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4.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08:42: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4.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篇精读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真是一个悲剧,更能激起读者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因而通过阅读,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历史事件有基本认知(如英法联军侵略),但多停留在“愤怒”情绪层面,难以系统理解其“文化价值毁灭”的深层意义(如园林艺术、文物典籍的流失象征文明断层);对“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等历史逻辑的关联分析能力较弱,易将悲剧归因于侵略者暴行而忽略内在积弊。教学中需借“数字复原技术”具象化圆明园艺术成就(如三维建模展示“万园之园”),通过“文明之殇思辨会”(如讨论“火烧圆明园与敦煌文物流失的共性”)唤醒文化守护意识,并链接“北斗组网”“文物追索”等当代案例,引导学生将历史悲愤转化为“科技强国”“文化复兴”的行动自觉,让历史教训升华为民族奋进的精神动能。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掌握“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现主题的写法。 ④审美创造: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思政元素:通过圆明园“辉煌与劫难”的强烈对比,深植“勿忘国耻、警钟长鸣”的历史自觉,激发学生捍卫文明成果、立志振兴中华的使命担当。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谈话激趣,引导学生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用法国作家雨果的话导入 (教师出示展现圆明园辉煌过去的相关图片。) 2、教师由“辉煌”过渡到“被毁灭”,揭示课题。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共同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教师板书课题。)一起去了解圆明园的“前世今生”。 1、生欣赏图片,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壮丽。 2、生读课题2遍。 通过让学生欣赏圆明园过去的辉煌图片,有助于引导学生结合资料,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
教学环节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了解圆明园的建筑历史。 2.了解圆明园被毁灭的过程。 3.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与同桌交流学习。 4.教师检测学生字词学习情况。 5.学生掌握字词后,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顺。 1、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语。 2、再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可以采用形近字辨析的方式、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帮助识字,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中,左右结构的字居多,可以归类指导。
教学环节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教师提出要求,学生交流。 (1)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有哪些内容不懂? (3)试着梳理结构。 3.学生汇报读书情况。 (1)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教师分别请五名学生读课文。 (2)结合每个自然段的内容谈谈圆明园留给自己的印象,试着概括小标题。 (3)梳理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④学生朗读印象深刻的课文内容。 4.教师播放视频: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烈火焚烧,建筑倾倒的声音和场景)。 ①为什么说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②圆明园是怎么被毁灭的? 5.与学生谈话:读了文章你又有怎样的感受? 1、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生梳理本文结构 3、生概括小标题 4、全班同学汇报交流,读了文章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让学生了解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通过讨论、交流,梳理出课文三个方面的内容,从而引导学生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课文的基本结构。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书写生字,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八、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估 煌 殿 珑 剔 澜 陵 宏 奉 烬
课题 14.圆明园的毁灭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受到热爱祖国的情感熏陶,增强振兴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②语言运用:认识本课“估、煌、殿”等10个生字,会写“毁、拱、辉”等15个生字,掌握“毁灭、不可估量”等24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③思维能力: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课文通过对比现主题的写法。 ④审美创造:领悟课文的表达特点,借助关键词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读出情感的变化。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和被毁灭的经过,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教学难点: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受到爱国情感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板书:“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2.谈感受:从“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的对比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师板书:勿忘国耻、振兴中华。 3.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1、对比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 2、生再次读课题。 “温故而知新”,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
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一)走“近”圆明园 1.学习第1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1自然段,提出重点词。(板书:不可估量。) (2)多媒体出示圆明园的废墟图片,感受圆明园“大”的特点。 (二)走“进”圆明园 1.走进这座博物馆、艺术馆。 (1)学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①教师出示课件,演示圆明园的俯瞰图,理解“众星拱月”。 ②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手绘圆明园布局图,与同桌交流。 (2)师生共读第3自然段,思考:圆明园里有哪些宏伟建筑? ①学生朗读感悟,教师相机点拨朗读语气:读出自豪之情,读得底气十足。 ②教师引读,重读“圆明园中,有……也有……有……也有……还有……不仅有……还有……”。 ③学生勾画文中的景观,初步感受圆明园内景观的丰富。 ④教师展示“买卖街”“山乡村野”“平湖秋月”“蓬岛瑶台”“武陵春色”课件。 ⑤教师指导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景观并加以想象,具体描述出来。 ⑥展开想象:假如你漫步园中,看到眼前的美景,你会发出什么样的感慨? (三)指名读第4自然段,感受圆明园的历史价值。 2.走进被毁灭的圆明园。 (1)教师给出阅读要求。 (2)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目睹当年这些强盗野蛮抢夺、肆意破坏的情景。 (3)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四)走“出”圆明园 1、生齐读第1自然段,边读边思考本段重点词。 2、生自由读第2自然段,并根据理解画出圆明园的布局。 3、生思考 :圆明园里有哪些宏伟建筑? 4生汇报感受圆明园内丰富的景观。 5、学生慨叹:(预设)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等。 6、生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圆明园是怎样被侵略者毁灭的?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 7、同桌之间朗读,通过比较,讨论体会这些词语的表达效果。 8、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通过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情感。再品味语言,了解圆明园毁灭的过程,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并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对比朗读,把朗读和理解、感悟融合在一起。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文中描写建筑的词句,丰富积累。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 提升作业:结合资料,体会《七子之歌(节选)》《和平宣言(节选)》与课文表达的情感的相似之处。
六、板书设计: 14、圆明园的毁灭 辉煌———不可估量的损失———毁灭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这节课从情入手,透过字里行间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逐渐加深、升华。 不足之处:因为本课的时代背景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在朗读中不能入情入境。今后在教学中需要采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改进措施:本文与现实存在着时空差距,只有通过读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所以要把读贯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会,从读中生情,以情促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