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5.搭石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搭石》是一篇意境优美、生活气息浓郁的散文。作者通过对家乡环境的介绍,反映出搭石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借助对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几个生活画面的细致描写,赞美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美好品质和家乡的淳朴民风。 本课重在学习提高阅读速度的方法和基本阅读习惯。教学中,通过记录阅读时间、检测阅读效果、交流阅读体会等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时集中注意力,遇到不影响内容理解的词语,不要停留太久,不要回读。
二、学情分析: 学生可能对搭石这一现象并不熟悉,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传统美德一定会强烈地感染学生的心,激发他们善良的人性美,使他们充满为他人奉献的热望。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②语言运用:抓住关键语句,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积累好词佳句。 ③思维能力: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品味由“搭石”引发的感人的场景,感受乡亲们纯朴、美好的情感,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带来的温暖和快乐,学会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
思政元素:体会中国普通劳动人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出示题目,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出示课件1)同学们,请读一下课题,并说出你们的问题。 2、同学们想知道什么是搭石吗?它有什么用呢? 3、搭石承载了哪些美德?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1、齐读课题 2、质疑课题 3、学生汇报 用问题导入,能激发学生兴趣,引发他们一探究竟的欲望。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且在自己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出示课件2) 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谴责 俗语 协调有序 人影绰绰 理所当然 汛期。 1.各小组自学生字词,对易错字词互相提醒。 2.互读。小组成员之间互相读,互相纠正读音。 3.学生通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词语。 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本课生字词,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环节三:精读课文,解决问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习第一自然段。(出示课件4) 2、师:(1)读了这一自然段,你明白什么是搭石了吗?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从文中找出重点词语理解体会。 (2)从这些搭石的挑选和摆放,你感受到了什么? 师小结:家乡的人们根据水的深浅,找平整、方正的石头,按照二尺左右的距离摆放搭石,让人们从上面平稳地过去。从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乡亲们的善良与质朴。 3、学习2-4自然段。(出示课件5) (1)指名读这三个自然段,同学们边听边想,说说你都看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风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搭石构成家乡一道风景呢? 4、师总结: 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文中哪些地方描写了家乡搭石的“美”?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好好体会家乡的搭石到底美在哪里。我们下节课来解决这个问题。 1、生自由读。 2、(1)学生汇报交流,谈体会 平整方正 二尺左右的间隔摆放 (2)学生思考谈感受。 感受到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3、学生读2-4自然段 (1)学生读课文,汇报自己找到的内容。 (2)学生思考,在课文中找答案。(风景是指美丽的地方。) 设计精读课文这个环节,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自由学习的基础上,学会独立解决问题。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词。 巩固作业:带着上面的问题朗读课文。 提升作业: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课题 5.搭石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通过反复诵读感受文章内容所体现的人性美。 ②语言运用:读懂课文,理解内容,重点理解关键词句。 ③思维能力: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④审美创造:通过理解重点句子,感受家乡的景色美以及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心灵美,并受到熏陶。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快速默读课文的方法与技巧,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事物让我们感受到美的,学习作者善于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复习、质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搭石》这篇文章,同学们从中读懂了哪些内容? 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用自己的话叙述。 通过回忆课文内容,开始学习新的内容。
教学环节二:新授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这就是人们过小溪时的搭石。就是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却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请大家速读课文,看看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让你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 (出示重点句)(1)“秋凉以后,人们早早地将搭石摆放好。如果别处都有搭石,唯独这一处没有,人们会谴责这里的人懒惰。” 指名读这句话,思考:这句话说了什么事?体现了家乡人的什么特点? (出示图片)(2)欣赏第二幅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句子)(3)“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__________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4)那么文中指什么事是理所当然的?说说你的感受,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 2、师:是啊,这两句话读来让人感到融融乡情,读起来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谁能把亲切感读出来?(再指名读) 1、学生读课文,找出最能让自己体会到搭石的美,体会到乡亲们的美好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1)生思考,讨论汇报(秋凉人们摆搭石, 体现出人们的勤劳。) (2)学生汇报:每当上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3)生交流,总结:理所当然的事,就是不讲任何条件都应该做的事,是做了以后不求回报的事。 (4)学生说出答案和感想,并有感情地读课文。 教师借助课件,针对中间句、段,设计相应的问题加以引导,能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提高自学能力。速读课文,训练学生的速度能力。
教学环节三:用朗读来理解最后一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这赞美了搭石的什么? 2、师:还赞美了谁? 师:对,还赞美了像搭石一样的乡亲们。乡亲们有哪些美好的感情?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吧。 3、那为什么不直接写乡亲们,而写搭石呢? 1、生速读第五自然段。 学生汇报交流。 2、生小组讨论,汇报。 3、再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汇报。 在反复朗读练习中,指导学生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的情感纽带,体现了乡亲们的心灵美。
教学环节四:总结写作方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仔细观察,生动描写。 2.用心感受,以小见大,平凡事物中见真情。 学生做笔记。 针对本课的写作方法进行总结,能让学生了解写作方法,为学生的写作打基础。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 巩固作业:小练笔。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了美,对我很有启发,我也想写写平凡事物中的美。 提升作业:读课文,感受文中描写的景物美和人们的心灵美。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地读课文,充分接触文本,在阅读中感悟美、欣赏美,突出了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段的品读,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家乡这道风景的亮丽。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过多,缺乏了教学的随机性和灵活性。 改进措施:阅读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是他们自己体验出来的,不能靠老师的讲解、告诉和琐碎的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