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1.牛郎织女二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文叙述牛郎织女婚后美满生活和织女被王母娘娘无情地抓回天宫,但牛郎和织女的坚持最终让王母娘娘妥协,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他俩能在鹊桥相会一次的故事。歌颂了劳动人民反抗压迫、争取自由幸福的精神,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民间故事已不再陌生,他们已经初步具备在快速浏览课文和默读课文的基础上勾画重点字词句的能力。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牛郎、织女和王母娘娘的人物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②语言运用: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提炼故事的主要情节。 ③思维能力:根据故事的主要情节绘制连环画,能给连环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④审美创造: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思政元素:以“星河为界不隔心”的永恒守望为内核,在“鹊桥飞渡”的浪漫抗争中深植“以坚韧冲破命运藩篱、以信念守候人性光辉”的精神火种,让“追求自由与正义”的民族品格在神话血脉中生生不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课文,绘制连环画。 教学难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导入揭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他们在老牛的指点下,终于走在了一起。那么,他们还会经历哪些事情呢? 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吧。 (板书:牛郎织女(二)) 1.生交流探讨。 2.了解课文主要人物。 3.运用简要的语言猜想故事内容。 用生动形象的描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带着问题读课文,更能快速了解文章。
教学环节二: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初读感知,解决生字词。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牛郎织女在人间的生活是怎样的? 3.除了这两个人物外,还有哪些人对情节的发展影响很大? 板书:老牛、王母 4.找找几个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单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王母——织女的外祖母 老牛——牛郎的亲密伙伴 牛郎、织女----亲密爱人 板书:牵手——分离——相会 1.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2.小组交流。 3.小组代表汇报。 设计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教学环节三:感受人物形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牵手 (1)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过着怎样的幸福生活,品析织女的人物形象。 板书:织女:善良 勤劳 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 (2)阅读第2自然段,说说这段的作用。 生交流、汇报: 这段描写了老牛的去世,为后文牛郎披上牛皮上天追赶织女做铺垫。 2.分离 自读课文3、4自然段,也可以联系上下文,感受王母形象。 读课文,说说此时想说点什么? (对王母的气愤,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祝福) 3.相会 阅读5—8自然段,思考:牛郎织女被天河隔开,是什么原因让他们每年七夕见面? 生读课文,总结,并回答。 四、质疑,深化 1.质疑:为什么牛郎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 2.出示“神话定义”。(群众集体口头创作,情节曲折动人,歌颂了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美好的感情,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照定义说说看法。(不合情理之处不必深究,因为那是群众集体口头创作的;情节曲折动人正是它吸引人之处;表达着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因为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人们身心都极不自由。) 3.为什么要设计王母这个人物? (黑暗势力,封建社会的现实;反衬织女的勇敢,这段爱情的可贵。) 4.为什么牛郎织女最后不在一起? 斗争不过,只能表达渴望。 板书:想象基于现实。 1.小组合作交流,了解人物品格,对织女,牛郎,王母的品格进行赏析 2.生交流、汇报第2自然段的作用 3.质疑:为什么牛郎披着牛皮能上天,可是却过不去天河 设计这个环节,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节和人物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同时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设置”质疑,深化”这个环节能让学生们感受神话传说的魅力,感受人们对幸福 、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让他们明白,即使是神话传说,也应该基于现实。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练习册 巩固作业:阅读古诗《迢迢牵牛星》 提升作业:阅读《中国民间故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自主参与的巧妙结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足之处:由于时间关系,在引导学生复述故事时,给学生在班里展示练习的机会不够,只能在课下进行。 改进措施:通过对故事中人物的细致分析和对问题的合作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