞金
C.南昌 D.杭州
3.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将士用血肉之躯筑起“城墙”,为战友赢得了时间,被俘后壮烈牺牲。与此事件相关的诗句是 ( )
A.红军长征路漫漫,抢渡湘江风正寒
B.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C.湘江日暮声凄切,愁杀行人归去船
D.东南力战下三湘,一片降幡出武昌
4.“这次会议以前,共产国际的指示,从来都是尚方宝剑……中国共产党经过14年的艰苦努力,付出了无数鲜血与生命的代价,终于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路线,自己安排自己的领导人。”材料中的“会议”召开于 ( )
A.上海 B.嘉兴 C.古田 D.遵义
5.下图是1960年中国人民邮政发行的某次会议二十五周年的纪念邮票。这次会议 ( )
A.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使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旗帜下空前团结
C.确定党在当前的任务是组织工人阶级,开展工人运动
D.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6. “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庭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革命上“新途”的转折点是指( )
A.四渡赤水 B.飞夺泸定桥 C.三大主力会师 D.遵义会议的召开
7. 下图反映了红军长征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长征组歌》中描述这个历史事件的歌词是( )
A.遵义会议放光辉,全党全军齐欢庆 B.昼夜兼程二百四,猛打穷追夺泸定
C.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D.陕甘军民传喜讯,征师胜利到吴起
8.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小明同学和父母一起参加了“重走长征路”红色旅游团。到达陕北后,妈妈问了小明四个问题,小明回答错误的是( )
A.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长征开始的主要原因
B.长征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C.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红军四渡赤水,跳出了敌人的包围
9. 下列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②国民党左派叛变革命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
③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0. 1935年召开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大会议。它的召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这次会议是在哪一军事行动中召开的( )
A.长征 B.井冈山会师 C.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D.北伐
11.下列对红军长征胜利的意义的总结中,正确的是( )
A.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B.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
C.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2.八年级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编写《红军长征》剧本,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历史场景的台词,其中有误的是( )
A.长征始于1928年的井冈山会师
B.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多人
C.巧渡金沙江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D.红一方面军同陕北红军会师吴起镇
13.美国作家李尔兹伯说:“(长征)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长征)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贏得了中国。”下列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
①长征途中肯定了毛东的正确主张,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②长征是一次武装宣传、沿途播撒了革命的种子
③长征的胜利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④长征的胜利使中共摆脱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转危为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毛泽东的诗《七律 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下列各项长征途中发生的,没在诗词里表达出来的是( )
A.爬雪山,过草地 B.巧渡金沙江
C.召开遵义会议 D.甘肃会宁会师
15.关于遵义会议,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这次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
C.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16.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
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
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
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
17.《红星照耀中国》被誉为是研究中国革命的经典百科全书,该书真实地记录了作者斯诺1936年6月至10月在我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斯诺可能报道了( )
A.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B.台儿庄战役
C.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D.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8.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 )
A. 太平天国北伐、东征、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B. 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扩大了革命影响
C. 建立井冈山根据地,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D. 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19. 美国作家哈里森说:“(长征)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的凯歌……是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长征终于为毛泽东和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在本世纪没有哪一个事件如此地触发世界的想象。”材料表明长征 ( )
A. 翻开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B. 传播了民主革命的精神
C. 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 对世界局势产生了影响
20.下列关于红军长征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是红军长征的主要原因
B. 长征是被迫进行的,是一次大逃跑
C. 长征是红军进行的战略大转移
D. 长征始于1934年10月
21.1932年5月,毛泽东提出:“在三次反‘围剿’战争以后,我们的军事战略,大规模上决不应再采取防御式的内线作战战略。……在现时敌我形势和我军给养条件下,均必须跳出敌人的圆围之外,采取进攻的外线作战,才能达到目的。”这一策略( )
A.坚持了城市中心革命道路 B.旨在指引红军进行长征
