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月迹 教案(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23.月迹 教案(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8-21 10:17:0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题 23.月迹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这篇文章的作者贾平凹描写了幼年时候,中秋节时从盼月到寻月再到议月的过程。文章的重点在“寻月”中,作者用儿童视角介绍了中秋时分对镜中月、院中月、杯中月、水中月、眼中月等,表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告诉人们,只有想方设法去努力追求,才能得到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寻月”情节的趣味性(如“镜中月”“水中月”“眼中月”)有直观兴趣,但易停留于表层叙事,难以理解“月迹”象征的“生命追寻”深意(如“月亮是每个人的”暗含对美好共享的哲思)。部分学生因缺乏生活观察,对“院中月”“河边月”等场景中平凡之美的感悟力不足,需通过“月光日记”任务(记录一周内不同场景的月光变化)激活体验;教学中可结合“月相科普”与“古诗月意象”(如“小时不识月”),在科学认知与人文审美交融中,引导其体会自然奥秘的敬畏之心,并将“追月”精神迁移至生活实践(如探索自然现象、珍视日常美好),实现从“赏月趣”到“悟生命”的认知升华。
三、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作者写的是中国人一种温暖的传承,对美好生活的追忆。月是中国人心中共同的家园,中国人心中永恒的图腾,是我们中国人共同的信仰。 语言运用: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默读全文,从字里行间去找寻觉得好玩有趣的地方,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述。 思维能力:在前几篇课文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基础上,通过自主阅读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审美创造:唤起学生对生活中所见景色的记忆,给学生回忆、表达的空间,再用练笔的形式记录自己的生活观察所得。
思政元素:通过孩童“寻月”“问月”的童真视角与诗意哲思,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寻,培育积极探索、敬畏自然奥秘的精神品格,树立“平凡生活亦藏诗意”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把握寻月过程中孩童的心理及其发展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赏读文章,理解月亮代表的情感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资料和古诗词。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有关月亮的诗词: (1)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2.导入:月有阴晴圆缺,月有自己的印迹,我们一起来寻找月亮的印迹。 3.板书课题,鼓励质疑。 1.朗读诗词,想象意境。 (1)吟诵诗词,读出美感。 (2)想象月影绰绰的美好情境。 (3)拓展其他自己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词。 2.齐读课题。 3.依题质疑。 (1)月迹从哪里开始? (2)月迹到过哪里? (3)谁在寻找月迹? (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紧扣题目,开展关于“月亮”的诗词积累和吟诵的比赛,同时启发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意境,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初悟主题。而依题质疑,梳理问题,留作初读课文时,学生自主解决。
教学环节二:默读课文,检测字词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组织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1)启发学生自主发现。 (2)引导学生动笔画一画。 (3)提出问题,同桌交流。 2.检测生字词掌握情况。 (1)课件出示组词测试题。 鸟(   )  娥(   ) 袅(   )  峨(   ) 妒(   )   炉(   )   (2)课件出示选音测试题。 léi  lěi  lèi ①多读书,多积累(  ),能提高语文素养。 ②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  )累的骨朵儿了。 ③爷爷年轻时干活累(  )得驼背了。 (3)指导学生“悄没声儿”中的“悄”读三声。 1.默读课文,自主解决上面环节提出的问题。 (1)月迹从哪里开始?(第2自然段中在竹帘格儿中首先出现了月亮的印迹。) (2)月迹到过哪里?(镜子里、院子里、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小河里、眼睛里) (3)谁在寻找月迹?(“我们”这群孩子) 2.根据课件,完成生字词的检测练习。(1)小组比赛,组词检测。 (2)挑战读准多音字的音,尤其注意第②句中的词语,是课文中的词语,一定读准确。 (3)用“悄”字的读音拓展组词。(悄悄、悄然) 1.教师依据上一环节所提的问题顺势而导,完成几个问题的研读,同时注意指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法解决问题,如,讨论、动笔画一画、求助等,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选择读音时,重点处理第②句,这一句是文中的句子,应读准字音。
教学环节三:自主研读,感悟“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让学生自主研读提纲挈领:本文以什么为线索? 2.课件出示:月形(第2自然段)——月色(第3自然段)——月光(第20~22自然段)——月的美好(第23、24自然段) 3.组织小组研读每部分的内容,交流感悟。 (1)指导学生阅读活动,从形状、顺序、心情三方面去感悟“月形”的变化。 (2)指名读第3自然段,围绕“月色”点拨学生感悟用词及语言的优美。 (3)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温度,品读描写“月光”的句子。 出示句子: ①妙极了……锨刃儿上找到了。 ②河水细细的……灿烂地闪着银光。 (4)研读解决:月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①出示沙滩夜景图,图上有几个孩子在仰望天空,欣赏月亮。配乐,启发想象。 ②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24自然段。 出示:“我们坐在沙滩上,掬着沙,瞧那光辉……” 1.浏览课文,交流汇报:文章以“变化”为线索,写出了月亮的足迹在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形。 2.根据课件了解文章记叙顺序。 3.小组研读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 (1)感悟月形的变化。 ①抓住形状词。(白道儿→半圆→满盈→亏了→全没了踪迹) ②抓住顺序词。(先、再、渐渐地、还在、慢慢儿、末了,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顺序的。) ③抓住心情词。(高兴——生 怕——失望)探究每一种心情出现的原因。 (2)感悟月色的美。 ①抓住颜色:玉玉的、银银的。 ②读句子,读出月色的优美。 (3)感受月光的优美。 ①读描写月光的句子,交流自己的感受。(发现月亮没走掉时的那种激动与兴奋。) ②想象画面读一读。(感受到月光那样的温柔,作者笔下描绘的画面如此唯美。) (4)感悟月的美好。 ①观看画面,畅想情景,感受月的美好。②朗读感悟。 ③根据自己的想象把省略号省略的画面写出来。 1.根据课件引导学生围绕月亮的变化体会月形、月色、月光、月的美好几方面的内容。 2.把握学生交流的要点,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文本,鼓励多元理解。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解读文本时,做到联系上下文,将优美的词语放进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的放矢地感悟作者语言的生动与形象。 4.引导学生将朗读时想象到的画面与图片上的美好月景相互联系,再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去补白省略的内容,语言要优美,如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
教学环节四:指导书写,积累语言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解决课前所提的问题(4):为什么要寻找月迹? 2.出示练笔要求,鼓励学生练笔:在你的童年生活中,你仔细观察过月亮或者其他美好的事物吗?请你试着把你眼中最美好的事物写一写。 3.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完成练笔,修改自己的习作。 1.小组讨论,说明理由。 (1)基于对月亮的喜爱。 (2)基于对童年的好奇。 (3)基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阅读练笔提示,依照上面讨论的主题,启发思维,自主描写一种美好的事物。注意写出这种事物的变化。 3.当堂完成练笔的集体交流和展示,没完成的课后完成,并自己修改习作。 1.课前所提的四个问题中,第(4)个问题比较有深度,选择放在本环节中解决,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即要热爱生活,向往和追求美好的事物。从而升华本课主题,与本课伊始相互照应。 2.学生练笔时可以播放音乐,大屏幕展示大自然中美好的景色,如日出、日落、月圆、风吹、海浪……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巩固作业:搜集与月亮有关的诗词摘抄下来 提升作业:想象自己就是寻月孩子中的一员,为文章续写结尾。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中,教师积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小组里去,听取他们的交流,并和他们一起从课文中找关键词句。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了起来,交给了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不足之处:各环节教学时间的安排虽然进行了调整,但还是在赏析环节中略显仓促。 改进措施: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运用学生的生活经验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注意体现“行”与“知”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