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习作:______即景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1.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大自然中的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形形色色,千姿百态,只有仔细观察,才能抓住它们的特点,才能把景象写得真实,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所以同学们在确定好描写对象之后,一定要认真观察,切实把握景物的特点。 2.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在写作时,一般来讲,如果写一种自然现象,可以按时间顺序来写,如写“观日出”,可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来写。如果写一处自然景观,可按空间顺序来写,如“窗外即景”,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 3.运用恰当的写作手法。为了把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写得具体生动,我们可以展开丰富的联想。在联想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词语和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出的景物深深地感染读者,给人美好的感受。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即景类习作的主题(如“雨中即景”“窗外即景”)有直观兴趣,能按顺序描述景物的颜色、形态变化,但易陷入“流水账”式记录(如单纯罗列“乌云密布—下雨—雨停”),缺乏对动态细节的捕捉(如雨滴“在玻璃上蜿蜒爬行”、风过时“树叶集体翻出银白的背面”)及情感价值的升华。部分学生因生活经验局限,对“即景”的选题范围狭窄(如多写天气现象,少涉及人文场景),且难以将景物变化与深层思考(如“落叶归根”的生命循环、“霓虹与星光”的生态对比)相关联。教学中需借助课文范例(如《月迹》的童趣哲思、《鸟的天堂》的动静呼应),设计“自然侦探笔记”(如连续三天观察同一棵树的光影变化)、“社区环境微调查”(如对比人工草坪与野生草地的昆虫数量)等活动,在观察与写作中渗透“以小见大”的生态伦理,引导其从“记录眼前景”转向“书写心中责”,实现语文素养与生态人格的共生共长。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美景的无处不在,激发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②语言运用: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 ③思维能力: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④审美创造: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手法,按一定顺序把这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写清楚具体,同时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思政元素:通过观察并描写自然景物的动态变化(如日出、雨落、叶舞),引导学生感悟生命律动与自然规律之美,培育细致观察、敬畏自然的科学态度,激发以文字守护生活诗意、传递生态责任的文化使命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教学难点: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话题导入,引出习作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交流分享,完成命题。 (1)教师引导:本单元,我们领略了古诗中描写的景色,感受了春夏秋冬特定时间的景致,看到了大榕树在早晨和傍晚的不同情境,还欣赏了不同地点的月亮。说一说:在你上学放学的路上,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遇到了怎样的风景? 请大家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2)归纳总结:同学们非常善于观察,注意到了观察顺序,特别是发现了景物的变化,收获真不小。今天我们就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与大家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的大自然的奇妙和美好。(板书课题:_____即景) 2.阅读习作要素,了解习作内容。 习作要素: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教师点拨:观察某种景物,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3.完成命题:这是个半命题作文,即景就是指眼前的、较短时间内所见的有一定变化的景物(板书:短时、变化),通过大家刚才交流的观察记录,我们发现身边这样的景物可以是一种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处自然景观。请从自己观察到的景观或现象中,提炼关键词,完成命题。 1.分享自己的观察发现。 2.小组交流。 ①发现景物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②发现景物有动物加入的变化。 ③发现景物因环境等因素而引起的变化。 3.齐读习作要素。 4.从自己观察到的景观或现象中,提炼关键词,完成命题。 通过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谈话导入,引出本节课习作主题,引发学生思考自己的心爱之物,为下文的创作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指导审题,明确写作重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指导审题。 师引导学生思考:(在即景前加上“________”)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写哪些即景呢?