C.丰富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D.使得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2.它被称为“地球上的红飘带”,是避开蒋介石魔爪的一次险象环生的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它是( )
A.秋收起义 B.三湾改编 C.井冈山会师 D.红军长征
23.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村民胡运海在整修自家灶台时发现一张珍贵的“借据”(如图)。该“借据”应该发生在( )
A.五四运动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红军长征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某校开展“重走中央红军长征路,感悟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活动。他们选择最恰当的红色资源是( )
A.浙江嘉兴南湖革命纪念船 B.贵州遵义四渡赤水纪念馆
C.山西大同平型关战役遗址 D.平津战役前线司令部旧址
25.“在生死攸关的岔路口,一盏马灯照亮了决议,错误的路线被改写,红军的旗帜重新飘扬”。诗句歌颂的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说:“它(长征)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也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是为了避开蒋介石反动军队的魔爪而进行的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险象环生、危在旦夕的战斗。……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材料二: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路上一共368天,有15天用于打大的决战,有235天用于白天行军;整个长征途中,只休息了44天,日均行军37千米;共翻越了18条山脉;渡过了24条河流;穿越了14个省;从瑞金出发时有8.6万人,到达陕北时,平均每行进1千米,就有3至4名战士壮烈牺牲。
——摘编自中共党史研究室文献
(1)根据材料一,说一说如何理解“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要如何继承长征精神。
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了红军长征胜利结束,“1936年”处在哪个世纪哪个年代?
(2)请你写出长征途中的两件英雄事迹。
(3)红军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4)谈谈你印象中的长征精神。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处境之难】
材料一:下面是中央苏区五次反“围剿”国民党军队和中央红军力量对比表。
次序 开始时间 国民党军队 中央红军 比例
第一次 1930年11月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1931年5月 20万多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1931年9月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1933年2月 30万多 7万多 约4:1
第五次 1933年10月 50万多 8万多 约6:1
——该表数据引自《中国共产党历史》【抉择之难】
材料二;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娄山关前鏖战急, 城头赤帜竖。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七律 历史转折》
【远征之难】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话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材料一中央苏区敌我军事力量对比的特点是什么?中央红军五次反“围剿”的结果怎样?
(2)材料二中“ ”填哪个地方?“舵手一易齐桨橹”指的是什么?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简要阐述你对红军长征的感受。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共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用死打硬拼的阵地战取代了原来行之有效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同装备优良的国民党军队拼消耗……1934年4月,红军将士经过18天拼死血战,广昌失守,国民党军逐渐推进到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腹地,红军主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材料二:一路上红军带着许多笨重的家当,如印刷机、军工机器等,行动迟缓,每天只能行进二三十千米……湘江之战后,中央红军从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到3万多人。
材料三:在漫漫征途中,红军将士同敌人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跨越近百条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穿越了被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用顽强意志征服了人类生存极限。红军将士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活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红军第几次反“围剿”中?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此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一、二共同说明红军面临怎样的局面?使以上材料中红军局面发生变化的会议是什么?结合以上材料,你认为这次会议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据材料三谈谈你对长征精神的认识。
答案
1-5ABADD 6-10DBDBA 11-15CABCD 16-20CDDAB 21-25CDCBC
26..(1)长征途中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长征的胜利使红军和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长征精神的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2)在学习中,不怕困难,刻苦学习,坚定信念,立志报国;在生活中,艰苦朴素,团结友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7.(1)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2)巧渡金沙江、四渡赤水河、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
(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4)红军长征精神是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28.(1)特点:都是敌强我弱的军事形势。结果是红军前四次反“围剿”胜利,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遵义。“舵手一易齐桨橹”指的是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红军长征,是在“左”倾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的困难情况下被迫开始的。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精华。我们要永远发扬红军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29.(1)第五次。由于博古、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的“左”的错误。
(2)被动挨打(意思相近即可)。遵义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长征精神就是长征途中的红军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必胜信念和一往无前、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它成为激励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