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语文园地八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1课时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语文园地共安排了四个板块的内容。 “交流平台”通过学习伙伴的交流对话,总结了找书的方法,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找书读,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词句段运用”第一题引导学生用比喻句来表达自己对书的理解。第二题引导学生排列句子的顺序,使之成为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在排列句子的过程中发展逻辑思维,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书写提示”选取了欧阳询的碑帖《九成宫醴泉铭》局部文字,让学生通过欣赏书法古帖,初步了解欧阳询书法的用笔特点和结构特点,从整体上感受其“平正端庄、险劲生动”的艺术风格,体会书法的魅力。 “日积月累”编排的是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积累一定语文学习经验,但部分学生对“语文园地”模块的整合性目标认识不足,如:在“词句段运用”中机械仿写比喻句而忽视内在逻辑关联;对欧阳询书法作品的欣赏停留在“字形方正”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其“结构严谨、平正险劲”的美学理解;对朱熹《观书有感》的哲理(如“源头活水”)易误读为单纯写景,难以关联“持续学习更新认知”的深意。教学中需通过任务链设计(如“比喻书—梳理表达逻辑—临摹书法—品悟诗句”),帮助学生构建“语言—思维—文化”的立体素养,渗透文化自信与思辨精神。
三、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本单元以读书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在读的过程中能连句成段,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②语言运用:通过交流掌握找到课外阅读书目的方法,提升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品味句段,进一步感悟阅读的重要性,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④审美创造: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对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的欣赏,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思政元素:引导学生感悟中华文化魅力,培养逻辑思维与审美情趣,树立“读写结合、知行合一”的学习观,增强文化传承意识与终身学习信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 教学难点:能把句子排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并抄写下来,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五、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
六、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交流平台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语文园地里面包含着丰富的知识。现在就让我们进入语文园地,去汲取里面丰富的营养吧。(板书:语文园地) 2.引导讨论:你喜欢读哪些课外书?平时除了阅读老师、家长推荐的书,你自己还会主动找什么书来读? 3.引导思考:你是如何找到自己想读的书的?可以说一说你在生活中找书读的方法吗? 4.引导发现:“交流平台”里有五位小朋友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方法,读了这五个小朋友说的话,你收获了什么呢? (板书:由一篇文章到整本书,由一本书到一类书) 5.引导思考:同学们,你们在课外阅读时受到了什么启发吗?马上临近寒假了,你能说一说你的寒假读书计划吗? 1、阅读交流平台。 2、生自由发言 3、预设:同学间相互推荐阅读,去图书馆、书店“淘书”等。 4、预设:第一个小朋友问大家平时是怎样找书读的,喜欢读什么书。其他小朋友分别谈了自己找书读的方法:沿着课文找书读;读同一类的书;读同一作者写的不同的书;读各种各样的书。 5、生自由发言 本次“交流平台”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交流,分享自己平时找书读的经验和方法,对其他同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让学生更好地知道如何找书读,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范围。
教学环节二:词句段运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仿写比喻句。 (1)朗读体会:课件出示: 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一本你喜爱的书就是一位朋友,也是一处你随时想去就去的故地。 2、思考:这几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作用是什么?(板书: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引导交流:我们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 4.句子排序。 点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几句话,思考哪些句子在讲同一个意思,哪些句子是在总述,提示主要意思。先小组讨论,后全班展示。 朗读体会:请同学们把排好的句子连起来读一读,体会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请同学们将句子按顺序抄写下来,抄写时注意行款整齐,要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1.学生自由读这三句话,圈画出句子中和“书”对应的词语。 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创作背景。 2、学生总结,汇报。 3、预设一:书就像一个聚宝盆。 预设二:书籍是登山靴,帮助我们一步步登上人生的顶峰。 4、学生独立完成排序题 5、预设:第一句和第三句都是在讲“吸收”,第一句是总述,第三句是具体说明;第四句中“阅读和写作”这句话,提示要先排列有关阅读的句子,再排列有关写作的句子。 排列的顺序是:14253 首先让学生朗读句子,体会句子是如何借助形象的比喻表达对书的看法的,感受句子的生动描写,最后能借助比喻表达自己对书的看法。引导学生梳理第二题中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根据句意,理清句子间的关系,排出先后顺序并抄写下来,体会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本单元生字词 巩固作业:完成练习册 提升作业:仿照语文园地“阅读与写作关系”的排序题,自拟一组5句关于“勤奋与成功”的句子,打乱顺序后与同伴交换排序,互评逻辑是否通顺。
