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语文园地四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字词教学。在语文园地中,词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词句段运用”有表示不同感彩的词语,有褒义和贬义的区别;在“日积月累”中,有两组词语,一组是描述太平盛世场景的,一组是表示乱世现象的。在词语的教学中,先引导学生读词语,在读通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工具书了解词语的意思,并在此基础上把握词语在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作用。 标点符号。标点符号对学生们来说是难点。在标点符号的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明确逗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作用。同时,在读句子时,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这样很快就能掌握标点符号的运用。 阅读教学。在“交流平台”教学中,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文章的情感,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阅读进行体会。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乐于在课堂上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教师适时点拨。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成语,对大多数词语的感彩也能区分清楚,所以区别词语意思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难度并不是很大。词句段的运用中体会顿号的用法有些难度。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激发学生热爱朗读,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 ②语言运用:能辨别词语的感彩并恰当运用,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增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③思维能力: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并能在恰当的语境中合理运用,深刻理解其真正含义。 ④审美创造: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并能在生活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思政元素:以“历史回响叩问未来担当”为内核,在“诗文品家国”“词句淬筋骨”“习作绘山河”的多维实践中,深植“以文明传承守护精神根脉、以历史自觉扛起复兴使命”的价值基因,让语文素养与家国情怀同频共振。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回顾课文,引入话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引导:同学们,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四篇课文,想一想在这四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是如何借助资料来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的。 2.以文为例,指导方法。 阅读“交流平台”。思考:搜集、整理的相关的资料,对理解文章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呢? 3.通过朗读,表现情感。 (1)思考:如何通过朗读把课文中丰富的情感表达出来? (2)阅读“交流平台”第3自然段,说说你学到的方法。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1.学生交流。 ①可以借助资料了解写作背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蕴含的情感。 ②可以结合更多的资料来丰富对课文内容的认识。 3.学生发言 4.学生交流:朗读时可以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来表现课文的情感。 5.运用方法,学生自选文段,练习朗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们已熟知使用资料的作用,通过交流、概括,学生能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把它当成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因此反复引导学生揣摩和练习,才能体会不同情感的表达方法。
教学环节二: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词语训练。 (1)课件出示词语 (2)指名学生读词语,共同正音,再齐读。 (3)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或请教同学。 (4)引导:每组词语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5)从这几组词中任选一组写一段话。 (6)指名读话,师生共同评议。 2.标点训练。 (1)课件出示前面两个句子。 ①指名读一读,其他学生评价交流。 ③再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注意停顿。 (3)(课件出示最后一个句子)课件出示: ①指名读句子及标点,全班进行交流。(“黑鸡毛”“白鸡毛”和“芦花鸡毛”三个词语是并列关系,所以用顿号) ②再读一读句子,体会停顿的不同。 1.学生自由读。 2.正音,再齐读。 3.男女生合作朗读每组两个词语 4.学生写话。预设:《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曹操则可以说是诡计多端。 5.学生自由读句子,试着从停顿上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 6.学生读一读课件出示的句子,试着加上标点,教师巡视指导。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观察,发现问题,通过生生的交流,体会这个版块的特点以及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积累课外不同感彩的词语,并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巩固作业:区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并在具体语境或题目中运用。 提升作业:积累成语,并作摘抄。
八、板书设计: 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 沉痛 高昂 语文园地四 感彩:褒义词、贬义词 顿号、逗号的异同
课题 语文园地四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激发学生热爱朗读,热爱中华文化的热情。 ②语言运用:能辨别词语的感彩并恰当运用,体会顿号的用法,并能正确使用。增强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感受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 ③思维能力:能总结使用资料对理解内容和体会情感的作用;能围绕“如何通过朗读表达课文的情感”展开交流。背诵与国家兴衰有关的成语,并能在恰当的语境中合理运用,深刻理解其真正含义。 ④审美创造:学会把字写得工整、漂亮,积累成语。并能在生活中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了解古诗硬笔书写的两种行款,并能正确书写。具有初步的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在朗读中准确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通过调整语速、语调和节奏,让朗读充满感情。学习褒义词和贬义词两种词语的不同表达效果。积累成语。 教学难点:体会顿号和逗号的不同用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书写提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看例子,找规律。(课件出示教材第64页《示儿》和《登鹳雀楼》两首古诗书写作品) 2.师生共同小结: (1)上面为横款,下面为竖款。每一行诗句都居中写,注意上下、左右文字要对齐。 (2)每句首字对齐,字距均匀,字字齐平,行列整齐。左右空档相当,不能太满也不可过疏。 (3)横款顺序从上到下,竖款顺序从右到左。 (4)要写好看。还要注意笔画、结构等方面的细节。 3.欣赏有名的书法作品,结合上面的规律再次对比、巩固。 4.共同总结。 (1)注意力要集中。先认真熟悉整个内容,对整体内容做到心中有数。 (2)要有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3)一句话(诗)连贯地写下来,不要写一个字去看下一个字,尽量做到一气呵成。 (4)书写速度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 7.布置书写任务,课后认真进行书写练习。 1.学生自己观察书写行款,试着找出规律。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3.学生统一书写,分别按横款和竖款练习。 4.展示成果,共同评议优秀作业,同时找出有缺陷的作品,共同交流该如何改正。 5.请书写最好的学生介绍自己的诀窍,其他人可以补充。 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练习,能让学生书写合理、美观。提高书写的美感。
教学环节二:日积月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游戏导入,切入主题。 2.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成语, (1)生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检查读音。 (3)齐读成语。 3.理解词义,找出异同。 (1)师生交流成语的含义。 (2)根据意思读出感情。 (3)引导:你有什么发现?这两组成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象? (4)交流后小结:这两组成语都是表现人们的生活状况的,但意思完全相反。 4.指导学生想象成语所描绘的画面。 5.结合本单元课文的内容和时代背景,用上其中的成语说说自己的阅读感受。 1.男女生对读《少年中国说(节选)》第2自然段的四字韵文,玩对答游戏。 2.学生自由朗读。 3.生齐读成语 4.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成语描绘的景象,试着理解成语的含义。 5.各自再读成语, 6.同桌分组对读 7.全班男女生对读成语。 8.生交流成语。 设计时注重多层次朗读,一边正音,一边想象画面,再次朗读理解,读出情感,最后积累和背诵。这样层层递进,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记忆,并且尝试运用,就能对成语的理解做到了然于心。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积累课外不同感彩的词语,并体会其不同的表达效果。 巩固作业:区分顿号和逗号的区别,并在具体语境或题目中运用。 提升作业:积累成语,并作摘抄。
六、板书设计: 痛惜 豪情壮志 缓慢 沉痛 高昂 语文园地四 感彩:褒义词、贬义词 顿号、逗号的异同 幸福生活---悲惨生活----珍惜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词句段运用”板块中,结合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同时通过小组内的交流,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到位,对词性的辨析准确。 不足之处:由于平时在教学中对标点符号的重视不够,出现个别学生对逗号和顿号的运用出现错误的情况,需要强化练习。 改进措施:指导学生书写词句时,除了要进行书写技巧的指导外,教师还应该做好示范,并注意对学生平时书写习惯的培养、纠正,让学生的书写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