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鸟的天堂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2.鸟的天堂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16: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2.鸟的天堂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选作课文时有改动。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具体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第二天早晨群鸟活动的景象。宽阔清澈的河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能初步感知文中榕树的静态生命力(如“每一片绿叶上都有新的生命在颤动”)与群鸟动态的生机(如“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但对作者通过两次观察(傍晚无鸟、清晨鸟聚)揭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理解较浅。部分学生易忽略“农民不许捉鸟”这一细节背后的生态保护意识,需通过对比分析(如讨论“两次观察结果为何不同”)、联结生活经验(如分享环保案例),引导其体会人类行为对自然生态的影响,理解守护生命家园的实践意义,从而将文本中的自然之美升华为责任意识与行动自觉。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祖国南国风光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的情感,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②语言运用: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能用不同的语气和多种方式朗读相关段落。 ③思维能力:抓住重点词句,想象画面,体会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的特点。 ④审美创造:初步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思政元素:通过“榕树静美”与“群鸟欢腾”的和谐共生画面,引导学生领悟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生命关系,理解生态保护意识的重要性,培育尊重生命、守护自然家园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写“鸟的天堂”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集有关巴金的资料。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人们喜欢把最美好的地方称为“天堂”。“天堂”是一个快乐的、幸福的、美好的地方,那么,你怎么理解“鸟的天堂”呢? 师:能让鸟儿自由生活、无忧无虑的究竟会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现代著名作家巴金爷爷的脚步,一起走进《鸟的天堂》。 2.出示作者简介,了解作者:巴金。 1.学生自由表达自己对鸟的天堂的理解。 预设:让鸟儿自由自在生活的,无忧无虑生活的,快乐幸福生活的地方。 2.学生补充充实对作者的了解。 谈话导入,有学生对鸟的天堂的了解进入文本,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教学环节二:初读美文,疏通词句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明确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思考作者去了几次“鸟的天堂”?每次看到的景象有什么不同? 师: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发现文中出现了几次“鸟的天堂”?加引号与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有什么区别呢?我们就带这个问题来读课文。 2.师:读课文前老师有个疑问。课文题目是“鸟的天堂”,课文的内容也紧紧围绕“鸟的天堂”展开。那为什么开头四个自然段却没有从“鸟的天堂”写起,写的是什么内容呢?读这几段文字,你能感受到作者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和后文描写“鸟的天堂”有什么关系?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自由表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本中去找出现“鸟的天堂”的句子。 3.学生在读文本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从课题“鸟的天堂”进入文中直接写“鸟的天堂”的句子,梳理出课文的两个板块: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见到一株大榕树,没有见到鸟;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看见很多鸟,作者发出感叹。按“概括课文——提炼句子——发现异同”的顺序,巧妙引入课后习题中的问题,让精读的目标精准。
教学环节三:聚焦“鸟的天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1.师:伴随着河边夕阳的余晖,我们的慢慢走近了这株大榕树。请大家默读5—9自然段,思考傍晚的大榕树有什么样的特点,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榕树的?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第六自然段”:人常说“独木不成林”,但这棵树却覆盖整个小岛,形成了“独木成林”的奇观 大树“卧”在水面上,“卧”字是躺下来睡觉,很安闲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在安静休息。她静卧在水的中央,独立成一个小岛,是那么的安详、优雅,自然、宛若一个隔离尘世的人间天堂啊 2.师:我们随着作者第一次经过了“鸟的天堂”,看到、了一株美丽的大榕树。它枝繁叶茂,静静地卧在水面上,充满着无限的生命力。请你们再读一读这几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榕树的? 1、学生自由读文章的5-9自然段,思考傍晚的大榕树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在相关的段落旁边做批注。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大榕树的?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由 3、抓住关键语句,通过换词体会榕树的庞大和茂盛。 4、学生思考“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呢?