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松鼠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7.松鼠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08:45: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17.松鼠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深受孩子们喜欢并使他们获益颇多的好文章。 首先,这篇课文描写了一种人见人爱的小动物——松鼠,它的美丽、机灵、有趣,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其次,这是一篇成功的描写动物的范例。课文以清晰的脉络介绍了松鼠的外形及其生活习性,层次清晰。另外,课文的语言堪称经典。无论是对其外形的形象逼真的描写,还是对搭窝时系列动作的连贯描述,都是语言积累的极好材料,无疑对学生以后的习作起着示范引路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动物主题兴趣浓厚,能通过《松鼠》生动的语言感知其外形可爱、行为机敏的特点,但多停留在“趣味性”层面,缺乏对动物生存智慧与生态价值的深层思考。学生虽能识别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但对说明性语言“活泼而不失准确”的写作特点理解不足,易混淆文学性描写与科学性说明的差异。教学中可结合纪录片片段观察松鼠筑巢、储粮的真实场景,通过“我为松鼠设计生态家园”等活动,在分析其适应环境的生理特征(如尾巴保暖、洞穴防寒)中渗透“敬畏生命规律”的价值观;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改写童话片段,对比体会说明文客观严谨与人文关怀的统一,深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认知。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了解松鼠的特点,提炼、梳理松鼠的相关信息,并分条记录。 ②语言运用:认识“栗、矫”等13个生字,会写“鼠、仁”等13个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③思维能力: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性,把握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④审美创造:感受课文中准确的说明和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积累语言。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思政元素:通过感受松鼠灵动的生命之美与自然生存智慧,引导学生理解生物多样性的珍贵意义,培育尊重生命、守护生态平衡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学会本课的生字。掌握“乖巧、清秀”等词语。2.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3.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教学难点: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导入课题。 (1)(播放松鼠的视频)松鼠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两个词语来形容? (2)大家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这位动物朋友的秘密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法国博物学家布封写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松鼠》。 2.书写“松鼠”。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指导学生练习写“鼠”字。(提示“鼠”字的写法) 1.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 2.齐读课题。 3.学生练习写“鼠”字。 播放松鼠的视频,激发学习兴趣,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对松鼠的大致印象,可以印证读文后的感受,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教学环节二:自主识字,整体感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圈出文中的新词和不理解的地方,同学之间讨论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讨论交流,分类识记。 (1)认读正音:指名读,重点指导“驯、矫、歇、杈、藓、狭、勉、锥”的读音。 (2)借助图片识记:“榛子”“苔藓”“树枝分杈的地方”“蛰伏不动”。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识记生字。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任务: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的每一个自然段分别介绍了松鼠哪个方面,然后用“‖”给课文分层,概括每部分的主要意思。 (2)反馈指导。 (3)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刚刚同学们一起理清了课文条理,概括了课文各个部分的主要意思,你能完整地说说课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松鼠的吗? 1.自由读文,圈出生字。 2.讨论交流,分类识记。 3.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4.把握课文内容要点。 课文主要写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生活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和其他习性等内容。 识字能力是学生独立阅读的基础,教师尊重学生个性需要,渗透指导多种识字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总结每段的段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个环节的教学作铺垫。
教学环节三:细读文章,分段梳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范例引路。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松鼠外形的漂亮,将关键词句勾画下来。 (2)全班交流。 (3)小结方法: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逐句梳理。有些句子没有关键词,需要整合形成答案。 (4)提示学生:梳理出来的信息,可以用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让人一目了然。 2.合作试身手。 (1)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默读第二部分,想一想:你从中获得了关于松鼠的哪些信息?小组合作进行梳理。 信息1:松鼠经常在高处活动。 信息2:白天休息,晚上活动。 (2)师生共同提炼填写。(以思维导图形式为例) 3.独立完成梳理。 (1)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梳理了关于松鼠活动范围及生活规律的信息。接下来请同学们默 读第3、4、5自然段,独立完成信息的梳理。 完成课件表格内容 松鼠相关信息外形 特点漂亮、乖巧、驯良;面容清秀,眼睛闪闪发光,身体矫健,四肢轻快;有帽缨形的尾巴,吃相好。活动 范围 和生 活规 律行为 特点搭窝其他 习性
课后习题第一题要求“把从课文中获得的有关松鼠的信息分条写下来”。本课因松鼠的信息较多且分散,教学时教师先带着学生一同梳理第一自然段的信息,总结方法,随后让小组合作,运用方法,最后让学生独立梳理其他自然段的松鼠信息,通过不断地练习、运用,掌握方法,体现了教、扶、放的过程,降低了难度。