请同学结合课件,看看阅读提示为我们提出了哪些习作要求。 (教师板书:描写景物的变化 自然现象 自然景观) 2.明确写作重点。 写的时候注意以下几点: ◇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如,写窗外即景,可以按空间顺序,由近及远地写一写窗外的景物。 ◇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如,写日落即景,可以写一写太阳落下时形状的变化以及夕照下景物色彩的变化。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片段梳理习作要点,思考:读一读这两段文字,说一说本次习作的写作要点。 教师追问:写景物按顺序写,可以按怎样的顺序呢? 教师小结:也就是我们可以按照观察的空间顺序来写由近及远,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由前到后等等都可以。还要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在写作的时候,要融入自己或喜悦、或赞叹等的情感。(板书:景物的变化 大自然的美好) (2)这节课,我们就要去写一写身边的景物。写好以后读一读,看看是不是写出了景物的变化,对不满意的地方进行修改。 (3)教师引导学习:下面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本次习作的重点吧。 ①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 ②根据观察所得,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观察的景物。 ③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1.预设1:要求写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预设2:根据自己的观察对象,把题目补充完整。 2.预设:本次习作的要点是要按顺序描写景物,还要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预设:可以按由近及远的顺序,还可以按由远及近的顺序。 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的对象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教学环节三:多向互动,学习习作技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拓展思路,明确选材技巧 (1)习作提示的景物 教师过渡: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下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习作提示的景物吧。 朝阳喷薄而出,夕阳缓缓西沉;林中百鸟争鸣,园中鲜花怒放……大自然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世界的奇妙和美好。 ①教师提问:习作提示告诉我们可以写哪些景物? 教师引导:生活中哪些是自然现象?哪些是自然景观? 教师追问:结合第二自然段中已经补充好的四个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相机点拨: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把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补充到题目中去,也可以把观察范围补充到题中去,但所写内容必须是观察到的自然现象或大自然的景色。 从中我们还读懂了什么? (2)巧用导图,指导习作重点 教师引导:本次习作中的景写什么景? 教师追问:如何写出景物的变化? 继续追问:在文中我们要融入什么样的情感? 下面让我们借助导图,再次明确写作重点。 教师:同学们清楚了写作重点,接下来说说你印象最深的景物。 (3)你印象最深的景物 ①学习小伙伴心目中的印象最深的景物 ②我印象最深的景物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 学生根据学习小伙伴的提示,说清楚自己印象最深的景物是什么? 教师过渡:接下来,我们就要按照习作要求,写一写了。那么如何写出景物的变化呢?下面我们一起跟着课本学一学写作方法吧。 2.研读课文片段,学习写作技巧 怎样写出景物的变化? (1)描写有顺序。 写作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变化,这样习作条理才会清晰。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几种写作顺序。 ①时间顺序 教师引导:什么是时间顺序 追问:表示时间顺序的词你知道哪些? 教师引导:我们一起来看看《海上日出》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吧? 教师过渡:除了按时间顺序还可以有什么写作顺序? ②空间顺序 教师引导:什么是空间顺序? 追问:空间顺序包括什么? 教师出示《济南的冬天》片段。 教师提问:在这个语段中,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2)景物有变化 教师继续引导:第二个关键点写动态变化,如何才能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呢?我们先来看看几个片段。 ①颜色变化 教师出示《火烧云》片段 教师提问:在这两个语段中,作者是如何描写景物变化的? ②形状变化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我们还可以通过形状变化把景物的动态写得更加鲜活。 教师出示《月迹》片段,学生体会片段中形状变化。 (3)动静结合写景物 教师出示《鸟的天堂》片段,学生阅读交流。 (4)“我”的加入写感受 教师出示《月迹》片段,学生阅读交流。 教师点拨:描写景物的变化时,我们可以置身于景物中,写出自己的感受。 1.预设:一些自然想象和自然景观。 预设1:“自然现象”指的是刮风、下雨、打雷、起雾、日出、日落等现象。 预设2:“自然景观”就是指大自然的景色,如山水田园、荷塘湖泊等。 预设:雨中、日落是自然现象;田野和窗外是指观察的范围。 预设:大自然会给我们带来奇妙和美好的感受。 2.预设:自然现象、自然景观。 预设:按一定顺序来写,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预设:借景抒情,表达对大自然的赞叹和热爱之情。 