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畅所欲言,体会榕树的生机勃勃。) 5、学生再读5-9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大榕树的?学生体会静态的描写手法。 1、此环节的学生活动以朗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学生在朗读中发现作者描写榕树的视角变化,教师用文学化的指导语言渗透榕树的静态美。 2、由读“大榕树”到读“鸟”,画面由静转动。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感受这一部分的活跃、欢快。“作者从哪些方面把鸟的画面写活的”承接前一环节,由“扶”到“放”,从“教结构”到“用结构”。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语,熟读课文。 巩固作业:听写生字词语,摘抄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方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树木。
八、板书设计: 第一次(傍晚)榕树:大 美 鸟的天堂 留恋 赞美
课题 22.鸟的天堂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语言运用:能说出鸟的天堂在傍晚和早晨不同的景色特点,初步感受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 ③思维能力: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中语言的准确、生动。 ④审美创造: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大自然在人类的保护写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中描写“鸟的天堂”里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品位语言,体会作者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体会静态和动态的描写方法。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集有关巴金的资料。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借助工具书理解不懂的词语。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聚焦“鸟的天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1.师:巴金爷爷第一次来到了大榕树下,他没看到一只鸟,不禁产生了怀疑: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第二天他又和朋友来到了大榕树下。 师:作者第二次来到“鸟的天堂”,是在阳光照耀下的早晨,他见到了鸟飞鸟鸣的热闹情景。一开始来就有这么多鸟吗?那作者是怎样将这种由静寂到热闹的过程写清楚的呢?一边思考一边画出关键词。 3.师:我们读了大榕树,又读了鸟,这两幅场景给我们不同感觉,你发现了吗?这两处的描写有哪些不同的特点? 4.师小结:一动一静,相互映衬,突出了“鸟的天堂”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学生自读课文,一边思考一边画出关键词句。 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预设:第一次是静态描写,写出了榕树的特点; 第二次是动态描写,写出了鸟的活力。 学生再回到文本中,体会两处描写的不同特点。从而从中感悟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方法。 学到这里,对比两个部分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学生不难发现其不同之处——静态美与动态美。两种感受虽不同,却又不是割裂的。因为有大榕树的茂盛、安静,所以有鸟儿的自由、欢快。两次经历,体验不同,又前后关联,融为一体。师生对读,建立关联,感受动与静的和谐美。
教学环节二:探究“鸟的天堂”含义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师:我们回到课堂最开始的问题,你们找到答案了吗?加引号与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有什么区别呢? 师小结: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指大榕树,表示特定的称谓;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是因为作者亲身感受到鸟儿们在这里生活得自由自在,所以在作者心里,大榕树就是鸟的天堂。 学生再读加引号与不加引号的“鸟的天堂”有什的有关的句子,体会他们的不同。 这个过程,既聚集动静美,又适度开放,学生的阅读材料、阅读方式、交流评价都有选择性。阅读,不止步于课本。学习一篇课文,带出一类作品,让学生打开辽阔的阅读域,获得更丰富的滋养。
教学环节三:回顾反思,总结提升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总结:巴金先生以细腻优美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奇特的大榕树与热闹的鸟儿们,在静态描写与动态描写的自然转换之间,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勾勒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学生回顾整个课堂,谈收获。 请同学们读一读阅读链接以及巴金先生的其他作品,来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总结回顾,学生谈收获,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语,熟读课文。 巩固作业:听写生字词语,摘抄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提升作业:学习作者描写大榕树的方法,描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树木。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本节课中的读写结合的环节,是在学生激情得以飞扬时,不失时机地让他们说话、写话,充分表达内心的情感,突显了阅读教学读写结合、说写结合的要求。 不足之处:在教学中,虽然有意注重学生的朗读,但朗读指导方面仍需加强。读后的指导除了字音、节奏、重音的点拨指导,还应该有感情地浸润启发。 改进措施:在教学中,教师的语言应该是充满感情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才会完全放松,自然入情入景;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朗读训练和语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