教学环节四:回顾全文,拓展练习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作者从外形特点、活动范围和生活规律、行为特点、搭窝、其他习性这几个方面来介绍松鼠,从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 2.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1)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特点。 (2)同一方面的内容,放到一个自然段里,使条理清晰。 (3)从多个方面去介绍。要将一种事物介绍清楚,仅从一个方面介绍,就会像“盲人摸象”一样,所以应从多个方面去介绍。 3.拓展训练。 (1)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咱们来练练吧!如果让你介绍白鹭,你会选择将哪些信息介绍给读者?又会如何分自然段?完成表格。 完成课件表格内容 段落写了哪个方面具体内容第1 自然段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第4自然段
课文如何将松鼠介绍得有序、清楚,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在梳理完信息后紧扣单元语文要素进行训练,为单元习作打下基础。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生字、新词。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语文小练。 提升作业:仿照课文第一段的写法,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介绍它的外形。
八、板书设计: 17 松鼠 面容 --- 清秀 外形特征 身体 --- 矫健 四肢 --- 轻快 尾巴 --- 上翘
课题 17.松鼠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体会课文抓住松鼠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的写法。 ②语言运用:通过对比,能体会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 ③思维能力: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④审美创造:继续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松鼠的生活习性,从中体会作者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体会课文抓住松鼠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的写法。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在描写事物时既能抓住特点,又言之有序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聚焦语段,体会写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聚焦语段,体会写法。 (1)课件出示: 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问题一:这句话总写了松鼠的哪三个主要特征?问题二:为什么要把这句话放在段首呢? (2)课件出示: 问题一:这段话主要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松鼠? 问题二:所填的这些词语写出了松鼠的什么特点? 问题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3)课件出示: 问题一:所填的词语都是表示什么顺序的词语? 问题二:找出这段话中描写松鼠搭窝动作的词语。 问题三: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2.归纳写法,总结提升。 3.继续了解说明方法。 4.小结。 1.生回答:漂亮、乖巧、驯良 2.生回答:先说明松鼠的特征,再从外形方面展开描述,这样更能吸引读者。 3.生举手回答 :打比方。外形漂亮。 4.生举手回答:这些词语形象传神,使文章语言生动。尤其是“玲珑的小面孔”把松鼠拟人化,“帽缨形的美丽尾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松鼠美丽而富有活力的外形特点。 5.在课文中画出运用其它说明方法的相关句子,把说明方法写在句子旁边。 6.生小组交流,并汇报 写好说明性文章应做到三点: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顺序要清晰,说明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本环节聚焦三个重点语段,出示课件,完成填空的练习,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积累了重点词语,还关注了语言表达,可谓一举三得。
教学环节二:对比阅读,关注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比较异同,体会语言。 (1)思考:试着比较《中国大百科全书》节选的例句与课文《松鼠》的相应段落,同样是介绍松鼠的说明性文章,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2)思考:例句和课文在介绍松鼠外形特点时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有什么不同?分别有什么作用? (3)思考:从例句和课文中,你读到了什么不同的信息?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4)思考:例句和课文都谈到了松鼠换毛、产仔,在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呢? 2.小结。 3.对比朗读,体会情感。 4.进一步感知文本情感。 1.学生比较异同,根据教师的问题回答: 2.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 3.生举手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结合课后习题第二题,通过对比阅读,感受说明性文章不同的语言风格。我们日常阅读的文章中,像说明书、食谱,包括我们列出的信息图表,都能提供准确、清楚的信息,帮助我们认识事物,获得知识。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可以像《太阳》一样平实,也可以像《松鼠》一样活泼,还可以像《中国大百科全书》里的内容一样简洁明了。
教学环节三:创设情境,学习表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创设情境,巩固练习。 (1)栏目一:“科普讲座”。 (2)栏目二:“动物乐园”。 (播放天鹅的视频资料) 1.请同学们结合上节课表格中的信息,用简洁准确的语言,将白鹭介绍给大家吧! 2.如果让你用配音的形式介绍它,你会怎样说呢?动笔写一写吧! 3.学生练写。 4.全班交流。 讲练结合,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运用到练笔中,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最大的开发,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环节四: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阅读片段,对比评价。 2.拓展延伸,推荐阅读。 学语文就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布封的《自然史》中最出色的是对动物的描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动物素描——布封博物笔记》这本书。 推荐阅读---《动物素描——布封博物笔记》这本书。 在课内教学中掌握读书的方法,提升阅读的能力;在课外阅读中,运用课内学到的读书方法很好地阅读课外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通过课内外的结合,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真正地得以持续提升。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摘抄积累本课好词好句。 巩固作业:完成课后第3题。 提升作业:继续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接着写一写它的生活习性。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努力让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可能会更高,汇报问题时就不觉得呆板了。学生还能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为今后自己的课外阅读做准备。 不足之处: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落实到位,没有真正发挥它的作用,这需要平时不断地训练学生。 改进措施: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