学生阅读导图,并与同桌交流。 3.学习小伙伴1:我印象最深的是下雨时的情景。下雨时,雨点的大小和声音不断变化,人和动物、植物在雨中也不断变化。 学习小伙伴2:我印象最深的是日落时的情景。日落时,太阳的形状、周围云霞的色彩、大地的明暗度都会发生变化,要抓住这些具体事物进行细致的观察。 学习小伙伴3:我印象最深的是清晨我家窗外的景色。朝霞映衬着的树叶熠熠发光,许多鸟儿在树上鸣叫,声音很是好听。 4.(1)预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①预设:“下雨前、下雨时、下雨后”,“开始、过了一会儿、之后、最后”等。 预设:从“转眼间”“过了一会儿”“最后”看出按照时间顺序写出了日出的变化。 ②预设:空间顺序就是按照事物空间结构的顺序来进行说明。 预设:如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整体到局部等。 预设:作者按山尖、山坡、山腰的空间顺序写出了下过小雪后济南的山的迷人。 (2)①预设:作者都是通过颜色变化来写景物变化。 1.进一步引导学生让明确即景的内容,明确写作对象。 2.通过学习小伙伴的表达与分享,让学生明确自己要说的景物是什么,简要写出景物的变化。 3.结合课文典型语段进行解读,让学生学习按照一定顺序和描写景物动态的方法,并提醒描写景物的变化时,写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环节四:佳作欣赏,学习技巧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教师过渡:在学习完选材方法和写作技法后,我们学习一篇例文《日出即景》。请同学们自己阅读习作例文,边读边思考例文中运用了哪些写作技巧。思考完后和小组同学进行交流。 课件出示习作例文:日出即景。 请各小组汇报,全班评议。 教师小结:这篇习作按时间的顺序,将太阳升起时景物的变化描写得生动传神。语句简洁生动,景物变化丰富多彩,值得大家借鉴。 1.认真阅读习作例文。 预设1:第1自然段交代时间和要写的景物。 预设2: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把太阳升起过程中的景物变化写得生动形象。 预设3: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了景物的变化。 预设4:最后点明主题,表达了自己对日出景物的喜爱之情。 通过展示学习小伙伴的佳作,旨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本单元的习作要求,通过对本篇习作方法和技巧的分析,旨在让学生参考与借鉴,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习作。
教学环节五:巧拟题目,学列提纲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自主交流拟题方法 教师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来为本次习作拟题? 2.依照范例,学习写作提纲 教师引导:写作前拟好提纲,不仅能够厘清写作思路,还能让作文的结构清晰。 出示写作提纲范例,引导学生思考:准备采用什么顺序描写景物,如何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 师生讨论并归纳: (1)点明写作对象。(简写) (2)然后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详写) (3)结尾,自己对景物的喜爱之情。(简写) 学生列完提纲后,师生交流提纲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帮助学生完善提纲内容。 1.预设1:用一种自然现象的名称拟题。例如:《日出即景》《晨雾即景》 预设2:用一处自然景观的名称拟题。例如:《窗外即景》《田野即景》 2.学生自主列写作提纲,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修改提纲。 在这个环节中,有导向、有例文、有实践,同学们对行文构思有了清晰的认识,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能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让人一目了然。
教学环节六:展示素材,动笔写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教师过渡:同学们,我们知道了要选择一种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融入我们的感受。我们也学习了写作方法,那么本次习作怎样遣词造句呢?老师准备了一些习作素材,来看看。 教师引导:接下来就请同学们按照拟定好的习作提纲形成习作吧。 学生阅读习作素材。 学生动笔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写作素材的提供,不但降低了作文的难度,而且可借用素材优美词句为作文增光添彩。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完成习作 巩固作业:给家里人读一读自己的习作 提升作业:根据家里人的建议,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八、板书设计:
课题 习作:______即景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感受美景的无处不在,激发关注大自然、留心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②语言运用:能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运用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景物的变化。 ③思维能力:观察某种自然现象或某处自然景观,重点观察景物的变化,写下观察所得。 ④审美创造:能运用本单元学到的写作手法,按一定顺序把这处自然现象或自然景观写清楚具体,同时注意写出景物的动态变化,使画面更加鲜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立足点,明确景物的方位和写景的顺序。 教学难点:明确中心,突出景物的特点,写出自己的感受,做到有景有情。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观察一种自然现象或一处自然景观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出示评价表,评议修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上节课,我们针对《______即景》上了一节习作指导课,大部分同学已经完成习作。这节课我们将围绕习作要求,赏评同学的习作,在赏评过程中,希望每个同学都积极参与到评改的过程中,随时修改自己的习作。 2.修改习作。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同学们可以对照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作文。 评价指标评价星级按照一定顺序描写景物☆☆☆☆☆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语言生动,画面鲜活☆☆☆☆☆习作优点:修改建议:
1.各小组推荐一个同学,交流分享,其他学生评议:哪些地方写得好,你最欣赏哪里,你还想提出什么建议。 2.对照评价表,评价一下自己的作文,检查修改。 培养学生修改习作的能力,先明确方法。
教学环节二:佳作欣赏,师生共同评议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出示例文一:雨中即景 指明学生轮读,读后小组先交流,然后派代表发言。 教师总结: 小作者按照空间顺序,描写了路上、学校两个场景的雨中景物,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展开合理想象,恰当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角度写出了雨的不同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 2.出示例文二:日落即景 这篇文章有哪些吸引我们的地方? 教师总结:这是一篇描写日落的文章。小作者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的变化过程,做到了动静结合。“橘子红”“鸭蛋黄红”“金鱼红”“苹果红”,不同的红色既是日落过程的体现,又是小作者细心观察的证明。 1.预设:(1)第2自然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出了小雨轻柔、细密的特点。 (2)第3自然段,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点儿的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声音和形态等方面对雨景和教室里的花伞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3)第4自然段,运用拟人修辞 写出了雨的调皮和可爱。 (4)第4自然段,按照由远及近的观察顺序,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中校园的美丽。 2.小组内讨论交流。 预设:(1)文章开篇即写景,快速入题。 (2)第2自然段,运用拟人修辞写出了太阳的颜色变幻无穷。 (3)第3自然段,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落时分朵朵云儿绚丽多姿的美丽景象。 (4)第5自然段动静结合。前文写太阳的各种颜色,属静态美;此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落山的过程,属动态美。 (5)结尾写出了自己的感受,令人陶醉。 欣赏优秀例文,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掌握写作的方法,写起来会更得心应手
教学环节三:小组合作,评议修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小组內自由读习作原文,然后依据评价表,给出意见。 重点从是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语言是否生动,画面是否鲜活等方面评改。 2.阅读评价表,小组內共同修改习作。 3.作文新貌 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 小组內自由读习作原文,然后依据评价表,给出意见。 小组內共同修改习作。 出示修改后的习作,学生对比阅读体会。 依据评价表修改,针对性更强。
教学环节四:继续完善习作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学生结合上节课的写作重点和评价标准,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围绕以下问题展开:是否按一定顺序描写景物,是否写出了景物的动态变化,语言是否生动,画面是否鲜活等。 分享、展示习作: 将修改后的习作誊抄下来,各小组推荐最佳习作2-3篇,举行最佳习作评选活动。 1.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学生在小组里一起读作文,一篇一篇读。读完一篇,大家就对照写作评价标准,进行评议,给出星级评价;针对不足,提出修改建议。 2.小组讨论,完善习作内容。根据组内同学的修改建议,自己完成习作修改、誊抄,最终形成学生自己满意的作文。小组推选优秀习作。 不仅要会修改自己的习作,还要会修改他人的习作,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誊抄自己修改好的习作。 巩固作业:把自己誊抄好的习作读给家长听,再一次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提高作业:阅读与本次习作有关的佳作,并根据本次习作的要求做批注。
六、板书设计: 习作:______即景 评议修改 誊抄习作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教学伊始,教师运用精美的图片引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他们探究的欲望,进而兴致盎然地对周围景色进行表达描述。 不足之处:课堂上发现学生们写景时,有的用简单的话语一笔带过,不会进行细致的描写,今后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 改进措施:习作教学中,必须教会学生观察生活,还要教会学生用语言表达内心的想法。在学生观察的同时,引导他们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身边的景物,把感觉变成语言,就可以完成好这一次真实可信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