八、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
课题 语文园地八
授课者: 课型:新授 课时:第2课时
一、核心素养目标: ①文化自信:本单元以读书为主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在读的过程中能连句成段,感悟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②语言运用:通过交流掌握找到课外阅读书目的方法,提升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③思维能力:品味句段,进一步感悟阅读的重要性,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④审美创造: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对欧阳询的楷书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的欣赏,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选择课外书的方法,更广泛地阅读。 教学难点:品味句段,进一步感悟阅读的重要性,了解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语文园地
四、学习活动设计:
教学环节一:书写提示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 2.引导交流:同学们,通过课前预习,你们知道了关于欧阳询和《九成宫醴泉铭》的哪些相关信息呢?(学生自由发言) 3.阅读材料: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上的相关信息,找到并圈画出描写欧阳询楷书的用笔和结构等特点的词语。对照《九成宫醴泉铭》(局部)图, 4.课件播放书写视频资料。 5.引导思考:你知道练好书法要注意什么吗? 1、学生朗读体会,交流感悟。 2、交流总结,学会运用。 3、说说自己的感悟。 预设:欧阳询是初唐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用笔方整,笔力刚劲,点画的起、收及转折处一丝不苟。字形竖长,各部分之间穿插巧妙,结构十分严谨。整体上显得既平正端庄,又险劲生动。《九成宫醴泉铭》是其楷书代表作之一。 让学生阅读材料,初步了解欧阳询楷书的用笔、结构等特点,通过欣赏欧阳询的楷书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形态,感受汉字和书法的魅力。
教学环节二:日积月累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二次备课
1.课件出示古诗。(板书:观书有感) 2.引导思考:古诗的题目是《观书有感》,为什么内容写的却是“半亩方塘”“天光云影”“春水生”等景物?点拨:把古诗描述的景象和“观书”的感想结合起来,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体会其中比喻的生动与形象。 3.理解古诗 4.古诗大意: (1)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天空的光辉和云影一起映入水塘,随波晃动。为什么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源头在为它输送活水。 (2)昨天晚上,春江水涨,漂浮起来的大战船就像一根羽毛那样轻。往日舟大水浅,很多人白白花费了很大力气也推不动它,而现在船可以自由自在地航行在河流当中了。 5.朗读体会。 教师点拨: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描绘自己“观书”的感受,借助生动的描写揭示深刻的哲理。 《观书有感》(其一)告诉人们:只有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汲取新的知识,像不断有源头活水注入塘中那样,才能使内心澄明。(板书:不断学习、更新和发展) 《观书有感》(其二)告诉我们:只有博览群书,注重积累,做学问的时候才能运用自如。(板书:博览群书、注重积累) 6.引导交流:同学们,结合这两首诗的学习,你们能说说自己的读书体会吗?(生自由发言) 7.教师小结。 1、自由读古诗《观书有感》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懂的词语,先猜一猜,再借助工具书验证或小组交流学习。 2、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3、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4、生自由发言 5、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先引导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把握诗歌的意思,再在老师讲解的基础上把握内容,这样循序渐进,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思。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思考自己的读书体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五、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临摹教材中欧阳询楷书“阅读”“写作”四字,对比自己日常书写,总结改进方向。 巩固作业:从“日积月累”中摘抄朱熹诗句并默写,用“/”划分诗句节奏(如“问渠/那得/清如许”),解释“源头活水”的字面义与引申义。 提升作业:将《观书有感》改写为寓言故事,赋予“方塘”“活水”人格化角色,通过对话揭示“持续学习”主题,并配插画设计成绘本页。
六、板书设计: 观书有感 朱熹
七、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在“交流平台”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以交流内容为基础,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并拓展,让他们在自学的基础上达到对知识的梳理,进而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本节指导学生进行书写的环节,没有在课堂上检测学生书写的成果,对学生的掌握情况不清楚。在今后教学中要努力完成当堂检测,做到心中有数。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词句段运用”的教学环节,要在学生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把握句子的内容,加深对句子的理解,进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